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10210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8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美版七年级上学期教学设计全册文档格式.docx

例如,龙就是一种象征,它代表着什么呢?

《格尔尼卡》中的马、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3、简单描述:

画面上表现了木然屹立的公牛、濒死嘶鸣的马、奔跑的脚、举油灯的人、断臂倒地的士兵、抱着婴儿嚎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者等。

4、分析作品:

全画只用黑白灰,更加突出了口恐怖的气氛。

构图饱满,以不安、强烈、破碎的形象、冲撞的动势、惊恐的气氛和灾难的象征混合于一体,打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

这一切使《格尔尼卡》成为上世纪少数几件真正具有大众意义的作品之一。

5、诠释作品:

作品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法西斯空军野蛮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

此画不是用写实的手法进行报道,而是采取象征的手法有力地揭露了侵略战争的罪恶和法西斯暴行。

如:

公牛头象征残暴和黑暗;

马的嘶鸣象征痛苦的人民;

像眼睛的灯象征光明、希望;

手举油灯的女人象征光明、和平等等。

作品以二维空间来诠释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并把看到的物象分解成几何形体,然后主观地重新组合,构成画面,以追求物象形态的动感、变化。

6、评价作品:

画家采用半抽象(意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的形象把法西斯令人发指的暴行揭露出来。

这些超时空的形象组合蕴含了画家愤懑的抗议。

这种打破空间界限的绘画形式,使画面失去错觉性深度的效果,以一种史诗般的悲壮触动着观众的视觉和心灵。

因此,这幅画成了20世纪美术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练习活动:

1、 

学习评价:

(1)我明白毕加索从多个角度来

   

观察物象,并在平面作品上营造错觉性深度的空间。

  

(2)我明白立体主义从不同角度观察物象的含义。

  (3)我明白立体主义绘画并非把描绘对象画得如我们的眼睛所见般的真实。

  (4)我能仿效毕加索从不同角度观察及描绘物象。

  (5)我对自己在学习活动中表现的评价。

  2、 

课后随想:

  

(1)对立体主义的绘画理论和方法我感到能理解或很难理解,因为:

  

(2)我喜欢或者不喜欢用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作画,因为:

  

  二、练习活动:

  创作一幅以“9、11”事件为题材的绘画,并用简短的文字写出创作心得。

形式不限,单色、着色、漫画、抽象、写实、电脑创作、拼贴资料均可。

通过查阅资料回答问题

  如:

格尔尼卡、毕加索

  用简单的形容词,回答对作品的初步印象。

沉重、灰暗、凌乱、

  恐惧等。

  简单回答

背景、内容、方法、

  色彩、作者等等

  作者介绍见课本第3页

  请一同学阅读。

学生略答。

仔细观察作品,学习观察和描述自己的所见。

在描述的基础上分析作品,由感官优先,进入到思维的主导状态。

透过表面,更深地理解作品的意蕴。

对作品的意义进行诠释,并理解作品在艺术形式上的特色。

  综览所有要素后,对作品进行归纳性的评价。

  学会思考和表达。

将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

  课后思考

  搜集资料

  以“9、11”事件为题材将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以自己创作的方式结合起来,旨在加深对《格尔尼卡》的理解,。

引出问题

这幅作品名称是什么?

作者是谁?

说一说你对这幅作品的整体初步印象?

归纳:

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固然重要,但是还要注意理性的思考与分析。

欣赏作品,你想从哪些方面深入了解呢?

你对毕加索有多少了解?

你知道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吗?

呈现图片资料:

《蒙娜丽莎》

《哭泣的女人》

以感官感受画面,对作品进行描述。

作者为什么用黑白灰而不用其他更丰富、鲜明的色彩呢?

这些人和物画的完整吗?

作者采用了什么艺术形式表现的?

这件作品是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呢?

出示课件:

详细介绍作品内容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形式。

你能根据以上的描述、分析和诠释的结果,评价这件作品吗?

布置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布置作业

提高技法上的指导。

课后准备:

搜集有关“9、11”事件的资料,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准备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

  第二课时:

创作练习

  一、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看一段“9、11”恐怖分子袭击美国纽约的录象。

“9、11”事件虽然与格尔尼卡事件不同,但性质是一样的。

让我们学习毕加索,以“9、11”为题材创作一幅画。

五、教后感

让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链接,在现代教育中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最容易上成以教师为主角的讲授课,教师从时代背景、画家生平、作品的形式等角度全面分析作品。

学生在下面拼命地记笔记,他们只有听的资格。

在许多的教师眼里,作品的意义、表现手法在美术史中有了一些定论,学生没有必要再进行参与。

新的课程标准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念,既然是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欣赏课上,就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

当前,教师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在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努力进行教学实践,把教育新理念落到欣赏教学的实处。

在《格尔尼卡》的欣赏课上,以“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链接”为基本思想,对欣赏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第一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强调学生的感受,而且还强调了理性分析。

第二节课,以“9·

11”这个主题,让学生进行创作,写创作心得。

(一)第一节课,欣赏程序为:

感受、认识作者、描述作品、分析诠释、评价,在这一程序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教师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讨论,但又有教师的讲解,这是一种非常适合中学生的欣赏程序。

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的潜质,不能低估他们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的能力。

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反应决不是单向的、被动的。

他们对生活、对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感受是有待开发的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中的宝贵财富。

课本里,一张再好的美术作品,如果失去了学生,失去了学生的感受,还有什么价值?

充其量只是一张印刷品而已!

只有学生,才能赋予这张印刷品以生命力。

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双向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挥能动作用。

(二)此次课程改革虽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但接受性学习仍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正像肖川教授所指出的:

“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不仅个体学习的组织形式是必不可少的,接受学习也是必要的。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讲解,把“立体主义”、“象征”等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不认为,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就完全否定接受性学习方式。

在适当的场合下,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仍然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三)创作课,是建立在学生对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风格以及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

有了欣赏课作基础,学生的创作就能从自发的状态进入到自为的状态。

他们就会发生观念上的变化,尝试运用新的视觉语言去创作,这一点从学生的作业就可以体现出来。

我一直认为,要想和学生要东西,必须先要给学生东西。

也就是说,要想提高学生的创作质量,必须先要“武装”他们。

学生没有新的艺术观念,没有新的视觉语言,他们的创作也就了无新意。

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渐渐失去创作的兴趣。

甚至会出现“无病呻吟”的苍白画面。

欣赏课应该怎么上?

把学生在欣赏课上学到的东西,通过创作课把它们巩固和运用。

也就是说,欣赏课不单要教给如何欣赏一幅艺术作品,了解艺术家的手法和艺术主张,还要通过创作进一步地理解和消化这些手法和艺术主张,只有会运用了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地理解了。

在美术世界中遨游

教材分析:

初中的学生应当有丰富的美术知识,有更开阔的视界。

此课就是准备给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全面地认识美术世界的机会,增加对美术不同种类的了解。

在美术世界里,种类的不同,根本的原因是材质的不同。

本课不是从传统的角度介绍各个画种,而是以材料来区别不同的画种,力求使学生明白画种的不同,是因为画家使用的材料的不同。

本课还希望通过对一些现代艺术的介绍使学生明白随着时代的前进,美术材料也在不断地出现新的变化,新的材料会带来新的审美观念。

  一、教学目标

  本课不是从传统的角度介绍各个画种,而是以材料来区别不同的画种,力求使学生明白画种的不同,是因为画家使用的材料的不同。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欣赏课本的图片,并引导学生回忆在小学时欣赏过的图片,进行美术作品制作材料的分析。

  

(二)难点:

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从美术作品的材料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门类。

 三、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一些不同画种的材料实物,如油画颜色、木刻刻刀、油墨及各种绘画用纸等给学生传看。

  

(二)教师讲课、学生练习用的多媒体课件,师生均应准备一些画作印刷品、幻灯片或录像等以补充课本内容。

 四、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对美术不同种类的了解。

了解材料与画种的关系,向学生展现出美术世界的广阔,使他们能对美术种类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同时,使学生对各个美术门类,其中包括现代美术设计的特点、功能、材料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欣赏、感受、体验美术作品,对美术的种类有初步的了解。

对美术材料与画种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

  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要特别强调学生进行研究。

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探究的氛围。

本节课的探究题目为:

“是什么决定了美术门类的不同?

请学生观看录像及图片资料。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是什么决定了美术门类的不同?

”引导学生查找资料。

  教师应抓住材料与画种的关系,使学生对美术种类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对各个美术门类,其中包括现代美术设计的特点、功能、材料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

  探究性学习要特别强调学生进行研究。

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学习、探究的氛围,要有探究的课题。

这节课的探究题目就可以确定为:

  1.教师放映幻灯或者录像片,向学生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多彩,为学生创设一种置身于美术作品之中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细部,让学生看出不同画种的效果,甚至能够看出不同的材质。

  2.回到课本上的图片,具体地分析每幅作品由于材质的不同,使得美术作品效果截然不同(以学生的自行探讨为主,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

如将《父亲》和《秋瑾》对照,同样是画人物,它们有什么不同?

(可以从色彩、光线、立体感等方面相小对照)

  3.如果有条件,教师给学生准备一些不同画种的材料实物,像油画颜色、各种绘画用纸等给学生传看。

  4.教师设计一些类似智力测验式的思考题,看学生是否能够将艺术作品和材质正确地“挂钩”,一边看作品,一边正确地找出作品使用的材料。

课前,师生均应准备一些画作印刷品、幻灯片或录像等以补充课本内容。

像学生甲指版画《秋瑾》,学生乙找出版画用的材料;

学生甲出示卡片——“浮雕”,学生乙就要指出书上图片中的浮雕;

学生甲出示“水彩画”的卡片,学生乙就要从课本外找出一张水彩画的作品。

  5.为了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可以从课本之外找一些图片,让他们做出分析和答案。

  6.找出一些图片留给学生作课外的探索。

如设计领域的广告,就有不同的材质。

如版画中的铜版画、石版画都可以让学生了解,但不要在课上花费太多的时间。

通过课外的探讨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地学习知识,为他们创造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机会。

 五、教学点评(教学反思)

  让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链接,在现代教育中是非常值得提倡的。

传统的美术欣赏课容易上成以教师为主角的灌输式授课,教师一般对美术的概念、种类,作品的内容、形式等角度全面分析作品,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

新的课程标准带来了新的教育观念,提倡感受和体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欣赏课上,就一定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

本课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学习。

.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美术世界的丰富多彩,为学生创设一种置身于美术作品之中的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还应强调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直接的感受和体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细部,让学生看出不同画种的效果,甚至能够看出不同的材质。

使学生能够独立、正确地从美术作品按工具材料分类的角度认识美术作品的门类。

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

“手绘线条图像”是人们最为常见的绘画表达方式,是美术中的白话文,它“对美术具有普遍意义,适应于广大空间、长久时间和众多方面应用价值,并可成为从事各项职业都用得着的工具”。

第一课时的练习,可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热身训练来进行。

内容可选择与学生生活有联系的、熟悉的内容,或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的内容,为学生今后能够大胆、自信地表达,能够生动、有个性地表达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的练习,以描述、说明、记录等表达为主,联系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应将学生置于生活情景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能有手绘线条图像迅速、果断、大胆而有个性地表达出物象的基本特征,能抓住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环节记录和叙述事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并能初步地运用一些艺术手法表达思想和情感。

第三课时的练习,将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作为交流语言,运用夸张、象征、借代等表达手法,表达自己的需求、思想和情感及其他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锻炼形象思维能力和形象的创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内容与目标:

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应当使学生能够运用线条大胆、果断、自信而有个性地去表达物象,能抓住物象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但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目标切忌标准化。

应以大多数学生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目标。

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热爱美术、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对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意义、功能的理解,体会用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乐趣。

培养和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

难点:

能够迅速把握物象的特征,大胆、果断、有个性地表达。

能发挥想象以及运用丰富的手法表达事物。

能够在复杂的情境中,综合处理信息,抓住关键,创造性的表达。

一、教学理念:

我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因素的要求和中学生的心理,结合“课程是活动,是经验,教师是‘主持人’,是‘沟通者’,学生是快乐学习者”的课程改革新思想,进行

了大胆的创新和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本课内容,使学生人人参与,都有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现能力、合作能力等。

二、教学效果:

本课是自己在运用美术新教材进行的美术教学实践的实例,在美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教育观

念的转变,主要体现在美术教材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变革。

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强调了教与学的趣味性,增强了美术教学的效果,充分发挥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课堂效果表明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完美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教学目标:

1、能解读手绘线条图像所传达的信息。

2、以他们所熟悉(喜欢)的事物进行手绘线条图像尝试练习。

3、通过学习活动,了解手绘线条图像的实用价值及作用、功能。

4、将对事物的喜爱情感与手绘线条图像表达联系起来。

四、工具材料:

各种手绘线条图像范例(教师挑选各科所用的教学图像)、《清明上河图》、世界名画小图片、铅笔、绘画纸等

五、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1、计划和准备:

从手绘线条图像本身的功能、用途这一角度来强调信息的传达和交流,并让学生之间利用手绘线条图像相互交流各种信息。

(1)、安排学生在课前特别关注自己喜爱的事物和熟悉的环境。

(2)、确定教师要怎样利用有关资源和布置课堂环境。

(3)、收集手绘线条图像或其他图例,并对这些图进行整理、准备工作。

(4)、作为美术教师应当考虑带点与线条图像有关的画作与学生分享。

2、教育策略与动机的形成:

(1)、本课加深了学生对线条的理解,它把学生对事物形态特征的概括与信息传达和交流联系在一起。

可以通过游戏和解读图像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线条图像的实用功能和作用。

(2)、学生可能对于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自信心不足,很难自由发挥,教师应从极自然的手绘线条出发,引导学生,使其增强自信,大胆表现。

(3)、不要把太多的时间花在手绘线条图像的讲解上,目标是让学生多做手绘线条图像的练习,并利用它传递信息解读信息。

从而快乐的学习,理解手绘图像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及作用。

3、教学过程:

(1)学习内容的导入

提出问题;

●是否有同学去过杭州宋城?

●我国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城市面貌是怎样的?

●是否觉得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

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让人直接了解到当时的民俗及面貌?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

(学生分小组欣赏、思考、讨论,寻找答案。

其他小组根据图片信息行动。

教师播放手绘线条图像,图像信息为阅读书本第8、9两页。

教师巡视,并辅导学生欣赏、了解画面传达的信息。

教师小结:

当口语、文字很难表达时,可以利用图像辅助说明。

导入的安排,着重于学生对画面的研究分析,从中寻找答案,体现新课标理论中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读图*行动”则体现了教学环节的趣味性,是新课标特别强调的。

4、学生欣赏并分析各种手绘线条图像(包括各学科教学挂图)传达的信息,并对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这一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总结归纳信息的能力。

教师巡视,并辅导学生解读图像信息。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教师小结并分析手绘线条图像的实用价值及作用、功能。

5、学生尝试图像表达:

●蜡烛的熄灭过程;

●自己房间的布局;

●篮球比赛中教练所画的进攻配合简图;

(教师展示部分学生作品,并要注重学生表达形式的评价)

教师应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及时的评价并引导学生自评,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5、快乐学习,从游戏中尝试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并体会其功能及作用。

游戏规则:

(1)、利用手绘线条图像传递信息。

(2)、第一位同学根据老师提供的表达内容画出图像(抽签,并传给第二位同学看,5秒钟后将图像交给监督者。

第二位同学根据图像写出内容,并传给第三位同学看,依此类推,最后一位同学解读后马上举手并说出内容。

(3)、分四组,每组10人,并派出二人监督并收集作品。

(4)、最先完成两题并内容正确的一组获胜。

(5)、获胜者得小小名画图片一张。

游戏内容词汇:

(1)、花瓶;

(2)、长城;

(3)、向日葵;

(4)、金字塔;

(5)、语文课本;

(6)、热水瓶;

(7)、冒热气的茶杯;

(8)、发出声音的录音机;

(9)、被风吹歪的小树根据游戏结果教师给予评论或解释。

(同时展示部分同学作品,学生自评)

老师应注意掌控游戏的进度,应注意与学生沟通,对学生的活动表现做出相映的评论。

最后对游戏结果进行评述,部分优秀作品学生自评,提高其自信心。

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性思维与合作能力等。

6、要求学生课后表达生活中喜爱的事物及观察有那些地方利用手绘线条图像表达可以更清楚的传递和交流信息。

体现了新课标理论中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一面。

7、相关活动:

(1)、课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或留意自己喜爱事物的形态特征。

(2)、以后生活中尝试利用手绘线条图像直观记录较有意义的事和物。

六、教学反思:

校园写生课符合新课程理念学生兴趣高涨,分组写生活动中师生关系融洽,绘画积极性高,课堂小结中,学生发言积极、气氛热烈,使我感到初一新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对于学生的发言,我一个个给予肯定,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力等方面全面发展。

通过这节课我感到课堂教学,课课都会有不同的情况发生,这就要求老师具有应变能力,使课堂教学收放自如,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成长需求,体验需求和选择的需求。

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方法

一、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方法。

解决方法:

通过小组间的游戏练习应用线条简练描绘物体的能力,并应用于绘画中。

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

学生小组讨论解决及师生共同探究解决。

二、学生分析: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部分学生还做好了课前预习。

但是,大多数学生应用手绘线条刻画事物的能力不高。

学习本课比较吃力,应重点辅导。

三、设计理念:

通过游戏、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等方法,解决本课问题。

并放在实践中去检验。

四、教学目标:

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充分认识“生活中处处存在美、关键要靠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罗丹语)。

教学知识点:

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初步了解绘画过程抓住事物特征绘画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运用绘画知识表现自己生活中的万事万物。

能力渗透点:

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用自己的绘画语言去发现美、创造美。

五、教具准备:

生活日用品(数件)、磁性白板、手绘线条图片(数件)

六、教学过程:

1、手绘线条图片欣赏导入。

老师:

同学们好,老师近日画了一张画,大家想不想看一看?

学生(齐声):

想。

(老师展示手绘线条图片画。

谁知道我画的都是什么东西?

(学生争先回答并认真欣赏,产生浓厚兴趣。

2、师生初步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

谁能用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些东西,他们都是做什么用的?

(学生发言踊跃,通过发言初步意识事物因作用不同而产生的外形的差异。

(老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肯定。

学生:

我也想画出这么美的画,可是我能行吗?

(及类似的话)

当然能行!

自然界处处存在美,要靠我们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