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1187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周计划5Word文档格式.docx

3. 

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

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

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

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

⑤春雨如丝。

A. 

⑤①②④③ 

B.⑤②④③① 

C. 

⑤②④①③ 

D.⑤①④②③

认识PM2.5

(1)去年年底美国大使馆公布PM2.5的数据引起了国人热议,一时间专业术语“PM2.5、PM10”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

PM2.5究竟指的什么?

它对人类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2)首先要了解的一个词是“PM”。

PM是“颗粒物质”的缩写,PM10代表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悬浮颗粒,被称为粗颗粒物;

PM2.5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也被称为细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3)在现代城市里的众多污染物来源中,颗粒污染物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

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

而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如机动车尾气、燃煤等。

有数据表明,上班高峰期汽车尾气排放能迅速提高空气中pm2.5的含量。

也有专家指出下午2点至4点,属于pm2.5浓度最低的时段。

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PM2.5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4)现代医院证明,含有高浓度超细颗粒(PM2.5)和大颗粒(PM10)的空气会对人体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健康伤害。

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通常不会进入人体的肺部,因为我们的呼吸器官可以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过滤和阻拦,它们只会对我们的眼睛,鼻子和嗓子造成潜在威胁。

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可能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

而PM2.5除了本身对人体呼吸系统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致敏作用外,它还能侵入人体肺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因为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不易被阻挡,并且携带细菌微生物、病毒和致癌物,可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 

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5)PM2.5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有更大影响。

虽然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颗粒物,但是颗粒物却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使蓝天消失,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这种天气就是灰霾天。

虽然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均能降低能见度,不过相比于粗颗粒物,更为细小的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

当颗粒物的直径和可见光的波长接近的时候,颗粒对光的散射消光能力最强。

可见光的波长在0.4——0.7微米之间,而粒径在这个尺寸附近的颗粒物正是PM2.5的主要组成部分。

所以,PM2.5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4.文章对PM2.5进行了多方面介绍,没有涉及的内容是

A.什么是PM2.5 

B.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

C.PM2.5对人体、空气质量的影响 

D.PM2.5的防治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PM2.5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也被称为细颗粒物。

B.在现代城市里的众多污染物来源中,PM2.5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

C.PM2.5比粒径较大的颗粒物对人体健康产生的伤害要严重。

D.可见光的波长在0.4到0.7微米之间,大于PM2.5颗粒物的粒径,所以PM2.5对光的散射能力较弱。

6.下面与文本内容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A.我国快速增长的家庭用车导致了空气中PM2.5含量的增高。

B.河北是我国的产煤大省,遍布全省的火力发电站是京津地区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

C.小华说:

“古人真幸福,每天都可以过着没有PM2.5的生活,像我们现在每天下午2点至4点一样。

D.妈妈对明明说:

“可不要把空气能见度降低的罪过全加在PM2.5身上哦,PM10也会导致灰霾天的。

周三·

古文

周顺昌①好为德于乡,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及闻逮者至,众咸愤怒,号冤者塞道。

至开读②日,不期而集者万人。

咸执香为周吏部(即周顺昌)乞命。

诸生文震亨、杨廷枢、王节、刘羽翰等前谒一鹭③及巡按御史徐吉,请以民情上闻。

旗尉厉声骂曰:

“东厂逮人,鼠辈敢尔!

”大呼:

“囚安在?

”手掷锒铛于地,声琅然。

众益愤曰:

“始吾以为天子命,乃东厂耶!

”蜂拥大呼,势如山崩。

旗尉东西窜,众纵横殴击,毙一人,余负重伤,逾垣④走。

一鹭飞章告变。

东厂刺事者言吴人尽反,谋断水道,劫漕舟。

忠贤大惧。

已而一鹭言缚得倡乱者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等,乱已定,忠贤乃安。

然自是缇骑⑤不出国门矣。

【注释】①周顺昌(1584——1626):

明朝官吏,东林党人,为魏忠贤迫害,逮捕后死于狱中。

②开读:

宣判。

③一鹭:

人名,即毛一鹭。

④垣:

矮墙。

⑤缇骑:

身穿红衣的皇帝卫队,此处指东昌骑兵。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号冤者塞道 

号:

喊 

B.不期而集者万人 

期:

期望

C.囚安在 

安:

哪里 

D.一鹭飞章告变 

章:

奏章,信函 

2.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中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辄为所司陈说

A.不足为外人道也 

B.为宫室之美 

C.以为前将军也 

D.可以为师矣

3.下面对文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周顺昌为百姓伸张正义,受到百姓的拥戴。

B.东厂旗尉的骄横嚣张激化了与当地百姓的矛盾。

C.东厂衙门奉皇帝之命捉拿周顺昌,被群众包围殴打。

D.吴人英勇斗争的结果是:

虽有五人被捕,但从此东厂的卫兵不敢出都城的门。

4.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冤抑及郡中大利害,辄为所司陈说,以故士民德顺昌甚。

周四·

阅读

魅力莫言

(1)没有想到莫言的故居是这样的简陋寒酸。

当我穿过一条乡村的小街,拐过街角,一排红瓦土墙的房子就展现在我的眼前。

我仿佛回到了我的家,我的家也是这样的砖瓦房。

只是莫言故居门上的对联让我有了肃然起敬的感觉,“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也是我经常吟咏的对联,但因书法拿不出手一直没有把它写在我的老屋的门上。

(2)对莫言的痴迷来自于《红高粱》的电影。

我出生在一个偏僻的乡村,生命总是在一种灰色中穿行。

当时上演这个电影的时候正是高三,正是向高考冲刺的最后时刻,我和两个要好的同学还是禁不住电影的诱惑,在班主任撤离晚自习之后,我们三个一溜小跑就到了电影院。

此时电影刚刚开演,一片红红的高粱、红红的酒,红红的情感让我骨髓中的激情一下子就迸发出来。

在忘情得意之余,邻座的朋友悄悄地捅了捅我,我一看,原来班主任一家人正坐在我的前排,我只好默不作声,任心中情感昂扬却大气也不敢出地看完的电影。

从此以后,那一片红一直搅动在我的生命里,沉淀成了一种醉人的情结,就是现在我也不为失去一晚上宝贵的自习而后悔。

(3)现在有了一次到山东开会的机会,我当然不会忘记到莫言的故居去看一看,我随着一位热心的老乡在五间房子中转了转,很多房子里堆满纸盒等杂物,和我家的老屋没有什么两样,只是这园子里的青菜和萝卜,依然那样清翠。

莫言故居给我的感觉就是朴素得近乎于寒酸。

(4)“听说政府要出大价钱给管家重修这个房子了!

”老乡不羡慕地向我说。

(5)“不知莫言是什么想法?

”我跟着问了一句。

(6)“谁,莫言?

你说的是管谟业呀,他不同意,就是他90岁的老爹管贻范也是一样,老管头说,他是从高粱地里走出去的人,通过自己的辛苦写作成名了。

去年不同意修缮,今年拿了诺贝尔奖同样不会同意,老管头说,做人要低调。

(7)“哦,莫言还真有一位明白的老父亲。

”我幽幽地说。

(8)莫言的低调体现了中国文人的质朴精神,莫言给自己取这个笔名的意思是少说话,同样,钱钟书字默存,也是警醒自己安心学问,切忌浮华夸张、不着边际。

(9)我站在莫言家简陋的院子里,仿佛看到一个淳朴的农村青年,在解决温饱问题以至出人头地的简单想法驱使下,投身了文学,是文学唤醒了他心灵中的那一片红色的热情。

土坯墙、老木门、大红的对联、满墙的藤条枝蔓……只有这里才能生长出满天的红高梁,弥漫着遍野的蛙鸣,充满着鬼怪残酷、可悲可怖的人生故事。

(10)莫言更是多次在演讲中坦言,他要揭开人性中的丑、人性中的恶,并且希望自己保持自己那份从小而来的饥饿感,远离人世间的丑陋,安静的沉思,寻找人类的终极意义。

我想,不理解莫言的文学理想,只试图给他的故居镶银贴金,赚取商业价值,反而会给人们以荒诞之感,试想,当参观者走进豪华的莫言故居,发现管家并不如书中那样,而是一个“钟鸣鼎食之家,诗礼簪缨之族”,这岂不是一部荒诞版的《红楼梦》?

(11)整个参观不足半日,也许这是我最快的一次参观,但我觉得我的确领略了莫言的魅力。

1.“莫言的低调体现了中国文人的质朴精神。

”从本文看,莫言的质朴具体表现在哪里?

请简要概括。

2.下面句子传达了作者对莫言怎样的认识?

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3.文题为“魅力莫言”,你认为莫言的魅力源自哪里?

4.读完本文,你赞成重修莫言故居吗?

为什么?

周五·

作文

请以“你是一本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文中不要出现与自己有关的人名、校名。

1号文:

你是一本书

(1)泛舟学海之涯,攀登书山小径,我以为梦想的路途艰险而孤独,以为枯燥的讲义便是授学之书。

直到初三毕业后与你重逢,我才顿悟,我的知识之书就是你,你就是一部书。

(2)你如书般沉默。

开学第一天,你安静地说了句:

“我就是你们的班主任”。

朴素淡定,正如你头上微卷的黑白绸丝,正如你松松皱皱的运动服外套。

晚自习时,你沉默着,只把慈爱装进那双长期熬夜而肿黑的眼睛,装进你一圈一圈巡堂的脚步。

面对闯祸的我们,喧闹的我们,因考试打击而埋头闷声的我们,你都静静地笑着。

其实我们看得到你的失望、你的愤怒、你的心疼和怜爱,它们躲在你海纳百川的沉默里。

你以一尊守护者雕塑的形象,立在我们郁躁不安的青春里,像书一样无声地以文字融化任性的我们,以包容的沉默装载我们的不成熟,叫我们反省、改过。

(3)你如书般温柔。

轻掀一页薄纸,抚摸思想的痕迹,用一种温润的姿态侵入大脑,这就是书的温柔。

而你,你挂在嘴角的与年龄不相称的慈祥,你因劳累操心而吊着的两个黑眼袋,你与我们聊天时的语气,都像是暖色系的空气,紧紧包围我们,温柔如诗意盎然的文集。

临近中考,你总以一种悠闲的状态出现,常说:

“别老是呆在课室读那么多书,眼睛受不了的!

”“做那么多试卷不嫌累啊?

”“唉呀,快出去走走,跑一下步,别那么紧张!

”而谁每天下午留在课室为我们细细解难?

谁晚上守着办公室那盏冷白的灯,批改试卷到深夜?

谁在周日早早坐上讲台,不厌其烦地为我们挑选经典试题?

你如书般轻巧的温柔里夹着责任感,始终鼓励着我们一路前进。

(4)你如书般智慧。

我们不但崇拜你的渊博学识,更敬佩你的处世智慧。

我曾为自己的成绩担忧,甚至逐渐远离集体,是你把我带进办公室,关切地询问我的状况。

只记得你眨了眨眼睛,说:

“过去的就是历史了,未来还是个谜,你能把握的只有现在。

”俏皮的道理不时从你口中跳出,直击我们心脏最深处,叫我们怀疑你是否已看破红尘,脱俗升华了。

你的智慧如书般深奥而广阔,伴着年少轻狂的我们慢慢成长。

(5)你是一部书,我亲爱的班主任。

你以无声的宽容装载轻浮,你以温柔的责任心鼓舞梦想,你以书般的智慧伴我成长。

你就如书般永恒,让我不时翻阅,不时深思,启发我,感动我,激励我。

我将好好珍惜这部书,愿你的书香流芳我的人生。

2号文:

(1)跌跌撞撞,起起伏伏,我们扶着阳谷,走过风花雪月,饮尽了尘埃风雪。

生活的苦难向我们袭来,历经苦难之后,我们会发现:

苦难,你是一部书。

(2)作家宋秋雁这样描述苦难:

“苦难联系着生命与生活之间,它躲在生命的每一个角落。

”翻开苦难这部书,我们看到了青葱竹林中苏子雨中且吟“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

我们看到了诗仙寄予明月思念,赋予美酒哀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

我们看到了邰丽华在金碧辉煌的舞台上婀娜多姿舞动奇迹的感动灵魂……苦难是一部书,它记载了人世的沧桑变化,它使无数人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它也使无数人在寂寞的黑夜中熠熠生辉。

(3)苦难,你是一部书。

你收集了一壶眼泪,你被汗水湿透,你沾染上了鲜血,你拷打着天下苍生百姓,你打造了金子。

孟子早在千百年前就道出了人类的玄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假设人们想造就出自己的新天地,就必先经历苦难,读尽苦难这部书。

(4)苦难,读你这部书需要时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史记》之绝唱非三日而作,而《红楼梦》也为曹雪芹寒窗数载增删五次而得来。

走遍半片江山的徐霞客,历经多年,投身祖国地理研究,在山穷水尽之际遭受朋友的背弃,只身孤影走完整个长江流域,他付出了岁月来阅读苦难这部书,终于功成名就,《徐霞客游记》问世。

徐霞客追求理想,耗尽岁月阅读苦难这部书,终于名扬全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5)读苦难这部书需要勇气。

史铁生,在他年轻灿烂的时候,却经历了人生极大的苦难。

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是他面对苦难的勇气,让他在苦难中找到了自己的灵魂所属,转换了人生的视角,才让我们在《灵魂的事儿》中看到了他挑战生命,不惧苦难的伟大灵魂。

(6)然而,在当今社会之中,却呈现出了不少浮躁之气,人们不愿付出时间和勇气去阅读苦难,只想一气呵成一步登天,借助狂妄三语丑化自己以炒作来占据大众眼球,造假学历让自己受获更多金钱,或借选秀一夜成名,而一夜过后却烟消云散。

像凤姐、唐骏等人,都不愿付出时间与勇气面对苦难,于是他们的成功只是泡沫,脆弱得一触即破。

(7)苦难,你是一部书。

阅读你,我升华了自己;

阅读你,我找到了灵魂。

朋友,请阅读困难,让自己的混浊的河中沉积上来,成为中流砥柱的岩石。

周六·

趣赏

书房的窗子

(1)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

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的坐于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与你天然的界限。

(2)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

陆放翁的“一窗睛日写黄庭”,大概指的是南窗,我不反对南窗的光明与健康,特别在北方的冬天,南窗放进满屋的睛日,你随便拿一本书坐在窗下取暖,书页上的诗句全浸润在金色的光浪中,你书桌旁若有一盆腊梅那就更好——腊梅比红梅色雅而秀清,价钱并不比红梅贵多少。

那么,就算有一盆腊梅罢。

腊梅在阳光的照耀下荡漾着芬芳,把几枝疏脱的影子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

天知道,那是一种清居的享受。

(3)东窗的初红里迎着朝暾,你起来开了格扇,放进一屋的清新。

朝气洗涤了昨宵一梦的荒唐,使人精神清振,与宇宙万物一体更新。

假使你窗外有一株古梅或是海棠,你可以看“朝日红妆”;

有海,你可以看“海日生残夜”;

一无所有,看朝霞的艳红,再不然,看想象中的邺宫,“晓日靓装千骑女,白樱桃下紫纶巾”。

(4)“挂起西窗浪按天”,这样的西窗,不独坡翁喜欢,我们谁都喜欢。

然而西窗的风趣,正不止此,压山的红日徘徊于西窗之际,照出书房里一种透明的宁静。

苍蝇的搓脚,微尘的轻游,都带些倦意了。

人在一日的劳动后,带着微疲放下工作,舒适的坐下来吃一杯热茶,开窗西望,太阳已隐到山后了。

田间小径上疏落的走着荷锄归来的农夫,隐约听见母牛哞哞的唤着小犊同归。

山色此时已由微红而深紫,而黝蓝。

苍然暮色也渐渐笼上山脚的树林。

西天上独有一缕镶着黄边的白云冉冉而行。

(5)然而我独喜欢北窗。

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

(6)说到光,我有一个偏向,就是不喜欢,不喜欢,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

就拿日先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

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翳,或枝叶扶疏的树阴下光波的流动。

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

“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

而“明清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7)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

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

其实,雪的反光在阴阴天宇下,也蛮有风趣。

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湿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

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枝枝都压垂到地角上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8)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

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像的世界放大了。

我们想像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放大?

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睛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亮风清欲坠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

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每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9)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影响了态度。

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

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

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幕合拢一般的向内收敛。

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像的距离。

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堆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溶冶、范铸出来的作物。

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10)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像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

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

你说古老的粉墙?

一点不错。

最低限度的要老到透点微黄的颜色;

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清翠的石斑。

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则逼仄,使人心狭;

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子屏风;

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

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

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

它与清晨太阳未出以前的天光,及太阳初下,夕露未滋,湖面上的水光同是一样的清幽。

(11)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

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娑的舞容;

有月,窗上迷离的是潇潇的竹影;

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退;

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

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阴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清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

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周日·

问答

问:

初中阶段的文言文难吗?

陪你学

言辞

人难免会有悲伤,但正因为悲伤太过常见,所以,我们很容易忽略对它的细致感受。

莎士比亚的比喻尽管琐碎,却很贴切。

人一旦陷入悲伤,就像食油滴入水中,瞬间绽开油花,一时间,你很难分清悲伤的本体和影子,不断扩散的忧伤甚至会模糊你心中悲哀的根源,进入一种忘乎所以的状态。

哈代的形容则很细致,对一个不该投入的人或事投入情感,的确很像被抢劫,心中空落落的,好似丢了一样至关重要的东西,接着你会有一种屈辱感(也就是哈代所说的“贬低了自尊”),进而作困兽之斗——只有灵魂可反抗,而肢体只得服从——这样的困境势必更令人悲愤。

1.C。

【解析】由于是千斤重担,所以用“压”;

由于琴声是悠扬的,所以用“凄婉”(侧重于“婉转”之意);

由于“我”连头发都弄乱了,所以用“钻”,以现空间之有限。

2.A。

【解析】该句错在语序不当,应该先策划,再实施。

3.C。

【解析】通读备选句子,可知该语段是在陈述雨丝飘落至人间的过程(因此③句收尾),再加上先有“雨丝”出现(因此⑤句开篇),继而才喻之为“细纱”(因此②句随后),由此不难确定答案。

4.D。

【解析】ABC三项以此是文章

(2)——(5)段内容,唯D项内容文中没有涉及。

5.C。

【解析】A项说法与文章第

(2)段内容不符,只有“小于”,没有“等于”;

B项说法与文章第(3)段内容不符,PM2.5只是颗粒污染物的一种,不能以点带面;

D项说法与文章第(5)段段末内容不符。

C项源自文章第(4)段,符合文意。

6.C。

【解析】该项说法与文章第(3)段内容不符。

1.B。

【解析】结合上下文可知,“期”在这里的意思是“预定时间”的意思,类似“不期而遇”中的“期”。

【解析】例句和A选项中的“为”都是“向”的意思。

B项意为“为了”,C项意为“作为”,D项意为“成为”。

【解析】文中说了,民众聚集只是为“周吏部(即周顺昌)乞命”,也就是请命求情,并未包围殴打。

4.遇到(民众)受冤屈压迫以及有关吴县重大利害问题,就向主管官吏陈述,因此地方民众很拥戴顺昌。

【参考译文】周顺昌在地方上很做些好事。

遇到民众受冤屈压迫以及有关吴县重大利害问题,就向主管官吏陈述,因些地方民众很拥戴顺昌。

等到听说逮捕他的差役到了,群众都非常气愤,为周公喊冤的充满了道路。

到了宣判那天,几万人不约而同地集会到府城来,大家都手持香火替周吏部请命。

县学的生员文辱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