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8622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导学案Word下载.docx

(3)我会组词并说一句话。

疑()

腊()

浑()

2、查阅资料,收集整理:

(1)诗人苏轼、陆游的相关资料、写作背景

(2)读一读《盲人摸象》的故事

3、分组合作学习,试着理解诗中的词义、句意,不懂的地方可以问问小组的其他同学。

友情提示:

理解诗句时,既可以借助注释,又可以借助工具书,既可以联系上下文,又可以联系课文插图。

【教学设计重展示】

一、积累展示,感受古诗魅力

1、自由背诵古诗。

2、激趣导入:

读诗使人灵秀。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两首》,继续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3、读一读诗题。

“题”、“游”后停顿

二、反复吟诵,把握古诗节奏

1、朗读展示:

你喜欢哪首古诗,给大家读读。

其他同学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2、听录音范读,提示古诗停顿、重音: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自主练读,读出诗歌的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和韵味等。

三、分步解读,学习两首古诗

◆学习《题西林壁》

(一)理解词句,领悟古诗意境美

1、九百多年前,宋朝著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游览庐山,对庐山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题西林壁》。

2、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首诗?

3、我会悟:

交流读懂的内容。

(要求:

没有展示的同学可做补充、答疑、记录)

4、根据根据字典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在黑板上画出“岭”“峰”的简笔画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这是怎样的“峰”,怎样的“岭”?

5、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高耸陡峭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又是怎样的情形呢?

请观看庐山风光片,完成填空:

从远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

从近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___;

从高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

从低处看,庐山_____________。

6、练读一二句,要求读出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诵读指导: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

要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音朗读出来。

“岭、侧、峰、低、各、同”要适当延长声音;

“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

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

(二)探求意蕴,理解古诗哲理美

1、那为什么会这样的不同呢?

请选择其中的一种句式说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的的意思:

①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之所以_______________,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组讨论:

到底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站在庐山之外,多角度、多方位的看。

3、能不能把你的办法写成一句诗。

出示填空:

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识庐山真面目。

4、采用师生、生生问答形式反复朗诵三四句,要求表达出耐人寻味的丰富内涵。

这是一首哲理诗,读时要用理智的口气展现一个充满哲理的哲学家,读出深沉与智慧。

“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真”“只”要读作重音,“身在”拖音,语调上扬。

(三)读诵成韵,品味古诗语言美

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

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朗读形式:

自由读、小组读、师生赛读、配乐吟诵

(四)走进生活,开放古诗教学

1、讲一讲《盲人摸象》的故事,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2、“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比如:

我们评价一位同学不能光看他的缺点,其实他也有不少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学习《游山西村》

1、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极力推助北伐,被罢官。

诗人回归故里,内心郁闷。

对照官场的伪诈,他更感受到乡间生活的纯朴自然。

但他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重新为国出力。

这种心境与游境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流传千古的《游山西村》。

2、诗题“游山西村”中有一“游”字,诗人在游之中看到了一些什么景象?

你有什么感受?

A、见到农家的丰收景象,如酒、鸡、猪等——人情美

B、见到山水曲折、树茂花艳的景色——风景美

3、自由练读

诵读一二句,要读出读出丰收年景,农家热情好客。

“莫笑”“足”“客”“腊酒”,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要重读、拖音。

诵读三四句,要读出山环水绕,花团锦簇的画面。

一个“疑”字把山峦重叠,流水回绕的感觉刻画的非常精妙,一个“又”字写出了乍见柳暗花明的惊喜之情,“山重水复”“疑”要重读、拖音,“重”“疑”语调上扬。

“柳暗花明”语调要平、拖音,“又”重读、拖音,“村”拖音。

3、分小组演一演客人到农家去做客的情景。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所以留传几百年,是因为这不是诗人单纯描绘景物,而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境遇的独到体会,是面对困难,迷茫的另类人生体验,写景中寓含丰富哲理。

2、根据自己的体会理解,自由吟诵三四句诗文。

这首诗描写了山西村古朴的民风,也表达了诗人的向往之情,表现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和对前途所抱的希望。

反复吟诵,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融入到诵读之中,促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诵读方式:

齐诵、唱诵、表演诵、轮诵

1、完整地读一读陆游的《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诗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在许多别的事情上也同样适用。

可以跟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四、比较阅读,

1、伴随古典音乐,教师描述每一首诗歌的具体背景,引读这两首古诗。

2、小组探究:

这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全班交流,对比吟诵:

相同点,如,都是在人生失意的时候去寻找一丝快慰;

都是在游览中有自己的哲理发现;

都是对自己生活际遇的一种寄托。

陆游希望自己,乃至整个南宋能“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苏轼也为自己被贬找到一条理由,当时的王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同点,如,游的地点不同,一个游的是农家,一个游的是庐山;

游的感受不同,一个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个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总结升华:

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当局者迷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旁观者清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

绝境逢生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写景、议论)

作业设计:

苏轼和陆游的这两首诗中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仅启迪着人们的思想,而且在文学作品和人们的生活中广泛使用。

请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在括号里:

(1)通过今天的“说说我的小伙伴”活动,我才了解到,我不但有那么多的优点,也有那么多的缺点。

过去,我却从来没有意识到,真是( 

)。

(2)爸爸前一段时间做生意亏了,很难过。

可最近,却扭亏为盈了。

看到爸爸那高兴的样子,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诗:

( 

2、积累名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 

王之涣 

《登鹳雀楼》)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 

《离思》)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 

《乐游原》)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无题》) 

合作探究抓特点品味阅读学方法

——《6爬山虎的脚》学习导航

【解读文本抓特点】

爬山虎广见于我国各地。

它生性随和,适应性强,喜阴、耐干旱,在一般土壤中都能生长。

它的茎叶密集,常用于覆盖在房屋墙面上。

叶圣陶先生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爬山虎怎样爬的秘密。

文中不仅讲了爬山虎“脚”的颜色和样子,以及怎样“爬”等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这种藤本植物特有的生活习性。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课文的重点是讲爬山虎脚的特点。

文中用三个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

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

再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生存。

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具体的描写。

【确定目标抓特点】

1、朗读课文,能读准“均、匀、茎”的读音,并能口头组词,能正确书写“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并能用这11个字组两个不同的词。

2、细读课文,抓住重点的词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重点目标)

3、背诵全文。

4、领悟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难点目标)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能留心周围事物。

【教学理念靠探究】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阅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读画思议”,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在自渎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要充分】

1、朗读课文,在文中圈出“均、匀、茎”,并能口头组两个不同的词语;

圈出“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逐”这11个字,画出生字所在的词语,连词联句多读几遍,并能组两个不同的词语。

a、注意这些字的笔顺和结构:

虎、逐、叠、茎

b、读准多音字。

重(chó

ng)叠;

触着(zhá

o)墙

c、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触角蛟龙均匀漾起

2、学生收集爬山虎的图片、资料,还可以观察爬山虎,留意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

教师制作爬山虎的脚的多媒体的课件。

3、读读课文,思考:

(1)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先讲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然后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最后介绍爬山虎脚的特点。

(2)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句子。

反复朗读并思考:

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

(一是绿,“绿得那么新鲜”;

二是又多又密,铺在墙上“不留一点空隙”;

三是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3)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

要求边读书,边画一幅简笔示意图。

(4)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呢?

①画出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

②理清爬山虎爬墙的过程,用自己的话把这个过程按顺序说一说。

(5)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

【围绕探究巧设计】

一、初识爬山虎,激发探究欲望

1、电脑映示:

一幢老房子,外面的墙壁上爬满了一种绿色植物。

师:

同学们,这就是爬山虎,阳光晒不蔫它,风雨撼不动它,它是那样生机盎然,给我们的城市、乡村增添了无数绿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心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着叶圣陶先生走进爬山虎。

板书课题,揭题:

6爬山虎的脚

二、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1、学生在小组内介绍搜集的爬山虎资料。

2、各小组开火车分段读课文,看看是否读准了字音。

3、个人展示本课生字、新词。

4、小组交流: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欣赏爬山虎的叶之美,踏上探究之旅

1、叶老先生是怎样描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静态美)三是美,“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动态美))

2、同桌合作一边读,一边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用手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

3、再放多媒体课件,男女生分组读,一组读另一组就看画面,图文结合来体会叶子的动静态美。

4、同学们,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作者要用一段话写叶子呢?

(生自由发表看法,老师暂不表态)究竟谁说得有道理呢?

我们接着去探究爬山虎的脚。

三、探究爬山虎的脚,享受探究之乐

1、针对课前思考,小组内交流:

(1)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的?

(2)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

(3)用自己的话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按顺序说一说。

(4)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

2、全班展示互动

①学生交流。

(学生出示简笔画,同时用自己的话口述;

教师视学生理解和表达的情况进行评价和点拨)

板书: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

像……像……(细丝)

颜色:

嫩红(灰色)

②品味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③蜗牛的触角与爬山虎的细丝有什么相似之处?

你能不能用别的事物来比喻这细丝呢?

爬 触→巴→拉、贴

(要求说话时有条理,可以边说边在黑板上图示,或配合一些动作)

(4)作者为什么写爬山虎的叶子了吧?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下一点空隙。

”是爬山虎“脚”的力量使叶子变得这么美的。

这段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写出了爬山虎脚的作用。

(5)齐读第4自然段。

(6)略读第5自然段。

(7)练习背诵第3至5自然段。

四、总结全文,学表达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

(整体→部分)

2、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

(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

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3、学了这课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结合平日实际谈谈体会。

五、拓展练习

1、出示小黑板,按课文内容填空

爬山虎的脚长_____的地方,反面伸出______。

每根细丝象_______。

细丝的颜色是_____。

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______,颜色也逐渐变成______。

它的脚_______在墙上相当牢固。

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____两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2、小练笔:

仿照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观察植物的叶、茎、花、果等。

爬  位置:

山  特点 样子:

虎  颜色: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走进蟋蟀的住宅走进伟大的工程

——《7蟋蟀的住宅》学习导航

【教材分析抓伟大】

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

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

这篇课文不是按照蟋蟀修建住宅的顺序写的:

先选址再修建接着写修建好的样子;

而是根据法布尔的观察顺序写的,先发现住宅再观察特点继而想了解它的修建过程。

而且法布尔在富有情趣的语言中,表达出了他对蟋蟀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努力改造自己生活的那种欣赏和赞叹。

课文在开头点明,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接着作者拿蟋蟀与其它大多数昆虫作比较,说蟋蟀的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挖掘”,作者的这一发现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阅读兴趣;

随后,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结构、特点、屋内布置;

至此,作者从住宅的特点想到挖掘的工具,形成“伟大的工程”与“柔弱的工具”的极大反差,对它的劳动成果,不由得产生惊讶和敬佩之情。

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目标制定扣伟大】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毫不可惜、随遇而安、选择、住址、洞穴、柔弱、搜索、隐藏、倾斜、平坦、扒土、宽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重点目标)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理念读为本】

细读,是一种姿态;

细读,更是一种策略。

本设计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言语形式进行细读:

第一步就是引导学生迅速捕捉文字传送的基本信息,读出文本主要讲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建造过程;

第二步引导学生细读去发觉内容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过朗读,通过想象,通过批注,反复玩味语言,感受蟋蟀的伟大之处;

第三步就是引导学生细读发现言语结构上的秘妙,习得法,激活思,营造出一个情感浸润的课堂,力求体现把言语的内容的理解和言语形式的学习有机融合。

【课前准备重能力】

1、朗读课文,在文中圈出“宅、蔽、弃、慎”等14个生字,画出生字所在的词语,连词联句多读几遍,并能组两个不同的词语。

a、注意读准以下字音。

翘舌音的字:

宅(zhá

i)慎(shè

n)址(zhǐ)

平舌音的字:

择(zé

)搜(sōu)

后鼻音的字:

倾(qīng)

其他容易读错字音的字:

堤(dī)隧(suì

)穴(xué

)糙(cāo)即(jí

b、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随遇而安”,如果仍然有困难,可以通过查词典来理解。

2、学生查阅有关蟋蟀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观察蟋蟀和它的巢穴。

3、预习课文,思考: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他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课文中有很多地方把蟋蟀当作人来写,如,“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请找出这样的句子,并把它们摘抄在采蜜本上。

【教学设计悟伟大】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叶圣陶笔下的爬山虎、领略了植物王国中爬山虎的奇妙。

这节课我们将走进昆虫世界,参观一下大昆虫学家法布尔笔下的《蟋蟀的住宅》,你们有兴趣吗?

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蟋蟀的住宅》。

“熟悉”的“悉”字加“虫”字旁,就是“蟋”;

“率领”的“率”字加“虫”字旁,就是“蟀”。

“宅”字是宝盖头,下面不是“毛”字。

写完后,同学们读一读!

什么是住宅?

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

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作者用了拟人的方法,把蟋蟀住所称作住宅,可见作者非常喜欢蟋蟀。

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让作者如此喜欢它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蟋蟀的住址,一起走进多彩的昆虫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梳理课文

1、范读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①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

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边读边想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②学生试读。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

(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修建)

②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三、潜心品读,感受“伟大”

(一)感知特点,初识伟大

1、默读2-6自然段,画出写住宅特点的句子,再用几个词语概括写在旁边。

2、汇报交流

交流一:

外部特点

(1)请同学们看(出示蟋蟀的住宅图)这就是它的住宅,你看到了什么?

把你看到的简单向同学介绍介绍。

(2)默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蟋蟀住宅的特点(样子)?

(3)自由读5-6自然段,结合图分清蟋蟀的住宅由哪些部分组成:

隧道——门——平台

(4)它的隧道、门、平台分别是怎样的?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研读五、六自然段,抓住住宅的特点,你能试着画出蟋蟀住宅的简笔画吗?

(5)评议画的对不对,使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朝阳、隐蔽、倾斜、弯弯曲曲。

(6)分组朗读第五自然段。

隧道部分男生读,门部分女生读,阳台部分全体读。

交流二:

感受“不随遇而安”

过渡:

这样一处遮风避雨的好去处,怎么被蟋蟀给找着了呢?

联系上下文看看。

(1)谁能说说“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

别的昆虫怎样随遇而安?

指名朗读描写别的昆虫随遇而安的句子“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