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题百家争鸣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49669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题百家争鸣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题百家争鸣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题百家争鸣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题百家争鸣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题百家争鸣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题百家争鸣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题百家争鸣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题百家争鸣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题百家争鸣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题百家争鸣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题百家争鸣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题百家争鸣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题百家争鸣Word下载.docx

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达成共识[来源:

学科网]

3.(2019广东化州第一次模拟考试,25)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

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

B.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C.孰优孰劣十分明显

D.是继承与背离传

统文化的结果

4.(2019河北邯郸摸底考试,2)孟子将“仁政”的实现寄托于君主对于“仁心”的扩充上,而这种扩充的程度决定了“仁政”实现的程度。

据此可知,孟子的“仁政”学说(  )

A.有违孔子人性理论

B.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C.弱化尊卑等级秩序

D.颠覆了传统

的君臣关系

5.(2019河南洛阳第一次联考,2,改编)战国时期,孟子猛烈地批判墨家的“兼爱”思想,认为它败坏先圣之道,是阻塞仁义的“邪说”。

这是因为孟子认为“兼爱”思想(  )

A.违背宗法等级观念B.代表平民百姓利益

C.宣扬积极救世情怀

D.过于追求实用功利

6.庄子说:

“有天道,有人道。

无为而尊者,天道也。

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与此意相符的是(  )

A.万物齐一B.超然旁观

C.鄙视权威D.顺应自然

7.(2019四川凉山一模,24)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

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

由此推断出(  )

A.早期儒是一种职业身份

B.丧葬习俗产生儒学

C.儒通晓各类知识和技能

D.儒学的来源多元化

8.(2019河南郑州第二次质量预测,24)《韩非

子》一方面认为

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

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

这反映出,《韩非子》(  )

A.目的是弘扬荀子的思想

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

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

9.(2019广西三市联合调动考试,24)墨家认为“天”与“鬼”是箝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

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

这反映出(  )

A.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B.墨家思想具有

实用色彩

C.墨学在争鸣中发展完善

D.墨家对儒家思想的扬弃

10.(2019山东师大附中第二次模拟考试,25)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

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

韩非子主张无神论;

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

这表明当时(  )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

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

11.(2019福建龙岩期末教学质量检查,25)战国后期,齐国“稷下学派”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讨论的主题涉及“德、礼、法、术、孝、义”。

这说明当时(  )

A.文化领域出现“百家合流”趋势

B.道家学派已经湮没失传

C.官方主导了“百家争鸣”的方向

D.儒家内部存在严重分歧

12.(2019博雅闻道第二次联合质量测评,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

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构想都具存创新的性质[来源:

学_科_网]

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

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

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孝经》开宗明义地说:

“夫孝,德之本也。

”从周代至春秋,孝的初始含义主要是尊祖敬宗,另外还包含生育子女、传宗接代。

春秋至战国之际……经过儒家的阐释发挥,“善事父母”最终成为“孝”的核心内容。

孔子把孝的含义归纳为三:

一是无违;

二是能养;

三是有敬。

……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将孝道与忠君联系为一体,使之成为政治原则。

……而到了汉代,封建统治者则从实践上使其政治化,孝由此成为“以孝治天下”的工具。

“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将本来规范血缘家庭的伦理范畴变成国家的政治哲学,严重地扭曲了孝的本义。

在封建社会后期,竟得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残酷结论,其精神实质已经背离了传统儒家的孝道原则。

——摘编自卢明霞《当代中国孝德研究》

材料二 要使现代人真正从感情上接受孝观念,就必须让孝德回归到家庭伦理的地位,仅仅作为一种子女对父母的爱,消解其在社会生活领域和政治领域中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活

的巨大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生活已退为多层面生活之一,不再是生活的全部。

因此,孝德的修养亦非个体道德生活中的核心与全部。

在当代,孝德与其他德目应该是并列的,共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

今天,对父母的孝敬应该从现实出发,主要是重感情,重赡养,不应该追求繁琐的礼仪和不近人情的形式。

尽管今天的孝行还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但是决不应该拘泥于规范,而应该以使父母安乐幸福和尊重老人的意愿为原则。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孝德的特点。

[来源:

Z|xx|k.Com]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社会孝德变化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当今社会弘扬孝德的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

《辞海》对此的解释是:

“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

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

1.B 根据材料分析可知,孔子认为礼治关乎国家生死存亡,有助于加强教化、巩固社稷,故B项正确。

君权神授是董仲舒的主张,属于汉代儒学的内容,故A项错误;

民贵君轻是孟子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孔子的“仁爱”思想,故D项错误。

2.C 题干文献中的记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上孔子的真实形象,但也受到文献作者主观意图的影响,故选C项;

历史文献能够一定程度反映孔子的面貌但不能真实再现,排除A项;

文献对孔子形象的记载有一定的主观性,排除B项;

《三字经》《论语》主要是赞扬孔子面貌和形象,《史记》称孔子如丧家犬,排除D项。

3.B 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态度;

材料“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观点,因此材料反映了两人不同的人生追求,故选B项。

孔子和老子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故排除A项;

材料只是讲到了孔子和老子不同的天人观,不能体现孰优孰劣,故排除C项;

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4.B 材料说明孟子将“仁政”思想寄托于君主,不符合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脱离了当时政治实际,故B项正确;

孟子的“仁政”思想与孔子的人性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由

材料不能体现“仁政”学说有违孔子人性理论,故A项错误;

材料说明“仁政”思想的实践,并不是说明等级秩序的弱化,故C项错误;

儒家思想强调等级观念,并未颠覆传统的君臣关系,故D项错误。

5.A 墨子的“兼爱”是无差别平等的爱,而孟子强调维护合理的等级秩序,不认可“兼爱”,故选A项;

孟子也具有济世情怀和民本思想,故排除B、C两项;

“兼爱”并未反映出追求实用功利,故D项错误。

6.D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天道自然无为思想,他认为“有天道,有人道。

有为而累者,人道也”,即主张无为,顺应自然,故D项正确。

万物齐一、超然旁观、鄙视权威都不符合题意,故A、B、C三项错误。

7.A 由材料“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以及“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可知儒是一种职业——葬师与教授六艺,故A项正确;

丧葬习俗产生儒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儒只是与丧葬习俗有关而已,故B项错误;

由材料“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可知儒通晓六艺,而不是各种知识,故C项错误;

由材料无法得出儒学来源多元化,故D项错误。

8.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韩非子》吸收了荀子的“性本恶”理论,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材料中他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故D项正确;

《韩非子》受到荀子性恶论观点的影响,但是并非为了弘扬荀子的思想,故A项错误;

仁政是儒家的思想,故B项错误;

材料体现了韩非子的主张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的问题,无法得出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

9.B 墨家服从“天”与“鬼”是因为这些外在力量能够箝制人们行为、帮助天下安定;

废除礼乐制度,是因为其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因此从材料信息来看,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故选B项。

墨家认为礼乐制度必须废除,不能表明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墨家思想的发展完善,排除C项;

材料没有反映墨家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不能说明“扬弃”,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分析可

知,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韩非子、

墨子等人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故C项正确。

材料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没有体现唯物思想的初步形成,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增强,没有体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的信息,故B项错误。

材料反映了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思想家们的主张存在相似的地方,但不能说明思想合流趋势愈加明显,故D项错误。

11.A 根据材料分析可知,齐国“稷下学派”和秦国的“吕不韦门客集团”讨论的主题涉及多家学派的内容,说明当时文化领域出现“百家合流”的趋势,故选A项。

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

材料没有反映官府在这一现象出现过程中的作用,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儒家自身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12.D 由“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法得知政治构造的问题,故A项错误;

由“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不能判断神学已被基本扫除,它可能是维护君主的一种方式,故B项错误;

“思想家们突破”不能说明社会秩序已经重建,故C项错误;

由“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可知思想上已经更加注重人事,故D项正确。

13.参考答案

(1)特点:

内容为尊祖敬宗,传宗接代,核心为善事父母;

礼仪繁琐、不近人情(复杂化、繁琐化);

严重的等级观念;

孝道与忠君治国相结合(“以孝治天下”的工具,政治化);

虚伪化、形式化,社会教化;

孝德内容发展渐趋广泛。

(2)原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建立;

现代社会民主政治的发展;

当代社会家庭结构(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适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

孝德教育的缺失;

西方伦理文化的冲击。

意义:

弘扬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孝文化,使人老有所养;

强化亲情,有利于家庭和谐;

感恩行孝有利于弘扬人文关怀,促进社会和谐;

家庭团结与和谐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有利于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4.参考答案示例一

观点:

“百家

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评析:

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

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

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

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因此可以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示例二

《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

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

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

因此,“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首先要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观点(可以是材料中的观点,也可以是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如根据材料信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百家争鸣’……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等可以提炼出两个观点:

一是同意《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与评价;

二是认为“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或者在材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观点。

其次结合相关知识对提炼的观点加以评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