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4929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职业健康知识职业危害辨识与评价文档格式.docx

  生产性粉尘的理化性质与其生物学作用及现场防尘措施等有密切关系。

在卫生学上有意义的粉尘理化性质有分散度、溶解度、比重、形状、硬度、荷电性、爆炸性及粉尘的化学成分等。

  一般认为,矽肺的发生和发展与从事接触矽尘作业的工龄、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二氧化硅的类型、生产场所粉尘浓度、分散度、防护措施以及个体条件等有关。

劳动者一般在接触矽尘5~10年才发病,有的潜伏期可长达15~20年。

接触游离二氧化硅含量高的粉尘,也有1~2年发病的。

其机理是由于矽尘进入肺内,可引起肺泡的防御反应,成为尘细胞。

其基本病变是矽结节的形成和弥漫性间质纤维增生,主要是引起肺纤维性改变。

  5.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病

  生产性粉尘的种类繁多,理化性状不同,对人体所造成的危害也是多种多样的。

就其病理性质可概况如下几种:

  

(1)全身中毒性,例如铅、锰、砷化物等粉尘。

  

(2)局部刺激性,例如生石灰、漂白粉、水泥、烟草等粉尘。

  (3)变态反应性,例如大麻、黄麻、面粉、羽毛、锌烟等粉尘。

  (4)光感应性,例如沥青粉尘。

  (5)感染性,例如破烂布屑、兽毛、谷粒等粉尘有时附有病原菌。

  (6)致癌性,例如铬、镍、砷、石棉及某些光感应性和放射性物质的粉尘。

  (7)尘肺,例如煤尘、矽尘、矽酸盐尘。

  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病中,以尘肺最为严重。

据卫生部《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统计,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共报告尘肺病64.3万例。

其中2009年上半年新发尘肺病4972例,已死亡361例。

  尘肺是由于吸入生产性粉尘引起的以肺的纤维化为主要变化的职业病。

由于粉尘的性质、成份不同,对肺脏所造成的损害、引起纤维化程度也有所不同,从病因上分析,可将尘肺分为六类:

矽肺、硅酸盐肺、炭尘肺、金属尘肺、混合性尘肺、有机尘肺。

  2002年卫生部与劳动保障部联合发布的《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108号)公布的职业病名单中,列出了13种法定尘肺病,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根据《尘肺疾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

其致病粉尘及易发工种如表5–1所示。

  

 

表5–1《职业病目录》中12种尘肺的致病粉尘及易发工种

尘肺

致病粉尘

易发工种

矽肺

矽尘(一般指含游离

二氧化硅10%以上粉尘)

矽肺分布最广、发病人数最多(占48%),危害最严重。

采矿、建材(耐火、玻璃、陶瓷)、铸造、石粉加工工业中的各种接尘工种均可发生。

其中最典型的是由石英粉尘引起的矽肺,发病率高,发病工龄短,进展快,病死率高,是危害最严重的尘肺。

煤工尘肺

煤尘

煤岩混合尘

发病人数占第二位(39%),主要发生在煤矿的采煤工、选煤工、煤炭运输工、岩巷掘进工、混合工(主要是采煤和岩石掘进的混合)。

石墨尘肺

石墨尘

石墨开采与石墨制品(坩埚、电极电刷)各工种。

炭黑尘肺

炭黑尘

生产和使用(橡胶、油漆、电池)炭黑各工种。

石棉肺

石棉尘

主要是石棉厂、石棉制品厂的各工种,以及石棉矿的采矿工和选矿厂的选矿工。

滑石尘肺

滑石尘

滑石开采选矿、粉碎各工种及使用滑石粉的工种。

水泥尘肺

水泥尘

水泥厂以及水泥制品厂中的接尘工种。

云母尘肺

云母尘

开采云母和云母制品各工种。

陶工尘肺

陶瓷原料、坯料

(混合料)及钵料粉尘

陶瓷厂中的原料工、成型厂、干燥工、烧成工、出窑工等。

铝尘肺

金属铝尘、氧化铝尘

炼铝和生产氧化铝的工种。

电焊工尘肺

电焊烟尘

各类工业中的电焊工,其中以造船厂、锅炉厂中在墨笔场所作业的电焊工最易发。

铸工尘肺

铸造尘(型砂尘)

发病人数占第三位(4%),主要有型砂工、选型工、清砂工、喷砂工。

  

(二)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1.生产性毒物及其危害

  凡少量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或长期病理状态的,称为毒物。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常会生产或使用化学物质,它们发散并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对劳动者的健康产生危害,这些化学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或化学性有害物质)。

  

(1)毒物毒性

  毒物毒性大小可以用引起某种毒性反应的剂量来表示。

在引起同等效应的条件下,毒物剂量越小,表明该毒物的毒性越大。

例如,60mg的氯化钠一次进入人体,对健康无损害;

60mg的氰化钠一次进入人体,就有致人死亡的危险。

这表明,氯化钠的毒性很小,氰化钠的毒性很大。

化学物质的危害程度分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5个级别。

  

(2)毒物的危害性

  毒物的危害性不仅取决于毒物的毒性,还受生产条件、劳动者个体差异的影响。

因此,毒性大的物质不一定危害性大;

毒性与危害性不能划等号。

例如,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本身无毒,一般不产生危害性。

但是,当它在空气中含量高,使得空气中的氧含量减少时,吸入者便发生窒息,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在石油化工行业,用氮气的作业场所很多,稍有不慎,就有发生氮气窒息的危险,危害性很大。

  影响毒物毒性作用的因素:

  1)化学结构。

毒物的化学结构对其毒性有直接影响。

在各类有机非电解质之间,其毒性大小依次为芳烃>

醇>

酮>

环烃>

脂肪烃。

同类有机化合物中卤族元素取代氢时,毒性增加。

  2)物理特性。

毒物的溶解度、分解度、挥发性等与毒物的毒性作用有密切关系。

毒物在水中溶解度越大,其毒性越大;

分解度越大,不仅化学活性增加,而且易进到呼吸道的深层部位而增加毒性作用;

挥发性越大,危害性越大。

一般,毒物沸点与空气中毒物浓度和危害程度成反比。

  3)毒物剂量。

毒物进入人体内需要达到一定剂量才会引起中毒。

在生产条件下,毒物剂量与毒物在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浓度和接触时间有密切关系。

  4)毒物联合作用。

在生产环境中,毒物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毒物共存,可对人体产生联合毒性作用。

可表现为:

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拮抗作用。

  5)生产环境与劳动条件。

生产环境的温度、湿度、气压、气流等能影响毒物的毒性作用。

高温可促进毒物挥发,增加人体吸收毒物的速度;

湿度可促使某些毒物如氯化氢、氟化氢的毒性增加;

高气压可使毒物在体液中的溶解度增加;

劳动强度增大时人体对毒物更敏感,或吸收量加大。

  6)个体状态。

接触同一剂量的毒物,不同个体的反应可迥然不同。

引起这种差异的个体因素包括健康状况、年龄、性别、营养、生活习惯和对毒物的敏感性等。

一般,未成年人和妇女生理变动期(经期、孕期、哺乳期)对某些毒物敏感性较高。

烟酒嗜好往往增加毒物的毒性作用。

也有遗传缺陷或遗传疾病等遗传因素,造成个体对某些化学物质更为敏感。

  (3)毒物作用于人体的危害表现

  中毒有急性、慢性之分,也可能以身体某个脏器的损害为主,表现多种多样。

  1)局部刺激和腐蚀。

例如,人接触氨气、氯气、二氧化硫等,可出现流泪、睁不开眼、鼻痒、鼻塞、咽干、咽痛等表现,这是因为这些气体有刺激性,严重时可出现剧烈咳嗽、痰中带血、胸闷、胸疼。

高浓度的氨、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酸碱物质,还可腐蚀皮肤、黏膜,引起化学灼伤,造成肺水肿等。

  2)中毒。

例如,长期吸入汞蒸气,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倦怠、情绪不稳等全身症状,还可有流涎、口腔溃疡、手颤等体征,实验室检查尿汞高,可诊断为汞中毒。

  此外,有的化学物质长期接触后,会造成女工自然流产、后代畸形;

有的会增加群体肿瘤的发病率;

有的则会改变免疫功能等。

  2.职业中毒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例如,一个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大量氯气泄漏,而又因种种原因未能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吸入高浓度氯气,产生胸闷、憋气、剧烈的咳嗽和痰中带血,这就构成了氯气中毒。

由于它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与所从事的作业密切相关,所以称之为职业中毒。

当然,职业中毒并不都是急性中毒,还有慢性中毒。

毒物可经呼吸道吸入,也可经皮肤吸收。

总之,职业中毒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1)生产性毒物存在方式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可在原料、辅助材料、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中存在。

各种毒物由于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以及职业活动条件的不同,在工作场所空气中的存在状态有所不同。

生产性毒物的存在方式见表5–2。

表5–2生产性毒物的存在方式

存在形态

大小

产生原因

举例

气态

分子

常温下是气体

氯气、一氧化碳

蒸气

常温下是液体挥发

苯、丙酮

常温下是固体有挥发性,特别是在高温工作场所

酚、三氧化二砷

气溶胶

液态分散性气溶胶

~10μm

常温下是液体,加热分散

电镀铬

液态凝集性气溶胶

沸腾溅出的液雾

碱液加热浓缩

喷洒雾滴

农药喷洒

固态凝集性气溶胶

<1μm

金属熔化时蒸气,或蒸气在空气中被氧化

铅烟、铜烟

固态分散性气溶胶

1~10μm

生产性粉尘

  

(2)生产性毒物侵人人体的途径

  1)吸入:

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粉尘、烟、雾)状态的毒物经呼吸道进入体内。

进入呼吸道的毒物,可通过肺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其毒性作用大,发生快。

大多数情况下,毒物都是由此途径进入人体的。

  2)经皮吸收:

在作业过程中经皮肤吸收而导致中毒者也较常见。

经皮吸收有两种,经表皮或经过汗腺、毛囊等吸收,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3)食入:

较少见,可为误食或吞入。

氰化物可在口腔中经黏膜吸收。

  (3)职业中毒的类型

  侵入人体的生产性毒物引起的职业中毒,按发病过程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中毒。

由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所致。

多数由生产事故或违反操作规程所引起。

  2)慢性中毒。

慢性中毒是长期小剂量毒物进入机体所致。

绝大多数是由蓄积作用的毒物引起的。

  3)亚急性中毒。

亚急性中毒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在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进入人体所产生的中毒现象。

  接触工业毒物,无中毒症状和体征,但实验室检查体内毒物或其代谢产物超过正常值的状态称为带毒状态,如铅吸收带毒状态等。

  有些毒物有致癌性。

接触有些毒物还可能对妇女有害,甚至会累及下一代。

  (4)职业接触生产性毒物机会

  正常生产过程。

存在生产性毒物的生产过程中,很多生产工序和操作岗位可接触到毒物。

如到装置内取样,样品可挥发溢出;

在罐顶检查储罐储存量、进入装置设备巡检、清釜、清罐、加料、包装、储运和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质量检验分析时,均可接触到有关的化学毒物;

装置排污、污水处理和设备泄漏等作业接触毒物的机会更多。

  检修与抢修。

生产过程中,工艺设备复杂,需要定期进行检修,发生事故时也需要立即进行抢修。

如进入塔、釜、罐检修,对设备进行吹扫置换时,会释放出有害气体。

  意外事故。

许多生产过程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因素多的特点,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往往造成大量毒物泄漏,增加人员接触毒物的机会。

  (三)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性职业性危害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异常气象条件(气温、气流、气压)等。

  1.噪声

  

(1)生产性噪声的特性、种类及来源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

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空气动力噪声:

由于气体压力变化引起气体扰动,气体与其他物体相互作用所致。

例如,各种风机、空气压缩机、风动工具、喷气发动机、汽轮机等,是由压力脉冲和气体排放发出的噪声。

  机械性噪声:

机械撞击、摩擦或质量不平衡旋转等机械力作用下引起固体部件振动所产生的噪声。

例如,各种车床、电锯、电刨、球磨机、砂轮机、织布机等发出的噪声。

  电磁噪声:

由于磁场脉冲,磁致伸缩引起电气部件振动所致。

如电磁式振动台和振荡器、大型电动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等产生的噪声。

  表5–3生产场所噪声声级和频率特性

主要噪声源

声级[dB(A)]

频率特性

晶体管装配,真空镀膜

<75

低中频

上胶机,蒸发机

75~

低频

针织机,压塑机

80~

高频、宽带

车床,印刷机,制砖机

85~

梳棉机,空压机,并条机

90~

中高频、宽带

细纱机,轮转印刷机

95~

毛织机,鼓风机

100~

高频

织布机,破碎机

105~

电锯,喷砂机

110~

振捣机,振动筛

115~

球磨机,加压制砖机

120~

风铲,铆钉机,锅炉排气

130~

  

(2)生产性噪声引起的职业病——噪声聋

  由于长时间接触噪声导致的听阈升高,不能恢复到原有水平的,称为永久性听力阈移,临床上称噪声聋。

职业噪声还具有听觉外效应,可引起人体其他器官或机能异常。

  2.振动

  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

产生振动的机械有锻造机、冲压机、压缩机、振动机、振动筛、送风机,振动传送带、打夯机、收割机等。

在生产中手臂振动所造成的危害,较为明显和严重,国家已将手臂振动的局部振动病列为职业病。

  存在手臂振动的生产作业主要有以下4类。

  

(1)使用锤打工具作业。

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如凿岩机、选煤机、混凝土搅拌机、倾卸机、空气锤、筛选机、风铲、捣固机、铆钉机、铆打机等。

  

(2)使用手持转动工具作业。

如电钻、风钻、手摇钻、油锯、喷砂机、金刚砂抛光机、钻孔机等。

  (3)使用固定轮转工具作业。

如砂轮机、抛光机、球磨机、电锯等。

  (4)驾驶交通运输工具或农业机械作业。

如汽车、火车、收割机、脱粒机等驾驶员,手臂长时间把持操作把手,亦存在手臂振动。

  3.电磁辐射

  在作业场所中可能接触的几种电磁辐射简述如下。

  

(1)非电离辐射

  1)高频作业、微波作业等

  高频作业主要有高频感应加热,如金属的热处理、表面淬火、金属熔炼、热轧及高频焊接等,工人作业地带高频电磁场主要来自高频设备的辐射源,无屏蔽的高频输出变压器常是工人操作位的主要辐射源。

射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不会导致组织器官的器质性损伤,主要引起功能性改变,并具有可逆性特征,症状往往在停止接触数周或数月后可消失。

  微波能具有加热快、效率高、节省能源的特点。

微波加热广泛用于橡胶、食品、木材、皮革、茶叶加工等,以及医药、纺织印染等行业。

烘干粮食、处理种子及消灭害虫是微波在农业方面的重要应用。

微波对机体的影响分致热效应和非致热效应两类,由于微波可选择性加热含水分组织而可造成机体热伤害,非致热效应主要表现在神经、分泌和心血管系统。

  2)红外线

  在生产环境中,加热金属、熔融玻璃、强发光体等可成为红外线辐射源。

炼钢工、铸造工、轧钢工、锻造工、玻璃熔吹工、烧瓷工、焊接工等可接触到红外线辐射。

  白内障是长期接触红外辐射而引起的常见职业病,其原因是红外线可致晶状体损伤。

  职业性白内障已列入我国职业病名单。

  3)紫外线

  生产环境中,物体温度达1200℃以上辐射的电磁波谱中即可出现紫外线。

随着物体温度的升高,辐射的紫外线频率增高。

常见的工业辐射源有冶炼炉(高炉、平炉、电炉)、电焊、氧乙炔气焊、氩弧焊、等离子焊接等。

  紫外线作用于皮肤能引起红斑反应。

强烈的紫外线辐射可引起皮炎,皮肤接触沥青后再经紫外线照射,能发生严重的光感性皮炎,并伴有头痛、恶心、体温升高等症状,长期遭受紫外线照射,可发生湿疹、毛囊炎、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甚至可导致皮肤癌的发生。

  在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由电弧光照射所引起的职业病—电光性眼炎。

此外,在雪地作业、航空航海作业时,受到大量太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也可引起类似电光性眼炎的角膜、结膜损伤,称为太阳光眼炎或雪盲症。

  4)激光

  激光也是电磁波,属于非电离辐射。

激光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医疗和科研等领域。

在工业生产中主要利用激光辐射能量集中的特点,进行焊接、打孔、切割、热处理等作业。

  激光对健康的影响主要由其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造成,可引起机体内某些酶、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的活性降低甚至失活。

  眼部受激光照射后,可突然出现眩光感、视力模糊等。

激光意外伤害,除个别人会发生永久性视力丧失外,多数经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激光对皮肤也可造成损伤。

  

(2)电离辐射

  1)凡能引起物质电离的各种辐射称为电离辐射。

如各种天然放射性核素和人工放射性核素、X线机等。

  随着原子能事业的发展,核工业、核设施也迅速发展,放射性核素和射线装置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和科学研究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接触电离辐射的劳动者也日益增多。

  在农业上,可利用射线的生物学效应进行动植物辐射育种,如辐照蚕茧等可获得新品种。

射线照射肉类、蔬菜,可以杀菌、保鲜,延长贮存时间。

在医学上,用射线照射肿瘤,可杀灭癌细胞。

从事上述各种辐照的工作人员,可能受到射线的外照射。

工业生产上还利用射线照像原理进行管道焊缝、铸件砂眼等的探伤。

放射性仪器仪表多使用封闭源,操作不当则可造成工作人员的外照射。

  2)电离辐射引起的职业病——放射病

  放射性疾病是人体受各种电离辐射照射而发生的各种类型和不同程度损伤(或疾病)的总称。

它包括:

a.全身性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病;

b.局部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性皮炎、放射性白内障;

c.放射所致远期损伤,如放射所致白血病。

  除战时核武器爆炸引起之外,放射性疾病常见于核能和放射装置应用中的意外事故,或由于防护条件不佳所致职业性损伤。

列为国家法定职业病的,包括急性、慢性外照射放射病,外照射皮肤放射损伤和内照射放射病等四种。

  4.异常气象条件

  气象条件主要是指作业环境周围空气的温度、湿度、气流与气压等。

在作业场所,由这四个要素组成的微小气候和劳动者的健康关系甚大。

作业场所的微小气候既受自然条件影响,也受生产条件影响。

  

(1)异常气象条件定义

  1)空气温度

  生产环境的气温,受大气和太阳辐射的影响,在纬度较低的地区,夏季容易形成高温作业环境。

生产场所的热源,如各种熔炉、锅炉、化学反应釜及机械摩擦和转动等产生的热量,都可以通过传导和对流加热空气。

在人员密集的作业场所,人体散热也可对工作场所的气温产生一定影响,例如在25℃的气温下从事轻体力劳动,其总散热量为523kJ/h;

在35℃以下从事重体力劳动总散热量为1046kJ/h。

  2)湿度

  对作业环境湿度的影响主要来自车间内各种敞开液面的水分蒸发或蒸汽放散情况,如造纸、印染、缫丝、电镀、屠宰等工艺中就存在上述情况,可以使生产环境的湿度增大。

潮湿的矿井、隧道以及潜涵、捕鱼等作业也可以遇到相对湿度大于80%的高湿度的作业环境。

在高温作业车间也可遇到相对湿度小于30%的低湿度。

影响车间内湿度的因素还包括大气气象条件。

  3)风速

  生产环境的气流除受自然风力的影响外,也与生产场所的热源分布和通风设备有关。

热源使室内空气加热,产生对流气流,通风设备可以改变气流的速度和方向。

矿井或高温车间的空气淋浴,生产环境的气流方向和速度要受人工控制。

  4)辐射热

  热辐射是指能产生热效应的辐射线,主要是指红外线及一部分可见光。

太阳的辐射以及生产场所的各种熔炉、开放的火焰、熔化的金属等均能向外散发热辐射,既可以作用于人体,也可以使周围物体加热成为二次热源,扩大了热辐射面积,加剧了热辐射强度。

  5)气压

  一般情况下,工作环境的气压与大气压相同,虽然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可以略有变化,但变动范围很小,对机体无不良影响。

某些特殊作业如潜水作业、航空飞行等,是在异常气压下工作,此时的气压与正常气压相差很远。

  

(2)异常气象条件下的作业类型

  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工作场所有生产性热源,其散热量大于23W/m3?

h或84kJ/m3?

h的车间;

或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场所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均属高温、强热辐射作业。

如冶金工业的炼钢、炼铁、轧钢车间,机械制造工业的铸造、锻造、热处理车间,建材工业的陶瓷、玻璃、搪瓷、砖瓦等窑炉车间,火力电厂和轮船的锅炉间等。

这些作业环境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