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8694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7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浦东模范中学东校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在温度为t1℃时,图中乙物质曲线处于甲物质曲线上方,说明此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A没指明温度,错误;

B、曲线图显示,在温度为t2℃时两曲线相交于一点,说明此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此时若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量相等所含溶质的量也就相等,但本选项的说法中没有说明饱和溶液质量是相等的,所以也就不能得出所含溶质质量相等的结论错误;

C、据图知:

温度降低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都减小。

所以,随温度降低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都会因溶质溶解能力减小而析出晶体,正确;

D、曲线图显示,甲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当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物质时,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冷却结晶时少量的乙物质仍溶解在溶液中没有析出,正确。

故选C。

4.有Mg、Al、Zn的混合物共7.2g,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H2的质量可能是()

A.0.2 

gB.0.6gC.0.8gD.0.9g

用极限法计算,假设全为Zn,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Zn+2HCl==ZnCl2+H2↑

652

7.2gx

x=0.22g

同理,假设全为Mg,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可得y=0.6g;

假设全为Al,生成氢气的质量为z。

可得z=0.8g。

所以Al、Mg、Zn合金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0.8g>m(氢气)>0.22g。

故选B。

5.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其成分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

已知:

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OH)2

MgO+H2O;

碳酸钙高温下分解。

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取12.9g水垢样品加热,加热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关于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a点剩余固体是由一种盐和一种碱组成

B.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和MgO

C.图中ab间任一点(不包括a、b两点)的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3、MgO和Mg(OH)2

D.若向c点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12.0-x)g

【分析】

由题意可知,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气,固体的质量要减少;

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要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

A、图中a点剩余固体是氢氧化镁和碳酸钙,是由一种盐和一种碱组成,故A说法正确;

B、由图象可知,生成水的质量为:

12.9g-12.0g=0.9g

设氢氧化镁的质量为m

解得:

m=2.9g

则碳酸钙的质量为12.9g-2.9g=10g

设碳酸钙完全分解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n

,解得:

n=4.4g

x=12.0g-4.4g=7.6g

若碳酸钙完全分解,则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36.0%,说明了碳酸钙没有完全分解,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MgO、CaO,故B说法错误;

C、图中ab间任一点(不包括a、b两点),说明了氢氧化镁没有完全分解,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3、MgO和Mg(OH)2,故C说法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若向c点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12.0-x)g,故D说法正确。

6.密闭容器中盛有CH4和O2的混合气体,点燃使其充分反应,CH4全部转化为CO、CO2和H2O,待容器恢复至室温,测得容器内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则反应前CH4和O2的质量比为(  )

A.4:

13B.3:

10C.2:

7D.1:

4

假设反应后该混合气体的质量为100g.则混合气体中含碳元素

,其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根据元素的守恒,可知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36g,则甲烷的质量为

,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甲烷燃烧时,其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水中的氢元素.则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为

,反应后生成水中的氧元素的质量为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氧气的质量为

则反应前CH4和O2的质量比为

,故选B。

7.如下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B.t1℃时把30g丙放入50g水中能得到80g丙的饱和溶液

C.将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降温方法

D.t3℃时,用等质量的甲、乙、丙分别配制成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溶剂的质量为甲<

乙<

【答案】D

【解析】A、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是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错误;

B、 

t1℃时把30g丙放入50g水中能得到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20g+50g=70g,80g丙的饱和溶液错误,错误;

C、将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升温的方法,不是降温的方法,错误;

D、t3℃时,用等质量的甲、乙、丙分别配制成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溶剂的质量为甲<

丙正确,因为在该温度下,它们的溶解度关系是甲>

乙>

丙,正确。

故选D。

 

8.实验室有一份由氧化镁、氧化铁和氧化铜混合而成的粉末15.1g,向其中加入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蒸干所得溶液,得到不含结晶水的固体31.6g,则该实验所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为()

A.100gB.150gC.200gD.300g

设实验所消耗的稀盐酸的质量为x,由氧化镁、氧化铁和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gO+2HCl=MgCl2+H2O;

Fe2O3+6HCl═2FeCl3+3H2O;

CuO+2HCl=CuCl2+H2O;

可知氧化镁、氧化铁和氧化铜中的氧元素转化为氯元素,可得关系式

2HCl~(2Cl-O)

7355

7.3%31.6g-15.1g=16.5g

x=300g。

9.将一定质量的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质量分数为14%的硫酸溶液中,微热至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蓝色溶液屮加入Wg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烘干,得到干燥的固体混合物仍是W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W的取值范围是W≥8gB.加入氧化铜的质量是10g

C.最后得到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是19.7%D.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07g

解法一:

设原先氧化铜的质量为m,则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x,生成硫酸铜的质量y。

CuO+H2SO4═CuSO4+H2O

80 

98 

160

y

x=

y=2m

设加入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为a;

与剩余稀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为b,同时放出氢气质量为c。

Fe+CuSO4═FeSO4+Cu固体质量增加

56 

160 

64 

64-56=8

2m 

 

a

a=0.1m

Fe+H2SO4═FeSO4+H2↑

5698 

2

b14g-

c

b=8-0.7m

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即与硫酸反应消耗铁的质量等于与硫酸铜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即:

a=b,0.1m=8-0.7m,解得m=10g,b=1g。

由于b=1g,所以有:

c≈0.04g

由题意可知,硫酸最终全部转化为硫酸亚铁,设硫酸亚铁的质量为z。

H2SO4 

~FeSO4

98 

152

100g×

14%z

Z=

加入铁粉的质量W=

×

100%=8g;

最后得到溶液的质量分数=

100%≈19.73%

解法二:

根据加入铁粉后,固体质量相等,则说明反应消耗铁粉的量等于析出金属铜的质量。

反应过程中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H2SO4

H2SO4、CuSO4

FeSO4

则存在关系式:

H2SO4~Fe~FeSO4

9856152

100g×

14%xw

解得x=8g,w=21.7g,则反应生成铜的质量为8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化铜的质量为8g÷

=10g,则A、B项正确。

设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y,生成硫酸铜的质量z。

8098160

10gyz

解得y=12.25g,z=20g,则剩余H2SO4的质量为100g×

14%-12.25g=1.75g

设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m。

Fe+H2SO4═FeSO4+H2↑

982

1.75gm

解得m=0.036g,则D项错误。

则最后所得硫酸亚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9.7%,C项正确。

点睛:

分析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要使加入的铁粉和得到的固体质量相等必须使硫酸消耗多余的Fe,且消耗铁粉的质量与置换出铜固体增加的质量相等。

10.下列有关量的变化图象与其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

A

B

C

D

常温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

t℃时,向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中分别加水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最小的是丙

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

向等质量的铁和镁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A.AB.BC.CD.D

A、常温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中溶剂——水的量减少,且反应中溶液的温度升高,溶质析出,使溶质的质量减少,所以溶液的质量会减少,加入的氧化钙的质量达到一定数值,可以将溶液中的水完全反应,最终溶液的质量为零,错误;

B、t℃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

丙,所以向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中分别加水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量最多的是丙,最少的是甲,所得溶液质量最小的是甲,错误;

C、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本来就有水,所以开始水的量大于零,反应过程中因生成水,所以水的量逐渐增多,反应结束,水的量不变,正确;

D、向等质量的铁和镁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镁和铁最终都能完全反应,等质量的镁比铁反应生成的氢气多,错误。

11.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X的值为44B.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C.W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D.W中碳、氢元素原子个数比为1:

3

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所以反应后二氧化碳的质量为64g+5g+8g+23g-32g-16g=52g,故A错误;

反应物的质量减少,生成物的质量增加;

所以水、二氧化碳是生成物,氧气和W是反应物。

由一中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水、二氧化碳是都是化合物,所以不是置换反应,故B错误;

此反应的表达式可表示为W+O2→CO2+H2O。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由反应表达式可以看出W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是否含有氧元素则要通过生成物中的氧元素与反应的氧气质量进行比较,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

27g×

(16÷

18×

100%)=24g,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

44g×

(32÷

44×

100%)=32g,两者的质量和为56g,而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64g﹣16g=48g,所以可判断W中含有氧元素,故C错误;

由C的分析可知W中碳、氢元素质量比为(44g﹣32g)/12:

(27g﹣24g)/1=1:

3,故正确,故选D。

此类题的方法是根据化学式计算碳、氢、氧元素的质量,和反应反应前氧元素的质量或可燃物的质量比较,来判断可燃物的组成元素

12.现有一包由5.6g铁、7.2g镁、1.0g碳混合而成的粉末,把它加入一定量的CuCl2溶液中。

实验结束后,测得剩余固体中含有三种物质。

则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可能是

A.26.2g

B.26.6g

C.26.0g

D.25.8g

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铁,铁强于铜,镁先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铜,镁完全反应后,铁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碳和氯化铜不反应。

设7.2g镁和氯化铜完全反应产生铜的质量为x

若铁没有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设5.6g铁和硝酸铜完全反应产生铜的质量为y

若铁完全反应,剩余固体的质量为

铁没有反应或部分反应,因此剩余固体的质量大于或等于25.8g,小于26.6g。

【点睛】

实验结束后,测得剩余固体中含有三种物质,为碳、铜和铁,镁完全反应,铁没有反应或部分反应。

13.将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两份稀硫酸分装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再称取质量相等的铝和锌,把铝放入甲烧杯中,锌放入乙烧杯中。

待反应结束后,发现甲烧杯中铝有剩余,乙烧杯中的锌已全部反应,根据此现象推断,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B.可能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C.一定是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D.可能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

因为甲烧杯中铝有剩余,说明稀硫酸已用完,在此反应中产生了题中一定量的稀硫酸能生成的最多的氢气;

而乙烧杯中锌已全部反应,在此反应中有两种情况可能存在:

①稀硫酸已用完,也产生了题中一定量的稀硫酸能生成的最多的氢气,那么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

②稀硫酸没有全部反应,因此,就没有产生稀硫酸全部反应生成的那么多氢气,此种情况实验中就是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多。

A、根据分析,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可能一样多,选项A不正确;

B、乙烧杯中产生的氢气最多与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选项B不正确;

C、如果乙烧杯中稀硫酸没有全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比甲烧杯少,但如果乙烧杯中稀硫酸全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和甲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选项C不正确;

D、如果乙烧杯中稀硫酸已用完,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如果乙烧杯中稀硫酸没有全部反应,产生的氢气就比甲烧杯少,因此可能甲、乙两烧杯中产生的氢气一样多,选项D正确。

14.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杂质所选用试剂或操作方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试剂或方法

A

CO

CO2

足量NaOH溶液

B

KCl

KClO3

MnO2,加热

C

NaCl

Na2CO3

过量盐酸,蒸发

D

O2

H2O

浓硫酸,干燥

A、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B、KClO3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C、Na2CO3能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除去过量的盐酸,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5.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铜、锌混合物粉末中加入盐酸

B.将铜片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

【解析】A.向铜、锌混合物粉末中加入盐酸,盐酸足量时,锌被完全反应,没有锌剩余,最后固体的质量为零;

B.将铜片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根据反应方程式可计算,每64克铜参与反应,会从溶液中置换出216g银,所以固体的质量增加,反应结束了质量不再改变;

C.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由于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等于反应的酸中氢元素的质量,所以镁、锌最后生成氢气质量相同;

但反应中,等质量的镁比锌生成氢气多;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二氧化锰是催化加质量不变,则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但反应中,固体总量减少,所以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

选C

16.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等于乙溶液

B.降低温度,可使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C.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50g甲、乙,同时降温至t1℃,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D.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质量不变

【解析】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

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

(溶解度+100g)×

100%

A.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B.降低温度,可使甲的饱和溶液析出晶体,所得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C.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都是40g,t2℃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50g甲、乙,同时降温至t1℃,甲、乙溶液均为饱和溶液D.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由于溶解度变小,析出晶体,溶液质量不变小。

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溶剂的量都是100g,所以分析溶质的质量分数时,只需要比较溶质的多少即可。

溶解度变大时,溶质不变,溶解度减小时溶质质量等于减小后的溶解度

17.下列归纳和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与生活

B.化学与安全

①用甲醛可保鲜海产品

②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③用生石灰作食品干燥剂

①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纯度

②进行化学实验时配戴护目镜

③发现厨房中天然气泄漏马上拨打119报警

C.化学与资源

D.化学与发现

①塑料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金属资源

②稀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

③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

①卢瑟福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

②拉瓦锡第一个发现并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

【解析】A.根据物质的性质和作用分析解答;

B.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安全常识分析解答;

C.根据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分析解答;

D.根据各科学家的发现分析解答。

解:

A.甲醛会与海产品中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危害人体健康,故归纳错误;

B.天然气泄漏拒绝一切产生火花的行为。

拨打电话可能产生火花,故归纳错误;

C.①塑料在有些方面的使用可以代替金属。

因此塑料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金属资源;

②稀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③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归纳正确;

D.①卢瑟福确定了原子的核式结构,②拉瓦锡第一个发现并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元素周期表,归纳正确;

故本题选CD。

18.向某AgNO3和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Zn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浅绿色溶液,关于该滤渣和滤液有下列四种说法,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①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气泡产生②滤渣中一定有Ag,可能含有Fe

③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沉淀产生④滤液中一定含有Zn(NO3)2,可能含有Fe(NO3)2和AgNO3

A.只有①B.只有②C.只有①②③D.只有①③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