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5942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13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建设环评影响情况情况报告书Word文档格式.docx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对策,结合本工程特点,重点控制工程废水、废气的排放,主要环境保护目标为填埋场址及周围的地下水环境、环境空气以及声环境。

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1。

表1-1环境保护目标

序号

环境要素

保护对象

功能

1

地下水环境

场址周围1km范围内地下水

GB/T14848-93Ⅲ类

2

环境空气

场址周围2km范围内环境空气

GB3095-1996二级

3

声环境

场址周围500m范围内声环境

GB3096-932类

1.5.2污染控制

本次工程生产工艺采用卫生填埋工艺。

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主要为垃圾渗滤液及填埋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

因此,垃圾填埋过程中污染控制内容主要为对垃圾渗滤液和恶臭气体进行有效的控制,避免其对周围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1)垃圾渗滤液按《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要求进行控制;

(2)填埋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按《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过程》及《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

1.6评价标准

根据

**县环保局关于本次评价应执行标准的意见,本次评价执行以下标准。

1.6.1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具体内容列于表1-2。

表1-2环境质量标准

标准名称及标准号

级(类)别

因子

标准值

单位

数值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二级

TSP

日平均

mg/m3

0.30

SO2

0.15

NO2

0.12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

Ⅲ类

pH

6.5-8.5

总硬度

mg/L

450

亚硝酸盐

0.02

氨氮(NH4)

0.2

硝酸盐氮

20

高锰酸盐指数

3.0

0.05

SO42—

250

Cl—

总大肠菌群

个/L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

2类

Leq

昼间

dB(A)

60

夜间

50

1.6.2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具体内容列于表1-3。

1.6.3方法标准

(1)《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

(2)《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3)《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4)《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环境监测技术标准》(GJ-T3037-1995)

表1-3污染物排放标准

《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16889-1997)

三级

SS

排放浓度

400

BOD5

600

COD

1000

NH3-N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4554-93)

二类

厂界标准值

1.5

H2S

0.06

甲硫醇

0.007

臭气浓度

无量纲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GB12348-90)

Ⅱ类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土石方

75

55

打桩

85

禁止施工

结构

70

装修

65

1.7评价专题设置及评价重点

1.7.1评价专题设置

根据工程排污特征及区域环境状况,本次评价设置如下专题:

(1)总则;

(2)评价区域环境概况;

(3)工程污染因素分析;

(4)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环境影响分析;

(6)工程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7)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8)环境经济损益简要分析;

(9)公众参与;

(10)厂址选择可行性分析及总量控制分析;

(11)评价结论及对策建议。

1.7.2评价重点

(1)工程污染因素分析;

(2)工程污染防治措施分析;

(3)厂址选择可行性分析及总量控制分析。

1.8评价工程程序

评价工作程序见图1-1。

 

国家、地方关于垃圾填埋的规范、文

件及填埋场填埋项目有关的其他文件

建设单位委托

环境影响预测

建设项目的工程分析

环境现状调查

报告书编制

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1、提出环境保护建议和措施

2、给出结论

图1-1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第二章评价区域环境概况

2.1自然环境概况

2.1.1地理位置

**县位于**市南部,黄、沁河交界处。

地理坐标为东径113°

10′至113°

39′,北纬34°

56′至35°

70′之间。

西与*县、**县为邻,南隔黄河与郑州相望,北与*县接壤,东与**县、原**县为邻。

东西直线最长处50公里,南北直线最宽处25公里,总面积860平方公里。

**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拟建场址位于**县城东,二干排南侧,污水处理厂东侧,为现征耕地。

东北方距##村约1公里,东南方距离小岩村约1.8公里。

具体位置见附图一。

2.1.2地质特征

**县属于新华夏沉降带东西构造带复合的一个中新生带沉积盆地。

北面大致以太行山断裂为界,南面以黄河为界,东面有断裂与**凸起相接。

北部向斜带,包括**县大葛村和***两个向斜及博爱县磨头、校尉营两个鼻状构造。

*向斜位于向斜带东部,北翼为断层切割,形态不完整。

主体部分东西长约22公里,宽约8公里,面积约180平方公里,最低点在宁郭西北约2公里处,第二假想层埋深在2600m以上。

张茹集——三阳构造区:

北邻宁郭向斜,东西接**县城向斜,区内包括小董、*、*、*等构造共12个高点。

本区构造有分布零乱、方向性不明显、构造幅度及面积较小、上中下层构造不吻合、构造不完整等特点。

张茹集——三阳构造区为向斜,最深处位于张茹集(*县)东北约6公里,最大埋深7000m以上。

南部向斜带:

位于*北冷——西陶一线以南地区,呈北东东向展布,长约60公里,宽约10—12公里,面积700平方公里。

向斜带南部情况不明,东北部在*附近断层切割。

本向斜带包括*、*两个向斜及司马鼻状构造三个次一级构造单元,两向斜之间以断层和司马鼻状构造分隔。

向斜最低点位于县城南2公里处,第二假想层最深埋达2200m以上。

局部构造概貌: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构造破碎,断裂发育高点多,规律性差,闭合幅度面积较小,各构造之间没有明显间斜分隔,多以断层为界。

2.1.3地貌特征

*县境内大部分为黄、沁河冲积平原,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海拔高度由107米降到81.3米,相对高差25.7米左右,比较平坦。

由于受黄、沁河历史上多次泛滥和改道的影响,地貌形成了岗、坡、洼相间,微度起伏的特点,其地貌可分为河漫滩、洼地、岗地、砂丘及丘间砂地、古黄河滩地、洪积冲积平原6类。

2.1.4地层特征

地层为第四系,上第三系,下第三系。

第四系:

0.00~185.32m,为浅灰黄色,灰色粉砂土,疏松砂层及砾石层。

上第三系:

185.32~921.30m,假厚度735.97m。

为大套浅棕黄色,浅黄棕色泥岩,泥质粉砂岩,中夹砥岩及含砾石灰白色粗砂岩。

上第三系地层与宜阳、新安一带地表资料对比,可划为两个岩组,上部磨磐山组,下部业咀组。

下第三系为一套浅褐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砾岩组成,含大量介形虫及澡螺化石。

2.1.5水文地质特征

(1)地表水

*县境内地表水系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水系。

大小河流15条,主要有黄河、沁河、济河、蟒河为黄河水系,蒋沟、大沙河等为海河水系。

A、黄河

西从大封乡的寨上村起,经大封、大虹桥、北郭、二铺营、何营5个乡。

东至三堤头入原阳县,共长46.6公里,河床宽5~12公里,流域面积在本县境内为507平方公里,入汛最大洪水(1958年)为22300m3/s,一般水量保持在400~1000m3/s。

B、沁河

从小董乡的沁阳村流入*境内。

流经小董、西陶、大虹桥、三阳、阳城、城关、木城镇、二铺营、北郭9个乡(镇),到北郭乡的方陵村注入黄河,过境长34.9公里,河床宽330~1200m。

沁河在1948年前后,还是常流河,60年代以后,由于上游建闸挖渠引水灌溉农田,到本县境内经常断流,成为“季节河”。

最大洪水1982年为4280m3/s。

C、蒋沟

由*县流入本县的小董乡运粮河。

1964年在新乡地区统一领导下,由###和修武两县联合对蒋沟和运粮河统一进行治理,两河并为一河。

境内长12.8公里,河宽26m,最大流量为60m3/s,流域面积97平方公里,从三阳乡大李村北流入修武县境。

D、蟒河

由*村入###境内,沿黄河大堤一带的黄河滩区经大封、大虹桥、北郭3个乡,至方陵村流入沁河。

全长22公里。

E、济河

由*县*入###境,至大封乡寨上村南入蟒河,长9.6公里,河床口宽16m,底宽4m,深4m,流域面积27平方公里。

F、大沙河

由*县注入*县*乡,下流入修武县,全长115.5公里,流经*县境3.8公里,历史上(1963年)最高流量达1000m3/s。

(2)地下水

*县为黄沁河冲积平原,水文地质条件较好。

县东地表岩性大部为壤土,其次为粘土及沙土,顶板厚度6至10m,含水层岩性为中细沙。

平原厚度30m左右。

潜水主要来源是降雨入渗,黄河侧渗和地面灌溉入渗补给。

地下水埋较浅,水位稳定,储量丰富。

谢旗营、城关两乡的北部系郇封岭地区,地表岩性为粘土,顶板厚度为30至40m,含水岩性为中细沙10至20m。

地下水位较深,提水困难。

沁南地表岩性大部为粘土和壤土,顶板厚度15至20m,含水层为中细沙平均厚度为30.6m。

潜水主要来源靠降雨入渗和黄、沁河侧渗补给,地下水埋深8至10m,单位降深出水量每小时40m3左右,地下水储量较富。

沁北三阳、宁郭、小董3个乡之间,从东北至西南有带状贫水区,宽5公里,长15公里,面积75平方公里,粘土层较厚,60m以上没有良好的水层。

单位降深出水量每小时20m3左右,浅层地下水储量贫乏。

地下水主要来源降雨补给,黄、沁河侧渗。

灌渠的渗漏和田间灌溉的入渗补给。

2.1.6气候气象

*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干旱、低温、干热风等灾害天气较频繁。

主要气象参数详见表2-1。

表2-1*气候气象特征表

气候要素类型

气温

年平均气温

14.4

极端最高气温

43.2

极端最低气温

-22.4

降雨

年平均降水量

mm

569.4

年最大降水量

1080.1

年最小降水量

247.8

日最大降水量

263.4

多年平均蒸发量

1726.8

6、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

%

57

全年最多风向

/

ENE

全年平均风速

m/s

2.3

全年静风频率

23

温度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67

气压

多年平均气压

hpa

1005.6

全年无霜期

d

213

日照

年均日照时间

h

2406

2.2社会环境概况

2.2.1人口与行政区域

*县位于**东南部,2001年全县共有15个乡(镇)、366个行政村,年未人口6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8.1万人。

2.2.2工业经济

近年来,*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形成了机械、燃料、化工、建材、纺织、造纸、食品、印刷、制革、酿酒等工业体系。

化肥、糖醛、纸张等销往海内外。

2001年,*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2.37亿元,比去年增长12.5%。

2.2.3农业经济

*县地阜物华,农业发达,除了各种传统农作物如小麦、水稻、玉米、豆类、花生、棉花、芝麻等,###还是蜚声海内外的山药、牛膝、菊花、地黄“四大怀药”正宗产地。

2001年,*农业总产值完成7.52亿元,秋粮总产量8055吨,夏粮总产量6920吨。

2.2.4文化、教育、科技

近年来,全县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均有很大发展。

2001年,*县建立科技示范园区2个,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7项,承担各类科技项目12项。

社会力量办学发展到70所,在校生1.34万名。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经常开展广场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2.3城市发展规划和环保规划

2.3.1城市发展规划

*城总体规划(1998-2010)对县城性质规划确定为:

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是以发展电力、化工、造纸工业为主的工贸城市。

城市近期规划为9.2万人,城区面积9.5平方公里。

预计城市人口增长率4.2%,2010年城市人口为15.0万人,城区面积15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布局主要向东发展,建立城东新区。

在城东新区高起点、高标准、高品味建设行政中心、会展中心、文化中心、体育中心、新城生态园、城市商业服务带、居住区等。

同时对城市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高度重视,把###建成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2.3.2城市环境卫生规划

(1)规划到2010年需环卫职工375人,需环卫专用车15辆。

(2)规划公厕50座,每座占地50-80平方米。

(3)规划垃圾中转站10处,每处建筑面积150平方米左右。

(4)规划在城郊建设垃圾处理场。

2.3.3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2.3.3.1环境污染专项防治规划

(1)限期治理现有大气污染源,加强污染企业工业炉和小炉的消烟除尘技术改造,提高除尘装置普及率和除尘效率,使之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

(2)建立城市烟尘控制区体制,控制区面积覆盖率近期达到80%,远期达到95%,在控制区内严格限制污染企业的立项建设,原有污染企业也应逐步考虑加以搬迁。

2.3.3.2水体污染防治规划

(1)限期治理现有水污染源,逐步实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和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重点限制造纸厂及生活污水对二干排的排放。

(2)建设城市污水排放统一体制,普及污水管网,并采用集中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办法,综合治理城市生活污水。

(3)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宝贵的地下水资源,必须严格打井审批制度,控制日开采量,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并开展有效补给的研究,特别要防止地下水取水口附近的不适宜建设,严禁废水排放量大的企业布点。

2.3.3.3噪声污染防治规划

(1)合理调整城市交通设施布局,科学组织城市路网系统,提高城市道路的质量等级,解决市区车辆的疏散问题,有效地分流城市内部、对外和过境交通,降低交通噪声。

(2)加强公共娱乐场所和中心商业区及居民区的商业噪声管理,对施工噪声的管理要从严控制,规划近期实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达标。

2.4重点环境保护目标

该项目重点保护目标为周围村庄和###中学,其距项目地的方位、距离及基本情况见表2-2。

表2-2保护目标概况

保护目标

方位

距离(km)

人口(人)

耕地(亩)

##村

东北

1.0

4000

4280

小岩村

东南

1.8

4500

4896

###中学

西

0.6

1500

--

第三章工程污染因素分析

本章将按照“达标排放、总量控制”的原则,以渗滤液污染物和废气控制为重点,采用类比分析的方法,详细分析工程各类环境要素及主要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情况,并进行达标分析,提出较准确、全面的源强数据清单,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1工程概况

3.1.1工程场址

工程选址位于城市东部##村地界,##村西南方1公里,小岩村西北方1.8公里,紧邻二干排南侧,西面是规划中的城市污水处理厂。

场区位于平原地带,周边为耕地。

3.1.2工程建设规模

3.1.2.1*城市垃圾的设计产生量

从计算年份开始,第n年垃圾总量SRn应为:

SRn=365×

aR×

Ri×

(1+ε)n—1

式中:

aR——人日产城市垃圾平均量kg/人·

日aR取1.28

Ri——预测人口数量

ε——垃圾综合增长率,2010前的增长率ε取每年8%;

2011年以后ε每年6%

根据上述公式和预测模式,*城市垃圾的产生量将表3-1。

3.1.2.2设计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量

按照生活垃圾处理率100%考虑,*城区2020年前共有109.67万吨垃圾要处理。

若*城区垃圾处理场能在2005年建成,处理场使用年限按15年计,则平均日处理规模为200吨,据此确定*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处理场设计处理规模为200吨/日。

垃圾填埋场基本参数见表3-2。

表3-1*城市垃圾产生量预测表

年份

人口

(人)

人均垃圾产量

(kg/d.cap)

垃圾日产量

(吨)

垃圾年填埋量

(万吨)

填埋垃圾体积

(万米3)

覆盖料体积

总体积

历年积累

历年沉降体积

历年沉降积累

使用年限

(年)

2003

102000

1.28

130.56

2004

108273

138.59

2005

114932

147.11

2006

122000

1.26

153.72

5.61

5.91

0.77

6.67

5.92

2007

129503

163.17

5.96

6.27

0.82

7.08

13.76

6.28

12.19

2008

137468

173.21

6.32

6.65

0.87

7.52

21.28

18.86

2009

143667

1.24

178.15

6.50

6.84

0.89

7.73

29.01

6.86

25.71

4

2010

150147

186.18

6.80

7.15

0.93

8.08

37.10

7.16

32.88

5

2011

156918

194.58

7.10

7.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