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0894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皮肤性病学总结综述文档格式.docx

顿挫型(不出现皮损仅有神经痛)、不全型(仅出现红斑、丘疹而不发生水疱即消退)、大疱型、出血型、坏疽型、泛发型

特殊表现:

1.眼带状疱疹:

三叉神经眼支,老年人,疼痛剧烈,溃疡性角膜炎

2.耳带状疱疹:

面神经及听神经,耳道鼓膜疱疹;

膝状神经节----Ramsay-Hunt综合征

3.播散性带状疱疹

4.并发于HIV感染

ZAP: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PHN: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止并发症

1.抗病毒药物:

阿昔洛韦

泛昔洛韦

2.镇静止痛

3.糖皮质激素

3.疣(人乳头瘤病毒HPV)

临床常见:

寻常疣、扁平疣、跖疣、尖锐湿疣

皮损特征:

扁平、突出或菜花状大小不等的褐色或皮色丘疹

寻常疣:

HPV-2,5-20岁间,任何部位(手部为多)黄豆大小或更大的灰褐色、棕色或皮色丘疹,表面粗糙,质地坚硬,可呈乳头瘤状增生。

甲周疣(甲周)、甲下疣(甲床)、丝状疣、指状疣,5年可自然消退

跖疣:

HPV-1,丘疹---黄豆大小---斑块或扁平丘疹,表面粗糙,界限清楚,边缘绕以稍高角质环(去除后有黑点),可自觉疼痛,也可无任何症状。

扁平疣:

儿童和青少年,HPV-3,颜面、手背、前臂,典型皮损:

米粒至黄豆大小的扁平隆起性丘疹,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硬,正常肤色或淡褐色,多骤然出现,数目较多且密集。

Koebner现象

生殖器疣:

尖锐湿疣CA

第10章细菌性皮肤病

1.脓疱疮(黄水疮)金葡菌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临床特征:

1.好发于2-8岁,2.皮肤屏障破坏后易发3.好发于面部四肢4.通过直接接触、自身接种传播

临床表现:

1.接触传染性脓疱疮:

寻常型脓疱疮,传染性强,托儿所、幼儿园,任何部位(面部),红色斑点或小丘疹----脓疱(红晕,壁薄,易破溃)----蜜黄色厚痂。

高热39--40℃。

重者全身中毒症状伴淋巴结炎,败血症,急性肾小球肾炎。

2.深脓疱疮:

溓疮,溶血性链球菌,营养不良的儿童和老人,小腿或臀部。

脓疱深入发展,表面坏死和蛎壳状黑色厚痂,周围红肿,蝶状溃疡,疼痛明显,溃疡附近淋巴结肿大,2--4周。

3.大疱性脓疱疮:

金葡菌,儿童(成人也可,HIV尤其),面部、躯干、四肢,米粒大小水疱或脓疱---大疱(疱液先清后浊,疱壁先紧后松,1cm,半月状积脓)---糜烂结痂(脱落后暂时性色素沉着),无全身中毒

4.新生儿脓疱疮:

凝固酶+金葡菌,起病急,传染性强,广泛分布大脓疱,尼氏征+,红晕,红色糜烂面,全身中毒状。

5.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

凝固酶阳性、噬菌体II组71型金葡菌产生的表皮剥脱毒素,好发于面部,5岁内婴幼儿,起病突然且有高热。

特征性表现:

大片红斑---松弛性水疱------潮红糜烂面(尼氏征+),似烫伤样。

手套袜套样剥脱,放射状裂纹,无口腔黏膜损害,疼痛和触痛,轻者1--2周痊愈,重者败血症、肺炎。

实验室检查:

WBC↑中性粒↑,菌型鉴定,药敏试验

治疗:

隔离、消毒、注意卫生

外用药物治疗:

杀菌、消炎、干燥(消炎、杀菌、清洁、收敛、去痂)

脓疱未破----抽取疱液,10%炉甘石洗剂

破溃者-----1:

5000高锰酸钾液或0.5%新霉素溶液清洗湿敷+莫匹罗星软膏

系统药物治疗:

抗生素+调节电解质

2.毛囊炎、疖、痈

病因:

一组累及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主为凝固酶阳性金葡菌,偶表皮葡萄球菌、链球菌、假单胞菌属、大肠杆菌等。

抵抗力↓,瘙痒性皮肤病,慢性消耗性疾病为常见诱因。

1毛囊炎:

局限于毛囊口的化脓性炎症。

头面部、颈部、臀部、外阴。

红色毛囊性丘疹---脓疮(红晕)---黄痂----不留瘢痕。

秃发性毛囊炎、须疮、瘢痕疙瘩性毛囊炎。

2疖:

毛囊深部及周围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头面部、颈部、臀部。

毛囊性炎性丘疹----质硬结节(红肿热痛)----黄白色点状脓栓----炎症消退及愈合。

单发。

疖病:

数目较多、反复发生、经久不愈。

重者不同程度毒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

3.痈:

多个相邻毛囊及毛囊周围炎症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皮肤深部感染。

颈、背、臀、大腿。

弥漫性炎性硬块---脓栓---溃疡(蜂窝状)。

局部淋巴结肿大、全身中毒症状、败血症

外用药物治疗---20%鱼石脂软膏、3%碘酊or莫匹罗星软膏(热敷:

1.促血循,2.促炎细胞聚集)

抗生素(or磺胺类药)

物理治疗:

早期超短波、远红外线、紫外线

手术治疗:

切开引流,忌挤捏和早期切开

3.丹毒和蜂窝织炎

丹毒: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抵抗力↓(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营养不良、酗酒、肾炎等)可促发。

发生于皮肤及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其软组织急性炎症。

蜂窝织炎:

溶血性链球菌和金葡菌。

(流感杆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厌氧菌)。

常继发于外伤、溃疡、其他化脓性感染。

前驱症状:

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

1.丹毒(流火):

面部、小腿、足背。

单侧性。

起病急。

典型皮损:

鲜红色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有灼热感,皮肤中心区可出现大小水疱,疼痛压痛明显,淋巴结肿大,4--5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足癣及下肢皮肤外伤可诱发小腿丹毒。

易继发肾炎及败血症。

坏疽型丹毒、游走型丹毒、复发型丹毒、橡皮肿

1.休息,病灶处理,支持疗法2.首选青霉素肌注(红霉素),3.局部15%--20%鱼石脂软膏,4.50%硫酸镁溶液热湿敷5.水疱者抽出疱液后用0.5%新霉素溶液热湿敷6.0.5%聚维酮碘溶液(艾力克)湿敷7.复发性丹毒可作紫外线照射。

第11章真菌性皮肤病

一.头癣

是指累及头发和头皮的皮肤癣菌感染。

黄癣----最严重-----许兰毛癣菌

白癣----轻,治疗效果最好----犬小孢子菌、铁锈色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

黑点癣----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

脓癣----犬小孢子菌、铁锈色小孢子菌

感染途径:

与癣病患者或患畜、无症状带菌者直接接触,也可通过共用物品间接感染

黄癣

儿童期“瘌痢头”、“秃疮”

黄癣痂,永久性秃发,萎缩性瘢痕,自觉瘙痒,鼠臭味

白癣

学龄儿童,男>

母子斑,菌鞘,无自觉症状(偶瘙痒),青春期自愈,不秃不留瘢痕

黑点癣

儿童、成人

少见

鳞屑性灰白色斑,刚出即断(黑点),稍痒,长期不愈,发内型感染,愈后局灶性永久性脱发,点状萎缩性瘢痕

脓癣

亲动物性,儿童

超敏反应,伴淋巴结肿大,疼痛压痛,癣菌疹,永久性秃发及瘢痕

1.真菌直接检查:

黄癣---病发内链状菌丝和关节孢子,痂内厚壁孢子和鹿角状菌丝

白癣----病发外圆形小孢子

黑点癣----病发内链状排列的圆形大孢子

2.滤过紫外线灯(Wood灯)检查:

黄癣病发---暗绿色荧光

白癣病发----亮绿色荧光

黑点癣病发----无荧光

灰黄霉素综合疗法:

服药、搽药、洗头、剪发、消毒同时进行

灰黄霉素、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检查肝功

1.剪发---剪除病发,1周1次,续8周

2.洗头---硫磺皂或2%酮康唑洗剂,1天1次,续8周

3.搽药---1%联苯苄唑溶液或霜剂、5%--10%硫磺软膏,1天2次,续8周

4.消毒---患者用过的均要煮沸消毒

脓癣切忌切开引流

二体癣:

指发生于除头皮、毛发、掌跖和甲以外其他部位的皮肤癣菌感染。

股癣:

指腹股沟、会阴、肛周、臀部的皮肤癣菌感染。

花斑糠疹:

花斑癣、汗斑,马拉色菌侵犯皮肤角质层引起。

3.手癣和足癣

最常见的浅部真菌病

红色毛癣菌占50%--90%,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

南>

北,夏>

冬,夏重冬轻或夏发冬愈,成人,足癣常累及双侧,手癣常见于单侧

水疱鳞屑型

指(趾)间、掌心、足跖及足侧,

领圈状脱屑,瘙痒明显

角化过度型

掌跖部及足跟,冬季易发

干燥、角质增厚、纹理加深、伴疼痛、无明显瘙痒

浸渍糜烂型(间擦型)

指(趾)缝,足癣尤以3-4/4-5趾间多见,夏季多发

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裂隙、明显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时臭

预防:

1.及时彻底的治疗,伴甲真菌病者应同时治疗甲癣,消灭传染源

2.穿透气性好的鞋袜,保持足部干燥

3.不共用生活用品

4.避免酸碱物质对手部皮肤的损伤

外用药为主,疗程1--2个月

水疱鳞屑型:

刺激性小的霜剂或水剂(联苯苄唑霜)

浸渍糜烂型:

渗出多者湿敷(3%硼酸溶液、0.1%雷夫努尔),渗出减少时粉剂(枯矾粉、咪康唑粉),干燥后霜剂、软膏(达克宁霜、兰美抒)

角化过度型:

复方苯甲酸酊

1.伊曲康唑100mg/d,2-4周

2.特比萘芬250mg/d,2-4周

4.甲真菌病

是指各种真菌引起的甲板或甲下组织感染统称为甲真菌病,而甲癣特指由皮肤癣菌感染所致的甲病。

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一般无自觉症状

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酵母菌(念珠菌、马拉色菌)、非皮肤癣菌性霉菌

白色浅表型SWO

甲板表面直接侵入

浅层、点状或不规则片状白色浑浊、失去光泽、凹凸不平

远端侧位甲下型DLSO

手足癣蔓延而来

增厚、灰黄浑浊、凹凸不平或破损

近端甲下型PSO

经甲小皮进入甲板及甲床

甲半月和甲根部粗糙肥厚、凹凸不平或破损

全甲毁损型TDO

各型甲真菌病的最终结果

疗效差

整个甲板被破坏、灰黄、灰褐色、部分或全部脱落、粗糙角化堆积物、甲床增厚脱屑

药物不易进入甲板且甲生长缓慢,故治疗较为困难

常用于表浅和未累及甲根单纯远端的损害。

去除病甲-----30%冰醋酸溶液或3%-5%碘酊(2次/d,3--6月);

1.伊曲康唑间歇冲击疗法

2.特比萘芬

5.念珠菌病

由念珠菌属的菌种(白念珠菌等)引起,可累及皮肤黏膜,也可累及内脏器官。

菌丝相、孢子相、天冬氨酸蛋白酶

皮肤念珠菌病:

念珠菌性间擦疹

婴幼儿、肥胖多汗者、糖尿病患者的腹股沟、会阴、腋窝、乳房下等褶皱部位(摩擦)

局部潮红、浸渍、糜烂,界限清楚,边缘附着鳞屑,外周散在炎性丘疹、脓疮,自觉瘙痒疼痛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少见,幼年起病,慢性复发性,基因缺陷;

头皮、颜面、四肢

肉芽增生性斑块或疣状结节,蛎壳状污褐色痂,周围暗红色炎性浸润,口角糜烂,粘膜白斑

念珠菌性甲沟炎及甲真菌病

浸水工作者和糖尿病患者,指甲及甲周

甲沟炎:

甲沟红肿,甲床炎,自觉瘙痒

甲真菌病:

甲板增厚浑浊,白斑、横沟、凹凸不平,仍光滑

念珠菌性肉芽肿

深在性皮肤念珠菌病,免疫力低下的婴儿或儿童,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成年人,头皮、面、甲沟

黄褐色粘着性痂屑、皮角样角质增生、肉芽组织

粘膜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

老人、婴幼儿及免疫功能低下者(艾滋病患者),新生儿经产道感染

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鹅口疮)常见,起病急,发展快,凝乳状白色斑片,潮红糜烂面,增生性白斑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阴道炎)

育龄期妇女、糖尿病、长期使用抗生素者,可经性接触传染

外阴及阴道粘膜红肿,白带增多,豆渣样、乳凝块状或水样,腥臭味,自觉瘙痒或灼痛

念珠菌性包皮龟头炎

包皮过长或包茎的男性,可经性接触传播

包皮内侧及龟头弥漫性潮红,乳白色斑片、红色小丘疹、脱屑、自觉瘙痒

第14章皮炎和湿疹

接触性皮炎:

由于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黏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

外源物质:

原发性刺激物、接触性致敏物

按发病机制: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接触物本身具刺激性或毒性)

1.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病,2.无一定潜伏期,3.皮损多限于直接接触部位,境界清楚,4.停止接触后皮损可消退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接触物本身不具刺激性或毒性)

1.

型超敏反应,2.少数人发病,3.有一定潜伏期,首次接触后不发生反应,1--2周后再次接触同样致敏物才发病,4.皮损广泛性、对称性分布,5.反复发作,6.皮肤斑贴试验阳性

按病程分为:

急性接触性皮炎

1.起病较急,皮损多局限于接触部位;

2.境界清楚的红斑,形态与接触物有关;

上有丘疹和丘疱疹,严重时水疱和大疱,破溃糜烂;

3.自觉瘙痒或灼痛;

4.重者可发生全身过敏;

5、病程1--2周;

6.长期反复接触,增殖,苔藓样变。

亚急性和慢性接触性皮炎

亚急性(轻度红斑、丘疹,境界不清)→慢性(皮损轻度增生及苔藓样变)

特殊类型皮炎:

1、化妆品皮炎2.尿布皮炎3.漆性皮炎4.空气源性接触性皮炎

原发性刺激

接触性致敏

危险人群

任何人

遗传易感性

应答机制

非免疫性;

表皮理化性质改变

迟发型超敏反应

接触物特性

无机或有机类刺激物

低分子量半抗原

接触物浓度

通常较高

可以较低

起病方式

随表皮屏障的丧失而逐渐加重

接触后12--48h,一旦致敏迅速发作

分布

身体任何部位

准确地与接触物对应

诊断方法

试验性脱离致敏源

试验性脱离致敏源和斑贴试验

治疗

保护,减少接触机会

完全避免

寻找病因,迅速脱离接触物,积极对症处理;

超敏反应性接触性皮炎治愈后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致敏源,以免复发。

内服抗组胺药或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次20mg,每天2次用于治疗重度、泛发的炎症)

急性---红肿明显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3%硼酸溶液冷湿敷(每次15--30min,1天数次,1-3天)

亚急性----渗出少时糖皮质激素糊剂,无渗液时糖皮质激素霜剂,有感染时加用外用抗生素(莫匹罗星)

慢性期----抗炎软膏(煤焦油类,皮质类固醇软膏或霜剂)

2.湿疹

是有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急性期---丘疱疹、渗出,慢性期----苔藓样变、反复发作。

1.非传染性,2.变态反应性,3炎症性;

4.无内脏器官的损害

湿疹特点:

1.皮损多样性2.对称性3.瘙痒性4.易渗出性(急性期)5.易复发6.苔藓样变

按病程:

急性湿疹

面、耳、手、足、前臂、小腿,重者弥漫全身

1.多形性皮损2.对称分布3.明显浆液渗出4.瘙痒剧烈和灼热感(搔抓、热水洗烫可加重皮损)5.夜晚加重

亚急性湿疹

1.红肿渗出减轻2.丘疹及少量丘疱疹3.暗红色4、少许鳞屑及轻度浸润5.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

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

1.对称发病2.皮肤肥厚粗糙3.苔藓样变4、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5.阵发性瘙痒6.病情反复

几种特殊类型的湿疹:

1.手部湿疹

2.乳房湿疹

3.外阴、阴囊、肛门湿疹

4.钱币状湿疹:

四肢,密集小丘疹和丘疱疹融合

5.小腿湿疹:

多继发于静脉曲张

组织病理学:

急性湿疹---表皮内海绵形成,真皮浅层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

慢性湿疹-----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

诊断:

剧烈瘙痒、多形性、对称性皮损、急性期渗出、慢性期苔藓样

急性湿疹

急性接触性皮炎

病因

复杂,多属内因,不易查清

多属外因,有接触史

好发部位

任何部位

主要在接触部位

皮损特点

多行性,对称,无大疱及坏死,炎症较轻

单一形态,可有大疱及坏死,炎症较重

皮损境界

不清楚

清楚

自觉表现

瘙痒,一般不痛

瘙痒、灼热或疼痛

病程

较长,易复发

较短,去除病因后迅速自愈,不接触不复发

斑贴试验

多阴性

多阳性

慢性湿疹

慢性单纯性苔藓(神经性皮炎)

病史

急性湿疹发展而来,有反复发作的亚急性史,急性期先有皮损后有痒感

先有痒感,搔抓后出现皮损

病因。

各种内外因素

神经精神因素为主

颈项、肘膝关节伸侧、腰骶部

圆锥形,米粒大小灰褐色丘疹,融合成片,浸润肥厚,有色素沉着

多角形扁平丘疹,密集成片,呈苔藓样变,边缘见扁平发亮丘疹

演变

可急性发作,有渗出倾向

慢性,干燥

1.去除诱因:

食物(忌辛辣、饮酒)、理化刺激物(避免过度洗烫)、消除慢性病灶、去除全身性疾病

2.系统药物治疗:

抗炎(抗组胺药,不宜用糖皮质激素)、止痒

3.外用药物治疗:

急性期---渗出不多者糖皮质激素,渗出多者3%硼酸溶液冷湿敷,渗出减少后糖激素霜剂

亚急性----糖激素+抗生素

慢性----软膏、硬膏、涂膜剂

顽固性局限性皮损----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

第15章荨麻疹类皮肤病

1.荨麻疹

俗称“风疹快”,皮肤黏膜由于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局限性水肿。

发病机制:

各种原因导致肥大细胞活化,释放具有炎症活性的化学介质,引起血管扩张和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及腺体分泌增加等,产生皮肤、粘膜、呼吸道和消化道等一系列局部或全身性过敏症状。

临床分型:

急性荨麻疹

起病急,自觉瘙痒,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橘皮样外观,持续Min至h(<

24h),消退不留影,局部或全身,可伴呼吸道粘膜、胃肠道、心血管系统症状

首选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维C和钙剂+抗组按药,腹痛---解痉药,毒血症---抗生素。

病情严重、伴有休克、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立即抢救:

1、0.1%肾上腺素0.5-1ml皮注或肌注2.糖皮质激素肌注或静注,3.支气管痉挛静注氨茶碱,4.呼吸受阻-气管切开,心跳呼吸停-心肺复苏术

慢性荨麻疹

反复发作>

6周,每周至少发作2次,阿司匹林等药物加剧皮损

首选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1.抗组按药2-3种联用或交替2.H1/H2受体交替使用

物理性荨麻疹

皮肤划痕症(人工荨麻疹)

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数分钟后出现条状隆起,伴或不伴瘙痒,线条状红斑或风团

酮替芬+抗组按药

寒冷性荨麻疹

1.家族性:

常显遗传,婴幼儿,终身

2.获得性:

女性较常见,接触冷物后接触部位产生风团(冰块试验)

酮替芬、赛庚啶、多塞平+抗组按药

日光性荨麻疹

日光照射后,暴露部位,红斑和风团,1-2h自退,瘙痒刺痛,300nm紫外线,全身症状

羟氯喹+抗组按药,局部使用遮光剂

压力性荨麻疹

压力刺激后4--6h出现瘙痒性、灼烧样、疼痛性水肿性斑块,持续8-12h,全身症状

羟嗪+抗组按药

热性荨麻疹

1.先天性:

延迟性家族性热性荨麻疹,常显,幼年

局限性热性荨麻疹,伴刺痛感

震颤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巨大性)

震动刺激(慢跑、毛巾摩擦)、水肿和红斑、获得性、原发性(遗传性,发生于皮肤黏膜交界处非炎症性,瘙痒感)

特殊类型荨麻疹

胆碱能性荨麻疹

年轻患者,T↑(饮酒等)--神经释放乙酰胆碱--刺激肥大cell,1-3mm,圆形丘疹性风团,红晕,躯干上部和四肢近心端,互不融合,剧痒、麻刺感、灼烧感,全身症状

西替利嗪、酮替芬、阿托品、普鲁本辛、

接触性荨麻疹

皮肤直接接触

水源性荨麻疹

接触水,与水温无关,好发躯干上部,瘙痒

运动性荨麻疹

运动后风团

去除病因、抗过敏、对症治疗

第16章药疹

药疹:

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吸入、栓剂、灌注、外用药吸收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的皮肤、粘膜炎症反应。

1.个体因素

2.药物因素:

主要有1.抗生素2.解热镇痛药3.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4.中草药(磺胺类、血清及抗毒素)

按发病机制分为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性的特点:

1.少数人发生,2.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剂量无关,3.潜伏期:

4-20天4.皮疹形态多样,5.交叉过敏反应及多价过敏反应,6.抗过敏药及皮质激素有效,7.有一定的自限性

交叉过敏:

对一种药物过敏后,如再用与致敏药物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也能发生药疹。

多价过敏:

当患者处于高敏状态时,对一种化学结构并不相似的药物也能发生过敏。

光变态反应性药疹:

少数药物进入人体后,在光线诱导下转变为抗原性物质,所引起的变态反应性药疹。

型/过敏性/迟发型变态反应

荨麻疹型药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

型/细胞溶解型/细胞毒型变态反应

血小板减少型紫癜型药疹、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

型/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

血管炎性药疹、血清病样综合征

型/迟发型变态反应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麻疹型及湿疹型药疹

非变态反应:

机制1.过敏介质释放剂2.过量反应3.蓄积作用4.光感作用(光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

固定型药疹

1.每次发病于同部位;

2.1--4cm、圆形或类圆形境界清楚的水肿性暗紫红色或鲜红色斑疹斑片;

红斑上出现水疱大疱;

3.皮肤黏膜交界处好发(口腔、生殖器);

4.瘙痒或疼痛;

5.解热镇痛类、磺胺类、巴比妥类、四环素类引起;

6.色素沉着

荨麻疹型

1.多由青霉素、血清制品等引起2.风团泛发全身,伴刺痛、触痛持续时间长3.血清样症状,如发热、关节疼痛、淋巴结肿大、蛋白尿、重者过敏性休克

麻疹型/猩红热型/发疹型

总:

最常见(90%)1.发病突然2.面颈部开始,3.糠状脱屑

麻疹型:

红色斑丘疹,密集对称泛发全身,瘙痒

猩红热型:

弥漫性水肿性鲜红斑,红色斑疹、斑丘疹,密集对称,向心性分布(褶皱、四肢屈侧),瘙痒

湿疹型

1.青霉素、磺胺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