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1553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产业化经营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最佳形式。

在产业化经营发展过程中,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对产业化发展起导向作用。

这种导向不仅表现在生产层面和经营层面,也表现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上,它突破传统体制下地方、部门和所有制的种种局限,促进资源、资本、技术和劳动力合理流动,优化聚合,向优势产业、高效益产业聚集扩张,产生最佳效益。

2、产业化经营是高级化的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

产业化经营依靠龙头企业、基地的带动,将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有机结合,实行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进而在一个区域形成优势产业,形成市场优势和较大范围的区域分工。

同过去农业产业结构趋同性有别,产业化经营表现为结构的专业性和布局的区域性特点。

3、产业化经营是调节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的有效调节机制。

产业化经营一般实行系统内“非市场安排”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利益调节机制,利益调节机制是通过多种分配方式来实现的。

从理论上说,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分配原则是各个环节获得平均利润。

利益调节机制的实现形式,就是各参与主体之间签订的合同,通过合同与契约,保证种参与主体得到可以接受的回报和收益。

4、产业化经营是较高层次的现代农业经济。

一个产业的社会分工和协作,反映这一产业的发达程度和现代化程度。

传统农业规模小、效益低,是一种自给自足经济。

产业化经营追求的是高生产效益、高市场占有率,对集约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有较高要求,这就将社会分工和协作推到一个较高层次。

5、产业化经营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构建的经济组织和经营机制。

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实现农业和相关产业联结及公司与农户的联合,这种联结和联合,需要创建新型经济组织和经营机制,解决产加销一体化和农户、企业、市场之间的关系。

目前,农村各类新型经济组织正在兴起,通过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等模式,有效的提高了农户的组织化程度,解决了过去盲目生产、产销脱节、市场波动、效益低下等问题,从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

(三)基本特征

1、市场化。

(1)资金、技术、人才、劳动力、土地、设备等生产要素靠市场配置。

(2)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之间的利益调节靠市场机制去实现。

(3)产业化经营过程中从原料到终端产品的销售通过市场去实现。

2、区域化。

在一定区域内,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发展一业或几业形成优势产业,实现布局和产业的优化。

3、专业化。

在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各环节实现专业化。

4、规模化。

产业化规模的大小与所追求的最佳效益相一致,随着产业化的发展,其规模是一个由小到大发展的过程。

5、企业化。

就是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借鉴工业生产、技术、物资、资金、成本等方面管理办法管理农业,以实现集约化经营,获取最大经济效益。

6、一体化。

这是产业化经营的核心。

一体化关键在于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7、社会化。

即实现服务体系的社会化。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的客观条件及其发展历程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生和发展,对突破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农业产业化的产生有其客观条件及必然性,其发展历程,也有其规律性。

(一)农业产业化产生的客观条件。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改革率先在农村开始,农村生产力的“政策释效”产生了巨大能量,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产品产量如粮、棉、油、畜产品、水产品都成倍、甚至几倍增长,农民收入也有了明显增加。

但是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结构性剩余之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入世以后,农业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深的层次上融入市场经济体制,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由此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

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在新的情况下寻求新的突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分析农业产业化产业的客观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小规模分散化的经营体制与大市场无法衔接,需要在经营体制上寻求突破。

农户是我国农业最基本的经营单位,由于资源、人口等方面原因,我国农户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低下。

我国农户经营规模与外国比较

单位:

亿亩、亩、万户、万元

国别耕地面积农户数(农场数)户(场)均耕地户(场)均农林牧渔产值

美国61.72192816.8397

法国2.74102268.641.1

日本0.7630724.819.5

中国19.523810.58.21.03

由于我国农户规模小,经营分散,又多属兼业型生产,很难进入大市场,导致农业市场化程度低。

 

我国农业市场化指数单位:

%

年份农业市场化指数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指数农产品市场化指数农业劳动力市场化指数农业资金市场化指数农业技术市场化指数

199568.3992.8253.0973.1565.9840.88

199669.8694.6853.6373.5668.8942.92

199770.4996.8654.9265.3376.1342.53

199865.2797.3853.2265.6750.8743.12

199965.1497.3853.7467.2447.6243.87

200068.8898.9558.9169.9054.9344.52

上表选择5个变量通过加权平均方法估计出一个综合市场化指数。

土地市场化程度也应做为一个重要参考数,目前我国大规模土地流转还没有真正开始,土地市场化程度低,如加上土地市场化指数,农业市场化程度偏差约大于10%左右,因此我国农业市场化程度应低于60%。

一般认为,市场化程度在0-15%为非市场经济,在15-30%为弱市场经济,30-50%为转轨中期市场经济,50-65%为转轨后期市场经济,65-80%为欠发达市场经济,80%以上为成熟市场经济阶段。

以上分析,我国农业处于转轨后期市场经济向欠发达市场经济过渡阶段。

2、农民收入的单一性导致收入增长滞缓,需要在增收渠道上寻求新突破。

农民收入增长滞缓,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全国共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粮食主产区更为明显。

我们从以下几组数字来分析这一问题的成因。

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较 

元、%

年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绝对数指数(96=100)绝对数指数(96=100)

19961926.11004838.9100

19972090.1108.55160.3106.6

19982162.0112.25425.1112.1

19992210.3114.85854.0121.0

20002253.4117.06280.0129.8

20012366.4122.96859.6141.8

20022475.6128.57702.8159.2

我省及我市粮食产量增减与农民收入变化情况

万吨、元

年份省粮总产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市粮总产市农民人均纯收入

199718002186.33031410

199825062383.65802561

199923052260.64802405

200016382022.52711466

200119542182.24522075

200222152360.84682443

2002年吉林省及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

农业收入林牧渔收入工业收入交建收入商服业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总收入

全省148129718212246493892367

松原1653332151553125222102443

从以上三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农民收入增长处于长期滞缓状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收入对种植业依存度过高。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发达国家情况证实,农业一旦失农业外的兼业收入或政府补贴,难以独立发展。

今后依靠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价格来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十分有限,根据国家财力,利用绿箱和黄箱政策,大量增加农业补贴也不现实,必须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3、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在结构调整上寻求突破。

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标准。

发展经济学把农村工业化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二产业比重低于50%,人口城市化率低于35%,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以下,为工业化初期阶段。

达到这个标准为工业化中期阶段。

从我省、我市情况分析,2001年我省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是20.2:

43.3:

36.5,我市是33.6:

42.8:

23.6,而全国的比例是15.8:

50.1:

34.1。

经济发达的省份如江苏的比例是10.5:

52.2:

37.3,广东的比例是8.8:

50.4:

40.8。

同全国水平比,我市第一产业高近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7个百分点,同发达地区比差距就更大。

从结构比例分析,我们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就农业内部结构分析,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种植业仍然占主导位置,农产品区域优势没有形成,农产品加工滞后,流通瓶颈没有完全打开,品牌农业开发处于起步阶段。

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关键还要通过产业化去带动。

4、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和城市化发展的制约,需要在新的就业途径上寻求突破。

依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字,农村人口为8.07亿人,农村劳动人口为3.9亿人,农村究竟有多少剩余劳动力有两种推算方法:

一种是国际比较法,比照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处于工业加速发展时期,农业劳动力约占25%左右,我国现在农业劳动力约占50%以上,剩余劳动力约有1.9亿人以上。

二是国内计算法,通过确定我国现有农业资源可容纳的有效就业量及耕地与有效劳动力之比,判断劳动力剩余。

我国可耕地面积人均只有1.3亩,相当于美国的15%、澳大利亚的12%、加拿大的2.5%。

2000年农业部课题组运用劳动力合理负担耕地法计算出现阶段农业需要的合理劳动力数为1.96亿人,按此计算中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2亿人。

随着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劳动力的增加,我国劳动力剩余问题将越来越严重。

如此规模的农村劳动力不能就业,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个是外部转移,即农业人口向小城镇和大中城市转移。

对于这个问题,理论界进行过探讨,政府部门也制定有关政策加以推动,吉林省确立了建中部城市圈的构想。

但目前大中城市本身就业压力就很大,城市增加人口,资源和资金、体制性障碍都存在,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短期内大中城市不可能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

小城镇由于建设规模小,没有吸纳农业劳动力的产业,难以产生聚集效应,不可能有效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因此只能寻求第二条途径即内部转移,通过农业产业化,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和吸收剩余劳动力。

5、财政、金融对农业投入不足,影响了农业整体竞争能力提升,需要寻求新的投入渠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依赖于农业的投入。

近几年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总量有增加,2001年达到1500亿元左右,但减去农民上缴的税费(1200亿元左右)实际净投入很少,而且在财政总支出比例上,是逐年下降。

财政资金用于农业的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年份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额(亿元)比重(%)

197815113.4

198015012.2

19851547.7

199030810.0

19955758.4

200012808.1

200115168.0

金融部门对农业投资无论是总量还是比例都比较低。

2001年全国贷款余额为11.2万亿元,但给农业的贷款仅为5700亿元,占5.1%。

给乡镇企业的贷款6400亿元,占5.8%。

两项合计占全国贷款余额的10.9%。

资金短缺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

目前我国有大量的储蓄存款和闲散资金,全国居民储蓄存款有11.2万亿元,这些资金对农业的投向一般在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服务业,因此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发展农村经济。

上述我们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条件,说明农业产业化不是一个偶然现象,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

(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历程时间很短,很难用阶段划分的方法去划分,这里面仅仅对产业化发展过程作以下回顾。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在高速增长之后,出现了停滞不前和持续下滑的情况。

1993年10月18日至21日,中央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江总书记到会讲话指出:

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

近几年我国工业高速增长,农业却明显滞后,这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明显不利后果:

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种粮和种棉积极性受到挫伤,有的甚至出现撂荒现象;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之比,已基本恢复到农村改革前的状况;

农业投入减少,农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最薄弱的环节。

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总书记这一段讲话当时引起了理论界的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小规模、分散化的农业经济如何与统一的大市场接轨,如何把亿万农户带进市场,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1994年4月27日,农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发动第二轮农村改革试验》的记者访谈录,被采访者是当时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主任杜鹰。

杜鹰谈到: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一个改革的总目标,在农业和农村领域里,如何建立起一个既遵循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又符合中国农业特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采取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使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包括国际市场接轨,迄今仍然是一个尚未完全破解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就在理论界对破解这一难题进行研究探索的时候,亿万农民在改革实践中开辟了新的道路。

1994年5月16日农民日报《连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长篇幅发表了河北邯郸创办农民服务协会的调查报告,介绍邯郸围绕农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品建专业协会,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情况,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农业产业化的雏形。

1995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王建功、肖万钧、段应碧、王渭田、王明细几位记者《农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功探索——关于山东省农村实施产业化经营的调查报告》这篇调查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

到1995年底,产业化在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已形成一股热潮,蓬蓬勃勃发展起来了。

当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必由之路——山东农业产业述评之一》的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点出了主题:

农业产业化,这个对一些人说来比较新鲜生疏的概念,已经在我国若干地方成为成功地、全面的实践。

山东潍坊,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最早的地方之一,我们踏上那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便情不自禁地被扑面而来的农业产业化热浪和它所显示的强大生命力所感奋。

这里的事实告诉我们,农业产业化的出现和扩展决非偶然。

家庭联产承包主要解决了农业生产体制问题,但没有解决生产和市场衔接问题。

乡镇企业崛起,改变了农村经济的结构,但农村各业怎样有机结合和农村经济与国内外大市场接轨的问题,仍没有很好解决,若干局部的突破和成功,呼唤着纵横捭阖、总揽全局的大视野,潍坊从1992年正式明确提出了农业产业化,使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千百年来首次遭到了革命性的否定。

当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面临着单项突破到整体推进,由平行前进到有机结合的发展阶段的时候,潍坊农民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顺应历史必然,豪迈地、不失时机地迈出了农业产业化的新步伐。

此后,人民日报相继发表了山东潍坊农业产业化述评之二、之三到之六。

农民日报也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为题连载山东农村产业化巡礼之一到之五,全面介绍了农业产业化的做法和经验,从而在全国农村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的热潮,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农产品主产区和西部不发达地区,都创造了很多产业化模式,产业化方向已成为农村发展的战略性选择。

95年9月中央召开十四届五中全会,在《“九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首次提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问题。

96年底江泽民总书记在河南考察农村工作时指出:

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农村改革,还是一个艰巨复杂的任务。

在农村经营体制、农村市场体系、国家对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几个层次上,都需要进一步改革。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市场带基地的方式,实行区域化布局,在不改变农户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前提下实现专业化和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公司带农户等有效组织形式,把分散的千家万户同国内外大市场连接起来,带动和组织农民进入市场。

到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对农业产业化给予充分肯定。

中央高层决策对产业化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农业产业化在全国蓬勃发展,到2003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已发展到9.4万个,各类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值4700亿元。

销售收入超万亿元,利税总额超千亿元,带动农户7200万户,平均每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收1000元。

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历程的回顾,我们可以把握产业化经营从起步到兴起十几年的时间,其中有农民群众实践创造、理论界研究探讨和中央高层形成决策。

也是我们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必然性有了初步了解。

目前农业产业化正在兴起,正在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方向变化,其发展完善还需要相当长一个过程,我们要把握这一发展趋势,积极做好工作,推进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三、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市场发育成熟程度决定的,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但不管选择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核心问题是解决产加销一体化、共同利益最大化、分配合理化,以真正实现农户之间的联动、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以及生产经营主体与市场之间的联结。

(一)运行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不论选择哪种形式,其内部运行机制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是指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结合方式。

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比率为10%左右,在被调查的1.2万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采用合同组织模式的占70.9%,采用合作组织模式的占10.4%,实行企业分红机制的占18.7%。

(1)合同组织形式。

指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各市场主体之间按照相互签订的合同(订单)承担各自责、权、利,在不改变各方经营独立的前提下,联合经营靠合同维系,产品供需数量、价格通过合同衔接,利益分配用合同确定。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一是降低了农户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减少市场风险,获得稳定的经济预期。

对企业来说,可获得稳定的原料来源,避免因原料供需的变化而引起的效益的波动。

二是联合体内部组织成本相对公司企业要低,企业通过合同与农户确定品种、数量、质量标准后,其管理由农户负责,减少了生产的专项投资费用、质量监督费用等。

对农户而言,减少了市场交易费用。

三是通过合同连接千家万户,经营更为自主灵活,不改变所有权、经营权性质。

在目前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素质较低的情况下,更易于被广泛接受。

合同组织形式在安排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时,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服务型合同。

企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对农户利益给予补偿,但农产品价格由市场调节。

第二,保护型合同。

企业与农户确定农产品最低保护价,若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企业按市场价收购,企业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

第三,返利型合同。

使农户分享一部分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

一般是实行保护价收购基础上的利润返还,改变了农户单纯提供原料的地位。

(2)合作组织形式。

即农民在自愿、平等、互惠、互利原则基础上兴办的农村各类新型经济组织。

这类组织在产业化经营中充当两种角色。

一种是其本身就是产业化的龙头,实行产销一体化,对加入合作社或协会的成员统一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销售农产品,有的还统一包装、统一打品牌。

另一种是充当中介组织的作用。

一方面代表社员(会员)利益,与龙头企业谈判并签订农产品产销合同。

另一方面在内部起约束作用,监督社员(会员),按照合同完成各自的义务。

这种组织形式是农户经营适应市场变化的结果,是农村组织制度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它能代表入社社员(会员)的利益,通过有效的合作方式,把农户与市场连接起来,把生产、交换、分配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农户在市场、政府、消费者面前的讨价还价能力,增强了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形成农户利益的自我保护机制。

(3)企业组织形式。

这是产业化的高级形式,这种形式通过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入股的形式或租赁等形式,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公司),形成一个产权独立的经济实体,把产供销各环节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经营体内,实行企业化经营。

这种形式的优点是可以独享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最低和收益最高的好处,资本集中度高,易取得垄断利润,完善的分销网络和先进的营销手段易于灵活进出市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强。

但由于受农村经营体制、土地制度等反面的制约,企业组织形式目前还没有普遍意义。

2、决策机制

(1)分散决策。

在产业化经营组织统一目标,责、权、利明确的前提下,企业和农户根据市场信息和自身资源,分别独立决策,没有固定的程序和规范。

(2)协调决策。

这种决策虽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