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9546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84.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湘潭县一中双峰一中邵东一中永州四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优生联考生物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C.将斐林试剂加入葡萄糖溶液中立即出现砖红色沉淀

D.蛋白质鉴定时应先向样液中加入1mL双缩脲试剂A液,摇匀后再加B液4滴,且不能过量

试题分析:

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鉴定类实验的操作流程模板:

取材(应该选取无色且富含被鉴定物质的材料)→处理材料(制备组织样液或制片)→加鉴定剂(根据实验原理和要求,准确添加所需的鉴定试剂)→观察,得出结论(对应实验目的进行准确描述,并做出肯定结论).

解:

A、甘蔗茎中所含的蔗糖是非还原糖,不可用于进行还原糖的鉴定,A错误;

B、脂肪鉴定实验中要用50%酒精洗去浮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生子叶切片料,B错误;

C、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C错误;

D、蛋白质鉴定时应先向样液中加入1mL双缩脲试剂A液,摇匀后再加B液4滴,且不能过量,否则溶液呈蓝色,干扰实验现象,D正确.

故选:

D.

考点:

检测蛋白质的实验;

检测还原糖的实验;

检测脂肪的实验.

4.某蛋白质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

该蛋白质至少有氧原子的个数是()

A.n-mB.n+mC.n-2mD.n+2m

【答案】B

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其结构通式是 

,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

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

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

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氮原子数=肽键数+肽链数+R基上的氮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氮原子总数,氧原子数=肽键数+2×

肽链数+R基上的氧原子数=各氨基酸中氧原子总数一脱去水分子数。

【详解】①根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可知,每个氨基酸至少含一个羧基(-COOH),所以n个氨基酸至少含2n个氧原子;

②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在脱水缩合过程中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n-m个(每分子水含1个氧原子);

③由m条肽链、n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至少含有的氧原子个数=各氨基酸中至少含有的氧原子总数-脱去水分子数=2n-(n-m)=n+m个;

故选B。

【点睛】关键:

抓住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每个氨基酸分子至少含2个氧原子,每个水分子中含1个氧原子,实际的计算就是:

所有氨基酸中至少含有的氧原子数(2n)-脱出的水分子中氧原子(n-m)。

5.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染色时先用甲基绿染液,再用吡罗红染液

B.用8%的盐酸目的之一是使DNA与蛋白质分离,使DNA水解

C.酒精灯烘干载玻片,可迅速杀死细胞,防止细胞死亡时溶酶体对核酸的破坏

D.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呈绿色的染色体和呈红色的RNA分子

【答案】C

本题考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涉及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选取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详解】染色时应该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A错误。

8%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开,但不能使DNA水解,B错误。

酒精灯烘干载玻片,可迅速杀死细胞,防止细胞死亡时溶酶体释放水解酶水解核酸,C正确。

高倍显微镜下能够看到呈绿色的细胞核和呈红色的细胞质,D错误。

【点睛】实验的原理:

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染色,同时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的结果是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显微镜看不到生物大分子,只能看到细胞的显微结构。

6.下图表示某反应过程,图中的黑球表示两个相同的单糖,则图中的a、b、c分别表示(  )

A.淀粉、淀粉酶、葡萄糖B.蔗糖、蔗糖酶、葡萄糖

C.麦芽糖、麦芽糖酶、葡萄糖D.乳糖、乳糖酶、葡萄糖

本题考查的是酶解过程。

由图示可知,a是底物,为二糖,b是酶,c是产物,为两个相同的单糖。

淀粉为多糖,A错;

蔗糖的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和果糖,B错;

乳糖的水解产物为葡萄糖和半乳糖,D错。

故本题选C。

7.相同质量的脂肪和葡萄糖在体内彻底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能量()

A.脂肪多B.葡萄糖多C.一样多D.无规律

考查脂肪和糖类在储存能量方面的差异,加强对它们的功能与元素组成关系的理解,属于基本知识识记水平的考查。

【详解】1g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约17kJ的能量,而1g脂肪可以释放39kJ的能量,选A.

【点睛】与糖类相比,同质量脂肪中C、H的含量高,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多。

8.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

B.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相同

C.分泌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存在膜脂的流动现象

D.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胆固醇、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

解答本题需掌握:

(1)细胞膜主要成分为磷脂和蛋白质;

(2)生物膜的功能不同与其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含量有关;

(3)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方式为胞吐,此过程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主动运输可以使离子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以保证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所以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主动运输实现的,A项错误;

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不完全相同,例如细胞膜上含有具识别作用的糖蛋白,线粒体膜上含有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等,B项错误;

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属于胞吐,存在着膜的融合和变形,所以存在膜脂的流动现象,C项正确;

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D项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9.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中X细胞合成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FGF9)是一种分泌蛋白,含量远高于正常人。

判断正确的是

A.抑郁症患者有较多FGF9的根本原因是合成FGF9的酶的活性较高

B.可通过抑制X细胞中核糖体的功能来治疗抑郁症

C.FGF9的分泌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流动性

D.FGF9通过胞吐从细胞中出来作用于靶细胞,属于细胞间直接信息传递

抑郁症患者大脑中FGF9含量远高于正常人,其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FGF9的基因过量表达,A错误;

FGF9是一种分泌蛋白,在X细胞的核糖体内合成,因此可通过抑制X细胞中核糖体的功能来治疗抑郁症,B正确;

FGF9是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其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C错误;

FGF9通过胞吐从细胞中出来作用于靶细胞,需经过体液的运输,不属于细胞间直接信息传递,D错误。

10.关于线粒体的起源有多种观点,其中“内共生起源”学说被普遍接受(如图所示)。

下列事实中,不支持线粒体“内共生起源”学说的是(  )

A.线粒体内含有DNA和RNA,在遗传上具有半自主性

B.线粒体在细胞内可以运动,并大量集中在代谢旺盛部位

C.线粒体的外膜成分与细胞的其他内膜系统相似,内膜与细菌的细胞膜相似

D.吞噬现象普遍存在,如白细胞吞噬病菌

线粒体“内共生起源”学说:

线粒体体来源于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好氧性细菌;

这种细菌和前真核生物共生,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演化成了线粒体;

线粒体在进化过程中的发生是由于质膜的内陷,再分化后形成的。

B选项说明线粒体的功能提供能量与“内共生起源”学说不符合。

故选B

11.图表示在胰岛B细胞中,胰岛素原分子的C段被切除后加工成具有活性的胰岛素,并被包裹在囊泡中的过程。

胰岛素和C段肽链在从胰岛B细胞排出前,一直储存在此囊泡中。

该过程发生的场所应是

A.核糖体B.细胞核

C.高尔基体D.细胞质基质

核糖体是肽链合成的场所,不是蛋白质加工的场所,A错误;

细胞核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胰岛素的合成,不对蛋白质加工直接起作用,B错误;

高尔基体是形成成熟蛋白质的最后一站和成熟蛋白质运输到细胞膜的发送站,C正确;

细胞质基质不对蛋白质进行加工,D错误。

12.研究发现,饥饿的原生动物细胞中粗面内质网减少,高尔基体的形成停止,用含14C标记的亮氨酸(合成蛋白质的原料)的培养液培养饥饿的原生动物,然后用放射性自显影技术检测生物膜的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

内质网(2min),高尔基体(5min),细胞膜(42min)(已知原生动物一般不会向细胞外分泌蛋白质)。

下列关于以上实验结果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高尔基体膜是由内质网膜转化而来的

B.蛋白质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

C.该实验可以研究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过程

D.生物膜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的

由题意“饥饿的原生动物细胞中粗面内质网减少,高尔基体的形成停止”可推知:

高尔基体膜是由内质网膜转化的,A正确;

用含14C标记的亮氨酸(合成蛋白质的原料)的培养液培养饥饿的原生动物,检测生物膜的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为:

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即14C放射性出现在不同的生物膜上,说明蛋白质是生物膜的组成成分,且生物膜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的,B、D正确;

已知原生动物一般不会向细胞外分泌蛋白质,因此该实验不可以研究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过程,C错误。

【点睛】本题以“实验结果”为情境,考查学生能否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如“饥饿的原生动物细胞中粗面内质网减少,高尔基体的形成停止”等,进行发散思维,结合所学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等相关知识展开联想,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

13.科学家已知伞藻的细胞核位于假根中,他们假设伞藻的伞帽形态主要由细胞核控制,并用伞形帽和菊花形帽两种伞藻进行了一个嫁接实验,下图表示其中的一组。

对此实验的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伞柄和假根中都有细胞质,但细胞质中没有遗传物质

B.本实验中的另一组应该将甲的伞柄移植到乙的假根上

C.由本实验可以推测伞帽的形态可能主要与细胞核有关

D.若要进一步验证细胞核的功能,还应进行核移植实验

伞柄和假根中都有细胞质,但细胞质的线粒体中有少量的遗传物质DNA,A错误;

图示的实验是将乙的伞柄移植到甲的假根上,所以本实验中的另一组应该将甲的伞柄移植到乙的假根上,B正确;

题图显示:

伞藻的细胞核位于假根中,将乙的伞柄移植到甲的假根上,长出的伞帽与甲的相同,由本实验可以推测伞帽的形态可能主要与细胞核有关,但不能排出假根中其他物质的作用,若要进一步验证细胞核的功能,还应进行核移植实验,以排除假根中其他物质的作用,从而证明是细胞核控制伞藻“帽”的形状,C、D正确。

【点睛】本题以教材中的资料分析之一为依托,考查细胞核的功能。

解答此题的先决条件是:

从实验过程到实验结论的形成角度去分析教材中的资料,抓住图中呈现的信息“嫁接后的伞藻长出的伞帽形态与提供细胞核的个体一致”,据此分析各选项。

14.某同学为探究膜的通透性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渗透装置,开始时烧杯内的液面和长颈漏斗内的液面相平。

在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的过程中(  )

A.液面上升的速率先加快后减慢最终维持稳定

B.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蔗糖溶液向清水扩散的速率逐渐减慢

C.当半透膜两侧液体浓度相等时,水分子不再通过半透膜扩散

D.当半透膜两侧水分子进出速率相等时,长颈漏斗内液面最高

在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的过程中,漏斗内蔗糖溶液的浓度逐渐减小,液面上升的速率逐渐减慢,最终维持稳定,A错误;

受到漏斗内液柱的压力,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蔗糖溶液向清水扩散的速率逐渐增大,B错误;

由于蔗糖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半透膜两侧液体浓度不会相等,C错误;

当半透膜两侧水分子进出速率相等时,长颈漏斗内液面最高,D正确。

【考点定位】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5.将不同植物的三个未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同一蔗糖溶液中,形态不再变化后的细胞图像如下图所示。

则有关各细胞液的浓度判断正确的是

①实验前B<

A<

C②实验前B>

A>

C③实验后B≥A="

C"

④实验后B<

C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成熟的植物细胞处于外界溶液中,会发生渗透作用,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而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当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液浓度时,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量=吸水量,水分进出细胞达到平衡状态。

分析图形可知,当不同植物的三个未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同一蔗糖溶液中后,A、C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但C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更加明显,说明实验前AC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均小于外界蔗糖溶液浓度且C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更低,到达平衡状态后A、C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均与外界溶液浓度相同;

B细胞放入蔗糖溶液前后均处于质壁分离复原状态,说明B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在实验前应高于蔗糖溶液浓度,实验后大于或等于外界蔗糖溶液浓度,所以B正确,ACD错误。

植物细胞的失水与吸水

【名师点睛】1.成熟植物细胞具有发生渗透作用所需的2大条件:

1)原生质层是一种半透膜;

2)细胞液与外界溶液存在浓度差。

2.分析图形可知,当不同植物的三个未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置于同一蔗糖溶液中后,A、C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但C细胞的质壁分离现象更加明显,说明实验前AC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均小于外界蔗糖溶液浓度且C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更低,到达平衡状态后A、C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均与外界溶液浓度相同;

B细胞放入蔗糖溶液前后均处于质壁分离复原状态,说明B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在实验前应高于蔗糖溶液浓度,实验后大于或等于外界蔗糖溶液浓度。

16.动物细胞内低Na+高K+的离子浓度对于神经冲动的产生、细胞渗透平衡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这种浓度差与细胞膜上的Na+、K+泵有关,其作用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和K+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B.Na+—K+泵每次运输的Na+数量多于K+

C.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乌苯苷会影响K+的运输

D.该运输过程的持续会导致大量ADP的积累

图示为Na+-K+泵结构图解,Na+-K+泵为跨膜蛋白质,具有ATP结合位点,将2个K+泵入膜内,3个Na+泵出膜外,需要消耗ATP。

据图分析,Na+和K+的运输需要通过膜蛋白,需要消耗能量,方式为主动运输,A正确;

Na+-K+泵将2个K+泵入膜内,3个Na+泵出膜外,即每次运输的Na+数量多于K+,B正确;

K+和乌苯苷的结合位点相同,则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乌苯苷会影响K+的运输,C正确;

细胞内ATP和ADP可以快速转化,不会导致ADP的积累,D错误。

17.将大小、长势相同的某种植物幼苗均分为甲、乙两组,在两种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培养(其它条件相同且不变).两组植物培养时鲜重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6h时,两组幼苗都已出现萎蔫现象,直接原因是蒸腾作用失水和根细胞失水

B.6h后,甲组幼苗因根系开始吸收K+、NO3﹣,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

C.12h后,若继续培养,甲组幼苗的鲜重可能超过处理前,乙组幼苗将死亡

D.一般情况下,植物从土壤中吸收K+、NO3﹣是主动运输,需要根细胞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6h时,由于蒸腾作用失水和根细胞失水,两组幼苗都已出现萎蔫现象,A正确;

实验开始时,甲组幼苗根系就已开始吸收K+、NO3-,而不是在6h时才开始吸收K+、NO3-,到6小时时细胞液浓度大于KNO3溶液浓度,从而使吸水能力增强,使鲜重逐渐提高,B错误;

12h后,由于甲组根系不断通过主动运输吸收K+、NO3-,从而保持根细胞内外浓度差,使其吸水量大于蒸腾量而有可能超过处理前的鲜重量;

乙组放在比根细胞液浓度大很多的KNO3溶液中,根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和蒸腾作用不断大量失水造成严重萎蔫最后死亡,C正确;

一般情况下,植物从土壤中吸收K+、NO3-是主动运输,需要根细胞呼吸作用提供ATP,D正确。

【点睛】本题关键要掌握渗透作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自由扩散,例如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膜;

协助扩散,例如葡萄糖穿过红细胞的细胞膜;

主动运输,例如Na+、K+穿过细胞膜。

18.如图表示物质S在酶E的催化下水解成P的反应图解,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酶E可为该反应提供活化能

B.酶适宜在最适温度下长期保存以保持其最高活性

C.若S是麦芽糖,则可用斐林试剂来检测P的生成情况

D.若S代表二肽,则E、P可分别代表肽酶、氨基酸

本题是对酶的概念和本质、酶的作用原理和作用特点、还原糖的检测方法的综合性考查,回忆相关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酶的作用原理是酶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错误。

酶应该在低温下保存,延长保质期,B错误.

如果S是麦芽糖,麦芽糖和其水解产物葡萄糖都是还原糖,因此,不能用斐林试剂来检测P的生成情况,C错误。

如果S是二肽,则酶E是肽酶、二肽水解的产物P是氨基酸,D正确.

【点睛】易错点:

注意区分酶的保存温度和发挥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不同,低温保存后再恢复温度,酶活性可以恢复。

19.下表是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设计及结果。

试管编号

淀粉溶液/mL

2

唾液稀释液/mL

1

反应温度/℃

37

100

碘液/滴

是否变蓝

变蓝

不变蓝

 

对该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反应温度

B.淀粉水解可产生还原糖

C.该实验检测的因变量是淀粉是否被分解

D.该实验结果还可以用斐林试剂来检测

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其自变量为反应温度,A项正确;

淀粉初步水解的产物是麦芽糖,彻底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麦芽糖与葡萄糖都是还原糖,B项正确;

淀粉遇碘液变蓝色,依据蓝色的深浅可判断淀粉是否被分解以及分解的程度,即该实验检测的因变量是淀粉是否被分解,C项正确;

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反应温度,斐林试剂检测的是淀粉的水解产物还原糖,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0C)的条件下才会生成砖红色沉淀,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因此不能用斐林试剂来检测实验结果,D项错误。

本题考查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的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20.下列有关酶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细胞内合成的酶,有的在细胞内发挥作用,有的在细胞外或生物膜上发挥作用

B.生物合成酶的场所是游离的核糖体或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C.体液中的溶菌酶能够溶解细菌的细胞壁,从而起到杀菌的作用

D.在细胞代谢过程中,酶既可以是反应物,也可以是产物

考查酶的本质、生理作用、产生和作用场所等知识,考查通过分析总结、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理解能力。

【详解】酶是细胞合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在细胞内和细胞外都能发挥作用,有的附着在生物膜上,A正确.

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生物合成酶的场所是核糖体或细胞核,B错误.

体液中的溶菌酶通过溶解细菌的细胞壁起到杀菌的作用,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C正确.

酶是细胞代谢产物,也可以做反应物被蛋白酶或RNA酶水解,D正确.

【点睛】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RNA在细胞核中合成;

酶是代谢的产物也代谢的底物和催化剂。

21.将牛奶和姜汁混合,能使牛奶凝固。

某同学用曾煮沸的姜汁重复这项实验,牛奶在任何温度下均不能凝固。

将不同温度的等量牛奶中混入一些新鲜姜汁。

观察结果如下表:

()

根据以上结果,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新鲜姜汁中含有能使可溶状态的牛奶凝固的酶

B.进一步测定最适温度,可设置60℃、65℃、75℃、80℃四个温度梯度

C.将等量姜汁在不同温度下保温后再与对应温度的牛奶混合,能够提高实验的准确度

D.该实验说明酶需要适立的温度,100℃时未凝固,是因为酶的活性已经丧失

据题意知,100℃时牛奶不能凝固,说明酶变性,失去催化能力,新鲜姜汁含有酶,能催化牛奶凝固,A正确;

根据表格分析知,最适温度位于40℃——100℃之间,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