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1119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黄山名茶众多,  除毛峰外,还有  A休宁的“屯绿”B太平的“猴魁”C歙县的“老竹大方”D祁门红茶  29.号称“匡庐秀甲天下”的庐山,北临长江,南傍鄱阳湖,气候温和,山水秀美十分适宜茶树生长。

其出产的中国名茶是  A庐山绿茶B庐山云雾C庐山毛峰D庐山红茶  30.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品质最佳。

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什么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

  A食用B饮用C入药D观赏  31.产于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是具有千余年历史的传统名茶,有诗赞誉“洞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是指的。

  A洞庭春B君山银针C碧螺春D洞庭云雾  32.在《茶经》中把光州茶列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千古定论。

光州茶是指  A信阳毛尖B淮南绿茶C信阳毛峰D六安瓜片  33.武夷岩茶品质独特,它未经窨花,茶汤却有浓郁的鲜花香,饮时甘馨可口,回味无究。

产于福建崇安县武夷山,属半发酵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

十八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众喜爱,曾有美誉为  A百病之药B茶中精品C中国名茶D东方神迹  34.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因咖啡碱随水分蒸发还会凝成一层白霜;

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用小巧的工夫茶具品饮,先闻香,后尝味,顿觉满口生香,回味无究。

铁观音因其什么功效在日本和东南亚广受欢迎。

  A助消化B有利睡眠C舒筋活络D健身美容  35.创制于1875年,以工夫茶为主,采摘、制作均十分严格,产于安徽省西南部黄山支脉一带的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是  A黄山毛峰B休宁的“屯绿”C祁门红茶D太平的“猴魁”  36.茶叶好坏,从色、香、味、形鉴别,最易判别茶叶质量的是A冲泡之后的口感滋味B香气C叶片D茶汤色泽37.茶叶的保管应该要  A适宜的温湿度B隔氧C避免光照D无异味场所  38.在汉民族居住地区,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道两旁、车船码头、半路凉亭,直至车间工地、田间劳作,都屡见不鲜。

这种饮茶习俗在我国北方最为流行,名称是  A盖碗茶B大碗茶C早市茶D下午茶  39.古往今来中国关于饮茶有不少佳作都影响深远,其中谁的茶诗堪称千古绝唱  A钱起《与赵莒茶宴》B温庭筠《西陵道士茶歌》C赵佶《大观茶论》D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40.《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写到茶的沏泡、品饮技艺,以及茶诗、茶赋与茶联等,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处。

可谓是“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  A400B300C200D100  41.他因嗜酒、豪饮而闻名于世。

是西晋沛国人,传说他个子矮小、其貌不扬。

其人豁达洒脱,放浪形骸,不拘礼俗,积毕生之愿写下了著名的《酒德颂》。

他是  A曹操B杜康C阮籍D刘伶  42.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借着酒兴时的传神之作。

全文共325个字,其中的“之”字就有个,但每个“之”字的笔势各异,神韵不同,可说是“万象齐赴,姿态独绝”,等到他酒醒之后,自己也大吃一惊。

事后,他曾多次再重写《兰亭集序》,但都写不出那样的意境。

  A20B19C18D17  43.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颇丰。

在他的劝酒诗中,以《劝酒十四首》最为有名,在六十七岁时,写下了《醉吟先生传》。

他是  A李白B杜甫C王安石D白居易  44.《饮中八仙歌》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的作者是谁?

  A李白B杜甫C王安石D白居易  45.伟大的诗人李白,有诗句“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他被称为“诗仙”、“酒仙”。

为了称颂这位,古时的酒店里,都挂着的什么招牌,流传至今。

  A太白遗风B太白酒家C太白在此D太白世家  46.李清照留存到今天的词作中有与饮酒有关。

她常常以酒助兴赋诗、抒闺阁之愁、寄思夫之愁、消亡夫之痛、浇国仇家恨等。

  A17%B30%C40%D50%  47.目前比较通行的传说是中国造酒的起源有A杜康造酒B仪狄造酒C上天造酒D猿猴造酒  48.公元前13世纪—12世纪的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什么酒,已有了饮酒习惯。

  A白酒B黄酒C啤酒D葡萄酒  49.曾被誉为中国第一黄酒美称的是A女儿红B五月红C会稽山D绍兴黄酒  50.白酒是用酒曲及酒药酿出的酒再经过蒸馏,得到的酒度较高的蒸馏酒。

据考证,中国人何时发明了白酒。

  A西周时期B西汉时期C三国时期D南宋时期  51.葡萄酒和啤酒均为“舶来品”。

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什么酿造工艺,唐贞观十四年再度引进酿造法。

  A白酒B黄酒C啤酒D葡萄酒  52.1900年,俄国人在哈尔滨建啤酒厂,1904年,中国人自建啤酒厂名为A盛京啤酒厂B东北三省啤酒厂C哈尔滨啤酒厂D大连啤酒厂  53.刚开始时,人们是伏地而饮,手捧而食。

但随着人类智力的提高,懂得选取身边的兽角、硬瓜、果壳来做简单的加工,成为最早的酒器,这可从文字上得到印证。

所以过去的酒具都带有一个字旁  A瓜B酉C户D角  54.中国最初的酒字写成“酉”。

中国人创造了许多以“酉”字作意符的形声字,下面哪些字都与酒有关:

A“酣”B“酗”C“酌”D“醇”55.关于酒别名有:

  A“杯中物”B“扫愁帚”C“钓诗钩”D“狂药”  56.在蒸馏白酒中,大约98%的成分是乙醇和水,2%是微量成分,这些微量成分虽然很少,却能决定着白酒的不同风格和质量。

白酒刚造出来以后,不同车间出的酒味道是不一样的,需要靠勾兑统一口味,去除杂质,协调香味,调整酒度.勾的意思是  A加水B加稥C蒸发D不同的酒混合  57.在国家级评酒中,往往按按酒的主体香气成分的特征分类。

其中茅台酒为A酱香型白酒B浓香型白酒C清香型白酒D米香型白酒  58.黄酒以谷物为主要原料,利用酒药、麦曲或米曲所含的多种微生物的共同作用,酿制而成的,酒精浓度一般在  A5%~10%之间B7%~12%之间C15%~18%之间D20%~28%之间59.传统工艺黄酒分为A淋饭酒B喂饭酒C摊饭酒D加饭酒60.经过过滤除菌的啤酒为A纯生啤酒B熟啤酒C鲜啤酒D扎啤  61.以新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酒精发酵酿制而成的酒精含量不低于的饮料酒称为葡萄酒。

A15%B12%%%62.葡萄酒按酒的颜色分类  A红葡萄酒B白葡萄酒C桃红葡萄酒D干白葡萄酒  63.我国酒器之多,种类之繁,造形之美,堪为世界之冠。

商周时期酒器尤为复杂,其中不包括A盛酒器B煮酒器C饮酒器D分酒器  64.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流行,汉唐时期极盛,宋代以后,逐渐衰落下去,仅断续地在士大夫中进行。

  A划拳B对诗C猜谜D投壶  65.关于喝酒儒家讲究“酒德”两字。

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中国古代酒德报括:

  

        A.匕和箸共同成为了唐时期饮食的重要食具B.匕和箸的共同使用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C.画中饮食情况说明唐代已经广泛流行“会餐”  D.匕和箸只是偶尔使用,唐朝仍然保留了孔子时期“抓饭”的传统7、我国古代分食到合食转变的时间大致是。

A.秦汉时期B.三国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8、我国分餐到合食转变的最终形成是在。

A.两汉时期B.南北朝时期C.唐宋时期D.明清时期  9、关于我国现代宴饮的餐座和座次排放,叙述正确的是。

A.靠近主人为尊,里为尊B.左为尊,面门为尊C.右为尊,面门为尊D.中为尊,右为尊  10、关于下图中的饮食礼仪,叙述正确的是    A.右边女士不应将脚到过长的位置B.左边女士的做法完全正确C.右边女士的做法完全正确D.两位女士不应相互对望  11、司马迁《史记·

宗微子世家》有记载:

“纣为象箸,箕子叹曰:

彼为象箸,必为玉杯;

为玉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

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

”此段记载中关于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商纣时期象箸已经被普遍使用B.商朝已有大量象箸、玉箸和金银箸C.商朝时期的象箸只作为玩赏之用D.我国商纣时期已经出现了象箸  12、下述不属于筷子使用的禁忌的是A.用前对齐、各指配合、拿法各异B.品箸留声、交叉十字、当众上香C.三长两短、仙人指路、品箸留声D.乾坤颠倒、定海神针、泪箸移珠  13、关于筷子的使用,叙述最为正确的是A.合食中推荐使用双筷B.应该更多使用一次性筷子C.筷子使用可以随心所欲D.筷子在饮食中可有可无14、关于我国饮食发展阶段,叙述最为正确的是A.产生之处就是生熟食共同出现B.生食-熟食-生食C.熟食-生食-熟食D.生食-熟食-多样化的烹饪  15、关于我国饮食发展阶段的叙述,最为正确的是  A.陶烹期-火烹期-铜烹期-铁烹期B.火烹期-陶烹期-铜烹期-铁烹期C.火烹期-陶烹期-铁烹期-铜烹期D.火烹期-铜烹期-陶烹期-铁烹期16、一日三餐的定制大致在时期为民间普遍采用。

A.汉B.唐C.明D.清  17、重要节日喜吃年糕的我国少数民族是。

A.蒙古族B.赫哲族C.朝鲜族D.鄂伦春族18、泡菜在我国民族最为普遍与知名A.蒙古族B.朝鲜族C.维吾尔族D.满族  19、囊是我国区域少数民族的特色食物。

A.西北B.东北C.东南D.西南  20、奶酪食品在我国区域的少数民族饮食中最为常见。

A.东南B.东北C.西北D.西南  21、烤羊肉或烤全羊在我国区域少数民族中极为常见。

A.西北B.东北C.东南D.西南  22、一般来讲,最不可能成为节日起源的因素是A.天文历法B.原始崇拜C.特殊纪念D.个人爱好23、“破五”这个说法指的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A.春节B.元宵节C.端午节D.国庆节24、以王安石巧对对联的故事有关的中国传统节日是。

A.春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中秋节  25、介子推”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的传说,指的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

A.春节B.元宵节C.清明节D.端午节26、“把酒赏菊”“便插茱萸”最有可能说的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A.元宵节B.清明节C.端午节D.重阳节27、我国南方地区流行吃青团的节日是A.春节B.清明节C.中秋节D.腊八节  28、主张素食是以下四大宗教中的饮食习俗。

A.伊斯兰教B.道教C.基督教D.佛教29、斋戒通常是的饮食习俗。

  A.伊斯兰教B.道教C.基督教D.佛教  30、火鸡是在其重要节日的必要且重要的食物。

A.伊斯兰教B.道教C.基督教D.佛教  中西饮食文化比较  单项选择题:

  1.西方饮食文化中,女主人的位置一般在。

A.男主人的右侧B.第一主宾夫人的左侧  C.面对门的离门最远的D.背靠门离门最近的  2.西方哲学理念与处事方式对西方饮食文化影响深远,下列哪项不属于西方哲学观念的。

A.以人为本B.个人主义  C.理性主义C.天人合一  3.西餐往往包括①餐酒、②蔬菜和汤、③甜点和咖啡或茶、④主食,一般遵循上菜顺序。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①③②D.①④③②4.西餐就餐过程中,如果要略作休息,人们一般会。

A.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B.刀叉交叉置于盘子中央C.刀叉整齐置于盘子左侧  D.刀叉整齐置于盘子右侧5.正式就餐场合,男士着装可以选择。

  A.高档名牌便服B.西装并佩戴领带或领结C.职业服饰D.无所谓6.西方就餐时,餐巾一般会。

  A.塞入领口B.垫在盘子底下C.放在盘子一侧,以便擦拭D.盖在膝盖以上双腿部分7.西餐中的主菜往往是。

  A.汤类B.面包等面食C.牛排或羊排等肉类D.蛋糕等甜品8.在西方,下列哪种情况,就餐人必须支付消费。

  A.麦当劳等快餐厅就餐  B.就餐人主人邀请赴餐厅就餐C.就餐人邀请朋友在餐厅就餐  D.飞往欧美国家的航班上就餐9.黑森林火腿是哪个国家的名菜。

A.德国B.英国C.挪威D.美国10.伏特加是哪个国家的名酒。

A.美国B.俄罗斯C.德国D.英国    简答题  1.简答中西方饮食观念的差异之处。

  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

作为东方哲学代表的中国哲学,其显著特点是宏观、直观、模糊及不可捉摸。

中国菜的制作方法是调和鼎鼐,最终是要调和出一种美好的滋味。

这一讲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体的配合。

它包含了中国哲学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谐调为度,度以内的千变万化就决定了中国菜的丰富和富于变化,决定了中国菜菜系的特点乃至每位厨师的特点。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这一特点又与西方饮食文化密切相关。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2.结合现实,回答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饮食结构上,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中国人吃的菜蔬种类繁多。

在  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材料使用上,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

中国人就此持有异议。

  3.结合现实,简要回答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论述题  1.论述中西饮食观念差异  “泛食主义”与“食用主义”的差异。

  在中国,“吃”不仅仅是“吃”,它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一事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而“民以食为天”的这种思想,也被很多学者称为“泛食主义”。

饮食,在国人心中不止是一种对“胃”与“味”的满足,它亦溶于人们的生活之中,与精神世界挂钩。

  而在西方人眼中,“吃”仅仅是一种生存手段和交际方式。

他们更多看中的食物可以提供的营养及那能量。

可见比起中国的“吃”,西方的吃只是停留在生存交际方面,没有赋予更多样而深远的含义。

“集体主义”对“个人主义”  中国人受儒道两教长期的影响,追求“仁”“爱”,想要创造的是个和谐的社会。

这样的社会群体的主导价值观,必须是“集体主义”。

在宴饮时,中国人也喜欢围坐在一个大圆桌旁,觥筹交错,把酒言欢,敬酒聊天,欢声不绝于耳,而且共同享受桌上的菜肴。

一片其乐融融之景象。

  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个性的发展,他们的主导价值观,相对中国的而言,是“个体主义”。

他们吃饭的时候,多数是每人各有一小份食物,不是像中国人一样从桌上的大盘里夹菜喝汤,而且一般是和坐在隔壁的人说话,声音较小,不似中国式的满桌交谈。

结伴出去吃饭是也是AA制。

  “讲排场”对”随意简单”  “持家要俭,待客要丰”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加之中国人好面子,就会觉得请客关乎面子问题,讲究排场是必要的。

一般正式的宴请时要上七八道大菜,不包括之前的零嘴及收尾时的甜点汤饮在内。

菜色越多,品质越好,就越是显示出主人的好客及身份。

当然这种情况下,很多食物是吃不完的  而西方人没有这样的面子观念。

他们盛大的西餐宴席通常不过是六道菜,而且其中只有两道菜算上是菜,其余不过是陪衬。

平时宴请,饭菜更为简单。

    2.结合现实,谈谈中西方饮食内容上的差异  中国饮食“求精美”,而西方更侧重于“营养重均衡”。

  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可见中国人极重视食物的口味。

中华料理内容丰富,有诸多菜系及流派,其中以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为代表。

可见,国人对料理有“精”的追求。

孔子也曾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也是人们对食材精品意识的体现。

同时,还要色香味俱全,这是“美”的要求。

国人在追求味蕾的满足的同时也重视对才的外观及颜色的搭配效果。

  比起重精美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更讲究营养均衡。

西方人对食物的味的要求没有很高,在他们看来,饮食是为了生存及健康。

他们注重的是食物中维生素,蛋白质,卡路里等的含量。

所以在西方国家的食品上都有明确表明歌成分及其比重,在菜单上也会标注菜肴的成分及重量。

我们吃的自助餐中,就会表明牛排的分量。

他们在下厨时常用有刻度的量杯,秤等厨房用具来对食材的量进行度量。

西方人基本是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理解饮食,不会花太多的功夫在吃上面。

  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差异。

但是,这种差异似乎在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变得模糊。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不再只注重菜的色、香、味,而更注重它的卫生与营养了。

尤其是在经历了非典以后。

还有,人们因为越来越繁忙的工作,觉得中餐做起来太麻烦,不如来个汉堡方便等。

这样一来在饮食上差异也就不太分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