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9307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2.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7页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7页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7页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7页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7页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7页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7页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7页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7页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7页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7页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7页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7页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7页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7页
亲,该文档总共9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丁寅飒汉字形义整理文档格式.docx

采1[cǎi]

1.摘取。

《詩·

周南·

關雎》: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

2.採擇;

選取。

《史記·

秦始皇本紀》:

“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3.採集;

搜集。

南朝梁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

“非取製於一狐,諒求味於兼采。

4.指捕捉。

5.採納;

採用。

《三國志·

魏志·

陳登傳》:

“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

6.開採。

漢桓寬《鹽鐵論·

復古》:

“往者豪強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鐵石鼓鑄,煮海爲鹽。

7.彩色。

《書·

益稷》:

“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

”蔡沈集傳:

“采者,青、黃、赤、白、黑也。

8.彩色的絲織品。

《漢書·

貨殖傳》:

“文采千匹。

”顏師古注:

“帛之有色者曰采。

9.文彩。

《楚辭·

九章·

懷沙》:

“文質疏內兮,衆不知餘之異采。

”王逸注:

“采,文采也。

”10.光彩。

三國魏嵇康《琴賦》:

“華容灼爚,發采揚明,何其麗也。

11.彩飾;

花紋。

《文選·

左思〈蜀都賦〉》:

“其閒則有虎珀丹青,江珠瑕英,金沙銀礫,符采彪炳,暉麗灼爍。

”劉逵注:

“符采,玉之橫文也。

12.文飾,文過其實。

《荀子·

樂論》:

“亂世之徵:

其服組,其容婦……其行雜,其聲樂險,其文章匿而采。

13.神色;

容態。

霍光傳》:

“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

14.政事;

官職。

堯典》:

“帝曰:

‘疇諮若予采?

’”孔傳:

“采,事也。

復求‘誰能順我事者?

’”

15.賭博時博具呈現的花色。

南朝梁元帝《金樓子·

雜記下》:

“樓上博奕者爭采而笑。

16.指彩頭;

賭注。

《水滸傳》第一○四回:

“王慶一口氣擲贏了兩貫錢,得了采。

17.運氣;

幸運。

宋許棐《選官圖》詩:

“縱有黃金無好采,也難平白到公卿。

18.方言。

拉,扯。

明湯顯祖《牡丹亭·

硬拷》:

“原來劫墳賊便是你,左右,采下打。

19.用同“睬”。

理睬。

唐張白《武陵春色》詩:

“是非都不采,名利混然休。

20.藤蔓。

《後漢書·

王符傳》:

“桐木爲棺,葛采爲緘。

”李賢注:

“采,猶蔓也。

21.木名。

參見“采椽”。

22.姓。

漢有采皓。

采2[cà

i]

[《集韻》倉代切,去代,清。

1.古九畿之一。

2.埰地,古代卿大夫的封邑。

《禮記·

禮運》:

“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

【其他引申】

1、“采”與“採”。

為了分化字義,“采”後來專用以表示神采,摘取之義則另加義符手寫作“採”來表示,如今簡化仍用“采”;

顏色之義則另加義符多寫作“彩”來表示;

封地之義則另加義符土或〜寫作“埰”或“寀”來表示,如今簡化仍用“采”。

參見彩。

2、“采”與“彩”。

“采”側重於描寫精神狀態,如:

神采、風采、無精打米、興高采烈等;

“文采”雖也指華麗的色彩,但用於文藝方面的才華,一般不用“彩”。

“彩”用於跟多種顏色有關的事物,如:

色彩、光彩、五彩、掛彩等廣精彩”“豐富多彩”雖也指姿態,但引申自色彩,一般不用“采”。

v分

v

草書

甲骨文從八(表分背),從刀,會以刀分物之意。

金文大同。

隸變後楷書寫作分。

別也。

從八從刀,刀以分別物也。

甫文切

從八刀。

會意。

刀㠯分別物也。

此釋從刀之意也。

甫文切。

十三部。

3.從字形上看,這個字正中間是一把刀,上部分左右兩邊結構相同,表示用刀子將物體分開。

“分”字的本義是將物體一分為二。

並且,這個含義一直沿用到今天。

“分”字的引申含義是區別、分辨,如《論語·

微子》中: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意思就是一個好吃懶做、連糧食都分辨不清的人,怎麼能做別人的老師呢?

現代漢語中,分的本義沒有變,還是分開、區別之意。

分1[fēn]

[《廣韻》府文切,平文,非。

1.分開;

劃分。

《易·

繫辭上》:

“方以類聚,物以羣分,吉凶生矣。

2.分解;

排解。

漢揚雄《法言·

學行》:

“羿、逢蒙分其弓,良捨其策。

3.分為兩半;

半。

《孫子·

謀攻》: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4.節候名。

如春分、秋分。

《左傳·

昭公十七年》:

“日過分而未至。

”杜預注:

“過春分而未夏至。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

春分》:

“按《月令廣義》雲:

‘分者半也,當九十日之半也,故謂之分。

5.分裂。

地理志上》:

“陵夷至於戰國,天下分而爲七。

6.指破裂。

《素問·

五常政大論》:

“其動瘍湧,分潰癰腫。

”王冰注:

“分,裂也。

7.辨別;

區別。

《論語·

微子》: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

8.分明;

清楚。

漢劉向《列女傳·

齊女徐吾》:

“徐吾自列,辭語甚分,卒得容入,終無後言。

9.離開;

離別。

《莊子·

漁父》:

“仁則仁矣,恐不免其身;

苦心勞形以危其真。

嗚呼,遠哉其分於道也!

10.分散。

虛實》: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

11.分頭,各自。

王莽傳下》:

“莽又多遣大夫謁者分教民煮草木爲酪。

12.分給;

散發。

昭公十四年》:

“分貧振窮,長孤幼,養老疾,收介特,救災患,宥孤寡。

13.分任;

分派。

宋蘇軾《賜臣寮茶銀兼傳宣撫問口宣制》:

“卿等夙分邊寄,深識虜情。

14.量詞。

15.即“八分”。

書法字體的一種。

元偈傒斯《贈吳主一》詩:

“二碑分法古所藏,隸多分少須精詳。

16.猶遍。

哀西元年》:

“親巡孤寡,而共其乏困。

在軍,熟食者分,而後敢食。

”杜預注:

“分,猶徧也。

17.猶翻。

元錢霖《哨遍》套曲:

“一鬥粟與親眷分了顔面,二斤麻把相知結下寇讎。

”18.同“紛”。

參見“分重”。

分2[fè

n]

[《廣韻》扶問切,去問,奉。

1.分際;

合適的界限。

《商君書·

修權》:

“公私之分明,則小人不疾賢,而不肖者不妬功。

”2.名分;

位分。

強國》:

“禮樂則脩,分義則明,舉錯則時,愛利則形。

3.職分。

王霸》:

“相者,論列百官之長,要百事之聽,以飾朝廷臣下百吏之分。

4.指本分。

《晉書·

邵續傳》:

“釁鼓之刑,囚之恒分,但恨天實爲之,謂之何哉!

5.情分;

情誼。

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

“吾與夫子,義貫丹青,好和琴瑟,分過友生。

6.緣分;

福分。

《百喻經·

渴見水喻》:

“譬如外道,僻取其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將來無得道分,流轉生死。

7.才分;

天分。

晉袁宏《後漢紀·

靈帝紀》:

“古之爲士,將以兼政,可則進,不可則止。

量分受官,分極則身退矣。

”8.地分;

地域。

唐賈島《晚晴見終南諸峰》詩:

“秦分積多峰,連巴勢不窮。

”9.指分野。

地理志下》:

“自柳三度至張十二度,謂之鶉火之次,周之分也。

10.整體或全數中的一部分。

二子分財喻》:

“二子隨教,於其死後分作二分。

11.量詞。

《水滸傳》第五三回:

“那分麵卻熱,老兒低著頭,伏桌兒吃。

12.甘願;

滿意。

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

“自分黃耇,永無執珪之望。

”李善注:

“分,謂甘愜也。

13.意料;

料想。

順帝紀》:

“嬰雖爲大賊起於狂暴,自分必及禍。

14.猶部曲,隊伍。

樂記》:

“分夾而進,事蚤濟也。

”鄭玄注:

“分,猶部曲也。

15.通“忿”。

如今既可單用,也可作偏旁。

不是《說文》部首。

現今歸入刀(或八〉部。

凡從分取義的字皆與分開等義有關。

以分作聲兼義符的字有:

紛、貧、頒、盼、粉。

以分作聲符的字有:

份、邠、汾、吩、芬、扮、坌、忿、攽、玢、氛、盆、酚、棼、雰、鼢。

v男

金文

甲骨文從田,從耒(犁),用以耒耕田會男子之意,因為農耕主要是男子的事。

金文繁化,加出了扶犁的手。

篆文改為從力並整齊化。

隸變後楷書寫作男。

丈夫也。

從田從力。

言男用力於田也。

凡男之屬皆從男。

那含切。

從田力。

言男子力於田也。

農力於田。

自王公以下無非力於田者。

古音在七部。

3.“男”是個會意字,本義是男人,與“女”字相對。

甲骨文的“男”,左邊是“田”,右邊是“力”,像犁耙的形狀,這其實是古人使用的一種農具,稱為“耒”,合起來就表現出男人在田地裡耕作時候的場景。

“男”也引申指代兒子,如“長男”,指的是大兒子。

“男”字的本義沿用至今,如“男生”、“男性、”男女平等”。

男1[ná

[《廣韻》那含切,平覃,泥。

亦作“侽”。

1.男子;

男性的人。

與“女”相對。

家人》:

“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

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2.指男性。

3.特指能從事勞動的青壯年男子。

漢班固《東都賦》:

“女脩織絍,男務耕耘。

4.兒子。

昭公二十八年》:

“伯石始生,子容之母走謁諸姑,曰:

‘長叔姒生男。

5.兒子對父母的自稱。

宋歐陽修《瀧岡阡表》:

“男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觀文殿學士……修表。

6.古代爵位名。

五等爵的第五等。

王制》:

“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7.指古代“五服”、“九服”之一的“男服”。

康誥》:

“侯、甸、男、邦、采、衞,百工播民和,見士于周。

8.指具備男子的性功能。

宋洪邁《容齋隨筆·

半擇迦》:

“《大般若經》雲:

梵言‘扇搋半擇迦’,唐言黃門,其類有五……四曰博義半擇迦,謂半月能男半月不能男。

是《說文》部首。

現今歸入田部。

凡從男取義的字皆與男子等義有關。

以男作義符的字有:

甥、舅。

v兄

兄與祝同源。

祝的甲骨文是一人跪於示(祭台神主)前張口向天祭奠禱告求福之狀,表示祭祀時主持祭禮念頌詞的人。

省去示則是甲骨文的兄字,從兒(人),從口,會人張口向天念念有詞有所禱告求福之意。

隸變後楷書寫作兄。

是“祝”的分化字。

1.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長也。

從兒從口。

凡兄之屬皆從兄。

許榮切。

2.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古長不分平上。

從兒。

從口。

口之言無盡也。

故以兒口爲滋長之意。

3.“兄”字上面一個口字,下面有一個人,站在那裡,手還指著地,就像是張大了嘴巴在指揮其他人做事。

古時候,人們很重視長幼尊卑,兄長比弟弟年長,所以可以指派和吩咐弟弟去做事,兄的古字形也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

因為指示他人用的最多的便是嘴巴,所以在甲骨文的字形上,對口進行了誇張的表達。

另外,在古代典籍中,“兄”還可以代替“況”字,常常作為其簡寫。

兄1[xiōnɡ]

[《廣韻》許榮切,平庚,曉。

1.哥哥。

“兄亦不念鞠子哀。

2.泛稱親戚中年長於己的同輩男性。

晉傅咸《贈何劭王濟》詩:

“吾兄既鳳翔,王子亦龍飛。

”何劭,傅咸表兄。

3.同輩男子間的尊稱。

《南史·

韋叡傳》:

“此事大,非兄不可。

4.古代亦以稱姐。

女部》:

“姊,女兄也。

5.喻物之先生而大者。

《呂氏春秋·

辯土》:

“先生者美米,後生者爲粃。

是故其耨也,長其兄而去其弟。

”高誘注:

“養大殺小”。

兄2[kuà

nɡ]

[《集韻》許放切,去漾,曉。

通“況”。

1.滋,更加。

大雅·

桑柔》:

“不殄心憂,倉兄填兮。

”毛傳:

“兄,滋也。

2.引申為曠遠,廣大。

馬王堆漢墓帛書《十六經·

立命》:

“吾愛地而地不兄。

”《釋名·

釋親屬》:

“兄,荒也。

荒,大也。

3.何況。

《管子·

大匡》:

“雖得天下,吾不生也,兄與我齊國之政也?

”郭沫若等集校引劉績雲:

“兄,故況字。

現今歸入兒部。

凡從兄取義的字皆與禱告等義有關。

以兄作義符的字有:

咒、兢。

以兄作聲符的字有:

況、況、怳、貺。

v妻

甲骨文從又(手),從婦女以手梳理長髮形,用婦女梳理長髮會盤發成婚為妻之意,俗稱“上頭”。

金文上改為結髮插笄形,下改為從母,意更明顯。

隸變後措書與作妻。

1.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婦與夫齊者也。

從女從屮從又。

2.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婦與己齊者也。

七稽切。

十五部。

釋從又之意。

屮聲。

古文妻,從肖女。

肖,古文䝿字。

〖注〗𡜌

,古文。

𡝣

,𡜈

字之譌。

3.“妻”是個會意字,本義是男子的配偶。

甲骨文的“妻”,字形左邊是一個長髮的婦女,正跪在地上,右邊是個“手”形,表示要將這個女子抓回去,這和上古的搶婚風俗有關。

小篆的“妻”,和甲骨文相近。

“妻”後來也引申為將女兒許配給他人。

現在,妻子這種稱呼,口語中已經不多見,常常用“老婆”來代替。

妻1[qī]

[《廣韻》七稽切,平齊,清。

1.舊指男子的嫡配。

小畜》:

“九三,輿説輻,夫妻反目。

2.今泛指男子的合法配偶。

3.周代宮中女禦。

曲禮下》:

“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

妻2[qì

[《廣韻》七計切,去霽,清。

1.嫁給。

桓公六年》:

“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

2.謂娶為配偶。

《孟子·

萬章上》:

“好色,人之所欲也,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憂。

3.謂姦淫。

清薛福成《庸盦筆記·

述異·

桃花夫人示夢》:

“吳入郢,昭王亡,吳王闔閭盡妻其後宮,次至伯嬴。

伯嬴持刃曰:

‘君王棄儀表之行,縱亂亡之欲,犯誅絶之事,何以行令訓民……妾以死守之,不敢承命。

現今歸人女部。

凡從妻取義的字皆與做妻子等義有關。

以妻作聲兼義符的字有:

棲(棲)。

v春

會意兼形聲字。

甲骨文從日,從艸(草),從屯(草木萌發),會在太陽照耀下草木萌發、花草繁茂的春天之意,屯也兼表聲。

金文大同,結構稍變。

篆文承接金文並整齊化。

隸變後楷書寫作春。

在甲骨文中,這個字是由“日”、“”、“屯”三部分組成的,春最早的寫法就是“屯”。

三者組合在一起,意味著春回大地、萬物生長。

春還可泛指一年,如高適的詩中就有“一臥東山三十春”的詩句。

“春”還可以表示男女情欲的意思,如《詩經·

召南》中就有詩句“有女懷春”。

“春”字的這種含義一直沿用至今,記錄著少男少女們情竇初開的美妙時刻。

春1[chūn]

[《廣韻》昌脣切,平諄,昌。

亦作“旾”。

“萅1”的今字。

1.春季;

春天。

2.年;

歲。

三國魏曹植《雜詩》之三:

“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3.指草木生長;

花開放。

常喻生機。

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4.情欲;

春情。

召南·

野有死麕》:

“有女懷春,起士誘之。

”南唐牛希濟《臨江仙》詞:

“弄珠遊女,微笑自含春。

5.春色;

喜色。

南朝宋陸凱《贈範曄》詩:

“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

6.北斗指向東方為春,故以春指代東方。

《尚書大傳》卷一上:

“春,出也,故謂東方春也。

7.唐人呼酒為春,後沿用之。

唐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詩:

“紀叟黃泉裏,還應釀老春。

8.方言。

廣東稱禽魚卵為春。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

蝦》:

“粵方言,凡禽魚卵皆曰春。

魚卵亦曰魚春子。

唐時吳郡貢魚春子,即魚子也。

9.姓。

明有春又邰。

見明顧起元《客座贅語·

僻姓》。

春2[chǔn]

[《集韻》尺尹切,上準,昌。

“萅”的今字。

1.振作。

《周禮·

考工記·

梓人》:

“張皮侯而棲鵠,則春以功。

“春讀爲蠢。

蠢,作也,出也。

天子將祭,必與諸侯羣臣射,以作其容體。

現今歸入日部。

凡從春取義的字皆與春天萬物萌動等義有關。

v改

改與攺同源。

甲骨文左邊從巳(蛇,有血水滴下),右邊從攴(手持棍),會驅鬼避邪之義。

金文簡化。

侯馬盟書大同。

篆文分為二體:

一形仍從支,從巳(蛇),二形改為從支,從己(來回紀物狀)隸變後楷書分別寫作改與改,表義有分工。

參見改。

1.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

更也。

從攴己。

李陽冰曰:

“已有過,攴之卽改。

”古亥切

2.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更也。

雙聲。

從攴。

已聲。

或無聲。

誤。

古亥切。

一部。

3.在甲骨文中,“改”字的字形為:

有一個小孩跪在地上,而旁邊有一隻持棍棒的手。

這個字的形狀表示手拿棍棒要打小孩,目的是要孩子改正以往的錯誤。

所以,這個字的本義是“改變”、“更正”。

後來,這個字引申為修改、修訂。

此外,“改”用作副詞,還有另外、另行的意思,如“改聚”,意思是另外增加民眾。

現在,“改”常使用本義,如我國正在實行的改革開放政策。

改1[ɡǎi]

[《廣韻》古亥切,上海,見。

1.變更;

更改。

《逸周書·

常訓》:

“天有常性,人有常順。

順在可變,性在不改。

2.指更換。

成公三年》:

“齊侯朝於晉……晉侯享齊侯,齊侯視韓厥。

韓厥曰:

‘君知厥也乎?

’齊侯曰:

‘服改矣。

3.改正;

糾正。

益》:

“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4.修改;

修訂。

襄公九年》:

“荀偃曰:

‘改載書。

’公孫舍之曰:

‘昭大神要言焉。

若可改也,大國亦可叛也。

5.重新,再;

另。

成公九年》:

“鄭人圍許,示晉不急君也,是則公孫申謀之曰:

‘我出師以圍許,爲將改立君者,而紓晉使,晉必歸君。

6.姓。

秦有大夫改產。

見《通志·

氏族五》。

現今歸入支部。

凡從改取義的字皆與變更等義有關。

以改作聲符的字有:

𥦄

v棗

古文從二朿(帶刺的樹)相重,會高大帶刺的喬木棗樹之意。

隸變後楷書寫作棗。

如今簡化作棗。

羊棗也。

從重朿。

子皓切

2.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羊棗也。

3.“棗”字是一個會意字,在金文中,“棗”字由上下兩株帶刺的樹木組成。

因為棗樹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枝上有刺兒,所以“棗”字的本義就是棗樹。

在小篆文和隸書中,“刺兒”的表現形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棗”不僅指棗樹,也指棗樹上結的果實。

現在,棗成了人們喜歡的養生保健食品。

棗1[zǎo]

[《廣韻》子晧切,上晧,精。

亦作“栆”。

“棗”的繁體字。

1.木名。

2.棗樹的果實。

豳風·

七月》:

“八月剝棗,十月穫稻,爲此春酒,以介眉壽。

3.姓。

晉有棗據。

見《晉書》本傳。

如今可單用,一般不作偏旁。

現今歸人木部。

v安

甲骨文、金文和篆文皆從女坐在宀(房子〕下之狀,表示靜如處女之意。

隸變後楷書寫作安。

靜也。

從女在宀下。

烏寒切

竫也。

從女在宀中。

烏寒切。

十四部。

3.從字形上來看,“安”字就是一個女子面向右跪坐在屋子裡,表示很安全,不會遇見危險,所以本義就是安定、安全。

做動詞則是“使安定”,如“治國安邦”就是“使邦國安定”的意思。

安還可做疑問詞,意思是“怎麼,如何”,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

在現代,“安”字越來越重要。

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食品安全、安全施工……有了安全,才有其他。

安1[ān]

[《廣韻》烏寒切,平寒,影。

亦作“侒”。

1.安居;

居處。

文公十一年》:

“郕大子朱儒自安於夫鍾,國人弗徇。

“安,處也。

2.謂對某種環境、事物感到安適或習慣。

《韓非子·

南面》:

“凡人難變古者,憚易民之安也。

3.安定;

平靜。

小雅·

常棣》:

“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友生。

4.使安定,平靜。

憲問》:

“修己以安百姓。

”《呂氏春秋·

仲春》:

“是月也,安萌牙,養幼少,存諸孤。

“萌芽諸當生者,不擾動,故曰安。

5.安撫。

宋曾鞏《故太常博士吳君墓碣》:

“既自力學問充其業,又率其弟務刻苦養其親,入其門內,尊安其卑,卑慕其尊,一時皆稱之。

”參見“安民”。

6.安樂;

安適;

安逸。

僖公二十三年》:

“懷與安,實敗名。

7.安穩,穩固。

《墨子·

修身》:

“君子戰雖有陳,而勇爲本焉。

喪雖有禮,而哀爲本焉。

士雖有學,而行爲本焉。

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

8.謂妥善;

穩妥。

漢王充《論衡·

自紀》:

“世書俗説,多所不安;

幽處獨居,考論實虛。

9.安全,平安。

與“危”相對。

繫辭下》: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可保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