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4526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扎实工作 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docx

扎实工作打造一流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doc

扎实工作打造一流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

一、结构合理,强强联手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化学教研组的特点是“老中青”三结合,传帮带是化学组的特色,现有教师12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7人、一级教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具有硕士学位4人。

平均年龄40岁,是一支素质高、理念新、能力强、有朝气、并充满人文精神的团队。

他们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学理念,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化学课的知识传授,更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实事求是、精益求精”是化学教研组的风格,他们务实地走过每一天、每一年.

二、积极进取,堪称表帅

  化学教研组有7名教师党员,他们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全组教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各种政策法规,恪守师德规范,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主、育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化学组的老师没有一人收费给学生补课,人人都在无私地、用自己的辛勤的汗水如春雨般滋润着每一位接受教育的学生的心田。

  本组全体教师不论年近半百的老教师,还是教龄只有几年的年轻教师,个个都是“工作狂”。

每个人都把教学工作自觉地看成是教书育人的终生奋斗目标,当作是一项事业来干,而不只是当成养家糊口谋生的手段。

为了工作,每个人是小病连医院都不去,有了比较严重的病也尽可能地一拖再拖,坚持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赵艳丽在身患疾病的情况下一度带病工作,直至住院手术,身体未痊愈又坚持回到讲台继续工作;刘祥敏也身体欠佳,仍然每周上十几节课,并从不迟到不早退,尽管是天寒地冻,路面很滑;李万义老师给高三上课,且还担当校长助理,所以几度累得病倒;李凤茹老师还有一年就要退修啦,也身体欠佳,现在还坚持给高三上课等等。

这些老师真的做到了青春无悔,人生无悔!

用各自的汗水和热血,以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实际行动,来续写着人生的新篇章!

也正因此,全组教师获得了上百人次的国家、省、市、区、校各级荣誉称号,如:

劳动模范、政府特殊津贴、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模范党员班主任、先进工作者、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省、市名师等。

获得主要荣誉称号如下:

马志科毕业于东北师大化学系,民进会员,齐齐哈尔市政协委员,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历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学年主任、校长后备干部,2005年被破格晋升为黑龙江省优秀青年特级教师,现为中国化学学会专家组成员、国家级化学优质课评委组成员;黑龙江省教学能手、最佳教师,黑龙江省骨干教师,黑龙江省优秀教师,齐齐哈尔市特等劳动模范,齐齐哈尔市名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0-2002年省“十五”规划重大课题优秀实验教师,2000年市电教说课比赛优秀指导教师,2005年省优质课优秀指导教师,2004年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2003年省教学设计竞赛一等奖,2000-2005年全国化学竞赛省优秀指导教师。

      李风茹中学高级教师,化学教研组组长,甘井子区骨干教师、师德标兵,校优秀教师,2003年大连市化学竞赛优秀辅导教师。

李万义大连市化学协会副理事。

大连市优秀教师,大连市高中化学学科骨干教师,大连市甘区特聘高级教师。

甘井子区首批骨干教师,大连市首批骨干教师,“1121”工程中“德技双馨”和学科带头人,“九五”期间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先进工作者,大连市第二批骨干教师,甘井子区首批特聘高级教师,2005、2009年辽宁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刘祥敏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大连市高中化学学科带头人,大连市高中化学学科骨干教师。

2007年辽宁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赵艳丽2007年大连市优秀教师,教育硕士。

延吉市高中化学学科骨干教师,中学高级教师。

延吉市先进工作者,延吉市优秀共产党员,延吉市先进教师,延吉市“十佳教师”,延吉市中学化学学科骨干教师,延吉市化学教师示范课一等奖,2002年吉林省优质课,2003年获国家级高中化学竞赛优秀辅导员,2006年大连市高中化学竞赛优秀辅导教师。

2008年被授予校“仁爱之师”光荣称号。

  董福贤中学高级教师。

大连市优秀青年教师。

金州区百名优秀青年教师,金州区师德标兵,辽宁省优秀指导教师。

历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导主任。

    李民中学高级教师,吉林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两个文明先进个人”。

赵晓红中学一级教师,硕士研究生。

2002年大连市优质课二等奖,2010年大连市优质课一等奖,2010年大连市骨干教师。

2006年大连市高中化学竞赛优秀辅导教师。

宋靖2006年天津大学硕士毕业,2008天津市耀华中学校优秀党员,获耀华中学2008-2009学年度学生最喜爱教师称号。

马宁2007年荣获辽宁省高中化学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2007年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说课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2007年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年度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2008年在大连市第三十六中学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2009年第十届教育软件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2010年荣获大连市化学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三、求真务实,成果显著

1.积极探索,总结经验

教研组按学校要求定期开会,研究、讨论、指导、总结、强化过程管理,注重资料积累,有详细的活动记录。

教研活动求真务实,每次的教研活动时间由一名老师做主讲,内容可以是剖析教材、疑难习题、或科技新进展、高考辅导等,备课组的教师共同面对主讲所提出的问题,讨论并解决,并由中心发言人把讲解的内容打印出来给备课组,以备课后继续研究之用。

为及时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也经常不定时间不定地点地进行集体备课。

同时积极撰写教学后记、反思、案例、经验总结和教学论文。

化学组教师积极努力的工作换来了教学成绩的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在各学科中始终名列前茅。

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好评。

化学竞赛有多名学生获奖,其中李万义、董福贤、刘祥敏等指导有多名学生获省市奖高三级参加全国高中化学竞赛,成绩优秀。

李万义

1991全国化学竞赛赵伟一等奖;

1991全国化学竞赛王凯二等奖;

1996大连市化学竞赛叶霖二等奖;

1999大连市化学竞赛林英翔二等奖;

2005大连市化学竞赛赵宇、顾天航全国复赛(辽宁省一等奖);

2005大连市化学竞赛王同雷等4人辽宁省二等奖2人,大连市一等奖2人;

2005辽宁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赵宇、顾天航一等奖;

2009辽宁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寇逸飞一等奖。

李凤茹

2003大连市化学竞赛杨建斌二等奖;

2006大连市化学竞赛魏凯二等奖。

赵艳丽

1996吉林省高中化学竞赛张守志二等奖;

1999吉林省高中化学竞赛王欣二等奖;

2001吉林省高中化学竞赛赵德宇一等奖;

2002吉林省高中化学竞赛周齐一等奖;

2003吉林省高中化学竞赛王宁、刘涛等5人一等奖;

2006大连市化学竞赛曹巍瀚、刘奇胜等四人一等奖。

刘祥敏

2007辽宁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吴柳晏芳一等奖。

董福贤

2009辽宁省高中学生化学竞赛杨净一等奖。

赵晓红

2003大连市化学竞赛杨建斌二等奖;

2005大连市化学竞赛范业田一等奖。

宋靖

2008全国化学奥赛田园等二等奖。

马宁

2007荣获辽宁省高中化学竞赛许铮一等奖。

化学组已形成了“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良好组风,组内每学期按照计划工作,具体落到实处。

同时,在教学中能及时了解教育动态,渗透课改思想,使之融入到平时的教学之中,使每一位教师通过加强学习,更新理念及时掌握信息,符合教育的时代要求。

    教研组作为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每周一次的常规活动,组织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大纳,探讨课程改革的实施办法,更新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

对平时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本着以诚相待的态度,进行广泛、深入的探讨,既交流成功的经验,也交流失败的教训,在交流中相互启迪,相互学习,相互激励,达到共同提高。

同时,充分利用组内得天独厚的名师资源——一名特级教师,五名名师,进行专题讲座,方法指导,课堂点评。

以他们高超的教学业务水平,深厚的教育理论涵养,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参与、指导教研活动,使组内其他教师受益菲浅。

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的活动,解决了年轻教师迫切需要了解、解决的问题,使他们站稳讲台,健康成长。

在学校举办的两届课堂教学周以及省特级教师协会年会活动中,我组开出的公开课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此外三年中还有三名年轻教师分别获省市优质课及说课评比一等奖。

特级教师马志科老师在二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教育方面,都非常热爱教育科研事业,在教学之余,积极思考,认真总结教学经验。

钻研教材,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探索工作,撰写论文,并积极带领全组教师开展教育科研。

全组教师的论文有近40篇获国家级、省级大奖,有多篇获市级大奖。

他在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他的教学基本功深厚,重视教学方法,重视教学效率,他的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也充满了活力和激情。

他的课堂教学受到同行、专家和学生的肯定和赞誉,在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丰富的课堂智慧。

他在国家、省、市作了多场大型观摩课,受到广泛好评,所任教的班级化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辅导学生参加化学竞赛有多名学生获得全国一等奖,被评为全国高中化学竞赛优秀教练员。

多年来一直担任省重点中学联谊会化学命题组长,在他的引领下,每年的高考化学复习工作的思路、方向都很明确,理科综合的成绩都很突出。

马志科同志潜心研究,成绩显著,他参与研究的黑龙江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主体性教学研究》经省规划办验收合格。

他主持和参与的省重点课题《主体引导法》获省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现正在积极参与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

他的论文有多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在《中学化学》、《现代教育报》、《数理化学习》、《化学报》、《学习报》等刊物上都有他发表的文章。

2.突出重点,聚焦课堂

    学校教育主要是课堂教育,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但需要逐渐积累自已在教育实际中的见解和创意,更迫在眉睫的是教师必须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尤其是要围绕课堂教育,借助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去反思、解读自己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出来的案例。

因此,我们将教研活动的焦点定位于在课堂。

    我们在平时的教研中,通常会有计划地请一些年轻教师上试教课,有选择地请有经验的教师上公开课,定时还请特级教师、名师上示范课,听课后进行集体评课,先请上课教师介绍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与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体会,听课教师将重新审视教师的任务应该是什么,审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应该是什么,审视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审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最佳,然后就此进行评课,每个听课的教师评课时都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依据,发掘上课教师的优点,指出存在的不足,并探讨值得商榷的问题,通过研究一些“教与学”的理论问题,使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教师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摒弃了一些陈腐的观念和模式,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当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能以研究者的眼光进行分析,对教与学中的行为能自觉地进行反思与总结时,日常的教学工作就与教育科研有机地融为一体了。

在教研与科研相结合的实践中,我们学习了先进的理念,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取得了一些绩效。

我们将在科研的引领下,以教师走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不断探索,以取得新的突破。

积极开设各级各类公开课和研究课每学期按计划在校内和组内进行公开课和研究课。

积极开展听课,评课,说课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本组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近几年的国家、省、市教学教研活动中,化学教研组有多名老师获得各种荣誉称号,马志科老师还被聘为全国化学优质课评委(唯一的一名中学教师)高中化学基本功竞赛:

马宁老师获得大连市一等奖、宋靖老师获得全国一等奖。

马宁老师2009年《乙烯结构化学性质用途探究》课在“辽宁省第十届教育软件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本学期共举行公开课6次。

宋靖老师的《烯烃》一节荣获东北三省四市优质课一等奖,马宁老师的《乙醇》获市级说课、做课一等奖,马宁老师和相彬的为全校上展示课,马志科的市级共开课受到好评,董福贤老师和赵艳丽老师还为年轻教师上示范课。

本学期高一、高二和高三都要开设相应的研究课,在确定课题之前,要结合本备课组本学期所研究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首先明确上研究课的目的,确定研究的主题(本学期的主题是如何发挥导学案导学案的作用,提高化学课堂优效性),然后围绕这一主题选课题,集体备课,每个课题最好选择两名教师开展同题异教,将备课组的老师分成两组进行集体备课,采用不同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研究哪种教学模式更优效,教学结束后要组织本备课组的老师及有关老师进行说课评课,必要时可邀请一些专家参与评课,参与设计课的人要说课的设计思路,以及预期上课效果与实际上课效果的吻合程度,听课的人要围绕“课堂的优效性”进行评课,最后形成文字存档。

3.以老带新,后继有人

    师徒结对,以老带新,培养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这是教育事业断往开来的大事,也是教研组的一项经常性工作。

新分配、新调入的教师,由教研组按排好师傅,明确师、徒职责,师傅应指导徒弟研究大纲,分析教材,设计教案及实施教学,每周至少听徒弟一节课,期末还要给徒弟写出评语。

徒弟要虚心好学,在教学上要多向师傅请教,每周至少听师傅二节课,每学期要上一节组内试教课,出一份试卷,写一份总结,每学年还要上一汇报课。

化学兴趣小组的辅导教师的的培养也类似于新教师的培养方法。

在这样的氛围下,许多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他们具备了敏锐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反思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已在课堂教学和辅导学科竞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老带新的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可喜成绩,这应归功于几名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辛勤而耐心的指导,马志科、李万义、董福贤、刘祥敏等,常常在百忙中坚持奋战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为年轻教师上专题示范课,他们不仅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绩,更是非常关心培养青年教师,把自己在实践中职累的经验、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教师。

开学初,落实“结对子”。

相彬、马宁、-董福贤、赵艳丽;宋靖-马志科。

青年教师坚持听老教师的课,每节新课都听,并及时交流教学中的意见。

老教师能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

在这一活动中,青年教师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

精力充沛、头脑敏锐、掌握现代教育手段等优势,积极制作多媒体课件、选编练习资料,使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生动。

从考试情况看,教学效果很不错。

4..抓课题研究,促科研结合

深入进行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共同探讨课题研究的方法,按课题研究计划切实进行研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课题研究的质量不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也有所提高,课题研究工作做到方向明确,有条不紊地进行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

为此,我们教研组教师能及时转变观念,明确教科研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树立向科研质量意识,积极投入到教科研中去。

近两年中,我们教研组刘祥敏老师的《新课改新理念新方法》、《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心里换位》分别为省、市两级立项课题。

全组成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乐走“教育促科研,科研促教育”之路,有力地促进教学质量化学教研组有多名老师参与的国家级、省、市级研究课题《主体引导法》通过验收合格并在全省推广。

教育教学方面,积极参加高中化学评优课,认真撰写论文全组老师近几年共发表论文50多篇,获省级奖论文有多篇。

马志科

20多篇省级以上论文;

2005年《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全国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2003年《青春如歌-让我们健康成长》全国优质课评比最佳指导奖

2000年《谈实施创新学习的几个问题》获全国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2004年《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中的心理障碍》东三省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2002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概念教学》东三省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2004年《化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省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

2003年《课堂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省优秀教研成果二等奖

2003年《加强中学化学课堂活动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2002年《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

2001年《化学美的欣赏》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2000年《谈创新人才的培养》省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2001年《综合科目试题求解方略》(发表于《数理化学习》)

2000年《由化学方程式衍变出的规律》(发表于《中学化学》)

2004年《加强活动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发表于《创新教育新探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李万义

1997《论中学化学教学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大连市第八届化学教研会一等奖;

1997《论中学化学教学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辽宁省第九次化学教研会三等奖;

1998《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全国素质教育大家谈征文大赛优秀论文;

2002《论中学化学教学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教育探索与教育实践》优秀论文;

2003《论化学课堂教学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辽宁省第十二次年会一等奖;

2003《关于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思考》大连市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成果展优秀论文;

2004《论化学课堂教学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国化学第十次学术年会暨成立二十周年大会三等奖

2004《论化学课堂教学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中国化学研究会,《中国教育与教学》二等奖;

2005《90天化学高考冲刺策略》《半岛晨报》。

1991成人高考复习指导丛书《化学》黑龙江省出版社;

1992《化学高考指南》哈尔滨出版社;

1995《高中化学系列专题例解与训练》

1995《高中化学同步思维训练》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8《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人民出版社;

2002《中考B卷题考点解析》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教育探索与实践》大连出版社;

2002《化学一课一练》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高中化学数理化公式定理解析》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3《能力型试题专项训练》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海口市杂志编辑部。

赵艳丽

1990《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吉林省延吉市教育学院年会优秀论文

1999《论中学化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吉林省中学化学研究会年会一等奖;

1997《用真诚架起师生心灵的彩虹》吉林省延边教育学院学刊优秀论文;

2003《高一化学一课三练》延边教育出版社;

2003《如何做好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的几点体会》《教改与教研微探》延边教育协会二等奖;

2003《铺垫于校园、成就于未来》《教育纵横》国家级一等奖;

2004《论学生思维创新的培养》中学化学研讨会二等奖;

2008《化学实验中常见错例剖析》大连半岛晨报名师解读高考专栏。

刘祥敏

1995《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做法》辽宁省第八次中学化学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1997大连市教委高中说课比赛一等奖;

1999《运用多媒体优化化学课堂教学》辽宁省高中化学教学复习研讨会二等奖;

2000《在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辽宁省中学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展示会二等奖;

2001《立足综合重在创新》辽宁省高中化学新教材教学研讨会一等奖;

2005《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心理换位》辽宁省中学化学第十三次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007《新课改、新理念、新方法》辽宁省高中化学教学观摩研讨会优秀论文。

李民

《新课程改革下的科学探究》省级一等奖,省“九五”规划课题优秀教育科研成果。

宋靖

2008《理想信念》全国第17届中小学班集体建设理论研讨会三等奖;

2008《主体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天津市基础教育“教育创新”论文三等奖;

2007《构筑活的课堂》天津市基础教育2007“教育创新”论文评选三等奖;

2006《研究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在天津市“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教学应用成果优秀作品;

2005《用于透皮吸收制剂的亲水性压敏胶的制备与性能》发表于《中国胶粘剂》,2005;

马宁2006年论文获辽宁省化学年会一等奖。

5.开发校本课程,成效显著

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研修,形式化、表面化、粗泛化问题凸显,往往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途径来实现由新课程理念与实际教学的对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充分开发校本资源、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最终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化学教研组依托自身的教学资源,承接以往的研究成果,开展了“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研修的行动研究”,以期建立一种新的有效可行的校本研究模式,寻找新课程方案向“教师的课程转变”的有效途径,开发新课程理念下的典型案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以课例为载体”开展校本研修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为新课程理念与一线教学寻找了一个良好的结合点,能够真正地实现新课程理念向“教师的课程”的转化。

教师在进行校本研修的课程中既可以加深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也可以把自身的丰富的教学经验融入,为以后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基础,是新课程改革“自下而上”的一种承接形式。

校本研修行为方式的真正内涵是行动研究,是要解决教师的实践智慧问题的行动研究。

我们教研组有多位教师自主编写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练习册以及校本教材已出版发行,在今年的教学中,我组教师认真编写学案,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自编随堂配套习题上,组也是启动比较早的上学期期初就制定了教研组计划,高一年级开始建立试题库,不再用现成的利息参考书,准备三年完善。

现在经过一年高一年级四位老师的辛苦努力,高一年级的习题库已基本成型,接下来我组准备是高二和高三了这样一来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分层次设计习题,让每个学生都吃饱。

导学案背景下的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应两人为一组,其中一人要把发言思路首先落实到导学案中,另一人对制作的导学案进行校对,校对过程认真仔细,校对内容包括知识体系是否科学、合理,导学案内容是否有科学性错误,是否有文字、化学符号错误,导学案上的题目从难度和针对性等方面进行校对,对于没有针对性、难度不合适的题目,再好的题目也必须删掉或改造。

制作成导学案后拿到集体备课活动上来进行讨论。

全备课组讨论通过后,方能交文印室印刷。

坚决杜绝带有问题的导学案到学生手中。

对于导学案虽然不是新生事物,但永远是新事物,因为它的导学效果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而且年级不同,学生特点不同,学案的结构及作用也应有所不同,各备课组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

6.创建特色争创一流

本学期要围绕学校和教务处的工作计划,以及化学组发展的三年规划,积极开展化学组特色的创建活动。

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特色的创建

每个备课组要结合每个年级的工作重点,选择合适的突破口创建教学特色,本学期的目标是初步形成创建教学特色的基本思路,并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比如,高一年级可围绕“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学科”展开,高二可围绕“如何科学优效的组织管理好走班制化学教学”或“化学教学中+1课时的科学使用”展开,高三务必围绕“如何优效的开展高三化学复习”进行。

创建过程中要注意创建资料的积累和创建过程中经验、教训的总结,学期末要进行整合,形成有价值的文字材料,以指导教学特色创建工作的持续、顺利的开展,以期三年内最终形成化学组的教学特色。

(2)校本课程特色的创建

根据教务处的计划,本学期只在高二开设校本课程,因此,本学期要在高二组建《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系列》校本课程开发团队,主要围绕化学与生产、生活或社会的某一个方面开讲,课程目标是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