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4495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配套K12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全册2文档格式.docx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观察想象通过观察想象当年加入同盟会的仪式、武昌起义的紧张情景等插图,体会三民主义的实际影响以及辛亥革命在民众中产生的巨大震撼力

  探究思考提取信息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比较联系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的联系与区别,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维新派的历史联系与本质区别

  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的发扬光大

  进取意识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挠革命精神的张扬。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不断进取的精神,将鼓舞我们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图画和形势图等,提示或教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以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本课中的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

可从名称、时间、地点、创建人、纲领、性质几方面归纳。

  四、知识链接

  孙中山,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县人。

1894年在檀香山组织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准备在广州起义,事泄未成。

1897年在日本奔走革命时化名中山樵,此后即以孙中山见称于世。

1900年派人至惠州发动起义。

1905年在日本东京创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提出三民主义学说。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誓就职。

2月13日,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被迫辞去大总统职务。

其后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屡经失败。

1924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次合作。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遗体安葬于南京中山陵。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兴起:

孙中山创建兴中会

  创建同盟会

  发展三民主义的提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展武装起义

  武昌起义

  高潮:

  中华民国成立

  结局: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积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消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问题探究

  结合课本,完成下列表格。

  名称时间地点创建人性质

  兴中会

  中国同盟会

  如何理解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

  平均地权”?

  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三民主义有何关系?

  为什么武昌起义又称为“辛亥革命”?

  有人说:

“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你同意这种

  说法吗?

为什么?

  中国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

  A.兴中会B.华兴会c.光复会D.中国同盟会

  同盟会纲领: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里

  “鞑虏”指的是

  A.西方列强B.满清贵族c.满族人民D.少数民族

  辛亥革命中首次取得胜利的起义是

  A.南昌起义B.武昌起义c.广州起义D.秋收起义

  中华民国任总统是

  A.黎元洪B.孙中山c.黄兴D.宋教仁

  下列关于“辛亥革命”的表述错误的是

  A.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B.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c.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仔细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问:

XX年4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

他的

  站就是中山陵。

你知道为什么连战把站选在这里吗?

孙中山

  为什么会受到世人的敬仰?

请你简单的概括一下孙中山的重大革命活

  动。

相信你一定行!

  七、如果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其他质疑的问题,请写在下面。

  八、作业布置

  记忆和理解第8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预习第9课《新文化运动》,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9课新文化运动

  基础知识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论著

  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料鉴别理解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有关白话文的资料,理解原作者的主张,从而形成“新文学”的正确概念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讨论探索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用李大钊、鲁迅等人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感

  思想意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整合教材。

教师可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以“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旧道德主要指以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孔子之道儒家伦理学说。

李大钊在1916年到1917年之间相继发表了《孔子与宪法》《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等反对尊孔的论文。

他的看法是:

孔子是数千年来封建帝王实行专制统治的护符,儒教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比专制帝王加于肉体上的淫威更严重。

今天的时代和过去不同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应该随着时代有所改变。

他们还猛烈攻击封建家族制度,把儒家的伦理学说和封建专政政治、封建家族制度结合在一起加以抨击。

《新青年》在反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名义下,对妇女解放问题,封建家庭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宣传了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的思想。

  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兴起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代表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期:

  主要内容:

  后期:

  进步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价:

  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

  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

  什么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新的曙光是什么?

  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A、提倡民主B、提倡文学革命

  c、提倡科学D、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

  A、反对复古运动B、文化运动c、思想解放运动D、民主运动

  新文化运动中的两面旗帜是

  ①民主②科学③自由④平等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新文化运动所要改造的国民性主要表现在

  A.政治方面B.经济方面c.思想文化方面D.军事方面

  一篇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写道:

“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二十世纪

  中世界革命的先声……”此文的作者最可能是

  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

  史学界认为:

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就其

  A.是一场文化运动来说的B.作为反复辟运动来说的

  c.要求民主与科学来说的D.作为反封建运动来说的

  观察人物图片,回答问题图片中的四位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分别谈谈他们对中国近代化所做的贡献。

你知道图片c中人物创办的宣传新思想的刊物吗?

九、作业布置

  记忆和理解第9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预习第10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将导学案内容

  补充完整。

  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学习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五四运动的背景、内容、结果及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掌握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概况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观察再造场景从课文和插图、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再现五四运动的时代背景,探索其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所起的作用

  讨论分析理解概念从五四运动的传单、口号分析其性质,理解其精神;

从中共一大、二大的召开,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

  构建宏观知识结构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情感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应当继承光荣传统,奋发学习,矢志完成民族复兴大业

  思想意识中国的资产阶级天生软弱妥协,无法完成彻底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中国革命需要建立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教学难点:

对于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诞生意义的理解

  .本课可以问题入手,通过再造历史场景、创设新情境、充分运用图表等

  历史材料等途径,引导学生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巩固和完善已有的学习方法,如观察图片史料的方法、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等。

建议在相应教学环节中,设计如“观察图片史料分为几步”等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步骤,以巩固和完善已

  有的学习方法。

  “和平会议”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举行国际“和平会议”,参加者有英、法、美、日、意等27个战胜国,苏俄未被邀请参加。

因这次会议在法国巴黎召开,也称“巴黎和会”。

帝国主义者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瓜分战败国的领土和反对苏俄。

中国在这次大战中参加英、美、法等协约国方面对德作战,曾派出20万华工参加战争勤务,所以作为战胜国也参加了和会。

会议为英、法、美三国操纵,经过激烈的争吵,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国联盟约》,还秘密拟定了武装干涉苏俄、瓜分苏俄领土的计划。

会议还无理地决定将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交给日本,这激起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

巴黎和会实际上是在帝国主义大国操纵下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分

  脏会议。

  董必武,原名董贤琮,湖北黄安人。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3年参加讨袁“二次革命”,失败后逃到上海。

第二年东渡日本,在东京私立东京大学学习法律。

同年加入中华革命党,从事各种革命活动。

在日本期间开始读到马克思主义书籍。

回国后,在武昌创办律师事务所,后与陈潭秋等办武汉中学,进行革命活动。

1920年参加发起组织武汉共产主义研究小组,1921年同陈潭秋代表武汉共产党组织出席中国共产党次

  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以后,回武汉领导湖北建党工作和开展革命活动。

  导火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

  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点及主力:

  第二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

  性质:

  意义:

  阶级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条件:

思想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织条件:

  标志:

  内容: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完成下表:

  时间中心地点要求领导者主力结果

  19年6月前

  19年6月后

  在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国共产党次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间有何联系?

什么是五四精神?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主要原因是

  A.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B.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c.中国政府拒绝在和约上签字D.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爱国运动的领导人属于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

  B.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c.共产主义者D.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最能反映出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的口号是

  A.取消二十一条 B.反对在“和议”上签字

  c.外争主权,内惩国贼 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五四运动取得了哪些胜利?

  ①释放被捕学生②推翻了北洋政府③免去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

  ④最终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获胜⑤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③④⑤

  .中国共产党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是在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国民党“一大”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中共“一大”内容的是

  A.通过了个党纲

  B.选举了中央局书记

  c.决定建立党的地方组织D.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

  中国共产党“一大”确定党在当前的任务是

  A.推翻资产阶级政权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实现共产主义D.领导工人运动

  材料一:

1919年5月3日晚,北京大学及北京各校学生及代表上千人在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由《京报》主笔邵飘萍报告中国外交的失败情况,群情激愤。

北大一位同学当场咬破中指,撕断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全体学生更加激愤。

第二天,五四运动爆发了。

  材料二: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请回答:

从材料一中看五四运动的直接起因是什么?

  材料二中的“外争主权”指什么?

  国贼指谁?

  这次运动的领导人有谁?

  在图文中捕捉历史:

  上面两幅图片与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有关。

请问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什么?

图的地点在什么地方?

  与“开天辟地”的大事有关的重要人物是“南陈北李”。

请问“南陈北李”指的是谁?

他们与“开天辟地”的大事有什么关系?

  “开天辟地”的大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记忆和理解第10课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

  预习第11课《北伐战争》,将导学案内容补充完整。

  第11课北伐战争

  一.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解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失败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掌握北伐战争的对象、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重要作用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读图析图再现情景从课文和插图或影象资料中想象北伐战争情景,联系当时历史背景理解北伐战争的目的,联系战争进程理解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整合教材全程分析辛亥革命缺陷→孙中山创黄埔军校→国共紧密合作→北伐胜利进军→陈独秀“右倾”危害、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讨论探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国民革命失败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感共产党人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他们在北伐战争中不惜流血牺牲,为后人树立起一座丰碑

  思想意识北伐战争是中国各革命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正义战争,它的历史证明了国共真诚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三.学法指导

  .运用《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讲解北伐战争的经过,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史料和图片,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四.知识链接

  叶挺在北伐战争前后

  叶挺,广东惠阳县人,出身农民。

他从小立志从军报国,先后就读于广州陆军小学、武昌陆军预校和中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22年,他任孙中山卫队团的营长,在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时,他率部苦战,保护孙中山和孙夫人脱险,受到褒奖。

1924年,他赴苏联东方大学与军事学校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他回国,曾参加东征陈炯明的战斗,后调至正在组建的第12师第34团即后来的独立团任团长。

他既管政治又管军事,在艰苦的训练中身体力行,尤其注重加强政治教育,使这个团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奉命开拔,在跨越五岭山脉的艰苦行军中,叶挺把自己的雪花白马让给病号骑,坚持与战士一起徒步行军。

在北伐战场上,他率领的独立团发挥了尖刀作用,所向披靡,攻无不克,第四军也因此获得“铁军”称号。

叶挺由于战功卓著,被破格晋升为少将团长,时人誉称为“北伐名将”。

北伐军攻占武汉后,他升任第四军第25师副师长兼第75团团长,随后又升任第11军第24师师长兼武昌卫戍司令。

1927年5月,他率部粉碎夏斗寅叛军进攻,保卫了武汉国民政府。

1927年,他参加领导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

  五.看书总结知识结构

  黄埔军校的建立时间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领导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伐战争目的____________

  对象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

  胜利进军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时间:

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

  性质____________

  六问题探究

  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

  .结合教材,请分析一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3.北伐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

但为什么国民革命却最终失败了呢?

  国共两党次合作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南京国民政府是一个什么性质的政府?

其反动政策有哪些表现?

  黄埔军校与以往军校的主要不同点是

  A.共产党人任教官B.重视军事教育

  c.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D.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北伐的主要战场是

  A.山东、山西B.广东、广西

  c.湖南、湖北D.河南、河北

  北伐军攻克下列地点的正确顺序是

  A.汀泗桥—贺胜桥—武昌—南京

  B.贺胜桥—汀泗桥—武昌—南京

  c.汀泗桥—贺胜桥—南京—武昌

  D.贺胜桥—汀泗桥—南京—武昌

  在北伐战争中,赢得“铁军”光荣称号的是

  A.军B.第四军c.第六军D.第七军

  1926年的北伐战争胜利的最主要表现是

  A.完成了全国的统一B.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c.彻底解除了北洋军阀统治D.工农运动蓬勃发展

  .标志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的事件是

  A.北伐战争的胜利B.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c.工农运动发展D.国民党在各地“清共”

  .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最深刻的教训是

  A.要警惕统一战线内部的野心家B.要和农民保持巩固的联盟

  c.无产阶级必须掌握革命领导权D.共产党必须有明确的革命纲领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