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县祖墩中学教师招聘考试和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64886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2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松溪县祖墩中学教师招聘考试和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松溪县祖墩中学教师招聘考试和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松溪县祖墩中学教师招聘考试和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松溪县祖墩中学教师招聘考试和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松溪县祖墩中学教师招聘考试和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松溪县祖墩中学教师招聘考试和解析文档格式.docx

《松溪县祖墩中学教师招聘考试和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松溪县祖墩中学教师招聘考试和解析文档格式.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松溪县祖墩中学教师招聘考试和解析文档格式.docx

  B、发展

  C、发扬

  D、发现

  【答案】A

  【解析】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

因此,必须改变教师之间彼此孤立和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同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的教师打交道。

本题属于意义理解题,故选A。

  5、孔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将其中的道理运用到德育工作中,要求我们坚持德育的()。

  A、导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答案】B

  【解析】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指的是要观察他因何去做这一事,再观察他如何去做,再观察他做此事时的心情如何,安或不安。

根据不同的人的不同情况,对其进行不同的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故选B。

  6、在教育部印发的教师专业标准中,不属于通识性知识领域的基本要求的是()

  A、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B、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C、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D、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解析】教育部印发的教师专业标准中,通识性知识领域的基本要求是:

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D选项属于道德素养部分的内容。

  7、我国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未经审定的教科书()。

  A、不得出版、选用

  B、可以出版、选用

  C、经教师审查后可使用

  D、视实际情况出版、选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科书审定制度。

教科书的审定办法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规定。

未经审定的教科书,不得出版、选用。

故选A。

  8、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落实在课程类型上表现为()。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解析】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活动课程倡导的理念与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

  “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相符的。

  9、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

  A、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与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和诊断性评价

  D、正式和非正式评价

  【解析】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有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之分。

正式评价指学生在相同的情况下接受相同的评估,且采用的评价工具比较客观,非正式评价则是针对个别学生的评价,并且评价的资料大多是采用非正式方式收集的。

  10、冯老师在做家访时,坚持“四多四少”原则,即“多一点针对性,少一点随意性;

多一点肯定,少一点求全责备;

多一点情感交流,少一点情况汇报;

多一点指导,少一点推卸责备”。

下列对冯老师的做法说法正确的是()。

  A、不可行,仅报喜不报忧,一味迎合家长

  B、不可行,虽重情感交流但回避了问题

  C、可行,体现了他注重沟通策略,尊重家长

  D、可行,体现了严格要求自己,家长至上

  【解析】冯老师“四多四少”原则充分地体现了教师与家长的良性沟通策略。

因此,冯老师的做法是可行的。

  11、张老师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时间辅导自己的孩子学习,他既欣慰于学生的成长又对自己的孩子感到内疚,张老师需要进行的是()。

  A、行为取向的义利调适

  B、生活工作的角色调适

  C、行为选择的动机调适

  D、师生之间的人际调适

  【解析】教师角色是教师在他的教育生涯中所担当的职业身份的总体概括。

  “欣慰于学生的成长”体现了张老师的职业角色,“对自己的孩子感到内疚”体现了张老师社会角色中扮演的家庭生活角色。

这二者的冲突就是生活与工作出现的角色冲突。

故选B。

  12、叶老师在结课时为诱发学生的求知欲,留下疑问并对学生说“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这种结课方式为()。

  A、悬念式

  B、延伸式

  C、讨论式

  D、总结归纳式

  【解析】悬念式结课,即结课时留下疑问,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造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效应。

  13、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国家本位论

  D、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解析】请注意,A和B是价值取向,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4、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答案】A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是孔子的思想主张。

  “有教无类”意为所有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15、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

  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

  【解析】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16、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以()为核心。

  A、潜意识

  B、自我评价

  C、自我体验

  D、自我意识

  【解析】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

自我意识就是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具有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17、把文章中的各个段落综合起来,把握其中心思想,这是指思维过程的()。

  A、分析

  B、综合

  C、比较

  D、抽象

  【解析】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个别部分或属性联合为一体。

  18、()仍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教师先把教学内容教给年龄比较大的学生,然后由学生中的佼佼者去教年龄小或成绩差的学生。

  A、贝尔-兰卡斯特制

  B、导师制

  C、特朗普制

  D、道尔顿制

  【解析】由贝尔和兰卡斯特提出的导生制,是老师教学生,再由学生中的佼佼者去教其他人的教学组织形式。

特朗普制的特点是大班教学,小班研究,个别教学相结合。

道尔顿制强调自学。

  19、()仍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教师先把教学内容教给年龄比较大的学生,然后由学生中的佼佼者去教年龄小或成绩差的学生。

  20、学者们一般认为,()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如美国的科学、数学和外语,英国的科学、数学和英语,中国的语文、数学和外语;

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A、综合课程

  B、核心课程

  C、国家课程

  D、显性课程

  【解析】学者们一般认为,“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如美国的科学、数学和外语,英国的科学、数学和英语,中国的语文、数学和外语;

  21、程序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罗杰斯

  B、布卢姆

  C、斯金纳

  D、皮亚杰

  【解析】斯金纳是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新行为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

他以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和强化理论为基础,建立了程序教学的基本理论,对美国和世界的教育产生了较大影响,从而赢得了“程序教学之父”的美誉。

  22、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

  A、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B、20世纪80年代以后

  C、20世纪60到7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起

  【解析】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23、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属于()。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解析】道德意志能调节和控制各种情感与行为,保证人能够抵御现实中的各种诱惑,坚持正确的道德信念,最终达到目标。

  24、在教师职业素养中,学生的年级越高,教师的威信越取决于教师的()。

  A、专业知识

  B、文化科学知识

  C、实践知识

  D、教育理论知识

  【解析】学生的年级越高,教师的威信越取决于其本体性知识的水平。

本体性知识即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故选A。

  25、在学生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

  A、组织和团结集体

  B、建设学生干部队伍

  C、提出共同目标

  D、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解析】学生集体的形成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①初始阶段:

组织和团结集体;

②第二阶段:

初步建立核心和舆论;

③趋于成熟并和谐发展的阶段:

集体开始成为真正的教育手段。

  26、()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是建立和培养班集体的基础和条件。

  A、班级

  B、年级

  C、学生

  D、班委会

  【解析】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对象。

  27、一般认为,小学儿童思维的主要形式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关键年龄是()。

  A、8~9岁

  B、9~10岁

  C、10~11岁

  D、11~12岁

  【解析】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在过渡中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大约在四年级左右(10岁~11岁),但由于教育及其他原因,这个关键年龄有一定的伸缩性。

  28、关于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B、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C、在人的发展中起塑造作用

  D、在人的发展中起定型作用

  【解析】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9、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对中、小学生的身份表述是:

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

  A、未成年公民

  B、社会公民

  C、普通受教育者

  D、青少年儿童

  【解析】我国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中、小学生的身份定位是:

中小学生是在国家法律认可的各级各类中等或初等学校或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30、人性论是确认教育观的理论基础,很多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对人性问题发表过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理论,其中主张“性善论”的是()。

  C、荀子

  D、韩非子

  【解析】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

  31、有人把()比喻为“科学研究的前门”。

  A、访谈法

  B、测验法

  C、实验法

  D、观察法

  【解析】观察法是客观、全面地了解教育现象,深入了解教育对象,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

它是制定正确措施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

  32、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A、教学工作

  B、行政工作

  C、人文工作

  D、后勤工作

  【解析】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33、一般来说,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都比较急剧,因此教育者应该()。

  A、因材施教

  B、循序渐进

  C、有针对性

  D、抓住关键期

  【解析】进入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急剧而不平衡,心理发展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成熟性和幼稚性等矛盾,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针对这些特点,教育者必须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各方面的变化和特点,抓住学生发展关键期,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采取适当的措施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

  34、学校开展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教师定了一个节目单,有学生提出其中一个节目没有乐趣。

如果你是这个教师,你会怎么做?

  A、表扬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并接纳建议,修改节目单

  B、为维护教师尊严,表面接受,实际不采纳建议

  C、听不进去意见,认为学生考虑问题很片面

  D、不接受学生建议,并告诉学生别瞎起哄

  【解析】师生之间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教师提出批评,学生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

学生提出意见,教师能够耐心听取,给予积极响应。

  35、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的代表。

  A、人文主义教育学

  B、存在主义教育学

  C、实用主义教育学

  D、要素主义教育学

  【解析】杜威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其所著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36、个体把已经学到的经验用到内容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类似的其他情境中。

这种学习迁移属于()。

  A、纵向迁移

  B、横向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解析】横向迁移也称水平迁移,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而纵向迁移又称垂直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内容难度、复杂程度和概括层次上类似的两种情境之间的迁移属于横向迁移。

  37、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时,()提出“庶一富一教”的思想。

  B、荀子

  C、孟子

  D、老子

  “庶、富、教”出自《论语•子路》。

  “庶、富、教”思想是孔子重要的政治经济思想之一,也是其仁爱精神的反映,三者各自构成一个相对完满的整体,并且三者之间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发展系统。

  38、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成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A、模仿—定向—整合—熟练

  B、定向—模仿—整合—熟练

  C、模仿—整合—定向—熟练

  D、定向—整合—模仿—熟练

  【解析】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39、范例教学法的创造者是德国教育家()。

  A、第斯多惠

  B、瓦?

根舍因

  C、赫尔巴特

  D、韦特海默

  【解析】范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对教材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方法。

范例教学法是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造的。

  40、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基本特征是()。

  A、主体性、示范性、目的性

  B、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C、主体性、个体性、社会性

  D、主体性、示范性、主动性

  【解析】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具有主体性、示范性和目的性的特征。

  41、青年初期是世界观的()。

  A、初步成熟时期

  B、初步形成时期

  C、形成时期

  D、成熟时期

  【解析】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人个性意识倾向性成熟的主要标志。

世界观萌芽于少年期,初步成型于青年初期(此时尚不太稳定),到青年中后期进一步成熟。

  42、清朝末年,我国小学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创办的南洋公学外院,是我国最早的近代意义上的公立新式小学。

  A、盛宣怀

  B、张焕伦

  C、张之洞

  D、李鸿章

  【解析】1897年,盛宣怀创办了南洋公学。

这是我国最早兼有师范、小学、中学、大学的完整教育体制的学校。

南洋公学的外院即为小学,是我国最早的、近代意义上的公立新式小学堂。

  43、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时期是()。

  A、古代

  B、文化复兴后的欧洲时期

  C、近代

  D、现代

  【解析】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终身教育是20世纪以后出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

  44、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

  A、《大教学论》

  B、《人是教育的对象》

  C、《教育心理学》

  D、《教育心理大纲》

  【解析】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由此被称为“俄国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45、()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它的应用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

  A、示范

  B、讲解

  C、练习

  D、反馈

  【解析】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它的应用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

  46、在概念教学中,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其本质特征的是()。

  A、变式

  B、比较

  C、概括

  【解析】变式指概念的正例(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具体变化,也就是通过保持概念的关键特征而变化那些非关键特征,从而构成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例证。

在学生对概念的关键特征有了基本理解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呈现变式来帮助学习者辨明概念的无关特征,更精确地理解概念的含义。

通过变式,学习者可以看到概念应用情境的各种变化,促进对概念的灵活应用。

  47、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素质之间表现出了()的关系。

  A、相互独立

  B、相互促进

  C、相互抵消

  D、相互关联

  【解析】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能够加强教师的责任感,成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动力;

反过来,高素质的教师也能够积极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

因此,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48、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分现象

  【解析】在教育心理学中,“高原现象”一词源于动作技能的学习曲线。

动作技能学习的练习曲线显示:

练习者开始进步快,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后期进步慢。

中间的停顿期称高原期或高原现象。

  49、杨军是一个有上进心的学生,他总希望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及肯定,其学习动机属于()。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解析】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杨军的学习动机属于附属内驱力。

  50、当人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是()。

  A、忧愁感

  B、习得性无助感

  C、抑郁感

  D、焦虑感

  【解析】习得性无助感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题于中所描述的现象符合习得性无助感的定义。

  51、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的培养。

  A、创新能力

  B、读写能力

  C、听说能力

  D、交往能力

  【解析】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52、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主要是()。

  A、随机应变提出的问题

  B、为调整课堂教学节奏提出的问题

  C、为维护课堂教学秩序提出的问题

  D、备课时设计的问题

  【解析】上好一堂课首先要备好课,这是先决条件,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备课时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是教师深思熟虑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主要是备课时设计的问题。

  53、将拥有二十四个记忆单位的二十四个节气编码成只有四大记忆单位的《二十四节气歌》帮助记忆,这是利用了记忆编码中的()策略。

  A、系统化

  B、联想

  C、替换

  D、组块

  【解析】由组块编码的定义可知。

  54、在学校教育中,要求小学生锻炼身体、讲究个人卫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这是对学生()方面的要求。

  A、德育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