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1263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87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泰安市十二五规划纲要Word格式.docx

图1-4“十一五”期间历年三次产业比重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

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持续下降,全面完成省下达我市“十一五”减排任务。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9%。

耕地实现总量平衡,保有量超过547万亩。

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开创新局面。

创建国际旅游名城工作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城区环境面貌明显改观,泰安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新泰、肥城、宁阳、东平4个县级城市加快发展,中心城镇、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泰安、新泰、肥城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

“十一五”末,预计城镇化率达到50%。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首批经营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顺利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得到深化,财税、金融、投资、粮棉流通等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上市实现突破,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市县新一轮机构改革顺利完成。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五年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65.2亿美元,其中出口累计完成41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16.5%和11.5%。

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完成7.1亿美元。

图1-5“十一五”期间进出口总额(单位:

亿美元)

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6.3%。

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100%,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84%。

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4.06‰。

就业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7万人左右,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0余万人。

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建立,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保险收支总规模达到352亿元。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953元,年均增长14.1%;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92元,年均增长13%。

图1-6“十一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

元)

图1-7“十一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

表1-1“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名称

单位

2005年

“十一五”规划目标

2010年完成

绝对值

年均增幅(%)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871.1

1580

13

2051.7

14.7

三次产业比例

 

12.4:

32.1

8:

55:

37

9.5:

36.9

地方财政收入

40.6

80

15

116.9

23.5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428.4

1250

20以上

1270.5

23.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77.5

525

14

687.4

19.9

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7.4

五年累计54

五年累计65.2

16.5

外商直接投资

2.7

五年累计7.1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

21.8

32以上

34.2

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1.1

1.6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1.5

1.155

累计下降23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

万吨

3.16

2.58

-4.2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9.67

8.39

-2.9

总人口

万人

538.6

549.4

人口自然增长率

4.55

7.2

4.7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0337

15200

8

19953

14.1

农民人均纯收入

4124

5785

7

7592

城镇登记失业率

3.4

4以内

2.8

城镇新增就业

万人/年

7.8

五年累计35

五年累计37.3

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实践,为“十二五”及今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勇于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推动工作开展,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破解制约发展的难题;

二是坚持不断解放思想,完善工作思路,提升境界,提高标准,争先进位,抓住机遇,促进跨越发展;

三是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

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三次产业、区域、城乡、人与环境共同发展,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

五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工业实力还不够强,服务业比重偏低,大型骨干企业较少,外向型经济明显滞后;

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够高,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偏低,科技教育文化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人才支撑能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

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统筹任务艰巨;

社会建设和管理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繁重,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各级领导干部驾驭科学发展的能力需要不断增强,思想和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

对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第二章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既面临许多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发展将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主要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五大重要机遇。

一是产业调整转移的机遇。

未来五年,国际国内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结构调整期,产业转移步伐加大。

泰安与发达地区相比,具备明显的生产成本优势,与欠发达地区相比,又具备明显的区位、科技、教育、产业和综合服务优势,有利于我市承接产业转移,同步参与新一轮技术创新,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我市在产业分工中的地位。

二是国内经济持续增长的机遇。

在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保持长期向好的态势,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我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三是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将从生产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从过度依赖外需向扩大内需方向转型,整个国民经济的服务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将为我市加快发展以旅游文化产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提供有力支撑。

四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速推进的机遇。

随着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重大决策的实施,省会城市对泰安的辐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加大,联系将更加紧密,形成优势互补、一体化加快推进的态势。

五是交通更加方便快捷的机遇。

随着京沪高铁开通、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及城际轨道建设、大运河复航、青兰高速公路开工,我市交通区位优势更加优越,将成为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大大缩短与国内重要经济区的距离,为我市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创造更好条件。

主要挑战:

“十二五”时期,既要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又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面临五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传统产业转型的挑战。

我市基础产业、资源型产业仍占据较大份额,重化工业比重大,面对转方式调结构的新形势,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创新产业竞争优势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区域竞争更趋激烈的挑战。

东部沿海地区在继续保持外向型经济优势的同时,加快发展内需型经济,带来更大的区域竞争压力。

同时,我市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和产业关联带动不强,产业体系相近,还没有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格局,在区域发展竞争上面临新的压力。

三是资源环境制约的挑战。

我市能源、土地、水等重要资源将面临长期偏紧的严峻局面,城市的快速扩张、产业发展与环境建设的矛盾冲突加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

四是要素市场配置的挑战。

人才资源、金融资本等要素流动进一步加快,沿海城市、大城市、内陆发达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资金、人才竞争更趋激烈,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金融资本短缺的矛盾更加显现。

五是对外开放的挑战。

外向型经济一直是我市经济结构的“短板”,全球外需增长放缓,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出口和利用外资的难度增加,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上,我市同时面临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双重压力。

阶段特征: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五大阶段性特征。

一是加快经济转型的攻坚期。

全市经济社会将进入工业化、城乡一体化、信息化互动并进的新阶段,产业体系由“二三一”加速向“三二一”转变,工业加速向高端集聚化转型,产业加速向服务业主导转型。

二是国际旅游城市知名度的提升期。

国际旅游名城建设在实现三年大变样的基础上,城市发展框架进一步拓展,重点片区开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完成,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将向面积更大、发展层次更高、影响力更广、示范带动作用更强的水平提升,跨入人口过百万的特大城市行列,城市特色与国际化功能彰显,知名度进一步上升。

三是人民生活向全面小康的跨越期。

社会建设将得到全面加强,人的全面发展将备受关注。

以改善生活质量为主的居民消费全面升级,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增强,市民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建设更为宜居的环境要求更高。

四是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加速推进期。

人口、产业进一步向城镇聚集,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城镇化密集区带动和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和重要支撑。

五是信息化的加速融合期。

信息化进程加快,服务业与工业、农业融合互动发展日趋明显,新的融合型产业门类大量产生,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综合上述因素,“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呈现农业提升发展、工业转型升级、服务业跨越发展的态势。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投资拉动作用虽有所弱化,但推动经济增长主动力的地位不会改变。

城乡居民消费升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会明显增强。

出口虽然面临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等因素的制约,但由于出口规模较小,通过努力有望实现较快增长。

全市经济社会将在调整转型中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

第二篇发展目标

第三章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为目标,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坚持以下指导原则:

——坚持转型发展。

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合理扩大投资规模,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努力扩大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坚持创新发展。

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工作创新,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教兴泰战略,培育创新主体,打造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环境,激发创造活力。

——坚持统筹发展。

把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当前与长远,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坚持绿色发展。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人居环境。

——坚持开放发展。

把对内对外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推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合作,努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和先进文化对发展的拉动作用,增强发展的融合性和开放性,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坚持和谐发展。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推进就业放在优先位置,提高教育医疗服务水平,健全完善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稳定,使社会成员都能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

坚持“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思路:

即明确一个目标,建设经济文化强市、打造国际旅游名城;

突出两大重点,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市现代化加快发展;

统筹三大产业,巩固加强农业、做强做大工业、提升发展服务业;

实施四大战略,人才强市战略、文化兴市战略、全民创业战略、区域带动战略;

坚持五个坚定不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地高点定位创先争优、坚定不移地改善民生促进和谐、坚定不移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按照这个思路,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加快构建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

推进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加快构建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布局合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加快构建以充分就业为基础、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的社会发展体系;

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推进生态市建设,加快构建以生态宜居为特色、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形成推动泰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支撑,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四章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我市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条件,与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衔接,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全市生产总值突破3400亿元,年均增长11%,人均达到61000元;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35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达到4220元;

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达到2900亿元和1570亿元,年均均增长18%,进出口总值五年累计突破120亿美元,年均增长15%。

图4-1“十二五”规划主要经济指标(单位:

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

48:

45。

旅游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2%。

图4-2“十二五”末三次产业比重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56%,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泰城跨入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行列,新泰跨入大城市行列,肥城进入功能完善的中等城市行列,宁阳、东平加快向中等城市跨越,小城镇服务功能和吸引力明显提升,新型社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明显提升。

图4-32010年和2015年城镇化率

社会事业繁荣兴盛。

逐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际旅游名城功能要求相匹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衔接的新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社会文明程度大幅度提升;

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人民生活殷实富裕。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累计新增就业再就业人数25万人。

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等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达到或好于全省要求,森林覆盖率达到39.5%,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人居环境显著改善。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努力奋斗,全市转方式调结构迈出大的步伐,强市名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整体实力、综合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主要人均指标力争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富裕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第三篇创新发展

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科教兴泰战略,有效发挥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强市名城奠定坚实科技和人才资源基础。

第五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加大科技投入,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各类科技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创新投入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强化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支持高水平高校、科研单位在泰安建立分支机构,引导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国家、省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培育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并能提供系统集成服务的大型企业,打造省内重要的创新城市和技术扩散中心。

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市的科技企业服务网络,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大型科学仪器共享、科技文献检索、专利和标准服务、检测检验、科技咨询评估、科技投融资等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配套服务。

整合各类资源,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培育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中心、产学研合作成果示范基地、产业化基地和科技园区等成果转化平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水平,培育和取得一批核心专利技术、技术标准和知名品牌。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高科技园区开发建设,发挥其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重点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团队20个、创新创业服务平台50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博士后工作站10家、企业院士工作站15家,重点建设30家市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较普遍拥有专利,全市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请比重及十万人专利拥有量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力争将我市建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

紧紧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重点提升我市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支持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农业良种良法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安全生产等关键共性技术以及医疗卫生、人口与健康、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领域新技术研究,转化推广一批新技术,开发一批新产品,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力争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500项以上,获市及以上科技奖励750项以上,其中,高新技术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所占比例达到60%以上。

第六章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把人才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核心因素,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健全完善人才政策,大力引进培养各类人才和创业团队,为创新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突出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重点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建设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的复合型、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队伍;

大力开发引进文化旅游人才,重点培养引进急需的文化产业领军人物、文化创意人才、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公共文化和基层文化专业人才,突出抓好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旅游服务技能人才建设;

大力开发引进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重点适应高端产业发展需要,以提升关键技术研发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加大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的开发引进力度;

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培养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

集中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建设工程,加速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

到201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由目前的57.9万人增加到80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的比重提高到19%,主要劳动年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45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

创新人才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管理工作体制,加快构建各方面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大力培养人才创新创造能力。

健全人才工作投入机制,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为人才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人才创业扶持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创业的融资环境。

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整合政府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统一开放、面向海内外的人才资源市场。

专栏1实施人才培养重点工程:

重点实施拔尖人才培养工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推进工程、泰山英才梯次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支撑工程、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工程、首席技师带动工程、泰山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旅游人才“双带动”工程、农村实用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