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5025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下学期冲刺模拟试题三文档格式.docx

雪盖,苍黄点缀,银白笼统,总见苍鹰扶摇在天,足慰故乡之思:

④这片沼泽,于我,算是故交了。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契(qì

)旷远壁立千仞

B.悯(mǐn)情愫既使

C.沼(zhǎo)莽沧幽僻

D.趄(jū)苍黄扶摇

【答案示例】:

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规范字的能力。

【解题思路】【B项,“既”应为“即”;

C项,“沧”应为“苍”;

D项,“趄”应为“qiè

”】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附丽飘落积淀径直

B.附丽洒落积淀径自

C.附着飘落沉淀径自

D.附着洒落沉淀径直

【答案示例】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第一空应填“附丽”。

附丽,依附;

附着。

附着,较小的物体沾在较大的物体上。

水泽,处在广袤黄土之上,用“附着”不合语境。

第二空应填“飘落”。

“飘落”,符合前面语境“移民”,从远处

而来。

“洒落”,从高处往低处落下。

第三空

应填“积淀”。

积淀,①积累沉淀;

②名词,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

根据语境,“一层层”“史页”,选“积淀”更佳。

第四空,选“径直”。

径直,强调直接行动。

径自,强调自己行动。

根据前后语境,景致“诱人”,感情“故交”,强调直接,更能表达急切浓烈之情。

3.文中序号的标点和两处横线上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①、大河左辅右抱潜流无声,厚土层峦叠嶂水中对镜听风过飒飒,望芦苇萋萋

B.②!

厚土层峦叠嶂水中对镜, 

大河左辅右抱潜流无声望芦苇萋萋,听风过飒飒

C.③;

大河左辅右抱潜流无声

听风过飒飒,望芦苇萋萋

D.④:

大河左辅右抱潜流无声,厚土层峦叠嶂水中对镜望芦苇萋萋,听风过飒飒

【答案示例】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能力。

【解题思路】【标点①、②处正确。

③处应用句号。

“水寒”,“天热”,“雪盖”,此三层内容并列。

也正因此,第④处,应该用句号,若用冒号,“这片沼泽,于我,算是故交了”,就不足以总结涵盖前面三层内容。

第一处横线,所填之句,根据横线前内容,先述黄

土,后表大河,前后对应陈述主体一致;

横线后内容,先述河流,跟所填后句“大河”衔接紧密。

第二处,从音韵平仄角度和具体语境,B项之句更佳。

(原创)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三年坚持不懈的综合治理,垃圾漂浮臭气熏天的护城河终于河清海晏,玉带环城了。

B.一夜暴富后,他过起了奢靡无度的生活,米珠薪桂,灯红酒绿,昔日的艰苦朴素荡然无存。

C.他没有对阅读材料进行很好的筛选,没有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一味儿广泛涉猎,要想短时间内积累到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无异于沙里淘金。

D.他只是出于同情,在微博上发了个求助帖子,谁会想到受到了来自社会各层面的不虞之誉?

面对媒体,他真有些手足无措。

【答案示例】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河清海晏:

黄河的水也清了,大海也平静了。

用来形容天下太平。

此处望文生义。

B项,米珠薪桂:

米和柴的价格像珍珠和桂木一样,形容物价贵得出奇。

此处理解错误。

C项,沙里淘金:

从沙子里淘出黄金,比喻从大量的材料中选取精华,也形容费力大而成效少。

属于褒贬两用词,此处用后一种意思。

D项,与“想到”有重复,语法使用错误。

(原创)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我前天与王老师在办公室再三看了两遍。

B.对高考材料作文应该如何开头这个问题上,两位作者的看法很不一致。

C.电影制作要追求票房价值的观点,被近期发表的一些文章批评,我认为是正确的。

D.学生志向的高远和低下,对其能否成才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激励学生科学地确立志向,是教育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答案示例】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多重状语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前天在办公室与王老师再三”。

B项,句式杂糅,“对……问题”与“(在)……上”两种格式混合在一起。

C项,表意不明:

“我认为正确的”,可以是“追求票房价值的观点”,也可以是“一些文章”的“批评”。

D项正确,两面对两面,合乎语法和逻辑。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对于任何一种文化传统来说,如何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关键问题。

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这些历史事实增加了问题的复杂程度。

尽管如此,多数人愿意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

五四新文学不仅改变了古典文学的传统形式,而且,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各种西方文化元素逐渐汇入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

这开辟了汉语白话文学的新阶段——“现代文学”。

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

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这丝毫不存在贬低中国古典文学的意思。

中国古代批评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学及其评价依据。

任何一个时期的文学都将受到文学传统与现实世界纵横坐标构成的不同压力。

强调来自纵轴的文学传统,还是追求更大限度地再现当代的现实世界?

现实主义的宗旨显然是后者。

这时,所谓的创新可以表述为,一种再现当代现实的企图改变了文学传统的发展方向。

这同时划出了一个区分的标准:

如何辨别鲁迅式的“盗火者”与“言必称希腊”的崇洋分子?

尽管二者都对西方文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民族的独特道路,力图“师夷长技以制夷”;

相反,崇洋分子热衷于将民族历史纳入一个普遍的模式,使之成为西方文化逻辑的具体例证。

如果说,五四时期的“盗火者”曾经将西方文化视为现代性的启蒙,那么,现今的历史语境中,中国文化业已成为更重要的思想资源。

当然,所谓的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众多古代思想家的真知灼见,同时也包括晚清以来无数志士仁人的思想探索。

中国文化浩如烟海,门类繁杂,一批饱学之士始终孜孜矻矻,专心致志地从事清理和阐释工作。

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对于“改变世界”负有的历史使命,人们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一批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

也恰恰因为意识到这种使命,人们才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诸如儒冠儒服、三叩九拜之类。

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革命与战争、民族与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中国文化必须介入与回应这些历史巨变,展示民族精神和中国智慧。

因此,理论家的工作并非仅仅复述古人的辞句,而是阐述中国文化的特征如何与当前的现实紧密互动。

事实上,二者之间的联系已经愈来愈紧密。

工业社会的机器节奏响彻生活的每个角落时,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例如“意境”“情景交融”乃至“天人合一”——保存了哪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

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瓦解了古代的乡绅之治以后,儒家的“修身”与西方文化的宗教具有哪些不同的社会功能?

在一个群雄争霸、风起云涌的时代,“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蕴含着哪些重大的启示?

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历史、对话现实的思想含量与独特价值。

(摘编自南帆《中国文化的活力》,有删改,《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3日24版)

6、下列对“中国文化传统”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协调守成、创新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文化传统而言,一直是一个关键问题。

B、晚清至20世纪,中西文化的大规模接触伴随着侵略、殖民与长时间的冷战的事实,增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键问题的复杂程度。

C、任何时期的文学所操守的作为纵轴的文学传统与作为横轴的现实世界所构成的压力都不尽相同。

D、当今社会,文化“创新”改变了文化传统的发展方向,维护传统礼仪,力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成为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

【答案示例】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

【解题思路】A项,信息是根据原文第一段第一句的信息筛选整合而来,表述正确。

B项,信息来源于文章第一段第

二句的后半部分,这里的关键是对“问题”理解,从原文看,“问题”是指第一句所说的“关键问题”,此项正确。

C项,根据原文第一段中的两句话重新组织的,与原文内容吻合,选项正确。

D项,混淆是非,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和第三段中第六句话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原文说“中国文化的真正活力并不是刻意维护某种古老的礼仪,而是进入当今社会,力争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此项错误。

7、下列理解

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相当多的作家动手译介域外文学,使中国文学的表述体系中逐渐融入了西方各种文化元素,因而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成功范例。

B、五四时期的“盗火者”与崇洋媚外分子尽管都对西方文化兴趣浓厚,但方式却不相同,一种是借鉴创新,而另一种却是照搬表述模式,以西方文化逻辑来表述中华民族历史。

C、只有意识到现今中国文化的历史使命,才能深刻理解饱学之士的学术贡献,同时也不会满足于某些徒具形式的表面文章。

D、在工业社会与农耕社会文化的碰撞下,对传统文化中的有关文化基因、社会功能、重大启示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已经显现出中国文化对话古今的思想含量和独特价值。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理解、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解题思路】A项,错误,以偏概全,强加因果,信息来源于文中第一段的第三句、第四句。

其成功的根本标志是“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B项,信息来源于文章的第二段,意思与原文吻合,理解正确;

C项,信息来源于文章第三段的第四句、第五句,理解正确;

D项,信息来源于文章的最后几句话,理解正确。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作者之所以说五四新文学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的范例,关键是因为汉语白话文学相对于先秦至晚清的中国古典文学更适合表现今天的中国经验。

B、为了便于论述个人观点,第一段作者为了说明文化传统的守成、创新问题与外来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运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举例论证、因果论证和有关古代批评家的引用论证方法。

C、农耕社会的古典诗学中,“意境”“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等保存了一些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这与启蒙、革命、利益、市场以及围绕这些概念产生的社会关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D、为了讲清楚区分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标准,第二段作者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方法,指明了“盗火者”的主旨是探索创新,而崇洋分子是生搬硬套。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A项,此项正确,信息来源于第一段,原文讲“之所以认定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学转换,首要的标志是:

”B项,从原文看第一节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和因果论证这三种论方法,表述正确。

C项,错误,于文无据,信息来源于第三段后半部分,原文没有此信息。

D项,正确,信息来源于第二段。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太元八年七月)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

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

是时,朝臣皆不欲坚行,独慕容垂、姚

(1)子劝之。

阳平公融言于坚曰:

“鲜卑、羌虏

(2)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

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

今陛下信而用之,轻举大事,臣恐功既不成,仍有后患,悔无及也!

”坚不听。

冬,十月。

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

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成,不敢进。

胡彬粮尽,潜遣使告石等曰:

“今贼盛,粮尽,恐不复见大军!

”秦人获之,送于阳平公融。

融驰使白秦王坚曰:

“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

”坚乃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

遣尚书朱序来说谢石等以“强弱异势,不如速降”。

序私谓石等曰:

“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

战以老秦师。

谢琰劝石从序言。

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

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斩成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

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

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

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

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

“此亦劲敌,何谓弱也!

”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

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

“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

若移陈小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

”秦诸将皆曰:

“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

”坚曰:

“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

(而下面加点)

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

融驰骑略陈,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

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

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

(而下面去掉点)

坚中流矢,单骑走至淮北,饥甚,民有进壶飧、豚髀者,坚食之,赐帛十匹,绵十斤。

辞曰:

“陛下厌苦安乐,自取危困。

臣为陛下子,陛下为臣父,安有子饲其父而求报乎?

”弗顾而去。

坚谓张夫人曰:

“吾今复何面目治天下乎!

”潸然流涕。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

(1)垂:

又名慕容霸,鲜卑族人。

公元384年建立后燕,后投降前秦。

姚苌:

后秦武昭帝,羌族。

公元357年与前秦战于三原,兵败投降,后为苻坚部将。

(2)羌虏:

即分别指慕容垂、姚苌的国家。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家少年皆富饶子弟,不闲军旅闲:

认为……闲适

B.栅淮以遏东兵栅:

动词,用竹、木等做成的东西阻拦或防卫

C.欲不战以老秦师老:

使得对方衰竭,疲惫

D.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趣洛涧趣:

趋赴,奔向

【参考答案】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题思路】闲:

同“娴”,熟悉,精通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我以铁骑蹙而杀之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B.苟为谄谀之言以会陛下之意耳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安有子饲其父而求报乎沛公安在

D.民有进壶飧、豚髀者妾之美我者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理解)。

【解题思路】A项,“而”均表顺承,连词。

B项,前“以”,来,表目的,连词;

后“以”,因为,表原因,连词。

C项,前“安”,哪里,表疑问,副词;

后“安”,哪里,疑问代词。

D项,前“者”,“……的”,助词;

后“者”,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代词。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B.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C.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D.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参考答案】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题思路】本题以客观题形式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型时要先弄清上下文的语意,猜解画波浪线部分的大致意思,通过四个选项中不同停顿点形成的句意,贯通理解,通过排除方法选择正确选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出自所选文段第三段。

B.“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拜”是授予官职。

古代“致仕”和“乞骸骨”,二者意思是不一样的。

C.胡彬认为,敌人众多以致粮草不继,大军可以迅速出动一举剿灭。

D.秦军大败,关键在于秦王轻信谄谀之言冒险东征,融又认为谢玄的建议非常正确,中计失策有关。

【参考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

【解题思路】A项.文中第三段只是牵涉“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出在第四段,秦兵逃跑时发生。

B项.古代的官员因为年龄辞官不做了,把官职交还给皇帝,称“致仕”,也可以将“致仕”理解为官员退休;

古代官吏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谓使骸骨得归葬故乡。

二者不一样,选项正确。

C项.胡彬认为贼人众多,自己粮尽,就不能与大军相见了。

D项.融认为秦王坚的建议正确。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鲜卑、羌虏我之仇雠,常思风尘之变以逞其志,所陈策画,何可从也!

(5分)

译文:

(2)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

译文:

【参考答案】

(1)鲜卑、羌虏都(是)我们的仇敌,他们等待一旦有机会就来实现报仇复国的志向,(这样的人)所陈述的计策谋略,怎么能听从呢!

(2)(我们)仅仅率领军队稍微退却,让他们渡河到当中的时候,我军用铁骑迫近(他们)猛烈冲杀,这样没有不胜的道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能力层级B。

【解题思路】翻译时要注重根据语境,调动语言知识积累,推测重要实词的含义,理解语句中的活用与文言句式等现象。

得分点:

(1)

【参考评分:

“是”,判断;

“风尘之变”;

“以”,来;

“策画”,计策筹划、谋略。

各一分。

(2)【参考评分:

“但”,仅仅、只;

“少”,略微、稍微;

“蹙”,迫近、逼迫;

“蔑”,没有;

整体句意。

【参考译文】

太元八年(383年)七月,秦王苻坚下诏大举发兵入侵东晋,百姓每十名成年男子中征发一人当兵;

良家子弟二十岁以下勇武有力的,都被任命为羽林郎。

当时朝臣都不想让苻坚南下,只有慕容垂、姚苌和应征来的良家子弟希望打仗。

阳平公苻融对苻坚说:

“鲜卑、羌虏都是我们的仇敌,他们一直在等待机会报仇复国,这样人所说的话怎么能听呢?

良家少年不过是富家子弟,不熟悉军旅之事,不过是顺口说些阿谀奉承的话讨陛下欢心罢了。

如今陛下信用这些人,轻率地南伐,我担心不仅不能成功,还会有后患,到时候悔之不及。

”苻坚不听。

十月。

前秦卫将军梁成等率领五万将士驻扎在洛水,在淮河上设立栅栏以阻止东晋的援军。

谢石、谢玄等在离洛

涧二十五里的地方扎营,因为害怕梁成而不敢进兵。

胡彬粮草将要用尽,暗中派人告诉谢石等人说:

“现在秦军声势盛大,我一旦没有了粮草,恐怕我们就不能再相见了。

”秦人抓到送信的人,押送到苻融那里。

苻融派人驰报秦王苻坚,说:

“晋军人少,容易对付,只怕他们逃走,请秦王速来。

”苻坚于是将大军留在项城,自己带了八千轻骑兵,日夜兼程,赶往寿阳和苻融会合。

秦人派尚书朱序去劝降谢石,说“秦强晋弱,力量相差悬殊,不如速速投降”。

朱序却私下对谢石等人说:

“如果秦军百万之众全数到达,晋军自然很难与之对抗。

现在趁大军未会集,应该迅速出击;

如果打败前秦前锋,则秦军气势一泄,就可击败他们了。

谢石听说苻坚已到寿阳,非常害怕,想要不出战拖疲秦军。

谢琰劝谢石听从朱序的话。

十一月,谢玄派广陵相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直奔洛涧,未出十里,梁成就依涧布好阵势等待他们。

刘牢之径直向前渡水,攻击梁成军队,大破秦军,斩梁成和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阻断秦军撤退的险要渡口。

秦军步兵和骑兵陷入混乱中,争相渡河,损失了一万五千士兵,刘牢之军队抓到秦扬州刺史王显等,缴获武器军备和粮饷。

于是谢石诸军从水陆相继前进。

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上寿阳城观察,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摇动,苻坚以为都是晋兵,回头对苻融说:

“晋军也是劲敌,怎么能说他们弱呢?

”怅然若失,开始有畏惧之色。

秦兵在靠近淝水的地方列阵,晋军就无法渡江。

谢玄派使者对阳平公苻融说:

“阁下孤军深入,而靠着河岸列阵,这是作持久战的打算,不是想要速战速决。

如果阁下能稍稍将兵阵向后移动一下,让晋兵得以渡河,然后一决胜负,不也是件好事吗?

”前秦的将领都说:

“我众敌寡,不如阻止晋军渡河,倒是万全之策。

”苻坚说:

“我们引兵稍退,等他们渡河到当中的时候,我军以铁骑猛烈冲杀,这样没有不胜的道理!

”苻融也认为言之有理,于是传令秦兵退却。

秦兵一退就停不下来。

谢玄、谢琰、桓伊等立刻带兵渡河追击。

苻融骑马布阵,想要指挥后退的士兵,但是马被绊倒,为晋兵所杀,秦兵于是溃败。

谢玄等乘胜追击到青冈。

秦兵大败,自相践踏而死的,布满田野山川。

苻坚中了箭,单人独骑逃到淮北,很饿,百姓进献了一壶水泡饭和猪腿,苻坚吃了以后,赏赐帛十匹,绵十斤。

献食者推辞说:

“陛下不肯安于逸乐,冒险征伐东晋,是自取困苦。

臣民是陛下之子,陛下是臣民的君父,哪有儿子进食父亲还求回报的?

”便头也不回地离去。

苻坚对张夫人说:

“经过这一役,我还有何面目再治天下呀!

”潸然而泪下。

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