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和阅读总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4690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和阅读总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和阅读总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和阅读总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和阅读总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和阅读总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和阅读总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和阅读总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和阅读总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和阅读总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和阅读总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和阅读总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和阅读总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和阅读总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和阅读总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和阅读总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和阅读总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上册作文和阅读总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十一、叙述方式:

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

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

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

总分总、总分、分总;

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

引用;

强调;

特定称谓;

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

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

开篇点题;

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

总领下文;

2、文中:

承上启下;

总结上文;

3、文末:

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

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

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

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强调了+对象+特性

3;

设问:

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走一步,再走一步》

1.本文开头为什么突出“闷热”?

2.父亲为什么不怕孩子失足?

为什么不上去抱他下来?

3.末段说“看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又说“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既然要到的地方“很明确”,为什么又说“前途茫茫”呢?

<

/PGN0004A.TXT/PGN>

4.找出“我”下山时心理变化的词语,并说明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_

5.对这位父亲的教育方法,你赞成吗?

你是如何看的?

你爸爸又是怎样教育你的?

6画线处“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运用了_______描写。

7.画线句“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

你能办得到的。

”与下文哪句照应?

8.文章最后一段中,你认为哪句话哲理性较强,能揭示文章主旨。

9.文中的“我”已经脱险了,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却哭了,这是为什么?

10.“父亲”对“我”脱险起到什么作用?

11.你从选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困难?

参考答案:

1.因为天气闷热,他们想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为下文作铺垫。

2.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就毫无长进。

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以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3.这里“前途茫茫”的意思是不知道怎<

/PGN0140A.TXT/PGN>

样才能抵达我要到的地方,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4.有信心→信心大增→产生巨大成就感。

侧面表现了父亲的引导给“我”心理上带来的巨大力量,说明父亲教育方法的恰当。

5.言之有理即可。

6.景物

7.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8.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9.这是脱险后的自慰,对父爱的体验和感激,战胜困难的自豪等的泪水。

10.鼓励、引导“我”,让“我”有自我脱险的勇气和信心。

11.做任何事都要着眼于最初的那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直到达到目的。

首先要有勇气和信心,无论怎样的困难和危险,只要把它分解开,就一定能克服。

2、《紫藤萝瀑布》

1.“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你认为“流向心底”的是什么呢?

2.“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气味应该是无色的,作者这样写好吗?

你如何理解这种感受?

3.文中把紫藤萝比作瀑布。

哪些动词的运用与这一比喻非常吻合?

4.下列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来描绘的?

(1)紫藤萝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2)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

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5.文中画线句“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景物的方法。

6.选取一种你喜爱的花,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来描绘它的形和神。

7.前5段段按先写 

,再写 

,最后写 

的顺序来描绘紫藤萝花,越写越见花的活泼热闹、生机勃勃。

(每空限填两个字)

8.十多年前,家门前的紫藤萝有什么遭遇?

9.写紫藤萝花的稀少实际上是写作者对什么的回忆?

10.描写眼前紫藤萝茂盛的句子是哪一句?

11.点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哪一句?

12.第二自然段“辉煌”一词是什么意思?

它写出了什么?

13.“我只是伫立凝望”,“凝望”可否换成“观望”,为什么?

14.第八自然段中“那时的”是指______时候。

15.第九自然段中“流着”照应了前面的哪个词?

__________________。

16.第八自然段察颜观色写出了什么?

17.“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在文中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18.“浅紫色”形容“芳香”是否搭配不当,为什么?

19.结尾的“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

1.生命的力量 

2.略

3.垂下、流动、迸溅 

4.

(1)比喻,抓住紫藤萝的茂盛 

(2)比喻,抓住紫藤萝花的勃勃生机 

5.拟人 

化静为动,形象生动,使描写之物富有人的情感,更具感染力 

6.略 

7.花瀑 

花穗 

花朵

8.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花和生活腐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9.过去家庭所受苦难的回忆。

10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

11.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12.光辉灿烂。

写出了花色美。

13.“凝望”是目不转睛地看,而“观望”是怀着犹豫的心情看,与原文不符。

14.“文革”时期。

15.瀑布。

16.写那时的花开的少,零星地挂在枝头的样子。

17.人的一生没有一帆风顺的。

常会遇到坎坷。

就像这花一样。

18.不,这样将视觉、嗅觉自然融为一体来品味花的美。

19.从紫藤萝身上汲取力量,要尽快投入到生活中,把握住生活。

3《行道树》

1.填空题:

(1)《行道树》给我们介绍了 

用了 

手法写出了行道树的自述。

第3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第2自然段告诉我们 

最后一句行道树告诉我们 

第5自然段行道树告诉我们它最自豪的时刻是 

(2)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痛苦的词语:

、 

2.简答题:

(1)《行道树》第3自然段里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2)“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这份痛苦带来怎样的深沉?

(3)行道树的这份深沉与痛苦就是一种牺牲,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4)《行道树》中“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

(5)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和“快乐”好像有点矛盾?

不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3.这篇文章中,“行道树”的象征意义是 

4.选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并说明其作用。

5.我们应当学习行道树的什么精神?

参考答案

1.

(1)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拟人 

行道树的痛苦是它自己选择的 

行道树生长的环境 

它是忧愁而快乐的树 

清晨

(2)抖不落的烟尘 

夜晚苦熬 

忧愁 

堕落

2.

(1)①做什么事都要付出痛苦的代价。

②因为神圣的事业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事这种事业需要牺牲。

(2)制造清新,勤生绿叶,献出浓阴,给市民带来快乐。

(3)“以苦为乐”,“奉献精神”。

(4)这是假设,“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5)原因:

①因为“忧愁”是说它有抖不落的烟尘,人们不重视它;

“快乐”说的是它给人们带来清新的空气。

②“忧愁”是因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快乐”是因为“我们”能“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浓阴”为城市制造清新。

“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晶。

文章正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3.无私的奉献者

4.对比。

如:

行道树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城市的对比。

突出表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5.学习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4《我的信念》

1. 

作者认为,做事情需要有怎样的精神?

2. 

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 

你怎样理解“为实现这个理想……人事的侵扰和盛名的渲染”这句话?

4. 

你怎样理解“我惟一的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

5. 

“当皮埃尔·

居里和我决定应否在我们的发现上取得经济上的利益时,我们都认为这是违反我们的纯粹研究观念的。

”“我坚信我们是对的。

”这表现了居里夫妇 

的伟大而崇高的人格美。

6. 

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7. 

本来是“孤独地过着求学的岁月”,作者却把它当成是“美好的记忆”,这说明了什么?

8. 

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现在哪些地方?

9. 

“这种科学的魅力,就是使我能够终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原因”一句中的“这种科学的魅力”指什么?

10、怎样才能使学习变得不再是负担?

11.用简明的语言评点居里夫人的人格美。

12作者认为“人类也需要梦想家”,“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从哪一件事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

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

居里夫人以科学研究为快乐,不是沽名钓誉之人。

为了科学事业,她毫不计较个人名利,不贪求荣华富贵的享受,所以厌恶人事和盛名对她工作和生活的干扰。

作者淡泊名利,不慕权势,她一心扑在科学事业上,所以她希望自己是为人类科学事业而生活的纯粹的人,不应受名利、权势、战争、人事等的约束和侵扰(与她生活的背景有关)。

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不慕权势

解释说明

对科学的热爱,沉醉于科学之中。

坚韧不拔的精神,追求简单的家庭生活,致力于科学研究,放弃物质上的利益,保持沉静的心境等。

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10.培养学习兴趣。

11.她坚定、自信、不慕虚荣、执著、热情。

12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

他们受事业的强烈的吸引,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从放弃申请镭的专利一事。

5《春》

1这三个比喻句分别概括出春天哪三方面的特点?

2.这三个比喻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谈谈这一部分给你怎样的鼓舞和力量。

4、这段文字描绘了《春》中五幅图画之一的( 

)图。

作者抓住了( 

)的特点是:

( 

)和( 

),静景写到( 

),从( 

)写到人,由近到( 

)。

5、请用横线画出正面描写春雨的句子;

再用曲线画出侧面描写春雨的句子。

6、文中“密密地斜织着”的“斜”字,不仅在写,而且也写了。

“织”字是承上句像的比喻,准确地表达出了春雨的动态。

7、文中“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喻体分别侧重描绘了春雨的特点是( 

)、( 

8、“卖弄”一词在本文的解释是“炫耀”,这里运用了( 

)的手法,达到赞美的目的。

9、“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的“抚摸”二字写出了春风的( 

A、温暖 

轻盈 

B、爱抚 

轻柔 

C、温暖 

D、温暖 

柔情

10、语段第一句写出春风的( 

);

是从( 

)角度写的;

第二句从( 

)角度写出了春风的( 

第三四句从( 

这样写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 

)有味,有( 

)有( 

11、“沾衣欲湿杏花雨,( 

)。

(补上诗句。

1.新(或新生、生机勃勃);

美(或娇美、千姿百态);

健(或健壮、活力无穷)。

2.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想去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3.鼓舞人们对光明的未来满怀向往和希望,并决心为此而奋斗。

4、春雨图 

春雨 

细密 

动景 

物 

运 

5、正面描写的句子:

“像牛毛……薄烟”;

侧面描写:

“树叶……你的眼”;

“一点点……晕的光”。

6、春雨 

春风 

细丝 

7、细且密 

细且亮 

细且飘丝

8、贬义褒用 

9、D 

10、柔和触觉;

嗅觉;

芳香;

视觉和听觉,和悦;

声、情、感 

11、吹面不寒杨柳风

6《济南的冬天》

1.第一句话“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把这两段景物描写具体表示空间的词语依次写出。

山上→( 

)→( 

( 

3.加点部分把景物当成“人”来写,赋予了人的感情,谈谈你对这一处的理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1.承上启下过渡句,总起全段。

2.树尖 

山尖 

山坡山腰城内城外山坡上

3.“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不但写出了山坡薄雪的视觉形象与山坡薄雪的感觉形象,而且写出了“情”——热爱冬天的济南,赞美济南的冬天。

4.雪后的山的美丽景色。

7风 

1、第二自然段“故乡的风筝时节……打成一片春的温和。

”写了什么内容,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如何理解“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及“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3、.文章开头说:

“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结尾说“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

4.作者为什么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5.第一段中的景物描写衬托了“我”的心情。

6.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衬托了“孩子们”的心情。

7.“我”为什么向来不喜欢放风筝,不但不爱,而且嫌恶他?

8.第三段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小兄弟对风筝的喜爱之情?

1.写了故乡二月风筝时节抬头所见各样风筝及地上杨柳的发芽,山桃的吐蕾,构成一片春日的温和,表达了作者对春日温和的热烈向往。

2这些语句是作者用严冬比拟现实的,反映了现实的冷酷和无比的黑暗。

3.看到风筝想到了自己对弟弟的风筝梦的虐杀,戗害了儿童热爱玩具,喜欢游戏的天性,这正是封建意识造成的,这种封建意识也正是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病根的顽固使自己有无可把握的悲哀,要想消除悲哀就要改革社会。

4.因为回忆起往事而引起了自责、内疚的心情。

5.“悲哀”和“凄凉” 

6.愉快 

7.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8、“他只得张着小嘴……他高兴得跳跃”。

8羚羊木雕

1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选段中说“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的理由是( 

A.“我”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B.“我”对朋友反悔了。

C.别人不理解“我”。

D.“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

3.结尾说“这能全怪我吗?

”通过这句话你认为“我”的责任在哪儿?

4.在对待“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这件事情上,上边三个人的语言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态度?

5.妈妈、爸爸、万芳妈三个人的语言表现了他们对一个问题的共同认识,这就是什么?

6.羚羊木雕该不该送给万芳?

送给她还该不该要回来?

阅读这篇课文后,请谈谈你的看法。

1.月亮出来了,冷冷的 

烘托“我”的心情

2.B

3.“我”屈从了父母。

4.妈妈:

态度强硬,重财轻义 

爸爸:

比妈妈委婉些,但实质相同 

奶奶:

与妈妈爸爸不同,她认为要羚羊木雕不好

5.疼爱孩子,但不珍视孩子间的友情,重财轻义。

6.此题为开放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散步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母亲为什么现在很听“我”的话?

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树上的嫩芽也密了;

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看着这些景象,作者为什么就想到“生命”?

3.“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还是走小路吧’。

”母亲改变主意的原因是什么?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和“妻子”为什么有背“整个世界”的感觉?

1.母亲已经老了,我是这个家庭的支柱。

2.因为这些景象朝气蓬勃,充满了生命力。

3.疼爱自己的孙子,宁愿自己不方便,也不想委曲了孩子。

4.人到中年,意识到自己对于家庭,对于社会责任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