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7314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嘉定区集聚研发机构打造科技高地Word文档格式.docx

南山区发展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均较突出,应保证预留合理的发展弹

性。

4.规划延续性原则: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及《深圳市总体规划检讨

与对策》是全市和南山区未来城市建设发展的总纲,分区规划必须尊重上层次规划,保持规

划基本政策的延续性,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第三章分区定位和规模

第七条分区定位:

1.产业功能定位: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华南地区区域性物流中心之一,集装箱枢

纽港——深圳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市的科教中心和旅游度假基地。

2.空间发展定位:

深圳特区带形组团结构中重要的西部城市组团,深圳市二十一世纪的

建设热点地区之一。

3.景观形象定位:

融“山海城”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海滨城区。

第八条人口规模:

依据南山区统计年鉴,截止2002年底,全区年末常住人口57.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9.3

万人,暂住人口38.3万人(2000年五普人口统计资料,南山区总人口为72.2万人,其中户籍

人口为15.7万人,暂住人口为56.5万人)。

规划根据南山区的人口现状特征、就业需求和环

境与资源容量,确定规划期内全区的总人口控制规模为11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为38万人,暂

住人口为72万人。

远景控制在120万人之内。

第九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1.城市建设用地现状:

截止到2002年底,全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71.4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98.96

平方米。

2.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控制规模:

规划期内的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112.3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2.09平方米。

详见附表2。

第四章分区土地综合利用

第十条分区土地综合利用目标与方向:

1.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区内土地利用进行综合控制与引导,并将城市布

局结构融入市域土地利用的自然生态规划之中。

2.对非城市建设用地进行保护性利用,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空间,并使城市生态系

统实现良性循环。

3.城市建设用地增长方式由“规模增长型”转向“整理挖潜型”,在重点建设前后海新

区的同时,加强已建成区的充实、完善和更新,以及“已推未建”土地的合理整治和利用。

第十一条土地分类:

按规划控制用途,将全区土地划分为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远期发展备用地和

城市建设用地等四大类,划定用地范围并制定严格的控制和保护政策。

第十二条水源保护用地:

水源保护用地指为保护饮用水源而划定的限制开发的用地。

水源保护区内的开发建设应

严格按照有关条例和规划控制,一级水源保护区内在严禁任何城市开发建设行为的同时,有

计划地逐步外迁区内的现状城市建设项目。

规划区内总计有水源保护用地3477.59公顷,其

中一级水源保护区1133.15公顷,二级水源保护区2344.44公顷。

第十三条自然生态用地:

自然生态用地指规划期内需保持的自然山水植被用地及应恢复植被的空地和裸地,包括

水域、园地、林地、郊野公园和森林公园,是城区外围整体生态环境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和最

重要的生态实体。

对于该项用地应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在保持现有生态植被水平的前提

下,大力提倡植树造林,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

规划区内自然生态用地控制范围共计

6329.89公顷(包括内伶仃岛)。

第十四条远期发展备用地:

远期发展备用地指在规划的城市建设用地基础上,预留发展弹性并主要作为城市远景开

发的可建设用地,共计299.48公顷。

第十五条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建设用地指用于城市开发建设的土地,共计11230.28公顷。

各类用地指标详见附表

第五章分区布局结构与片区发展策略

第十六条总体布局:

顺应深圳带形组团城市结构发展的要求,结合南山区自身南北向布

局的形态特征,构建“双十字”型的空间发展主轴,建设前、后海中心区,整合各大片区的

用地布局,创造融“山海城”为一体的整体意象,满足城市动态发展的要求。

1.“双十字”型城市空间发展主轴:

以深南大道、滨海大道为主要骨架的东西向发展轴,传递城市东西向轴向延伸的发展动

力,并成为珠江口东岸城镇与产业发展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工业大道——南油大道、

沙河西路为主要骨架的南北向发展轴,顺应南山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整合全区城市空间。

2.“山海城”融为一体的整体意象:

利用南山区现有海、岛、湖、河、山等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景观整合,构筑山、城、

海一体的特色城区。

3.主次分明的多元化服务中心:

区级中心:

以前后海中心区为核心形成一个哑铃状的区级服务中心。

前海中心:

市级物流商务中心,规划期内同时是前海片区级服务中心,远期结合宝安中

心区一体化建设形成更高一级服务中心。

后海中心:

南山区区级服务中心,同时又是以游憩商业服务为特色的游憩商业文化中心

(RBD)。

次区级中心(居住地区级):

规划增设海上世界、南头、华侨城、西丽、龙珠、南油、

大学城七个次区级中心,集中配置商业、服务业、文化娱乐、体育功能。

居住区级中心:

居住区级公共活动中心是组织社区生活与服务的重要单元,规划要求严

格按照《准则》的规定配置本级及以下各级公共设施项目。

并在法定图则的编制中保证落

实。

第十七条片区划分:

根据道路系统、河流水系、自然山脉等自然地形划分及上下层次规

划管理的习惯性规定,结合法定图则标准统计区中的大区,将南山区分为11个片区。

第十八条南油片区片区面积9.56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6.1万人,包括南油老区和后海

新区。

本片区的主要功能是:

南油老区是以一般居住区为主的综合功能区;

后海新区是以游

憩商业服务中心为核心的滨海高尚生活、综合服务功能区。

规划要求严格控制南油老工业区

印染等污染产业的新建或规模扩张行为,加强对污染产业的环保监测,引导对污染产业的环

保技术改造。

制定对工业用地和原有标准厂房利用的相关措施,促使工业区产业功能逐步向

商贸、高科技产业转化。

增加为公众服务的公共开放空间,重点改造南油购物公园;

后海大

道东侧滨海地区结合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高标准建设后海游憩商业服务中心,作为南山区

的区级特色商业服务中心;

滨海地区结合游憩商业服务中心和住宅组群,发展成为游憩休闲

生态区——外向开敞,以人工景观为背景,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国际性旅游海滨休闲带。

第十九条蛇口片区

片区面积9.4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8.5万人,包括蛇口半岛和深港西部通道口岸填海

区。

本片区的主要功能是居住区和口岸设施区。

蛇口地区建设应结合蛇口半岛的滨海优势,

成为交通便利、风景优美、尺度宜人的高尚滨海生活区和特色游览区。

规划在原蛇口镇地

区,保持现有空间尺度和宜人、舒适、安全的社区环境,推动道路交通和环境综合治理;

合海上世界改造和蛇口山望海公园建设,将滨海地区发展成生活文化休闲岸线,体现南方滨

海城市的生活气息;

完成西部通道跨海大桥、客货运站场等口岸设施及接线工程建设,通过

绿带隔离等技术措施,减少西部通道及其口岸对周边地区的负面影响。

第二十条大南山片区片区面积7.79平方公里,规划人口5.9万人,包括大南山郊野公园

及其周边用地。

本片区的主要功能是城市公共绿地。

规划要求划定大南山郊野公园山体保护

范围线,特别提出对大南山荔枝林予以保护;

大南山东麓现有工业区部分保留,并逐步改造

为高新技术产业用地。

第二十一条赤湾片区片区面积15.99平方公里,人口4.1万人,包括赤湾股份公司用地、

蛇口集装箱码头用地、小南山、妈湾部分港口和内伶仃岛。

本片区的主要功能包括公园绿

地、自然保护区和港口、仓储及临港工业区,含部分配套居住用地。

规划要求将现有已推未

建地全部作为港区发展用地,改善港区疏港交通条件;

重点保护内伶仃岛及小南山、赤湾山

的自然环境以及本片区内的历史遗存;

规划改造蛇口一突堤,作为旅游商业服务区及配套居

住用地。

第二十二条前海片区片区面积18.32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0万人,前海片区的整体定

位是以港口和物流业为核心的滨海城区。

规划以妈湾港区集装箱码头建设为龙头,前海物流

园区和西客站建设为重点,整合岸线和后方陆域资源,大力改善疏港交通条件,建立便捷的

货运交通体系,促进港口物流业快速发展;

整合城市道路系统,加强前海地区与宝安中心城

的交通联系;

加快前海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完善前湾电厂、南山污水厂、妈湾油气危险品仓

储区等基础设施;

物流商务中心超高层的城市建设活动应符合宝安机场净空限制要求。

第二十三条城中片区片区面积10.28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5.6万人,本片区是南山区的

主要旧城、旧村所在地,是南山区大型的居住、办公、商业和工业综合区,包括南头、马家

龙片、同乐片。

规划将南头古城作为展示深圳城市发展史和文化发展史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域,以保护为主,重点改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外迁保护范围内的工业;

对其余的新、旧

村,应先控制旧村范围,逐步改造开发,完善配套设施;

外迁零星的工业用地,严格控制组

团绿化隔离带,将保留的马家龙工业区逐步发展为先进制造业基地;

规划期内保留直升机

场,其周边的城市建设活动应符合直升机场的净空限制要求。

第二十四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片区片区面积11.53平方公里,规划人口9.0万人,是深

圳市政府划定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本片区以高科技产业用地为主,同时配套适量的

居住与服务设施,是市级高新技术产学研基地。

规划要求强化园区的土地开发和发展控制,

严格控制商业性开发的居住用地比例;

塑造高品质的园区环境景观;

完善配套服务和管理功

能,为园区工作人员创造良好的条件;

逐步置换和改造传统工业;

适当扩大教育科研用地;

将大冲村改造为高新园区配套生活基地。

第二十五条华侨城片区片区面积16.3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18.8万人,本片区由居

住、旅游、高科技产业三大功能组成,是深圳市重要的市级旅游服务基地之一和南山区环境

优美、设施完善、认同感强的高尚生活社区。

规划要求整合片区内道路系统,加强片区的内

外部交通联系;

填海区的土地使用和景观控制要充分考虑北部建成区的背景天际线和景观要

素特点,通过强化华侨城景区与深圳湾的空间渗透,塑造城市滨海天际线;

滨海大道南侧形

成国际性的旅游海滨带;

加快“城中村”的改造步伐,结合华侨城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开

展农民住宅公寓化改革及完善居住设施建设;

适应产业升级的发展要求,对片区东部的部分

工业用地进行功能调整;

考虑到交通条件的限制和功能区规模化的要求,侨城北路与广深高

速公路之间仍保留为工业用地发展区域。

第二十六条塘朗山片区片区面积21.79平方公里,规划人口8.0万人,包括塘朗山、龙

珠片、龙井片、安托山。

规划要求划定塘朗山森林公园

的山体保护范围线,塘朗山周围的居住建筑以低层开发为主,避免对山体景观轮廓的破坏;

完善龙珠、龙井居住区的公共及市政配套设施;

将零散的工业用地外迁或迁入工业区中,适

当保留集中的工业区,并逐步发展为与高新技术产业相配套的先进工业区。

第二十七条留仙洞片区片区面积9.91平方公里,人口4.5万人,包括深职院、超大规

模集成电路园区、西丽镇中心、曙光仓储区等。

本片区的主要功能包括以集成电路为主的高

新技术研发、仓储、教育用地,并结合西丽镇中心地区的整治进行适量的居住与服务设施配

套用地。

规划要求对原有传统工业区进行产业升级与调整;

抓住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园区建设

的有利契机,实现旧村农民住宅公寓化的统一规划及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

第二十八条西丽片区片区面积47.6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6.5万人,由南山区北部旅游

度假娱乐用地、西丽水库水源保护区和大学城组成。

本片区的主要功能是水源保护区、教

育、旅游度假娱乐用地。

规划要求严格按有关法规对水源保护区内的建设活动进行控制,并

在深入研究水源保护区生态容量的基础上,对保护区范围内新、旧村的建筑活动加以严格控

制,逐步创造条件易地迁出;

在避免对保护区产生污染的前提下完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包

括排水、防洪、电力、商业服务等设施。

大学城的社会化服务与新、旧村改造结合起来,推

动商品房建设和农民住宅及配套设施的开发。

旅游项目的开发要与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

调,注重休闲度假旅游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结合。

第六章产业发展

第二十九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留仙洞片区、大学城片

区,形成以研发和高等教育为基础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

第三十条整

合区内岸线资源和港口后方陆域,建设南坪快速路,西部通道等疏港专用通道,改善疏港交

通条件,提高使用效率,促进港口业快速发展。

第三十一条改造区内传统的仓储和批发市场用地,促使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业的逐步

转变,加快培育现代化物流业,充分发挥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的功能,重点建设前海现代化

物流园区和物流商务中心,增强物流业的区域竞争力。

第三十二条突出沙河西路特色产业走廊,强化优势产业在这个走廊上的聚集,加强不同

产业、不同园区之间的协作和配套能力,为商贸、旅游、物流、高新技术产业及高等教育产

业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

第三十三条通过功能转变和技术改造,逐步迁移、改造传统污染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

的新型工业化。

园区经济快速发展面临问题不容忽视

作者:

佚名

来源:

衢州市统计局

日期:

2006年12月04日

访问次数:

——2005年衢州市工业园区(开发区)统计监测分析

园区(开发区)是我市实施“工业立市、借力发展、特色竞争”三大战略的重要阵地。

根据市统计局企业调查队对全市8家工业园区统计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我市工业园区(开发区)积极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开发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园区集聚效应继续增强,企业生产规模和经营效益不断提高,保持了平稳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但也面临着生产要素制约加剧、园区投资速度放缓以及入园企业减少等问题应引起关注。

一、工业园区(开发区)基本情况

1、园区开发建设稳步推进

2005年,我市园区以开发建设为重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开发建设步伐稳步推进。

全市工业园区(开发区)共完成基础设施投入10.09亿元,累计完成投入38.89亿元;

截止2005年底,工业园区(开发区)累计开发面积45.2平方公里,开发率(累计开发面积/规划面积)为75.8%,比2004年底提高了5.7个百分点。

已开发面积中工业用地面积37.8平方公里,已建成投产面积为26.4平方公里,分别占规划面积的64.3%和44.2%。

2、园区集聚效应继续增强

2005年,我市工业园区(开发区)创新招商引资方法,项目引进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引进新入园企业318家,其中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23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占地200亩以上项目3个,单项资金投入1亿人民币以上内资企业10个。

从入园企业来源看,主要以本省为主,其中本地区迁入企业166家,来自省内其他地区的88家,两者合计254家,占79.8%;

引进省外企业46家,占14.5%;

境外企业18家,占5.7%。

截止2005年底,全市工业园区(开发区)共有入园企业2024家,已投产企业1599家,其中工业企业922家,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88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2家。

园区内工业企业按2005年产品销售收入分,1亿元及以上企业22家,5000万元至1亿元的26家,500万元至5000万元的242家。

全市工业园区(开发区)前八位工业销售额占全部工业企业销售额的比重平均为68.6%。

3、园区投资密度明显提高

随着园区开发和企业资金投入的增加,衢州工业园区(开发区)投资密度明显提高。

截止2005年底,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8.89亿元,入园企业完成投资额196.23亿元,全市园区(开发区)平均投资密度(总投入/已开发面积)达34.7万元/亩,比2004年提高了9.2万元/亩,增幅达36.1%。

全市8家工业园区(开发区)中有6家投资密度实现增长,其中衢州高新技术园区投资密度最高。

(见附表1)

各工业园区投资密度比较表

附表1:

 

单位:

万元/亩

序号

园 

区 

名 

2005年

投资密度

2004年

与2004年比增减

1、

衢州经济开发区

48.4

55.0

-6.6

2、

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67.9

50.6

17.3

3、

衢江区沈家经济开发区

34.6

26.9

7.7

4、

江山经济开发区

65.3

47.2

18.1

5、

江山贺村竹木工业专业区

26.2

18.3

7.9

6、

常山新都乡镇企业科技园区

12.9

9.7

3.2

7、

开化经济开发区

36.9

49.5

-12.6

8、

龙游经济开发区

9.2

8.4

0.8

9、

合计

34.7

25.5

4、园区服务支撑体系逐步完善

至2005年底,我市8家工业园区(开发区)中有4家园区已建或在建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建成面积合计21060平方米;

4家园区已建或在建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累计投入资金1990万元;

5家园区已建或在建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建成面积合计55000平方米;

5家园区已建或在建人才教育培训中心,已累计培训15290人次;

7家园区已建或在建信息中心,累计投入1230万元;

7家园区已建或在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面积合计7700平方米。

全部园区均表示2005年能按照规划要求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开发建设,园区建设生产符合环境保护有关规定,园区建设生产中没有发生过重大责任事故,能按照有关规定开展统计监测工作。

5、园区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迈出新步伐

我市园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和谐园区”,目前8家园区(开发区)已全部进行集中供水,对园区企业产生的污染物也进行集中处理。

据统计,8家园区(开发区)平均污水处理率为98.6%,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为98.5%。

2005年底,全市园区中生产经营用水重复利用的企业已有460家。

二、工业园区已投产企业情况

1、园区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三分之一

2005年,全市工业园区(开发区)共有投产工业企业922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72家,同比增长22.9%。

各工业园区(开发区)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克服和消化生产要素紧缺带来的不利因素,园区产出快速增长,对当地经济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全市工业园区(开发区)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54.66亿元,比上年增长37.9%,增幅超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6.8个百分点。

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2.8%,同比提高7.4个百分点。

其中比重最高的是市本级,达63.2%,同比提高20.6个百分点。

(见附表2)

2005年各工业园区总产值及比重表

附表2:

园区名称

工业总产值

(万元)

占全部园区比重(%)

占当地全部工业比重(%)

545066

35.2

45.5

212056

13.7

17.7

281022

18.2

56.2

93620

6.1

7.8

241135

15.5

20.1

85925

5.6

17.2

71541

4.6

19.2

16276

1.1

2.2

1546641

100

32.8

2、外向型经济健康发展

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是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市园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新亮点。

2005年,我市工业园区(开发区)合同利用外资4087万美元,历年累计为19647.2万美元,其中实际到位外资1712万美元,历年累计8045万美元。

2005年新引进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23家,已投产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共有88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