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0425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孔子的教育思想文档格式.docx

的思想.《论语》载: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

'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

富之.'

既富矣,又何加焉'

教之'

."

子路》)《论语》又载:

子贡问政.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去兵.'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颜渊》)而"

信"

必由教育而来.

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但他又说: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学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但毕竟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地说: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阳货》)从而又使他的思想陷于自相矛盾之中.

孔子还明确提出"

有教无类"

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孔子说: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他的弟子中既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为"

贱人"

的仲弓父;

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箪食瓢饮的颜回,还有穷困到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等.但我们还不能认为他的"

就是在主张"

人人平等地受教育"

更不能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

普及教育"

的思想.

2,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

士"

而"

的标准就是"

君子"

或"

君子儒"

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

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

一要能"

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

二要有"

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

的治国安民之术."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子张》).

孔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项:

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与信实.即《论语·

述而》中说的: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还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学而》)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

六经"

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孔子的教育内容因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也有严重的不足,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如《论语·

子路》中载:

樊迟请学稼.子曰:

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

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

小人哉!

樊须也!

3,关于教学的思想

1)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如《论语·

先进》载: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

闻斯行诸'

有父兄在'

;

求也问'

子曰'

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

季氏》)

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

宰我,子贡.政事:

冉有,季路.文学:

子游,子夏"

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

恭敬"

温和"

的个性.《论语·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

子路,行行如也;

冉有,子贡,侃侃如也;

子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按朱熹的注解: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

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

开其意"

达其辞"

.他还说: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

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卫灵公》)"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季氏》)也就是说,教师既不要"

失人"

也不要"

失言"

教学应"

当其可"

.

3)学思结合.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但同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那些"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阳货》)的人.

4)学以致用.孔子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

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他主张"

学而优则仕"

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4,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1)立志乐道.孔子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孔子认为应该"

志于道"

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

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君子谋道不谋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他极力称赞颜渊"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颜回是"

乐道"

的表率.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阳货》).

2)自省自克.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要"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卫灵公》)."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

礼"

的规范,就是"

仁"

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

3)身体力行.他说: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而》)他反对"

言过其行"

认为"

君子耻其言过其行"

宪问》),"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里仁》),做到"

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

慎言"

.甚至主张"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说也不迟.他说: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公冶长》).

4)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他说: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述而》)但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正如子夏所说的:

小人之过也必文."

子张》)有"

过"

不要紧,关键要能改"

过则无惮改"

学而》).他说: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

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述而》)"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5,关于教师的论述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说: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公冶长》)他走到哪里,学到哪里,而且"

不耻下问"

公冶长》).他还说: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述而》)直到晚年,仍在勤奋学习,"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述而》).真是"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述而》).《孟子·

公孙丑上》载:

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

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自己堪称"

诲人不倦"

的典范.

2)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他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子路》)这说明身教比言教更为重要.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没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适得其反;

而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论语·

阳货》所载:

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是无声胜有声.

3)要相信学生会超过教师,鼓励学生"

当仁不让于师"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罕》)"

卫灵公》)

 

孔子在道德伦理思想的贡献,即他提出并仔细论证了一个新观念——"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达,就是:

君子应当为他人,为崇高理想的实现而自强不息.在孔子看来,"

是众多道德规范的综合,恭,宽,敏,惠等等.那么"

的核心是什么据《论语·

颜渊》记载,孔子对此的回答是"

爱人"

爱人与尊重人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又说"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即自己要站住脚,必须让别人也站住脚,自己要做成事情,同时也要让别人把事做成.由此看来,"

的精神与损人利己是完全不相容的,这种爱心并不是爱自己的亲人,而是由此作为起点去爱大众."

泛爱众而亲仁"

怎么才算博爱大众呢孔子回答说:

.即对老者关怀尊敬,对朋友忠实诚信,对少年注重教育.这些是博爱大众的标准.尊老,诚信是调解人与人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内容.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培养了大批弟子,其中比较优秀的的就有七十余人,这些人沿着孔子确立的思想方向,对儒家作了全面论述.在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孔子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其中以"

为核心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思想,比如孔子曾经分析人的各种品性,孟子将它加以理论概括成为仁,义,礼,智四端作为作人的标准.

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它的光辉思想长期以来受到人们赞同.对当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调整人与人的关系,遵守公共道德观念,在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它的历史意义和现代价值.至于孔子的政治,法律,哲学思想受全世界人的认可.孔子开创的儒家道德精神与伦理逐渐成为引领民众道德生活的道德文化理念.尤其是"

的思想在当今世界上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和谐的指导意义.

1."

——教育思想的人民性

2."

德教为先"

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理想是要实现人与人之间充满仁爱的大同世界。

为了实现大同世界,关键是要把仁爱思想灌输到广大群众中去,为此需要培养一大批有志于弘扬和推行仁道的志士和君子。

这类志士和君子既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志向,又要有弘道和行道的德才。

志向是指: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

泰伯》),“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

卫灵公》)。

德才是指:

具有智、仁、勇、艺、礼、乐等六个方面的德行与才能,即孔子所说的:

“若藏武仲之知(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宪问》)由于“不欲”含有“克己”之意,按“克己复礼为仁”的说法,“不欲”含有可达仁之意,故可解释为“仁”。

可见培养具有上述弘道与行道志向与德才的君子或志士就是孔子教育的培养目标。

关于教育的作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既重视其社会作用,也重视其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

《礼记》中《大学》篇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著名论述既说明了儒家关于大学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对教育作用的看法:

通过格物、致知做到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做到不为各种私心邪念所动摇)从而达到修身的目的(即形成完善的人格),这是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国家的繁荣、稳定而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齐家、治国),这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有些学者认为,儒家教育思想是只考虑教育的社会作用而忽视个人的发展,甚至是压抑个性的发展。

这种看法是不公允的。

事实上儒家教育思想很重视个人的发展,“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就是儒家促进个人发展的理论基础。

但儒家的个人发展不是只强调“自我”而不管他人的极端个人主义的发展,而是“己欲利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以完善人格为目标、和群体和谐一致的个人发展。

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思想很不相同的地方,也正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关于教育的对象,可用孔子的一句名言“有教无类”(《论语·

卫灵公》)来概括,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

这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这无疑表明孔子有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

孔子为达到上述培养目标而确定的教学内容是六艺即:

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

周公制作礼乐以治天下,“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

“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

“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两项属军事技能;

“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

“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甚至“八卦”也属数教的内容[1]。

由六艺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已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

但这三部分内容并非等量齐观的,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

由于“乐”教相当于现代的美育,军事技能相当于现代军事体育,科学文化知识就是智育,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2500年前已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于六艺中的“书”,有的学者认为只包括识字而不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许多人认为孔子只讲伦理道德,忽视自然科学,这完全是误解。

由王炳照、阎国华教授主编于94年6月出版的“中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中,已列举了大量有关孔子亲身向弟子们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包括气象、天文、历法、动植物、地理和古生物等内容)的事例,其中有些事例还来自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所提供的资料。

《国语·

鲁语下》也有不少这类事例的记载。

所以认为孔子重文轻理,或只教伦理道德而不教自然科学的说法是站不住的。

儒家轻视自然科学是汉儒和宋儒们所为,是违背孔子教育思想的。

在这点上必须将孔子代表的先秦儒家和以后的汉儒、宋儒划清界限。

关于教学内容的实施(即教学过程)孔子明确提出应划分为学、思、习、行等四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后两个阶段则是知识外化的过程--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要“躬行践履”。

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观点纳入教学过程的教育家。

“他的这一思想为儒家后学所继承和发展,并以孔子名义总结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其中‘博学’、‘审问’属于‘学’的过程,‘慎思’、‘明辨’是‘思’的过程,‘笃行’则是‘习’和‘行’的过程。

这五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内在联系,这是中国最早提出的教学过程阶段论,对我国古代教学曾起过重大的影响。

”[2]

关于教学方法孔子更有诸多辉煌创造如: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

孔子晚年,皓首穷经改编出的“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以后被荀子尊称“六经”,除“乐”经亡佚失传以外,其余五经在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可见,孔子从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直到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其崇高的地位。

其中特别值得我们引以自豪的是孔子在以下几方面对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所作出的贡献:

第一是关于道德教育。

孔子的道德教育有以下两个鲜明特色:

一是狠抓德育的根本。

如上所述,在德、智、体、美诸育中,德育被放在首要地位加以强调。

那么道德教育本身,有没有基础,要不要基础,这还是一个至今尚未引起人们重视的问题。

“孔子素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他的成功之道正是发现并加强了德育的‘基础教育’,而德育的‘基础’,就是他所谓的务本。

”[1]。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学而》)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作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关于德育的根本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这一思想,指出,要作一个真正合乎道德规范的人必须具备完美的人格。

实施德育的过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过程。

孟子认为,有无人格是区别人兽的标志,丧失人格就要沦为禽兽。

所以造就人格是德育的根本任务。

孟子关于人格内涵的论述,有些虽已不完全适合今天的情况,但是孟子所提倡的人格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滕文公下》)[3]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起过巨大作用。

正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的:

“一切进步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都受到这个人格标准的影响”[4]。

把完善人格作为做人的目标并把造就理想人格作为德育的根本任务--孔孟的这一光辉思想不仅至今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来说真可谓“切中时弊”。

二是重视方法与途径。

孔子的道德教育不仅注意抓根本,即有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造就理想人格,而且还给出了达到这一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如上所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培养具有最大的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也只有这种人才有可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这就是具有最理想、最完善人格的人。

但是这样的崇高目标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就能达到的,必须有适当的培养途径和方法才能逐渐完善人格的塑造,达到最终的目标。

“由近及远,推己及人”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

其具体实施步骤则是:

孝、悌、忠、信,即先从自己最亲近的人开始培养仁爱之心(这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德育的最起码要求),然后向纵、横两个方向逐步扩展:

纵向扩展是指,在对父母尽孝的基础上,进一步上推则要求对长辈、对上级领导乃至国家领导人都要尊重和敬爱;

对国家则要尽“忠”。

这就意味着在国家危亡的紧急关头要勇于为国捐躯;

而在和平时期则要对自己所承担的、与国家利益有关的事业或是与人民大众利益有关的工作忠于职守,尽心尽责。

向下推则要求对子女要“慈”(父慈才能子孝),对下级也要象对子女一样关怀、爱护、帮助┄┄。

横向扩展是指,在对兄弟友爱(“悌”)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左右推即对平辈也要讲友爱,对朋友要态度真诚讲求信用。

这就是“由近及远”逐步做到孝、悌、忠、信的要求(也就是不同层次的“践仁”要求)。

当这几步都已做到以后,再进一步要求“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道德修养(即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恕之道的修养),这样,就不难在上述基础上把仁爱之心进一步扩展到全社会,达到“泛爱众”的要求。

可见,孔子实施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非常清楚、明确:

其方法就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孝悌”是孔子道德的中心与出发点,而泛爱众则是其最终目标与归宿。

显然,这样的道德教育方法、途径由于步骤清楚、明确,所以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再加上每一步都是按照由近及远,由亲至疏的顺序,既体现了由易到难的原则,也使人觉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愿意这样去做。

因而便于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去躬行践履,不会使人产生“说教”或“灌输”的生硬感觉。

反观我们多年来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怎么进行的呢?

文革以前的五、六十年代是讲“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

改革开放以后是“五讲、四美、三热爱”。

这些道德教育目标都很正确、也很具体,可是收效并不大,原因在哪里呢?

“五爱”中的每一爱都很重要,都是德育的根本,德育的中心,结果多中心等于没中心。

加上又未能提出可以被中小学生躬行践履的具体途径与方法,于是就使这些正确的道德目标仅仅成为动听的口号,难以落实到人们的行动上。

“五讲、四美、三热爱”也有类似的弊病。

这种状况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加上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只重智育忽视德育的现象日趋严重,德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就更无人过问了。

第二是关于教育心理。

搞教育的人不重视心理研究,搞心理学的人不重视教育实践--在目前国内教育界和心理学界这已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甚至成为一种偏向。

但是在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在当时还没有心理学这门科学,人们对心理现象还毫无认识的情况下,孔子却能敏锐地观察出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心理活动,并对这些心理活动作出深刻分析,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取得良好效果。

孔子对教育心理的贡献不仅在中国古代教育家中绝无仅有,在世界的古代教育家中也极为罕见。

下面我们仅列举几个主要方面,对孔子的教育心理学造诣之深就可见一斑:

关于学习动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

为政》),说明孔子认识到求学需先立志,即先解决动机问题,才能使学习有内在驱动力,不致半途而废。

关于学习的三种不同心理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说明孔子已认识到学习的内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