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4831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docx

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教师版

2021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

语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100分。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和学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须用2B铅笔将选中项涂黑涂满,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时,将本试卷、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

(共13分)

1.(4分)某学校文学社要开展“传统文化习俗”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下面是一位同学找来的选自《社戏》中的文字。

阅读这三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①_____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②_____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1)依次给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泊着(bó)

兽脊(jí)

B.泊着(pō)

兽脊(jí)

C.泊着(bó)

兽脊(jǐ)

D.泊着(pō)

兽脊(jǐ)

(2)在横线处填入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曚昽

②弥散

B.①朦胧

②弥散

C.①曚昽

②迷散

D.①朦胧

②迷散

2.(6分)文学社组织了“传统民俗我传承”活动,阅读后,请完成问题。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甲】没命了!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乙】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1)结合语境,【甲】【乙】两处的标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甲】逗号

【乙】逗号

B.【甲】顿号

【乙】顿号

C.【甲】顿号

【乙】逗号

D.【甲】逗号

【乙】顿号

(2)依据文段画线句,仿写句子。

仿写:

  一样,是  ;  一样,是  。

3.(3分)文学社依据《回延安》安排了一个朗诵比赛答辩环节,请依据语境,完成此环节设计的内容。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1)选出朗读时需要重读的词(两个即可)。

(2)结合语境说明重读的原因。

二、古诗文阅读。

(共22分)

4.(4分)默写。

(1)蒹葭萋萋,  。

(《蒹葭》)

(2)  ,在水一方。

(《蒹葭》)

(3)“潭中鱼可百许头,  ,  影布石上。

”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柳宗元《小石潭记》)

5.(8分)阅读《关雎》,完成问题。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这两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有时会兼用。

《关雎》开篇以①  为比、兴的对象,引出②  之情,以此情感总览全诗。

(2)将《关雎》中的画线句改写成意境优美的现代诗歌或散文片段。

(3)关关雎鸠的画面,使得《关雎》整首诗蕴含着一种美好的和谐之美。

阅读下列诗句,选出借助鸟的意象表达美好和谐之美的一项  

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②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③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⑤仙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6.(10分)阅读《桃花源记》,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甲】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乙】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的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交通发达

来此绝境/绝处逢生

B.落英缤纷/五彩缤纷

伐竹取道/道听途说

C.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

寻向所志/未果,寻病终

D.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

便舍船,从口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甲】原文: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愉快的样子并自得其乐。

理解:

勾勒出桃花源内一幅老有所依、幼有所养的幸福生活图景。

B.【乙】原文: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

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理解:

渔人见村人和善,民风淳朴,便决定一起就餐。

(4)安宁、幸福的生活是人类共同的向往。

请结合文章及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样的生活是如何体现的。

(答出四方面即可)

【链接材料】

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童孺纵行歌,班白欢游诣。

(节选自《桃花源诗》)

三、名著阅读。

(共6分)

7.(6分)阅读《昆虫记》,然后进行专题探究。

请你将学习小组的专题设计填写完整。

探究专题

①  

探究材料(围绕探究专题,从《昆虫记》中概括出三方面相关内容)

②  

③  

④  

探究感想

⑤  

四、现代文阅读。

(共19分)

8.(10分)阅读《信天游》,完成问题。

信天游

刘成章

①信天游这个名字,如明月流水,如仙界的风,即使把它放到全世界数千年来所有的艺术品类之中,也数得上奇美浪漫。

②透过渺远和苍凉,是一眼望不尽的峁①梁连绵,沟壑纵横。

这边山头犁铧②翻着土浪,羊肚子手巾扎在头上,扶犁者汗湿衣褂;那边沟里扁担一闪一闪,小脚片踩出花似的踪迹,挑水者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女。

扶犁汉子也许觉得今天特别口渴,便朝沟里喊去:

“哎——风儿!

晌午送饭,别忘了给我多舀半罐子米汤!

哎——洋芋丝丝也拿上一点!

”小女女便转脸应声:

“哎——舅舅!

我听下啦!

”他们必须扯长声儿,不然,对方就难以听清。

而他们觉得需要排遣寂寞无聊的时候,便以更高亢、更悠扬的嗓音唱了——这就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信天游了。

祖祖辈辈,年年岁岁,信天游唱在放羊的山坡上,唱在赶脚的大路上,唱在锄地的五谷间——处处都是宏阔的舞台,声声都如云霞之辞。

③小时候的我被母亲牵着稚嫩的手,走在延河畔上。

突然,好像从那云缝中,猛乍乍淌出一股飘逸的光,瑰丽迷人。

那是我平生所听见的第一支信天游:

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

为什么你要把洋烟喝?

我妈妈打我我不成材,

露水地里穿红鞋。

这样土气,这样简单,却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两句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骨,便入髓,我此生便再怎么也忘不了了。

④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得死去活来。

我买了一本何其芳、张松如二人主编的《陕北民歌选》,又念歌词又唱曲谱。

书上那“上畔畔的葫芦”,那“清水水玻璃”,那“双扇扇门来单扇扇开”,虽然都是我熟悉的事物,但还是给我开启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令我神往。

⑤有一天我登上了一个山顶,突有一支嗓音浑厚的信天游响在我的耳畔。

我看见,唱歌的是个放羊老汉。

他唱得实在太美了,但我写作文时竟不知该如何描述。

我那时候望着那苍茫辽阔、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听着这支信天游,实在分不清信天游是脱胎于它,还是它有几分信天游的影子?

后来我曾经暗暗地想,假使信天游可以像天下万物似的有形有色,【甲】而且其形色永不糟朽,那么,整个陕北高原的天空,一代代的累积,它每寸蓝天每寸云彩都会缀满音符和文字的晶亮钻石。

⑥1956年,我还是个高一学生。

在延安举行的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上,我见到了31岁的诗人贺敬之。

之后不久,一首信天游形式的作品横空出世,那就是他的《回延安》。

它让我爱不释手。

诗中经典名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既有信天游的质朴语言和韵味,又充溢着李白一样的浪漫诗思。

⑦我是一路苦恋着信天游走进中年时代的。

不知不觉间,我收集购买的信天游和陕北民歌,以及与之相近的爬山歌、山西民歌的资料和书籍,无法尽数。

把它们堆在一起,竟有十几斤重了。

忽有一日,省上组织了个创作班子,拿着初步改编下的五首陕北革命民歌来到延安,一边修改一边征求意见。

好像是一个上午吧,我们延安文工团创作组一行数人,被召去开会。

经过初步改编的陕北民歌,如久埋土中的明珠出土、如重开的牡丹,闪耀在人们面前。

为了新写一首中央红军初来陕北的歌子,我在带来的那堆书里翻找,找见了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两句:

“山丹丹开花红满了山,中央来了大发展。

”我好不高兴!

天色入暮,我把它交给我团的老作曲家航海。

不久之后,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信天游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与其他几首民歌一起,震响在全国的广播喇叭之中。

⑧我自己当然也写过信天游歌曲。

那一年,我以上下两句原生态的信天游为动机,与作曲家王建民合作,创作了一首完全是信天游味道的歌曲,里面每节都有“圪③梁梁”三字回旋萦绕,便名之为《圪梁梁》。

我还与他合作过一首以信天游为基调的女声独唱《崖畔上酸枣红艳艳》。

【乙】当陕北的山水间飘荡着这两首歌的时候,我整个身心便油然生出一种归属感。

⑨大约在十多年之前,我曾忧心,那曾经像野草一样一个劲地往出钻的信天游歌手,在陕北这片可爱的黄土地上,怎么忽然间变得稀缺起来了!

可幸好是我的感觉有些偏差。

完全在不经意间,我终于发现信天游歌手就像春雨过后的山丹丹,开得好红好红,这山是,那山也是。

更让我欣喜的是,那一年回延安,一下火车,便有小青年们一边出车站,一边放开嗓门,高唱着一声声的信天游。

他们大概一看见宝塔山,嗓子就痒痒了。

他们对着延安群山环抱着的空旷夜空,就像虎归深山鱼归海,便任情任性起来。

⑩啊,陕北,生我养我的这片厚土啊,我愿像这信天游一样地高高飞起,化作装饰你的夜空的月晕,绕着月亮转圈圈红。

(有删改)

【注释】①峁(mǎo):

我国西北地区称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小丘。

②犁铧(huá):

翻地的农具。

③圪:

念gē。

(1)阅读③—⑧,概括作者与信天游的情缘故事,将下面横线填写完整。

①小时候,  ;

②上初中,迷恋信天游;

③高一,  ;

④中年时代,  。

(2)阅读【甲】【乙】两处画线句,任选一处,结合语境简要赏析。

(3)阅读第⑩段,结合文章内容及生活经历,谈一谈你的理解和感悟。

(80﹣100字)

9.(9分)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完成问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

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⑦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⑨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⑩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选自《大自然的语言》)

(1)阅读①—③段,“物候”可以概括为?

(不超过15个字)

(2)比较下面表格里的两组句子,说出你的阅读感受,并简要说明感受产生的原因。

(80﹣100字)

原句

改动句

第一组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杏花、桃花开的时候,农民们知道要赶快耕地种谷了。

布谷鸟叫了,劳动人民知道该插禾了。

第二组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北京的物候记录。

1962年的山桃、杏花等的花期比1961年、1960年都迟。

(3)阅读第⑦—⑩段,提出一个关于理解说明顺序的问题,并简要回答。

五、作文。

(共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10.请你发挥联想与想象,以“春之声”为题,写一篇说明性文章。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姓名和师生姓名。

11.(40分)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我国的民俗呈现出绚烂多姿的画面,从中我们能领略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

请你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经历,以“一幅民俗风情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姓名和师生姓名。

 

2021北京通州初二(下)期中语文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运用。

(共13分)

1.【分析】

(1)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

“泊”有两个读音,作停船靠岸或停留义时,读bó;作湖义时,读pō。

这里应读bó。

“脊”读jǐ。

故选:

C。

(2)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曚昽”指日光不明;“朦胧”指月光不明,看不清。

结合语境可知,应使用“朦胧”。

“弥散”指烟雾、气味等向四周扩散,分散开。

无“迷散”一词。

故选:

B。

【解答】答案:

(1)C

(2)B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

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2.【分析】

(1)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甲处,“忘情了”与“没命了”属于分句间的停顿,应使用逗号。

乙处,“多么豪放”“多么火烈”属于并列短语间的停顿,应使用顿号。

故选:

D。

(2)本题考查仿写语句的能力。

仿照“……一样,是……”的句式,抓住所要描写的事物的特点,按照喻体在前,本体在后的特点进行仿写即可。

【解答】答案:

(1)D

(2)示例:

流水一样,是汩动的音符;夜莺一样,是清脆的歌声。

【点评】综合读写题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3.【分析】《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朗读节奏的理解。

在进行作答时,要仔细阅读所给选段,理清选段的主要内容。

选朗读需要重读的词,是要挑选能深刻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选段里的对象是延安,并且将延安唤作母亲,所以“母亲”要重读,“千声万声呼唤你”中的“呼唤”能够体现作者的强烈激动之情,故要重读。

(2)本题考查诗歌语境分析。

诗歌重读的字词是诗文的关键词,是诗歌情感的集中表现,从“呼唤”“母亲”可以看出,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者回延安时内心的激动和澎湃之情,因为作者想到马上要回延安了,内心情绪十分激烈,故要重读。

答案:

(1)呼唤、母亲。

(2)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者回延安时内心的激动和澎湃之情,因为作者想到马上要回延安了,内心情绪十分激烈,故要重读。

【点评】诗歌重读字词应该紧扣关键字词,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也可以是情感体现的词语。

二、古诗文阅读。

(共22分)

4.【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

(1)白露未晞(注意“晞”的写法)

(2)所谓伊人(注意“伊”的写法)

(3)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注意“依”“彻”的写法)

【点评】应对古诗文的默写要做到:

1.反复默写。

2.整体背诵。

3.理解大意,把握细节。

首先保证会背,然后落实每一个字。

5.【分析】《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

它是《诗经》的第一篇,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首章以雎鸟相向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

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解答】

(1)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运用。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通篇诗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首章以雎鸟相向和鸣,相依相恋,兴起男子想要追求女子的联想。

(2)本题考查诗句的改写。

解答此题要结合诗句的意思,再次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抒写即可。

(3)本题考查诗词理解。

①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

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意境幽美。

②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

景色美好和谐。

③无奈地看着那花在风中飘荡、落在地上,燕子归来的样子也是似曾相识。

抒发对春光流逝的无可奈何之感。

④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描写春光的美好。

⑤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描写夕阳晚照下的美好景色。

⑥像飘飞的蓬草飘出汉塞,像回家的飞雁飞入胡天。

抒发作者心中的抑郁激愤之情。

理解诗句结合上下文,总结作者表达的感情。

综上所述,进行排除即可。

故选:

C。

答案:

(1)雎鸠男子对女子的思念

(2)河的两岸长满了葱绿的荇菜,随着微风参差摇摆,一位采荇菜的姑娘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去采摘。

(3)C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

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采。

美丽贤淑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美好愿望难实现,醒来梦中都思念。

想来想去思不断,翻来覆去难入眠。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不停摘。

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表亲爱。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边右边去拔它。

美丽贤淑的女子,鸣钟击鼓取悦她。

【点评】诗词鉴赏理解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6.【分析】参考译文: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

(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