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5118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标新立异 

信口开河

D.独树一帜 

3.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下列微博语录的四个共性特点。

(4分)

面 

包:

渺小时,比较充实;

伟大后,觉得空虚。

指南针:

立场坚定,东西再好也不被诱惑。

龙 

虾:

大红之日,便是大悲之时。

蜘 

蛛:

能坐享其成,靠的就是那张关系网。

答:

4.阅读丰子恺漫画《跌一跤,且坐坐》,回答问题。

(5分)

(1)简要说明漫画的主要内容。

(3分)

(2)这幅漫画蕴含了什么样的道理?

(2分)

二、文言文阅读(2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厓门①吊古记

[明]方良永

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会县。

县官属谒既,予进知县罗侨,语之曰:

“厓山之事,千古痛愤。

办香敬吊,行与子偕。

”乃具牲帛,僦民舟习海行者以行。

夜二鼓,乘汐出港口,风静波平。

天未明抵岸。

启篷窗,东视厓门甚迩,景色曚曚未辨。

登岸,典祠者逆于道左。

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

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公,两庑皆祀同时死节诸臣。

其额与祭,则皆上请于朝,得旨俞允者也。

观礼毕,易便服,穿丛薄间,从西上直至山巅。

转顾后山苍翠,亭耸如扆②;

环视左右山,逶迤盘踞,如虎伏龙行,水绕其势如弯弓。

隔岸诸峰层叠,秀丽如画。

较以形胜,此亦足恃,而顾不能救国之亡,岂地势无与于人事;

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

悄然而退。

予回舟次,伫立岸上,见水鸟飞鸣而下上,渔歌互答于两涯。

追思往事,黯然伤怀。

徘徊间,典祠者曰:

“前有奇石可往观。

”予遂乘小舟径诣石处,蹑磴仰视,巨石如屏。

屏石有刻,已磨灭不可读。

顾问典祠者,云旧有大刻“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

近巡按广平徐公瑁易刻曰:

“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

”今石长字没矣。

予窃论弘范宜不足责。

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

非得二公振起其间,天理民彝③,或几乎息。

彼弘范犹元臣也,何足深咎。

况二三公之名实,昭然史册间,当与日月争光;

区区摩崖④,胡能轻重,而必与之较争哉!

因与罗尹论厓山事:

谓当宋室播迁之时,三公非顾命大臣,皆无与国休戚存亡之义,即使不死,亦无敢非之者。

今其孤忠大节,乃出于寻常之所不料,此所以尤使后人追思景慕,不容但已也。

祠有田三顷余,乃知县割废寺遗业所充。

又山故无虎豹,居民素不为盗,巡司虽设,频年无捕获功。

天既薄暮,予独坐舟中,感今念昔,屡就枕而不成寐。

既竣事,咸曰:

“自有厓山之行,天日无此晴霁,风波无此平妥也。

(选自《方简肃文集》卷五,有删节)

[注]①厓门:

即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大海中。

南宋末,宋军与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全军覆没,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赵昺殉国,宋亡。

②扆(yǐ):

屏风。

③民彝:

人伦。

④摩崖:

在山崖上书刻文字。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僦民舟习海行者以行       僦:

租用

B.登岸,典祠者逆于道左      典:

掌管

C.谓当宋室播迁之时        迁:

贬谪

D.乃知县割废寺遗业所充     

割:

划拨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出京巡察,途经新会,因感南宋厓山之事而痛心悲愤,所以请新会知县陪同,置备祭品,渡海前往敬吊忠烈。

B.作者登厓山之巅,见群山蜿蜒,高耸如屏,流水环绕,势如弯弓,因此认为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

C.祭祀后,作者伫立岸边,回想当年战事,不禁内心怆然。

写眼前水鸟飞鸣,渔歌互答,意在以乐景衬哀情。

D.作者认为,三公未被先帝托以辅国重任,并无和国家共存亡的责任,但却能忠贞自持,这使他们尤为后人怀念景仰。

7.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摩崖石刻不必与之较争的理由有哪些?

请简要解说。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颠末。

(2)岂地势无与于人事;

(3)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1)“风乱万畴青锦褥”描述了什么样的画面?

(2分)

(2)第三联“遥”“忽”二字富有情趣,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3)诗题为“喜雨”,尾联却写“愁”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孟子·

鱼我所欲也》)

(2)连峰去天不盈尺, 

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3)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张养浩《山坡羊·

潼关怀古》)

(5)大方无隅,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

(6)度尽劫波兄弟在, 

(鲁迅《题三义塔》)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水乡戏台

祝勇

  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

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

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

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

这里把戏台称为“万年台”。

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戏台上的角色,依旧眉目清晰。

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

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

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正的“海市蜃楼”。

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

鉴湖上有座钟宴庙戏台,至今留存。

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

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

无论水上,还是岸边,人们都可以同时欣赏同一出戏。

  乌篷船,天下闻名。

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鱼人的家。

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

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它们真正的停泊之地。

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

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

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常成为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的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最宝贵的光源,照亮了他的记忆,也照亮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少年记忆。

透过鲁迅的目光,无数中国人看见了那座戏台……曲终人散,每个人都转身走进自己的戏。

戏台上的风流俊雅,无限缠绵,收束进岸上的楼窗,河中的船影。

狭长的石板路、层出不穷的石桥、悠悠荡荡的乌篷船,他们的戏台无处不在。

只不过没有人把他们的戏文写下来,我们无从得知而已。

戏台上的忠奸争斗、征战杀伐,也慢慢融入了观看者的血脉,变成遗传基因。

戏台上下,不仅构成一种对话关系,更构成一种轮回关系,戏台与看客,戏文与生活,翻覆颠倒。

观众和角色可以互换,戏台下的观众一扭身,就融入了一个更大的戏台,变成角色,呐喊或者语丝,都是他们的唱词。

  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

它收纳了自然的笙箫和历史的烟云,既性感,又立体。

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

我想象着越王勾践用古老的绍兴话发出的复仇誓言;

想象着西施、范蠡在绍兴话里谈情说爱;

“五四”时代的文学热涌中,假如没有了蔡元培、鲁迅、周作人黄酒般浓郁的绍兴口音,也会变得索然。

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

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

(选自2014年2月3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1.文章前三段描写了水乡戏台的哪些特点?

请简要概括。

12.文章为什么要叙写鲁迅对绍兴的回忆?

13.简要分析本文的构思特色。

(6分)

14.“作为北方人,我听不懂绍兴话,更无法听懂戏文,但我依旧觉得自己能够‘懂’。

”作者懂得了什么?

试结合全文探究。

六、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一生风骨凝成诗

一米九一的魁伟身材,炯炯的眼神,稳健的步伐,洪钟般的声音,要不是一头华发,你根本无法将牛汉与80多岁的年龄相联系。

83岁生日那天,他说:

“我腰板很直!

不,我的脊梁很直。

”每每有人称羡他身体健康,他总是说多亏了20多年的“劳动改造”。

一切的不幸被一句轻松的幽默带过,无数的磨难已化作斑斓的人生。

人到晚年,自言“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不唱歌、极少吃药、只叹气”的牛汉,依旧笔耕不辍,诗情焕发。

除了诗作,他还有散文集《滹沱河与我》《萤火集》和评论集《学诗手记》等问世。

他说:

“叹气不是悲观。

深深地叹一口气,像唱歌一样地叹气,能把内心的块垒吐出来,比唱歌还痛快。

”牛汉的书房“汗血斋”,整面墙是书架,书桌上也堆满了书,还有信札、诗稿。

他不用电脑,不上网,与世界的联系不通过任何媒介,而是和大自然、人生直接联系。

文坛上出现了罕见的“牛汉现象”。

牛汉这一辈子,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包括流亡、受迫害、坐牢,什么重活都干过……称得上是一种“痛苦而丰富的人生”。

1923年,牛汉出生在山西定襄一个穷苦却有着文化传统的农民家庭。

父亲曾在北大旁听过两年,旧体诗写得很好,家里有全套的《新青年》等杂志。

14岁时,牛汉便在日军的炮火声中离开了家乡,直到晚年才实现了在祖坟上为先人叩几个响头的夙愿。

牛汉说他一直“土”得很,几十年来不仅乡音未改,就连吃饭、穿衣也保持了一些家乡的习惯。

1943年,牛汉考入西北联大学俄文,但他写诗的兴趣却不曾削减。

那时,他便成为很有影响的“七月诗派”的一员,并以自己富于民族和革命激情的反抗侵略、呼唤民主的歌声,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

1955年,牛汉因被打成“胡风分子”而被捕。

他没有发表作品的权利,不断接受“劳动改造”……刚刚被关押时,就连看守都紧张得睡不着,但他每天仍然呼呼地睡大觉。

有时,实在闲得无聊,他就学鸡叫、学狗叫,学各种动物叫。

1980年,胡风来到北京,牛汉去看望他。

胡风犯了精神分裂症,使他感到意外。

他清楚地记得,胡风曾对他说过,他的神经有缆绳那么粗,不会断裂。

现在见到了曾为“分子”们之“首”的胡风,牛汉感慨万千。

牛汉一辈子是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写诗。

他是历史的伤疤、活着的伤疤,他的肉体与心灵里里外外都是伤疤,每一首诗都是伤疤在诉说。

牛汉的诗不是个人的自传,而是历史大传的一个微小的细节,是历史结出的一枚果子。

他所有的作品,包括散文,是历史的一个活生生的、新鲜的断层,有一种史诗的痛感。

他和他的诗所以这么顽强地活着,绝不是为了咀嚼痛苦,更不是为了对历史进行报复。

他的诗只是让历史清醒地从灾难中走出来。

以一个见证人的身份,表现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苦难,祈盼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再一次重复这样的大灾难,是牛汉诗歌创作的“自定义”。

牛汉曾开玩笑说,他过去是“热血青年”,现在是“热血老年”。

在现当代诗坛,牛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2003年,马其顿作协主席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向牛汉颁发了象征着巍然权威的国际性文学奖“文学节杖奖”。

2013年,牛汉离开了我们,但他用一生风骨凝成的诗,将永远在读者心底吟唱。

15.结合第二段分条说明“牛汉现象”的表现。

16.文中写父亲、胡风、马其顿作协主席,对刻画牛汉形象各有什么作用?

17.别林斯基说: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深深根植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的喉舌。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七、作文题(70分)

1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次,艺术大师毕加索在参观了一个儿童画展后深有感慨地说:

“我和他们一样大时,就能够画得和文艺复兴时的大师拉斐尔一样,但是我要学会像他们这样画,却花去了我一生的时间。

考古学家一生研究一面古希腊铜镜背面的文字,始终无法辨识。

多年后,他的孙子将铜镜背面对着身边玻璃镜随意一照,玻璃镜上文字刚好与古镜背面的相反,原来是“别人都认为你向左,我知道你是在向右”。

年轻人慨叹道:

“爷爷是一个杰出的考古学家,可他却把一生的光阴都浪费在这几个字上了!

可以就两则材料来写,也可以就一则材料来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Ⅱ)(附加卷)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自秦、汉以来,诸儒说经者多矣,其合与离,固非一途。

逮宋程、朱出,实于古人精深之旨所得为多,而其审求文辞往复之情,亦更为曲当,非如古儒者之拙滞而不协于情也;

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而为后世之所向慕。

故元、明以来,皆以其学取士利禄之途一开为其学者以为进趋富贵而已其言有失犹奉而不敢稍违之其得亦不知其所以为得也斯固数百年以来学者之陋习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卷六)

20.写出“程朱理学”开创者“二程”的名字。

21.程、朱“为后世之所向慕”的原因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回答。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王熙凤设“调包计”定下宝玉和宝钗的婚事后,黛玉无意中从紫鹃处得知了消息,从此一病不起。

绝望之中的黛玉亲手将代表她纯真爱情的诗帕焚毁,切断一切与所爱的人的关联。

B.《家》叙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衰落崩溃的过程,高家三兄弟的恋爱故事是小说的重要内容,包括觉新与梅、瑞珏的婚姻悲剧、觉慧与鸣凤的爱情悲剧、觉民与琴奋起反抗获得的幸福爱情。

C.《茶馆》的语言既符合人物的个性特征,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

比如第二幕中,报童向王利发推销报纸,王利发问报童:

“有不打仗的新闻没有?

”这句话反映了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的现实。

D.《呐喊》塑造了一群独特的母亲形象:

《药》中的华大妈、《明天》中的单四嫂子愚昧而充满质朴的母爱,《风波》中的七斤嫂生性懦弱隐忍,《社戏》和《兔和猫》中“我的母亲”和蔼可亲、勤劳善良。

E.《老人与海》描写了主人公桑提亚哥驾一叶小舟在海上捕大马林鱼时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作品表现出来的硬汉精神具有象征意义:

这样的硬汉,“你尽可把他毁掉,但就是打不败他”。

23.简答题(10分)

(1)“古怪形容异,清高体貌疏。

语倾三峡水,目视十行书。

胆量魁西蜀,文章贯太虚。

百家并诸子,一览更无余。

”这首诗写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哪一个人物?

请简要叙述“目视十行书”所写的事件。

(2)《子夜》第七章结尾写到:

“他(吴荪甫)已经突破了重围,在两条战线上都得了胜利;

李玉亭报告的什么大计画——也不妨说是大阴谋,此时在这胜利光下也不再能够威胁吴荪甫了。

”吴荪甫在哪两条战线上取得了胜利?

李玉亭报告的“大计画”指的是什么?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无论怎样成功的艺术家,必有他的短处。

泰戈尔也逃不出这条公例。

哲理本不宜入诗,哲理诗之难于成为上等的文艺正因这个缘故。

许多的人都在这上头失败了。

泰戈尔也曾拿起尤利西斯的大弓尝试了一番,他也终于没有弯得过来。

国内最流行的《飞鸟集》,作者本来就没有把它当诗做,便是那赢得诺贝尔奖的《吉檀迦利》和那同样著名的《采果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诗人理智中的一些概念,还不曾通过情感的觉识。

诗家的主人是情绪,智慧是一位不速之客,无须拒绝,也不必强留。

至于喧宾夺主却是万万行不得的!

泰戈尔的文艺的最大的缺憾是没有把捉到现实,便是形而上的诗也是生命的表现。

形而上学惟其离生活远,要它成为好的文学,越发不能不用生活中的经验去表现。

泰戈尔虽然爱好自然,但他爱的是泛神的自然界。

人生也不是泰戈尔的文艺的对象,只是他的宗教的象征。

诗人的“父亲”“主人”“爱人”“弟兄”“朋友”都不是血肉做的人,实在便是上帝。

泰戈尔记载了一些自然的现象,但没有描写他们;

他只感到灵性的美,而不赏识官觉的美。

泰戈尔也摘录了一些人生的现象,但没有表现出人生中的戏剧;

他不会从人生中看出宗教,只用宗教来训释人生。

在艺术方面泰戈尔更不足引人入胜。

他是个诗人,而不是个艺术家。

他的诗是没有形式的。

我讲这一句话恐怕又要触犯许多人的忌讳。

但是我不能相信没有形式的东西怎能存在,我更不能明了若没有形式艺术怎能存在!

泰戈尔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哲学,他在欧洲的声望也是靠他诗中的哲学赢来的。

我们要估定泰戈尔的真价值,当保持一种纯客观的、公正无私的态度。

(选自《闻一多全集·

泰戈尔批评》,有改动)

24.结合材料,分析闻一多先生的诗学观。

25.请简要分析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 

26.请结合材料,从泰戈尔“记载”的自然“只感到灵性的美,而不赏识官觉的美”的角度,评析以下《飞鸟集》中任一诗句。

①群星不怕显得像萤虫一样。

②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

南京市2014届第二次模拟考试参考答案

1.D(3分。

A项zǐ/shēn,lì

,nà

o/chuò

B项,wà

n/mà

zǎi/zà

i,guà

n;

C项yū/xū,nǔ/nú

,lí

ng;

D项,bì

/pì

,jué

/jiá

o,jù

n/juà

n)

2.C(3分。

标新立异:

原谓特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

后多指提出新奇主张或创造出新奇的式样。

独树一帜:

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

一视同仁指同样看待,不分厚薄,用于人;

等量齐观指不管事物间的差异,同等看待,用于事物。

信口开河:

比喻随口乱说一气。

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

口若悬河:

言谈有若滔滔流水,源源不绝于口,形容口才敏捷,善于辩解)

3.

(1)反映生活,

(2)充满睿智,(3)词语新解,(4)巧用修辞,(5)幽默生动,(6)短小精炼。

(4分。

答对四点即可)

4.

(1)画面描绘的是一个行路人跌坐在地上(1分),包裹(行李)和雨伞放在旁边(1分),漫画上角题写“跌一交,且坐坐”等字(1分)。

(2)示例:

生活中遇到挫折后(1分),应该从容淡定(1分)。

5.C(3分。

迁:

迁徙。

播迁:

迁徙,流离)

6.B(3分。

文中并无“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之意,作者意在说地利不足恃)

7.

(1)宋无道故国灭不足惜;

(2)张弘范为元臣无须咎;

(3)无损三公风节名垂青史。

8.

(1)不一会到了祠堂前,遍览殿堂碑亭,察考它建造的始末。

(3分。

每句1分)

(2)难道是地势无助于人为;

还是天命已经失去,(国运)不是这个所能承担的呢?

每句1分。

“胜”如译为“支撑”“胜任”亦可)(3)南宋掌权的高官,把国家送给别人,如同丢弃多余的东西,安然处之不知顾惜。

“恤”如译为“顾恤”“忧虑”亦可)

9.

(1)描绘了雨中(后)万顷田地的庄稼郁郁葱葱,风吹过,绿浪翻滚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2分。

“青锦褥”描绘正确1分,揭示“生机勃勃”特点1分)

(2)遥:

生动描绘雨后水涨河宽两岸相距更远(1分),但人们仍然兴奋不已,隔河大声互语的情形(1分)。

忽:

生动描绘雨后树枝积水很多(1分),而鹭却习惯性立于其上,终至树枝折断,鹭惊惧而飞的情形(1分)。

(3)①以愁衬愁:

往年愁没有粮食与酒,这场雨带来丰年,今年将愁没有储粮储酒之器;

②以愁衬喜:

今年愁无储粮储酒之器,反衬出喜雨。

③出人意料:

先写“雨惬群情”的诸多情形,结尾转写愁情,反写喜悦,出乎意料,使得诗歌脉络跌宕起伏。

答到两点即可)

10.

(1)舍生而取义者也

(2)枯松倒挂倚绝壁 

砯崖转石万壑雷(3)多情应笑我 

一尊还酹江月(4)山河表里潼关路(5)大器晚成(6)相逢一笑泯恩仇(8分。

每句1分)

11.戏台多,历史久,构建巧(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形式美(4分。

每点1分)

12.①内容上,表现戏台给他的温情和文化熏陶以及他写的作品中的有关戏台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中国少年;

②结构上,为下文写“曲终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