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49552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总结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前者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后者则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

(P9)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发展表现为极为缓慢的持续不断的演进过程,其原因为:

1、经济上以血缘家族的地主小农经济为主体,工商业经济始终处于附庸的地位;

2、政治上的君主集权,依靠封建礼制与官僚机构相结合的国家机器,有效地控制着全国的广大地域;

3、儒家倡导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封建秩序、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始终占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得以持续演进的契机便是这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平衡和再平衡,它的逐渐完善的主要动力亦得之于此三者的自我调整而促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

而此时的西方呈现为各个时代的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此起彼落、更迭变化,各个地区的迥然不同的形式、风格的互相影响、复合变异。

(P11)

中国古典园林分期:

1、生成期(夏、商、秦、汉)

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3、全盛期(隋、唐)

4、成熟期(宋、元、清初)

5、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P12)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3、诗画的情趣;

4、意境的涵蕴。

这四大特点是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主要标志。

它们的成长乃至最终形成,固然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制约,而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理以及重整体观照、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的主导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可以说,四大特点本身正是这种哲理和思维方式在园林艺术领域内的具体表现。

园林的全部发展历史反映了这四大特点的形成过程,园林的成熟时期也意味着这四大特点的最终形成。

(P13)

筑山即堆筑假山,包括土山、土石山、石山。

园林内使用天然石块堆筑为石山的这种特殊技艺叫做“叠山”,江南地区称之为“掇山”。

选择整块的天然石材陈设在室外作为观赏对象的,这种做法叫做“置石”。

计成在《园冶》中提到,人工理水务必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P14)

英国园林与中国园林之比较:

二者同为风景式园林,都以大自然作为创作的本源。

但前者是理性的、客观的写实,侧重于再现大自然风景的具体实感,审美感情则蕴含于被再现的物象的总体之中;

后者为感性的、主观的写意,侧重于表现主体对物象的审美感受和因之而引起的审美感情。

英国园林之创作,原原本本地把大自然的构景要素经过艺术地组合、相应于用地的大小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中国园林的创作则是通过对大自然及其构景要素的典型化、抽象化而传达给人们以自然生态的信息,它不受地段的限制,能于小中见大,也可大中见小。

怎样理解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

建筑不论多寡,也不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甚至能够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起来,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谐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

意境的涵蕴的三种不同的表述方式:

1、籍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

2、预先设定一个意境的主题,然后籍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构配成的物境把这个主题表述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

3、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现成物境的特征做出文字的“点题”——景题、匾、联、刻石等。

(P19)

简史:

萌芽:

灵囿(周文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园林

囿:

放养动物的场所

秦:

宫苑园林——阿房宫

汉:

上林苑——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方300里)

三国:

雀台(曹操)

隋唐:

写意山水园及文人园;

五代十国:

南方发展

宋:

艮岳(宋徽宗)

文人治国、私家园林

元:

外族统治时期,文化断裂

明、清:

皇家园林大发展,地区园林形成自己的风格,园林理论著作的出现;

游憩园:

私家园林的一种单独建置,不依附于邸宅,功能同宅园。

别墅园:

建在郊外山林风景地带的私家园林,供园主人避暑,休养或短期居住之用。

寺观园林:

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峰石:

指用作置石的单块石材,不仅具有优美奇特的造型,而且能够引起人们对大山高峰的联想。

园林的植物配置,务求其在姿态和线条方面既显示自然天成之美,也要表现出绘画的意趣,选择树木花卉受文人画所标榜的“古、奇、雅”的格调的影响。

敞景:

景物与视线完全不受约束与限制,视线开阔,成一览无余的景象,称为敞景。

框景:

使空间景色以简洁幽暗的景框作为构图前景,使人的视线高度集中于画面的主景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借景:

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纳入观赏视线之中,借以扩展有限场地内的空间感,借景方式又可分为直接借景与见解借景。

直接借景可分为近借、远借、仰借和因时因地而借等多种方式。

近借是指相临空间景物的借取。

在有景可借的空间界面处作可透视或疏导视线的布置,可使邻近空间的景物通过视线的联系而纳入景观构图的画面之中。

远借是指当处于视线开阔处或远处有可资借取的景物时,将人流和视线引向远处的景物,并铲除其干扰视线的因素,或者采用筑台、建楼、利用高处地形布置视点的方式,把远处景色组织在景观构图之中。

仰借是利用高、低处景物的自然高差形成的景观层次和人们抬头仰望的视觉特性,使高处的景物成为低处空间景色的借景,反之,则为附借。

因时因地而借,是根据时间、空间、地物风情、气象及意境构思的不同,借助中国画的绘画表现技法,表现变幻莫测而富于诗意的景象情趣,是借助自然、地物与天候特质的构景方式。

间接借景是一种借水面、镜面映射与反射物体形象的构景方式。

这种景物借构方式能使景物视感格外深远,可有助于丰富自身表现及四周的景色,构成绚丽动人的景观。

二、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

(P24)

囿: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始于殷末周初,是王室专门集中桊养禽兽的场所,与帝王狩猎活动有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也初具游观功能,相当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已具备园林的雏形性质了。

《诗经》中“囿,所以域养禽兽也”。

(P26)

台:

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囿里面的主要建筑物,台是山的象征。

《吕氏春秋》中“积土四方而高曰台”。

起到观天象、通神明的作用。

(P27)

榭:

原指台上建置的房屋,后指开敞式的园林建筑,既可在山间,也可临水边。

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桊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P28)

文献记载最早的两处“贵族园林”:

殷纣王“沙丘苑台”;

周文王“灵囿,灵台,灵沼”。

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源头:

台、囿、园圃。

除社会因素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三个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

1、“天人合一”的思想,由宋儒提出,明代造园家计成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论点,就是天人谐和思想的承传和发展。

2、君子比德思想,源于先秦儒家,如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3、神仙思想,产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汉,如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P31)

春秋战国贵族园林代表:

(楚)章华台

(吴)姑苏台(泛舟的开始)

在园林里面开凿大型水体工程见于史书记载之首例为楚国章华台。

(P39)

秦朝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阿房宫。

(P42)

兰池宫在生成期园林发展史中占着重要地位:

1、引渭水为池,池中堆筑岛山,乃是首次见于记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

2、堆筑岛山名为蓬莱山以摹拟神仙境界,比起战国时期昭王筑台以求神仙的做法更赋予一层意象的联想,开启了西汉宫苑中的求仙活动之先河。

(P46)

汉上林苑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方300里)。

其中人工湖泊有:

1、昆明池,有训练水军,水上游览,渔业生产基地,摹拟天象和蓄水库的作用,2、影娥池,3、琳池,4、太液池,位于建章宫中,摹拟东海三仙山。

(P48)

汉上林苑的作用及特点:

1、上林苑是一个范围极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

2、上林苑内的建筑(宫、苑、台、观等)就其已知的数量而言,它们在这个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内的分布显然是极其疏朗的、便宜的“集锦式”总体布局,与秦代上林苑之建筑比较密集,复道、甬道相连成网络的情况全然不同;

3、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具备生成期古典园林的全部功能——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求仙、生产、军训等。

此外,苑内还有帝王的陵墓。

(P55)

汉甘泉宫:

兼有求仙通神、避暑游憩、朝会仪典、政治活动、外交活动等多种功能,类似于后世的离宫御苑。

汉未央宫:

出现前院后院。

汉建章宫:

总体布局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以宫殿为主,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

它的园林区是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从此“一池三山”遂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一直沿袭到清代。

(P62)

兔园(梁园)是文献记载的用石筑山的首例。

(P63)

汉袁广汉园:

最早的私家园林。

东汉濯龙园:

西园“列肆”的做法,历史上最早的皇家园林内的“买卖街”。

“宫”与“苑”的差别?

“宫苑”是汉代皇家园林的普遍称谓,一般情况下,宫、苑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类别。

宫:

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山池花木穿插其间,“宫”与“苑”浑然一体;

也有把部分山池花木扩大为相对独立的园林一区,呈“宫”中有“苑”的格局,例:

建章宫。

这类皇家园林一般建置在都城或其近郊,山池、花木均有人工经营。

苑:

建置在郊野山林地带的离宫别苑,占地广,规模大。

许多宫殿建筑群散布在辽阔的具有天然山、水、植被的大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呈“苑”中有“宫”的格局。

(P64)

生成期园林的特征

生成期的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持续了将近1200年。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殷、周;

二、秦、西汉;

三、东汉。

生成期的持续时间很长,但园林的演进变化极其缓慢,始终处在发展的初级状态。

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P76)

甬道:

秦朝时穿过宫苑区的驰道,在两侧的加墙垣以保证皇帝的安全。

复道:

秦朝时连接各宫苑的通道,为两层廊道,上层封闭,下层开敞。

三、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隐士——知识分子群体——寄情山水——山水风景的大开发和山水艺术的大兴盛,其关系为:

1、山水风景的开发是山水艺术兴起和发展的直接启导因素;

2、后者的兴盛又反过来促进了前者的开发,形成此后中国历史上两者同步发展的密切关系。

(P85)

魏晋邺城,皇家园林:

华林园(仙都苑),规模最大,实质是一座兼有军事坞堡功能的皇家园林。

(P89)

铜雀园:

位于邺城,紧邻宫城,已略有“大内御苑”的性质。

魏晋仙都苑:

总体布局象征五岳、四海、四渎,是继秦汉仙苑式皇家园林之后的象征手法的发展。

魏晋洛阳皇家园林,芳林园:

相当于“大内御苑”,是当时的最重要的一座皇家园林,后改名为华林园。

魏晋建康皇家园林:

(大内)华林园,芳乐苑;

(行宫)乐游园。

转折期皇家园林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邺城、洛阳、建康三地的宫苑作为转折期皇家园林的代表,其不同于上代的特点主要有:

1、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也未见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设计则更趋于精密细致,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一定水准;

2、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地以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

3、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的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

4、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5、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也比较多了。

(P100)

转折期私家园林主要有建在城市里面或城近郊的城市型私园——宅园、游憩园,也有建在郊外的庄园、别墅。

(P101)

魏晋城市私园:

北:

张伦的宅园(大假山,景阳山)

南:

玄圃(塔开始出现)

西晋石崇:

金谷园

谢灵运庄园:

《山居赋》

亭:

汉代很是驿站建筑,到两晋演变成一种风景建筑,提供了遮风避雨,稍息坐憩的地方,也成为点缀风景的手段,逐渐又转化为公共园林的代称。

转折期城市私园的两个变化方向:

1、设计精致化的趋向,2、规模小型化的趋向(P104)

转折期庄园主要组成由1、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2、农业耕作的田园,3、副业生产的场地和设施,4、庄客、部曲的主地。

(P105)

寺观园林主要由三种情况组成:

1、毗邻于寺观而单独建置的园林,犹如宅园之于邸宅;

2、寺、观内部各殿堂庭院的绿化或园林化;

3、郊野地带的寺、观外围的园林化环境。

(P112)

转折期园林发展的特征

1、与生成期相比,这时期的园林的规模有大入小,园林造景由过多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有写实趋向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2、园林的规划设计由此前的粗放转变为较细致的、更自觉的经营,造园活动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3、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4、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5、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域,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6、中国的风景式园林,正式沿着这个脉络进入隋、唐的全盛期。

(P118)

四、园林的全盛期——隋唐

长安和洛阳两地的园林,是隋唐时期全盛局面的集中反映。

隋禁苑(三苑):

大兴苑、西内苑(长安太极宫)、东内苑(长安大明宫)(P131)

隋西苑为一座人工山水园,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的到来。

它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

(P139)

士流园林:

隋唐时产生的私家园林的一种特殊风格,由官士刻意经营的附有自身感情色彩。

山池院:

隋唐长安城内的居住坊里的宅园或游憩园,规模大的占据半坊左右,多为皇帝和大官僚所建。

山亭院:

唐代对城市私园的普遍称谓(山池院)

全盛期皇家园林的特点:

1、皇家园林的建设已经趋于规范化,大体上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的类别。

2、大内御苑紧邻于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

但宫与苑之间往往还被此穿插、延伸,宫廷区中有园林的成分,苑林区也有宫殿的建置。

3、郊外的行宫、离宫,绝大多数都建置在山岳风景优美的地带。

(P149)

唐代别墅园的建置,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一、单独建置在离城不远、交通往返方便,而风景比较优美的地带。

二、单独建置在风景名胜区内。

三、依附于庄园而建置。

(P158)

情况一:

平泉庄——洛阳——李德裕——异花奇石

浣花溪草堂(杜甫草堂)——成都——杜甫——田园野趣

情况二:

庐山草堂——庐山——白居易——《草堂记》

情况三:

辋川别业——陕西蓝田——王维——《辋川集》、《辋川图》

嵩山别业

履道坊宅园——白居易城市私园,《池上篇》,植物以竹林为主,体现了当时的文人的园林观:

以泉石竹树养心,借诗酒琴书怡性。

浣花溪草堂——杜甫郊区别墅园

庐山草堂——白居易风景名胜

辋川别业——王维庄园别墅(P156)

白居易是一位造诣颇深的园林理论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文人造园家。

他先后主持营造了自己的四处私园:

洛阳履道坊宅、庐山草堂、长安新昌坊的宅园、渭水之滨的别墅园。

唐代文人园林的假山,以土山居多,也有用石间土的土石山,纯用石块堆叠的石山尚不多见,但由单块石料或若干块石料组合成景的“置石”则比较普遍。

白居易是最早肯定“置石”之美学意义的人,认为太湖石是一等园林石材。

殿堂+寝膳+客房+园林——分院制,由若干个以廊庑围合而成的院落组织为建筑群——慈恩寺(牡丹、荷花),水庭也是唐代寺观园林的一种表现形式。

隋唐风景名胜园:

长安曲江池

文人园林乃是士流园林之更侧重于以赏心悦目而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者。

推而广之,则不仅是文人经营的或者文人所有的园林,也泛指那些受到文人趣味浸润而“文人化”的园林。

(P169)

长安城内,开辟公共园林比较有成效的,包括三种情况:

一、利用城南一些坊里内的岗阜——“原”,二、利用水渠转折部位的两岸而创为以水景为主的游览地,如著名的曲江。

三、街道的绿化。

(P179)

全盛时期的造园活动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大致概括为以下六方面:

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

就园林的性质而言,已经形成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三个类别及其类别特征。

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的细致处理。

3、私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宗教和宗教建筑的进一步世俗化。

4、公共园林已更多地见于文献记载。

5、风景式园林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较之上代又有所提高而跨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6、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

(P186)

五、园林的成熟期

(一)——宋代

宋代形成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高潮阶段,其历史背景为:

1、宋代,与地主小农经济十分发达的同时,城市商业和手工业亦空前繁荣,资本主义因素已在封建经济内部孕育;

2、城乡经济高度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

3、宋代重文轻武,文人的社会地位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

4、中唐以后,诗词无论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5、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中,除了传统的琴、棋、书、画等艺术活动之外,品茶、古玩鉴赏和花卉观赏也开始盛行。

综上所述,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把园林推向了成熟的境地,同时也促进了造园的繁荣局面,乃属势之必然。

(P190)

东京:

只有大内御苑:

后苑、延福宫、艮岳

行宫御苑:

琼林苑、玉津园、金明池、宜春苑(东京四苑)

宋徽宗的延福宫、艮岳(P203)

艮岳:

由宋徽宗主持,造园师为梁师成,人工山水园,代表宋代皇家园林风格特征和宫廷造园的最高水平,第一个按图建成的园林,大假山。

(P204)

临安:

大内御苑:

后苑

行宫御苑:

大部分分布在西湖风景优美的地段(P213)

宋代皇家园林的特点:

1、宋代皇家园林的规模既远不如唐代之大,也没有唐代那样远离都城的离宫御苑;

2、在规划设计上更精密细致,比起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最少皇家气派,更多地接近民间私家园林。

(P217)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记述了名重于当时的园林19处,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

独乐园——司马光——游憩园

宋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P190)

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P211)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P191)

荆浩《匡庐图》

马远《踏歌图》

苏文臣《秋庭戏婴图轴》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P194~196)

宋代洛阳私园之特点:

1、除依附于邸宅的宅园之外,单独建置的游憩园占大多数;

2、洛阳的私家园林都以莳栽花木著称;

3、《洛阳名园记》所记诸园都没有谈到用石堆叠假山的情况,足见当时中原私家园林的筑山仍以土山为主;

4、园内建筑形象丰富,但数量不多,布局疏朗。

(P223)

西湖一带私园:

《梦梁录》16处

《武林旧事》45处(P223)

南宋人周密《癸辛杂识》中有“吴兴园圃”一段,后人别出单行本《吴兴园林记》,记述他亲身游历过的吴兴园林36处——南北沈尚书园,沧浪亭(苏舜钦)

——梦溪园(沈括《梦溪笔谈》)

——沈园(陆游《钗头凤》)

宋代文人园风格特点:

文人园林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兴起于唐代。

到宋代,它已成为私家造园活动中的一股巨大潮流,占着士流园林的主导地位,同时还影响及于皇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较之唐代已经更为成熟,风格的表现也更为明显。

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特点大致概括为简远、疏朗、雅致、天然四个方面。

这四个特点是文人的艺术趣味在园林中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四个基本特点的外延。

文人园林在宋代的兴盛促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继两晋南北朝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升华。

(P235)

浙江楠溪江苍坡村——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宋代农村公共园林。

(P243)

两宋时期造园活动的主要成就:

1、在三大园林类型中,私家的造园活动最为突出;

2、皇家园林较多地受到文人园林的影响,出现了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

3、叠石、置石均显示其高超技艺,理水已能够缩移摹拟大自然界全部的水体形象,与石山、土石山、土山的经营相配合而构成园林的地貌骨架;

4、唐代园林创作的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传统,到南宋时大体上已完成其向写意的转化。

5、总之,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体的两宋园林,其所显示的蓬勃进取的艺术生命力和创造力,达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史上登峰造极的境地。

(P255)

司马光的独乐园因其在“洛阳诸园中最简单”而名重于时。

中都八苑:

芳园、南园、北园、熙春园、琼林苑、同乐园、广乐园、东园。

西苑(金)是金代最主要的一座大内御苑,金代就出现了“燕京八景”的景题。

“伽蓝七堂”之制有集中说法,其中的一种说法是指作为一所佛寺必需具备的七座殿堂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