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4733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11.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

《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安徽省淮南市第二中学宿城第一中学届高三第四次考试试题文档格式.docx

A.腺苷酸激酶催化1分子ATP分解伴随着2分子ADP的生成

B.腺苷酸激酶催化该反应一般与放能反应相联系

C.腺苷酸激酶与细胞内ATP与ADP的平衡维持有关

D.腺苷酸激酶发挥作用时伴随着高能磷酸键的断裂与形成

6.某同学在进行某一酶促反应实验时,第一次实验测得产物生成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中曲线a所示,第二次实验仅对第一次实验中的条件进行了一处调整,实验结果如曲线b表示。

该同学改变的条件可能是

A.酶的种类B.酶的用量

C.底物浓度D.反应温度

7.下图表示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过程中氢元素的转移途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④在生物膜上进行

B.过程④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共有的阶段

C.过程①③④中能合成ATP

D.过程①可以为过程④提供氧气

8.有学者欲研究影响玉米根尖细胞线粒体耗氧速率的因素,按图示顺序依次向测定仪中加入线粒体及相应物质,测定氧气浓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注:

图中呼吸底物是指在呼吸过程中被氧化的物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实验中加入的呼吸底物是葡萄糖

B.过程①没有进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C.过程②比过程⑤耗氧速率低的原因可能是[H]不足

D.过程④比过程③耗氧速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呼吸底物不足

9.下图表示蝴蝶兰在正常条件下和长期干旱条件下CO2吸收速率的日变化,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长期干旱条件下,蝴蝶兰可通过夜间吸收CO2以适应环境

B.长期干旱条件下,叶肉细胞在10~16时不能进行光反应

C.正常条件下,12时CO2吸收速率最快,植株干重最大

D.长期干旱条件下,叶肉细胞在0~24时不能产生ATP和[H]

10.下图为某生物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据图分析不能得出

A.图示细胞分裂过程中,核DNA复制发生了三次

B.在图中的EF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相等的

C.若在A点使DNA双链被同位素标记,则在CD段可检测到含有标记的核DNA占100%

D.图中L点→M点所示过程的进行,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11.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核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但mRNA会不同

B.细胞生长,细胞体积增大,物质交换的效率会增强

C.细胞癌变,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多个基因发生突变

D.细胞凋亡,相关基因活动加强,有利于个体的生长发育

12.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双缩脲试剂在使用时,需要将A液和B液混匀后再加入组织样液中

B.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可直接用染色剂染色

C.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做材料来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

D.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中,需要将低倍镜换为高倍镜

13.果蝇的长翅(A)对残翅(a)为显性、灰身(B)对黑身(b)为显性。

下列关于这两对相对性状是否独立遗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若Aabb与aaBb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长翅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

黑身=1∶1∶1∶1,则两对相对性状是独立遗传的。

B.若AABB与aabb杂交,F1代相互交配,在F2代中长翅∶残翅等于3∶1,且灰身∶黑身也等于3∶1,则两对相对性状是独立遗传的。

C.若基因型为AaBb的雄蝇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四个精子,其基因型及比例为AB∶Ab∶aB∶ab=1∶1∶1∶1,则两对相对性状是独立遗传的。

D.若AaBb与Aabb杂交,子代长翅灰身∶长翅黑身∶残翅灰身∶残翅黑身=3∶3∶

1∶1,则两对相对性状是独立遗传的。

14.果蝇的细眼和粗眼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裂翅和非裂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一对细眼裂翅果蝇杂交的子代中出现了粗眼雌果蝇,雄果蝇中的非裂翅个体占1/4。

不考虑

变异的情况下,下列推理最合理的是

A.两对等位基因都在X染色体上

B.两对等位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

C.控制细眼和粗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控制裂翅和非裂翅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

D.控制细眼和粗眼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控制裂翅和非裂翅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

15.研究人员对某二倍体动物睾丸中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进行了观察分析,并作出下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5种细胞类型中,a、b、c细胞类型一定具有同源染色体

B.若类型b、c、d、e的细胞属于同一次减数分裂,那么三者出现的先后顺序是bcde

C.类型d的细胞可能正在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

D.类型e的细胞可能含有1条Y染色体

16.图甲为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结构模式图,图乙为该个体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某细胞中的两对染色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图乙含有四个染色体组

B.基因A、W之间遗传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图乙减数分裂完成后,若形成Da的卵细胞,则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的基因型是

Da、dA、dA

D.图乙减数分裂完成后,若形成了Dda的卵细胞,其原因只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①和②没有分离

17.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所做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3个实验:

①用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②用14C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

③用未标记的T2噬菌体侵3H标记的大肠杆菌。

经过适宜时间保温后进行搅拌,离心等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①中35S标记的噬菌体是在含35S的培养基中培养获得的

B.实验①检测到放射性的部位主要是上清液,部分子代噬菌体蛋白质中含35S

C.实验②检测到放射性的部位是沉淀物和上清液,全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都含14C,但蛋白质中都不含14C

D.实验③检测到放射性的部位主要是沉淀物,全部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中都含3H

18.如图①~③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图中DNA为核

DNA分子。

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A.能发生过程②和③的细胞不一定能发生过程①

B.一个细胞周期中,过程①只进行一次,而过程②可进行多次。

C.进行过程①时,DNA分子的左右两条链均可为模板链,进行过程②时,整个DNA分

子均以左链为模板链,而右链为非模板链。

D.过程③中核糖体移动方向是从左到右,起始密码子决定的氨基酸是最上端的氨基酸a

19.下列关于突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从而引起了基因的双螺旋结构的改变。

B.DNA分子中发生的片断的增添或缺失,既可能导致基因突变,也可能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

C.染色体结构变异,一般会导致该染色体上基因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改变。

D.某DNA分子中丢失1个基因,则该变异应属于基因突变。

20.果蝇的有眼(E)对无眼(e)为显性,E、e基因位于Ⅳ号常染色体上。

Ⅳ号染色体多一条的个体称为Ⅳ﹣三体,减数分裂时,Ⅳ号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联会后正常分离,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各种配子的形成机会和可育性相同。

A.三体的产生使果蝇变为三倍体

B.三体的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精子染色体数目各不相同

C.正常的无眼果蝇与有眼果蝇杂交,子代均为有眼

D.用正常的无眼果蝇与Ⅳ﹣三体果蝇杂交可测定后者的基因型

21.在豌豆的DNA中插入一段外来的DNA序列后,使编码淀粉分支酶的基因被打乱,导致淀粉分支酶不能合成,最终导致豌豆种子中淀粉的合成受阻,种子成熟晒干后就形

成了皱粒豌豆。

但皱粒豌豆的蔗糖含量高,味道更甜美。

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插入的外来DNA序列会随豌豆细胞核DNA分子的复制而复制,复制场所为细胞质

B.“基因”侧重于遗传物质化学组成的描述,“DNA”侧重于遗传物质功能的描述

C.淀粉分支酶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D.该实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22.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

t)患者,系谱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若I3无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隐性遗传

C.如果Ⅱ5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了一个不患甲病的儿子,则该儿子携带h基因

的概率为3/5

D.如果Ⅱ5与Ⅱ6结婚生育了一个女儿,则该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1/18

23.下列有关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理论上可得到单倍体水稻,稻穗米粒变小

B.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但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方法得到

C.在由Aabb和aaBB培育出aabb的各种育种方法中,最简单快捷的方法是单倍体育种

D.在马铃薯育种时,只要杂交后代出现所需性状,即使不是纯合子也可保留作为种

24.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体色从浅色型(s)向黑色型(S)的进化,下列与此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浅色桦尺蟆与黑色桦尺蠖同时存在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

B.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接受选择的是各种基因型的个体

C.该地区桦尺蠖种群进化过程中Ss的基因型频率不会改变

D.长时间的环境污染导致s基因突变成S基因的频率增加

2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稳态指的是温度、渗透压和酸碱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内环境稳态是各种系统、器官及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C.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是细胞正常代谢的主要场所

D.血浆的酸碱度能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血浆能及时将多余的酸或碱运走

26.下列有关血糖平衡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饥饿条件下肝脏细胞中糖原的合成速率会加快

B.进食会引起血液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比值降低

C.胰岛素分泌增加会提高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率

D.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降低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速率

27.下列关于内环境和稳态的调节过程中叙述错误的是

A.跳水运动员在很短的时间内作出复杂的动作也需要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完成

B.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C.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

D.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过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

28.有一种肾小球炎症由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体检会发现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患者尿液,呈现出紫色

B.患者血浆蛋白经尿液流失而使血浆渗透压下降,可出现组织水肿

C.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D.该病与系统性红斑狼疮都是因免疫系统防卫功能过低引起的

29.HIV能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T细胞(如图①),如果给AIDS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如图②)。

因HIV在细胞内无法增殖,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

这为治疗AIDS提供了新的思路。

据材料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CD4的化学本质是糖蛋白

B.人感染HIV后出现病症主要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B细胞数量有关

C.红细胞可作为“陷阱细胞”与其细胞内没有核糖体等细胞器有关

D.入侵到红细胞的HIV随红细胞凋亡后可被免疫系统清除

30.受体在细胞间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受体蛋白经由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通过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使其成为细胞膜的一部分

B.神经细胞树突膜和胞体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受神经递质刺激后膜电位可发生变化

C.肝细胞和肌细胞膜上有胰高血糖素的受体,受胰高血糖素刺激后糖原加速分解

D.B细胞和T细胞膜上都有淋巴因子的受体,受淋巴因子刺激后B细胞可以增殖分化

二、非选择题:

本卷共4题,共55分。

31.(14分,每空2分)大蒜是一种神奇而古老的药食两用珍品,为了探究大蒜叶片在不同温度下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某小组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a、b值变化如图乙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在13~16℃之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呼吸作用强度____________,实际光合作用的强度___________。

(2)如果恒定在上述某一温度,维持10小时光照,10小时黑暗,则大蒜叶片最多能增重_________mg,此时的温度是__________℃。

(3)利用大蒜根尖(体细胞中含16条染色体)进行有丝分裂的相关实验,染色所用的试剂是__________,能够为根尖细胞分裂提供ATP的场所是__________。

若将根尖细胞在含有32P的培养液中完成一个细胞周期后,转移至不含有32P的培养液中继续分裂至后期,则移向细胞同一极的染色体中,含32P的染色体有________条。

32.(13分,除注明的外,每空2分)

(1)一般来说,对于性别决定为XY型的动物群体而言,当一对等位基因(如A/a)位于常染色体上时,基因型有____________(1分)种;

当其仅位于X染色体上时,基因型有_________(1分)种;

当其位于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时,(如图所示),基因型有______(1分)种。

同源区段

(2)已知某种山羊的性别决定为XY型,且性状有角(N)对无角(n)是显性。

某同学为判断该等位基因是上述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设计了如下杂交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用纯合无角雌性山羊与纯合有角雄性山羊进行交配,统计子代雌雄个体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

1若F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仅位于X染色体上;

2若F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既有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有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

此时需用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

ⅰ.若F2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位于常染色体上,

ⅱ.若F2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3但结果F1中所有雌性均为无角,所有雄性均为有角,与以上预期均不相符。

有人推测原因可能是N/n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杂合子Nn中雄性有角,雌性无角。

为验证该解释是否成立,可让上述杂交实验的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若F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该解释成立。

33.(14分,每空2分)燕麦的颖色有黑颖、黄颖、白颖三种,其性状的遗传受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控制。

如图1所示:

(1)燕麦体细胞中A基因数目最多时可有____________个。

若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基因所在片段与B基因所在片段发生互换,该变异类型为____________(填“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或“染色体变异”)。

(2)图1中5号染色体上还含有P基因和Q基因,它们编码各自蛋白质的前3个氨基酸的DNA序列如图2,起始密码子均为AUG。

基因P转录时以____________链为模板合成mRNA。

若箭头处的碱基对C//G突变为A//T,则对应密码子变为____________。

(3)现有三个基因型不同的纯合品系甲(黑颖)、乙(黑颖)、丙(黄颖),品系间的杂交结果如表(F2为相应组别的F1自交所得):

杂交组合

F1

F2

第一组

甲×

黑颖

第二组

乙×

黑颖︰黄颖=3︰1

1品系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第二组得到的F2黑颖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

②在表现型为黑颖的个体中有____________种基因型不能通过测交实验确定其基因型。

34.(14分,除注明的外,每空2分)下图为某类突触的信号传递的示意图,这类突触中特定的神经递质的释放,会刺激大脑中“奖赏”中枢,使人产生愉悦感。

请据图分析回答:

图1图2

(1)图中①是______________(1分),其中的多巴胺是从突触前膜通过______________(1分)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2)当多巴胺与_____________(填名称)结合,使突触后膜兴奋,此时膜电位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

由图可知,多巴胺作用完成后正常的去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可卡因是一种神经类毒品,由图可知,其进入突触间隙后会___________,使突触后神经元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大脑“奖赏”中枢获得持续的愉悦感。

(4)研究发现,长期吸毒人的机体为减少持续愉悦感可通过______________调节使突触后膜上②的数量会大幅下降(如图2),最终造成对可卡因产生依赖的不良后果。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D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14分,每空2分)

(1)增强增强

(2)3014

(3)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少一个扣一分)0~16

32.

(1)357

(2)①雌性均有角,雄性均无角;

②雌雄均为有角ⅰ.雌雄个体中有角:

无角均为3:

1ⅱ.雌性中有角:

无角=1:

1,雄性全为有角。

③雌性有角:

3,雄性有角:

无角=3:

1。

33.

(1)4染色体变异

(2)bUUC

(3)①AAbbAABB、AaBB②3

34.(14分)

(1)突触小泡(1分)胞吐(1分)

(2)受体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通过多巴胺转运载体运回突触前神经元(每个要点

1分,共2分)

(3)阻碍多巴胺的回收(或与多巴胺转运体结合)(填与多巴胺受体结合不得分)

持续兴奋

(4)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