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511910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8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课件(全套).ppt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早期阶段,发展阶段,(夏商周时期)BC2070年BC221年,(秦朝至鸦片战争前的清朝)BC221AD1840年,分封制宗法制,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西周的分封制1、目的:

巩固西周统治。

2、对象:

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代3、义务:

4、作用:

前期后期,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

2、特点: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于是,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

3、作用影响:

宗法制将君位的承传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完善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臣关系为纲纪的等级尊卑观念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就周王室而言:

在诸侯国内:

在卿大夫封地内: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C、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1.含义:

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2.基本特征:

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实行终身世袭、决策的独断性、随意性、封闭型,3.基本矛盾: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4.发展总趋势:

皇权加强,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秦的统一及意义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割据混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王朝。

2、帝国版图的扩大

(1)扩大:

北击匈奴,修直道、长城,加强了北部边防;修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平定岭南,设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平西南夷,开“五尺道”,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2)意义:

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3、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8,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皇帝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三公九卿制(中央)内容:

为了管理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秦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

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协助丞相并负责监察。

他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

中央各部门具体事务的“九卿”,,皇帝制度的内容:

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郡县制:

出现与推广: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到秦朝推行到全国,郡、县、乡、里,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区别: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而分封制中受分封诸侯国君主可以世袭,且在封国内有官吏任免权。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主要标志,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主要)消极,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皇权与相权是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A、中国古代宰相、丞相是皇帝的政治助手。

B、秦朝和汉初,丞相的权力相当大。

C、汉武帝主持政务后,A、频繁任免宰相B、形成中外朝制度,分割了丞相的权力。

东汉出现了尚书台。

D、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与宰相,宰相的权力有所分散。

E、宋代设中书门下,为了分散相权,又增设了“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趋势:

2、地方:

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监察体制:

西汉:

汉武帝,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元朝设立行省制,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区,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了中央集权。

我国省制的开端。

趋势,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及影响:

特点: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和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

主要表现:

明朝废除丞相,权归六部,设立内阁制,使君主权力大大加强。

清朝设立军机处,推行密折制,进一步加强君主权利,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

影响:

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

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秦朝(形成),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元(新发展),宋(加强),明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19世纪上半期列强侵华的根本原因:

2、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主要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中法战争(1883-188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为了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场地,五次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政府官兵英勇抗敌,人民群众自发组织,左宗棠收复新疆(课外阅读),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生),三元里抗英,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黑旗军、义军),义和团反帝运动,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伟大的抗日战争,侵华日军的罪行,中华民族的抗战,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断扩大侵略战争,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南京大屠杀),进行血腥的殖民统治,局部抗战,全民族的抗战,三、伟大的抗日战争,知识结构,1931,抗日宣言;1935,“八一宣言”1935,瓦窑堡会议;1936,抗日联军;,抗日义勇军;,1932,淞沪抗战;1933,长城抗战;1936,西安事变;,工人罢工、募捐;爱国工商业者抵制日货,爱国学生发起一二九运动等,特点:

自发性、多样性、局部性、尚未形成统一的力量,

(1)日本侵华(9.18事变;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4)日本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宣言”,(5)根据国共两党协议,改编中共军队,(6)标志: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1937-1945年全民族抗战时期的主要军事斗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枣宜会战,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百团大战,少数民族抗日武装的壮大,武汉会战,反扫荡斗争,两个战场协同作战,正面战场(国民党),敌后战场(共产党),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张自忠将军壮烈殉国,1937年8月洛川会议后,1940年下半年发动,指挥中枢和总后方,成立陕甘宁边区,各种形式的游击战,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平型关,台儿庄,开辟,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重新振兴的转折点。

4)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革命的任务:

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

兴中会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武昌起义爆发的背景(必要性,可能性),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运动导火线过程:

口号、两个阶段、初步胜利影响:

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共成立条件:

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

时间、内容、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失败,武装起义,革命道路的开辟,长征(战略转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内容:

意义:

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八七会议起义:

高潮:

北伐,实现标志:

政协会议、开国大典,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国一大,遵义会议,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战略反攻标志:

辽沈淮海平津,挺进大别山,结束、肯定、确立,伟大标志、转折点,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协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七届二中全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新中国民主政治特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届人大,54宪法),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挫折】,【历史的伟大转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956,1966,1976,1978,1982,1997,1999,良好开端,中共八大,“文革”,重大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依法治国,发展完善,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1、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各地革命委员会的的建立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一次重大倒退。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破坏;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2、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其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

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3)组织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4)伟大决策:

实行改革开放,意义

(1)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3)从此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第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80年,邓小平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体现了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全面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第二,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一国两制”的构想,形成过程,叶剑英谈话,邓小平提出构想,内容,祖国统一大业,香港回归,条件,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过程:

中英会谈,联合声明,顺利回归1997.7.1.,意义:

澳门回归:

联合声明,胜利回归1999.12.20.,海峡两岸的交流,主流:

隔绝,沟通,三通,九二共识,逆流:

(理论),(实践),告台湾同胞书,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意义,20世纪50年代奠基,20世纪70年代新局面,改革开放后重大调整,日趋灵活,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其走向成熟),外交关系的突破,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建国第一年同苏联等17国建交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标志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提出“求同存异”方针,2、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949-1956),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台湾国民党集团占据;原因: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第三世界国家的要求;美国孤立政策破产。

事件:

1971年,第26届联大意义:

中国外交重大胜利,2、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长期遏制与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及与苏联争霸处于守势地位,中国出于对抗苏联威胁,以及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考虑;经过:

二、外交关系的突破,乒乓外交,1972.2,1971.7,1971.4,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1979.1,中美正式建交,1978.12,3、中日关系正常化:

原因:

中美关系的缓和经过: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意义:

翻开中日睦邻友好新篇章,4、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1)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

(2)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3)从20世纪50年代起,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终于被打破,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利用联合国的舞台,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外交政策的调整,不结盟政策,坚持对外开放,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维和行动和裁军行动,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建立过程、意义),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是以本国综合国力为基础,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此外政权性质、国际形势等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

影响一国外交的因素有哪一些?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

(1)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2)城邦:

孕育民主政治的摇篮;(3)有优秀参政素质的公民,二、卓尔不群的雅典(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1、背景:

雅典国家形成之初,城邦里的4个部落各自为政,贵族垄断了一切大权。

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工商业经济发达,造成了相对自由的环境,推动人们形成平等的观念,促使商业贸易者阶层的力量壮大,形成了新兴的工商业者阶层。

他们不满贵族专权,要求发展城邦民主政治,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平民与贵族的反复斗争推动了雅典民主的建立和发展。

二、卓尔不群的雅典,2、梭伦改革的内容:

颁布“解负令”,债务奴隶重获自由;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设立“四百人会议”、“陪审法庭”。

意义:

虽然未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但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表现:

(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各级官职(除十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陪审法庭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陶片放逐法,4、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缺陷:

范围:

男性公民的民主,不包括奴隶、妇女和外邦人;性质:

原始的直接民主,适用于小国寡民;抽签选举、轮流坐庄可能导致权力滥用或误用。

进步性:

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罗马法,形式,结构,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原因),自然法,(理念),基本内容,核心内容:

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实质: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三、罗马人的法律,平民和贵族斗争的产物,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区别,罗马法的历史影响,1、罗马法的社会作用(当时影响)

(1)罗马共和国时期

(2)罗马帝国时期(3)随着罗马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法律逐渐影响到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

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2、罗马法的历史地位泽被后世,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一、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背景:

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光荣革命)2、1689年权利法案的内容:

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结果:

法律基础3、责任内阁制沃波尔18世纪中叶,君主,上院,下院,内阁,选民,司法独立,任命贵族组成,选举,组成议会,由多数党组阁,形式任命首相,负责,(权力中心立法权),(行政权),(国家象征统而不治),二、1787年宪法,内容:

1、联邦体制2、中央权力的构建,特点:

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总统,最高法院,国会,议案否决权,以2/3以上多数再次通过,任命最高法官,宣布总统行为违宪,总统任命法官需经参院通过,解释宪法权,结合图册,1787年宪法的评价,地位、作用、局限性,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三、民主政治的扩展,1、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宪法)内容、意义2、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背景:

三次王朝战争、德国统一德意志帝国宪法:

内容(皇帝、宰相、议会)意义:

两个方面3、资产阶级代议制:

确立途径、特点、意义,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第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史条件:

(1)经济基础: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固有矛盾逐渐暴露

(2)阶级基础:

独立的三大工人运动(3)思想基础:

19世纪人类优秀文化成果(4)实践基础:

马、恩的革命实践,1)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

2)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3、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

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

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的意义,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政治格局(冷战格局),世界政治格局逐渐表现出由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一超多强”,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曲折发展,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制,即雅尔塔体系。

(2)、美苏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力量上的矛盾冲突(根本原因),一、美苏争锋,国家力量和国家利益,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过程:

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美国对苏联“冷战”序幕;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美国政治方面的杜鲁门主义(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经济方面的马歇尔计划(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军事方面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苏联的应对措施:

政治: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

经济互助委员会;军事:

“华约”(55年)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3、“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影响消极:

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积极:

(1)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的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3)亚非拉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二、新兴力量的崛起,20世纪50年代新兴的力量有:

西欧、日本、中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

宗旨、影响),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世界多极政治经济力量的崛起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俄罗斯国际地位的改善;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的日益提高,三、走向多极化,三、走向多极化,欧盟建立的进程1991年签定欧洲联盟条约。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1999年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积极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

影响:

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举足轻重,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

(1)已成为政治大国

(2)相继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3)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做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