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0491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712高考分解人教必修三第15课 新文化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答案】A

2.(2011·

浙江文综·

16)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

“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解析】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前提。

由此判断A错误,因为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

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

本题的题眼为“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

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

他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

此题的主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

据此,B项正确,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D项亦可排除。

【答案】B

3.(2011·

江苏单科·

5)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

“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

……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

”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

【解析】“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B不正确;

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故C错误;

“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D不正确。

作者此段表述的主旨是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

4.(2011·

安徽文综·

15)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瓦解之表征。

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

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

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解析】题干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翻清政府。

但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却丝毫没有动摇。

这种观点基本上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

排除D。

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故选A。

作者认识到中国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

排除B。

题干主要阐述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持否定态度,排除D。

5.(2011·

山东文综·

12)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

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解析】义和团运动由局限性也有正义性、进步性的一面,陈独秀对义和团的评价的转变与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有关,1924年,国民大革命时期,反帝爱国运动高涨,这与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的一面相吻合,所以陈独秀认同了义和团的作用和进步意义。

所以B符合题意。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

1911辛亥革命后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

当时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2011·

上海单科·

23)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

由此他主张()

A.求强求富B.变法维新C.共和革命D.民主科学

【解析】从题干的信息看,是号召青年人解放思想,独立思考。

可以判断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故选D项。

A项求强求富、B项变法维新、C项共和革命分别为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7.(2011·

海南单科·

18)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

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

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A.陈独秀B.梁启超C.章太炎D.严复

【解析】扣住题干关键词“思想界”、“出版界”、“学潮”等可知思想领域、学生运动,从而推断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陈独秀。

8.(2011·

20)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

“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由此可见()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在1921年中共建立后,①项可排除;

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③项可排除;

从“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

”这一信息中可见②④是正确的。

9.(2011·

北京文综·

18)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在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

“你欢迎资本主义吗?

”“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

“你赞成社会主义么?

”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20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十分黑暗。

十月革命为黑暗中的中国人带来了光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们开始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所以出现材料中大部分受调查者赞成社会主义的现象。

【答案】C

2010年题组

1.(2010·

福建文综·

17)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

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

”他在这里强调历史研究要()

A.与时代同行B.有历史观引导

C.为现实服务D.充分掌握史实

【解析】此题是观点理解型,解题要决是把握观点内在本质联系,李大钊的这句话涉及到三个事物(概念)历史观、知识和历史事实的解喻,其关系是后者受前两者影响,但都具有时代性。

2.(2010·

25)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杰弗里·

巴勒克拉夫认为:

“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B.文明史观

C.整体史观D.现代化史观

【解析】吴于廑强调人类历史成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巴勒克拉夫说20世纪的历史历史是“全世界的历史”突出反映了整体史观。

现代化史观强调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化,是历史的纵向发展,而整体历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

3.(2010·

广东文综·

16)“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B.新文化运动具有历史必要性

C.国民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也体现了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具有历史必要性。

4.(2010·

16)1903年有人指出:

“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

”这反映作者()

A.抨击迷信思想B.痛斥君主专制

C.批判宗法制度D.回击复古逆流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经分析应该是伴随启蒙思想的传入,作者认为国家政治命运不可寄托在神仙身上,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5.(2010·

辽宁、湖南、宁夏文综·

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解析】首先京师大学堂(其前身是京师同文馆)是新式学堂,在新式学堂里又有“举人”、“贡生”、“生员”等这些传统的科举制度下的名号,这种新旧夹杂的现象,本身反映了新旧交替的时代特征。

故不难判断选D。

学生如果知道1905年科举制废除的史实,也许更容易判断。

6.(2010·

8)“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

”这反映陈独秀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根本出发点是()

A.传播西方进化论与人性思想B.打击袁世凯尊孔复古行径

C.抨击立宪道路号召暴力革命D.批判封建思想唤醒民众觉悟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明末清初民主思想潮流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主张反对儒学,批判圣人之道,主张思想自由的思想家应该是李贽,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

7.(2010·

14)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

中国历史上符合这种现象的时期有()

①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②7世纪初期③20世纪初期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D.①③

【解析】将三个时间转化为春秋战国时期;

隋唐前期;

辛亥革命,答案自然一目了然。

2009年题组

1.(2009·

全国文综一·

18)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

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

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

”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解析】从材料中的“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可以看出李大钊反对尊孔复古。

2.(2009·

20)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B.《少年中国》C.《青年杂志》D.《每周评论》

2.C此文出自陈独秀为《青年杂志》所写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从1916年9月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青年杂志》的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敬告青年》一文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3.(2009·

16)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解析】此题目抓住关键信息民国八年五月五日即1919年5月5日,此题可以用排除法:

A不符合史实政论性报刊清末早已有之,C抨击的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国民政府,D项五四运动中能够表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应该要到6月初上海等地的工人罢工参与运动。

4.(2009·

19)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

【解析】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认识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因此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后号召把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工人运动相结合。

5.(2009·

四川文综·

16)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

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的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

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解析】A、B两项不符合史实;

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应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应排除。

6.(2009·

广东历史·

8)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

“过火”的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D.民主和科学思想

【解析】B、C、D三项的思想都未超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范畴,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学说。

1929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其立场已经右转,因此他们视觉下所说的“过火”的思想指的应该是马克思主义。

7.(2009·

海南历史·

16)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

“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

”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确立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解析】题干反映了一战后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视角的变化。

“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实际上指出了当时人们对西方制度的失望,“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说明了当时思想界出现了要求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的呼声。

而导致这些变化的根源在于“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即一战的影响。

8.(2009·

宁夏、辽宁文综·

32)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

“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解析】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总司令”一词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总司令即起到了领导作用而非亲自参与,由此排除B、C选项,建立党的早期组织是五四运动之后的事情,故排除。

2008年题组

1.(2008·

19)1920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法令,规定从当年秋季起,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改用白话国语。

这表明当时文学革命()

A.取得了重大突破

B.被全社会所认同

C.推动了政治改革

D.取得了彻底成功

【解析】注意时间是1920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

北京政府是指北洋军阀政府。

因此题中现象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B、D绝对化了,C夸大了,这只是北洋军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一个措施,还不能说是政治改革。

2.(2008·

广东文基·

24)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

”这预示着新文化运动()

A.纯粹是一场学术文化运动 

B.将思想革命作为救国的根本

C.旨在推翻当时的共和政体 

D.以陈独秀的右倾思想为指导

【解析】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可以看出考查的是新文化运动实质,B项符合题干要求。

A、C、D项表述错误。

3.(2008·

重庆文综·

13)近代中国主张或赞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人物有()

①魏源②光绪帝③赵三多④陈独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利用排除法解决这个题目。

赵三多是义和团运动的领导人,义和团提倡扶清灭洋,仇视外洋事务,故不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光绪帝与1898年下诏变法,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推行新政,变法图强,发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诏令。

故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

2007年题组

1.(2007·

16)《东方杂志》某年2月发表文章说:

一年以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起风起云涌了。

报章杂志的上面,东也是研究马克斯(思)主义,西也是讨论布尔希(什)维克主义;

这里是阐明社会主义的理论,那里是叙述劳动运动的历史;

蓬蓬勃勃,一唱百和,社会主义在今日的中国,仿佛有‘雄鸡一鸣天下晓’的情景。

”文中所说的“一年”是指()

A.1915年

B.L917年

C.1920年

D.1924年

【解析】从时间上判断,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俄十月革命爆发后开始传入中国,所以与题意较适合的是C。

2.(2007·

广东理基·

64)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知识分子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真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魏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孙中山借鉴英国“光荣革命”的经验提出了三民主义

C.“中体西用”论者仅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D.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析】A项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项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C项“中体西用”论者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

D项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2007·

江苏历史·

8)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

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B.都提倡民权和西学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都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解析】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只适合新文化运动而不适合戊戌变法。

4.(2007·

30)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

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解析】科学一词由日本译出,当时在进行“明治维新”;

1915年传入中国,当时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和“民主”的大旗。

二、非选择题

3.(2012·

广东文综历史·

39)(27分)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

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

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

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

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作用。

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

”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摘自《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随着“代议制民主”概念的形成和逐渐流传。

民主概念发生了重大的转化。

不仅古代“直接民主”是“民主”,而且近代“间接民主”也是“民主”。

随着后一种民主在实践中的不断扩展和完善,它几乎成了人们所知的西方那一个人惟一形态,日常使用的“民主”一词,指的已不是古代直接民主。

——据《美国革命时期民主概念的演变》等

问题: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

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4分)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12分)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简要分析“民主”概念变化的原因。

(8分)

(4)从“经济”、“中学”、“粉丝”3个词语中任选1个,说明其含义或用法的历史变化。

(3分)

【考点】科举制、宋明理学、明清进步儒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中体西用”思想;

维新变法思想;

新文化运动)、西方民主思想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话题引入考查中西思想的发展与交融,跨度大,注重线索梳理和综合分析。

(1)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宋明理学(程朱理学),解答时注意关键信息“宋人文集”和设问中的提示“程朱理学”,在此基础上联系相关知识分析。

(2)问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历程及阶段特征,学习西方内容的变化可以结合信息“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从事科学,讲求政艺”“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概括,在此基础上结合19世纪中叶到民国初年中国思想演变的背景(政治、经济、思想等)分析。

第(3)问考查西方民主思想的变化,注意答题角度“西方民主政治发展”。

第(4)问具有开放性,注意根据第

(2)(3)问总结分析思路,明确答题角度(含义或用法变化过程及原因)

【答案】

(1)与科举制相关。

(2分)

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