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1648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日本文学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的嬗变与发展Word下载.docx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即欣赏、感动、讨厌、不屑等。

1.1.5师生个性关系

师生个性关系涉及师生能力、师生气质及师生性格三方面。

1.2文献综述

作为师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心理关系与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共同构成了师生关系的整体。

师生心理关系是教育关系的深化,因而是师生关系正常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从日本文学中的师生心理关系出发来进行研究,主要涉及的文献资料包括以下两方面,即师生心理关系和以夏目漱石等三位作家作品为样本分析的意义。

1.2.1师生心理关系

我国对于师生心理关系的研究在近几年不算少,尤其是在学科教学中则更加广泛。

学者缑建民提出师生心理关系的三种成分,包括“认识成分、情感成分以及行为成分”。

三种成分相互作用会影响到师生之间的距离与融合度。

虽然和《教育学基础》中对三种成分的界定有所出入,但基本上是相一致的。

师生心理关系在中国的现代教育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师生的心理关系融洽,则会推动教学向前发展,反之则会使教学停滞不前,甚至会出现倒退现象。

正如学者张彦君指出“在现代教育活动中,任何先进的传播媒介之所以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惟有教师才能创造富有情感的教育氛围。

”因此,师生心理关系的发展走向无论在课堂内还是在课堂外,都是不可忽视的力量。

本文以日本师生心理关系为研究对象,在国内的文献中还比较少见,目前暂时尚未搜索到相关的文献资料。

研究日本教育情况,不仅对我国的教育发展有警示作用,更可以以此窥见亚洲教育的未来走向。

所以,对日本师生心理关系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我们对日本教育的认识,也可以让我们在未来教育发展走向上做出更好的决断。

1.2.2以夏目漱石等三位作家样本进行分析的意义。

本研究以夏目漱石、太宰治和村上春树三位作家的作品为样本,并且与对日本教育的相关研究成果相结合,通过文学与教育学的双重视角来更加深刻地理解日本师生心理关系。

之所以选择以上三位作家,是因为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独特视角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学者李光贞在其论文中指出,“夏目漱石在小说中对处于社会动荡转型期的明治时代做了充分且深刻的描写,是那个时代极少数清醒的作家之一。

”因而夏目漱石的作品是日本明治时期社会风貌和精神风貌的缩影,对我们了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教育有很大意义。

太宰治作为经历整个二战的日本作家,他的作品书写了“典型人物反叛传统、寻找自我成长的历程。

”并且其作品中有许多都以当时日本的学校为背景,从《惜别》中对鲁迅在日本留学生活的描写,到《人间失格》中对叶庭大藏在小学的遭遇,我们可以在其颓废美学中清楚地感受到二战后日本社会师生关系的传承与嬗变。

村上春树是当代日本首屈一指的文学家,而村上春树的时代也是一个日本文学的后现代时代。

从《挪威的森林》到《且听风吟》,我们可以看到在工业、自然与人类的对冲中感受人情冷暖,其反映到师生心理关系中也是有迹可循的。

第二章日本文学作品中的师生心理关系分析

2.1夏目漱石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探究

如果说三位作家对于师生心理关系的作品表现都是基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话,那么夏目漱石则是其中时代色彩最浓的一位。

没有明治维新就没有新时代的日本,说它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绝不为过。

身处明治时代的夏目漱石,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尤其是在教育上的巨变。

在《我是猫》当中,来自日本乡下小镇的寒月君通过获得理学学位而备受上流社会的青睐,通过学校教育,他逆转了自己的命运,成为东京大都市的一员。

曾经被竹筐提着拿到市场上去贩卖的小女孩们,像西瓜一样被成堆买走,而到了明治时期,她们也有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成为独立的个体。

这些是日本明治维新后取得的教育上的成功,这个国家由此也获得了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本。

这一时期的日本已经初步建立起小学——中学——大学的学制体系,且大学教育成为日本教育的重中之重,在大学中又最重视外语和自然科学的教学科研工作。

殖产兴业的口号激励了日本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也导致唯利是图、学历至上的风气弥漫着整个日本。

夏目先生站在了明治维新的背后,看到了它的阴影。

让我们回到《我是猫》中,水岛寒月君为了富家小姐去攻读博士学位,而他的博士论文是十分可笑地去磨圆一个玻璃球,并且为之日夜在实验室中奋斗。

在学校的女孩子们有了独立的人格之后,终于不会被家人卖掉了,而是自我堕落在放学路上出卖自己的肉体。

非常有讽刺意味的是,主人公苦沙弥却以一种习以为常的口气轻飘飘地说出来。

承袭德国和美国教育的同时,日本人也迷失了自己。

他们亟不可待地脱亚入欧,年轻人心中崇尚虚荣和金钱,梦想着过上欧美国家的日子。

教育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依然在盲目追求速度和规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西化的,可他们又没有得到西方国家理性求实的精髓,丧失了自己民族文化中的务实平和。

在承认日本教育进步的同时,夏目漱石觉得日本教育更是退步的。

不过这种退步的教育更多地是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而在师生心理关系的发展上,他的作品则是一方面透露出学生勇于质疑老师的不当行为,师生对话更加平等,师生心理关系也朝着平等和谐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同一个老师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却差别很大,师生在心理关系上存在着巨大的地位差别,学生在表面上或许隐隐有超过老师的苗头,而归根结底还是教师手中握有的权利让学生处于了从属地位,因此在心理上也必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因此,追求师生心理关系的平等与否就成为了夏目漱石作品中隐含的一大主题。

2.1.1夏目漱石作品中的师生人际关系

夏木先生的处女作《我是猫》同时也是他最久负盛名的作品,1905年发表于报纸上正式连载。

《我是猫》没有以人为第一主角,而是以一只闯入教师苦沙弥家的猫的视角来写围绕在它身边这些日本人的故事。

因为猫的主人是一位在中学任教的英文教师,所以书中有许多他同自己学生人际交往的细节,包括他以前的学生水岛寒月以及他现在的学生古井武右卫门。

寒月在前文被提及过,他是苦沙弥以前的学生,刚刚拿到理学的学士学位,正想着攻读博士学位。

作为美男子的他,第一次出场就掉了两颗门牙,他常常挂在嘴边的都是自己的风流韵事。

以这样的主题和自己的老师谈话,他并未感到难以开口,而苦沙弥先生也往往是积极地应和。

寒月和老师之间的交往更倾向于朋友,他们对于爱情都有着向往(虽然苦沙弥已经结婚了),寒月吸引女性的气质刚好符合了苦沙弥的好奇心,因而两人的交往可以说是很和谐的。

可以说这两人在人际关系中,师生是身份定位,朋友是心理定位。

尽管寒月已经毕业多年,可是他一直将苦沙弥当做老师,同他讲话也是毕恭毕敬的。

我们可以看下面的对话:

“好久不见了,从去年年末开始就一直在大搞活动。

所以,虽然一直想来,终于没往这边来。

没读过这本书的人可能会觉得这只是简单的寒暄,而实际上,水岛寒月几乎一有空就会跑到苦沙弥家,他们已经熟悉到不再需要寒暄的程度。

不过就因为一些小事没来看自己的老师,寒月就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不好意思,侧面能够看出他对老师是很尊敬的。

在教育关系上,两人在学校教育中建立起来的关系一直延伸到多年以后。

在心理关系上,他们用平等并且亲切的对话,自然更有生命力。

这种师生在人际上的平等是明治时期的产物,随着大化改新开始,来自西方自由平等思想的渗入,让师生交往向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

但是如果将这种平等完全归结到明治维新上也是不全面的。

前面我们提到,夏目漱石本人对明治维新是有怀疑的。

维新前,日本的学生要对师长绝对服从,源于武士道精神的指引。

那在幕府时代是否就没有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完全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呢?

笔者认为并非如此,日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很浓烈的,紫式部的《源氏物语》书写了动人的爱情故事,我们是否也可以认为师生之间的交往也是严肃而亲切的呢?

严肃是由两者身份决定的,任何的师生关系都必须如此。

而师生在被身份束缚之外,还有仅作为社会人必然会有的人际关系,情感就是构筑此关系的基石。

那么明治维新为日本带来的是什么?

是平等,师生地位不以高低来区分,而是以哪一方掌握真知来区分。

因此,他们是平等的,没有绝对的服从与认同。

夏目漱石的另一则短篇《文鸟》正说明了这一点。

夏目漱石曾经在东京大学任教,期间教过不少学生,其中不乏有成就斐然者,铃木三重吉就是其中一位,他是日本当时著名的作家。

三重吉和寒月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老师家中的常客,同老师交往甚密。

三重吉相比于寒月来说,更加有个性和主见。

《文鸟》是一篇记叙短文,写了“我”(夏目漱石)托学生三重吉给自己买了只文鸟,三重吉十分爱惜这只鸟,而“我”只是养了几天就丧失了兴趣,最终因为疏于照顾,文鸟被活活饿死在了家中。

这篇短文的内容很少,情节也很简单,但是其中穿插了“我”与三重吉关于鸟的数次交往。

两人最开始的交往是面对面的,三重吉亲自将鸟送到了“我”的家中,反复叮嘱要如何喂食、如何清扫等细节。

夏目漱石这时与三重吉的关系非常好,三重吉为他买的鸟是精挑细选的,甚至鸟笼都是非常讲究的,可以看出三重吉对老师是很重视的,进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情感深厚,人际交往上没有矛盾,同苦沙弥与寒月一样是定位于朋友层面的。

随着“我”开始饲养文鸟后,同三重吉的交往就日渐少了起来,主要依靠书信来交流,其中的原因主要是“我”不敢再面对三重吉。

“我”对文鸟的照顾很少,后来就成了全部依靠仆人来喂养,而仆人也并不爱护小鸟,“我”和仆人相互推脱责任,最终导致文鸟悲惨地死去。

这期间三重吉也曾写信来问我文鸟的情况,我撒谎说文鸟一切安好。

我们可以从这里面看到一个老师对自己与学生建立起来的一段真挚情感的保护,所以不惜违背原则去撒谎。

这种谎言显然不应该是老师对学生做出的,甚至算不上是善意的,但也恰好说明了夏目漱石本人对师生关系的珍视,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没有端着老师长者的身份,而是将对方看做是同自己一样的可以平等对话的朋友,甚至为此放低了姿态。

这就是明治时期发生的变化,西方“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理念也影响着日本教育界,从铃木三重吉对待“我”后来的表现更可以看出来这一点。

文鸟死后,“我”还是写信给三重吉说了这个消息,不过为了面子,“我”将一切的责任都推给了家里的仆人,认为自己一点过错都没有。

三重吉在回信中表达了他对文鸟命运的悲痛和同情,而对仆人的责备则只字未提。

他对仆人的不责备暗示了对老师的失望,一是责备他没有好好照顾文鸟,二是对他的推脱表示不满。

夏目漱石同铃木三重吉的人际关系并非完全是和谐到没有冲突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会因为价值观的不同产生矛盾,并且这种矛盾无法避免,在文鸟事件上,三重吉与夏目漱石就是因为持有不同的价值观而让师生关系产生的裂痕。

日本的师生关系中,不会因为老师更有特权就会强迫学生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观点,人格从原来在幕府时期的严重依附中分离出来,更加具有独立性,而师生人际关系中的这种依附也逐渐减少。

人格的独立没有破坏这种人际关系,反而让师生都可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师生心理关心才算真正建立,这种心理关系也才是健康的。

回到《文鸟》当中,“我”与三重吉的矛盾是否是不可调和的对抗性矛盾?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当今的中国,老师以后可能会很少再和学生联系了,而夏木先生却把它写了出来,这是他认同了学生的看法,写出来就是要表达自己的内疚,他和三重吉的矛盾只是表面上的,而深层次的其实应该是对话,平等是他们交往的基础。

夏目漱石笔下的人际关系也并不都是这么和谐的。

回到《我是猫》当中,古井武右卫门也是苦沙弥的学生,并且这次是正在苦沙弥任教的中学就读的学生,他同苦沙弥的关系是比较糟糕的。

之前,他故意刁难老师,让老师将拿破仑翻译成英文,给苦沙弥带来了不小的尴尬。

在小说最后,古井武右卫门来到老师家中,请求老师帮助他对学校方面说好话,不要因为自己给金田小姐写情书的事情而被开除。

他对老师说话时的语气一改之前刁难苦沙弥时的嬉皮笑脸,而是十分严肃痛苦地向老师请求,语气谦卑甚至是低声下气。

这里的古井武右卫门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中学生的典型代表,他们有朝气、有生机,同时也沾染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

学生有勇气挑战老师是值得我们称赞的,可是古井同学的方式目的仅在于挑战而不在于追求真理本身,这也是日本只学到西方教育的皮毛而抛却其精神的原因。

古井这种与师长相处的方式,在师生人际中不能让老师得到尊重,自己也同样得不到尊重。

平等的师生心理关系不是教师占主导,也不是学生占主导,而是二者都尊重对方,尊重对方表达的权利。

学生刁难老师是明治时期教育给予学生更多权利的结果,表面上它是进步的,可本质上这是对师生人际关系的挑战,传统的“师尊生卑”是错误的,那么现在的“生尊师卑”就是正确的吗?

显然哪一种都不应该被赞美。

苦沙弥对待古井的态度也十分糟糕,除了回答“这个嘛”以外,他同古井也几乎没有交流了。

书中描写到“首先,主人对这件事情不如说是冷淡的……武右卫门君退学,又与他本人被免职风马牛不相及。

如果近千名学生都退学的话,也许教师们会陷入衣食的困境。

但是,武右卫门君一个人的命运,不论如何变化,也与主人的朝夕毫无关系。

关系单薄之处,自然地同情心也单薄。

”苦沙弥同古井的交往已经是用淡薄来形容了,他对学生毫无同情,任其自生自灭。

虽然古井曾经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也在一定程度上伤害到了苦沙弥,但是两人的师生关系毕竟存在,教师单方面从心理上断绝了这段人际交往,不再给学生任何机会,他的做法也不是建立良好师生心理关系的方式。

总结夏目漱石师生心理关系中的人际关系时,必须要注意到明治时期教育的变化。

夏目漱石的小说中隐含的一个师生人际关系主题是平等,从苦沙弥与寒月、“我”与铃木三重吉、苦沙弥与古井武右卫门这三对师生中,不论是平等和谐的,还是矛盾但平等的,还是冷漠且断裂的,都表达了夏目漱石对平等的向往。

作为一名以讽刺小说见长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正是因为在日本社会中还缺少平等的师生人际关系,所以他才有所向往,有所批判。

师生人际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夏目漱石的作品反映的是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在日本传播开来以后,在教育上也是应该有所变化的。

但是现实的境况让夏目漱石隐隐担忧,虽然自己在与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时是以低姿态去努力创造师生平等,但是学校中依然有如苦沙弥这样的老师,他们在同学生交往时心灵上没有沟通,却掌握着对学生的“生杀大权”,如古井武右卫门一样的学生也没有对老师足够的尊重,两者的人际交往必然会进入恶性循环。

因而,平等的师生人际交往,才能形成和谐健康的师生心理关系。

2.1.2夏目漱石作品中的师生情感关系

师生情感关系是其心理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包括尊敬、崇拜、喜欢、畏惧及讨厌等,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更多的是从长辈对晚辈的角度,有欣赏、感动、讨厌、不屑等,这些师生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师生心理关系是融洽的还是断裂的。

在文学作品中,师生情感关系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种单一的情感,它是复杂的,表面上的情感状态也有与实际上的情感状态相冲突的情况。

夏目漱石和村上春树的作品在表现师生情感上有很大不同。

首先,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写师生的情节非常少,在表现其情感的时候往往是一笔带过。

而夏目漱石则在作品中有大量的师生交往的描写,尤其在情感层面,他的作品通过角色间的交流表现出了人物间十分鲜明的情感状态。

其次,村上春树的所有作品都透露出一种对于情感的克制,更多的是年轻人自身的哀愁,对他人的情感不轻易表达。

夏目漱石作品中的人物则都是态度鲜明,通过讽刺来表现作者对于社会的浓烈情感。

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分析夏目漱石作品中的师生情感关系。

《我是猫》中苦沙弥和寒月这对师生的情感关系比较简单,寒月对苦沙弥的感情是尊敬且亲切的,但我们仔细探究又不仅如此,水岛寒月对苦沙弥的感情其实充满了随意。

他时常出入老师家中,甚至还和老师的家人们也很相熟,他同苦沙弥建立起的情感不仅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更有朋友的情谊在其中。

读《我是猫》时我们可以发现,夏目漱石刻意营造了两人相处吵吵闹闹的场面,两人一同对金田夫人的鼻子指指点点,也对寒月同金田小姐的婚事有过讨论。

这些细节都是在随意之中透露出两人情感的真挚,他们关心彼此的生活,尤其是苦沙弥更是把寒月前途看得比自己的前途还重要,他们的情感超越了师生之情,有着朋友般的理解,也有亲人间的呵护与细腻。

寒月与苦沙弥两人的情感有其独特之处,他们之间是惺惺相惜的。

师生之间产生惺惺相惜情感是不常见的,出身寒门的寒月一直未自己的婚姻感到苦恼,一无所有的他一直被家境富裕金田小姐要求获得博士学位;

苦沙弥是中学英文教师,每个月的薪水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天天都为三个女儿的嫁妆发愁。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像金田先生这样的资本家占有大部分的社会资源,而寒月和苦沙弥等人只能为了生活苦苦挣扎,师生二人不仅在学问方面可以相互探讨,更是在生活当中给彼此陪伴,让他们可以互相安慰。

他们的情感是平等的,苦沙弥给予了寒月长者的关爱,而寒月也让苦沙弥觉得有青春的活力。

尽管生活中有磨难,但却因此能收获到师生间真挚的情感,这是时代造成的不幸,也是时代造就的幸福。

同老师建立起朋友之情的不仅有寒月和苦沙弥,还有作者夏目漱石的学生铃木三重吉。

三重吉对老师的情感可谓复杂,即有对夏木先生学识的尊重与爱戴,也有对他的失望和气愤。

通过文鸟事件,我们不难看出铃木三重吉是个重感情的性情中人,这样的学生在同老师相处中难免会有偏激之处,他对老师夏目漱石有复杂的情感反应也是可以理解的。

实际上夏目漱石也是一个脾气火爆的人,他一生中只拍过一张面带笑容的照片,他给人的形象更多的时候是一个对人辛辣讽刺的中年作家,而像同三重吉这样以谎言来掩盖事实的事情是十分难得一见的。

可见,夏目漱石对三重吉的感情必然有欣赏和喜欢,而他也十分珍重这种与学生建立起的情感。

他们之间平等的相处中尽管有一些争执,但是他们都在师生的交往当中找到了真诚与感动,所以夏目漱石在文中对于平等师生心理关系的追求。

与寒月平等但温暖的情感相比,苦沙弥对待自己的另一个学生古井武右卫门则是另一番态度,他们之间的感情是十分冰冷的。

面对前来向自己求助的学生,苦沙弥的心中充满厌恶之情,这一点从他在和古井同学谈话时非常不屑和不在意的神情就可以看出来。

对于古井的请求,苦沙弥只回答“知道了”,并没有真正给予他任何的帮助,这与苦沙弥作为一名教师的形象是不相符合的。

其实,通过苦沙弥的形象,作者夏目漱石是想讽刺在日本社会中有很多冷漠无情的老师,他们只在意自己的利益是否会受到损害,并不会在学生犯错误之后给予有价值的指导。

因为师生间的地位不平等,给予了教师对学生情感冷漠的权利。

其实可以想见,在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不在意之后,学生也必然会在心中觉得气愤难过,进而也转变成对老师的冷漠。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师生情感的建构更多的是在课堂之外,师生情感的亲厚需要师生双方有平等的地位,这并不是说教师和学生角色不明确,而是双方需要在心理上平等互助,都愿意为对方的成长付出情感。

这里的付出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付出就可以实现,它更需要学生也以同样的情感对老师的感情予以回报。

明治维新以后,呼吁平等自由成为时代的主流,在教育当中也是如此,夏目漱石以小说的方式讽刺了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也同时期望着日本能够在课堂上实现师生心理的平等,从而建立师生间的真挚情谊。

2.1.3夏目漱石作品中的师生个性关系

夏目漱石的作品中人物的性格都十分鲜明,以《我是猫》为例,主人公苦沙弥向来愤世嫉俗,脾气暴躁,与同事和朋友相处经常产生矛盾。

但是同时,他的性格中又有软弱的一面,容易轻信他人的话,容易放弃原则,惧怕政府和警察。

这样的一个老师可以说是不能和自己的学生相处融洽的,但是却有水岛寒月这样一直维护他陪伴他的学生,其原因在于他们性格上是互补的。

寒月的性格是比较温柔的,听说金田先生对他的指责后,并没有感到生气,而是做出了听从金田一家建议的决定,继续他的物理学研究。

可以说,他对别人的态度是比较宽容的,因而对自己老师平时的暴躁性格他也可以处之泰然。

实际上,寒月与苦沙弥的感情应该相互调换才是符合一般情况下的师生性格的,但在书中夏目漱石却有意将他们的性格对调,不难看出他对当时日本师生心理关系状况的讽刺。

在夏目漱石与自己学生的相处当中,他在自己的学生身上也学到了很多。

《文鸟》是夏目先生的散文作品,写了他在东京大学任教时的学生铃木三重吉与夏目漱石关于饲养文鸟的故事。

文中,夏目漱石本人的形象是比较冷漠、懒散、没有足够耐心,而他的学生三重吉刚好于此相反,他对待文鸟付出的热情让夏目本人感到吃惊。

最让三重吉难以接受的是,他一直当作挚友并且十分尊敬的老师竟然把文鸟养死并向自己撒谎,将文鸟之死的责任推卸给家里的仆人,对三重吉来说,他的内心是十分失望的,但夏目漱石先生敢于把这件事写出来也说明了他的悔意及真诚。

三重吉通过自己的回信,无声地驳斥了老师的谎言,表现出了他坚持原则不易动摇的个性。

其实夏目漱石尽管在作品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角色,但是谋求师生心理关系的平等一直是他作品中的中心主题。

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是温馨和谐的,也可以是冲突对抗的,但却不可以是冷漠无情的,夏目先生通过作品传达出他对于师生地位不平等的抨击,并期待着在学校当中的师生也可以像大时代的主题一样,追求平等和真诚,拒绝束缚和冷漠。

2.2太宰治作品中师生心理关系探究

说到太宰治,也许大家会觉得有些陌生,因为他的作品被译成中文的其实不多,在广为人知的小说也就只有《人间失格》一书。

但是,太宰治的文学成就并不比与他同时代的川端康成低,实际上相比于川端康成的避世态度,太宰治要更加有个性。

太宰治生活的时代一直战火不断,即一战前到二战后这一期间,而他在这段时期内曾经迷失过自我,又回到生活的正轨,却又在二战中失去了自己和妻子的家园,不久后他便自我毁灭。

可以说,太宰治的生活经历更加靠近普通日本人的生活。

太宰治家族是日本上层社会中的望族,而他离经叛道的行为让家人彻底抛弃了他。

所以他的作品中写了很多颠沛流离,写了很多日本普通人的生活,也就是说他的作品是很接地气的。

两次世界大战给日本民众的心理带来的很大的变化,也给日本教育领域中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从《惜别》中的自信骄傲到《人间失格》中的失落颓废,太宰治将师生间的心理变化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从夏目漱石到太宰治,尽管平等依然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大追求,但是到了太宰治生活的时代,他的生活中充满了迷茫和虚伪,因此他更多的是对方向感以及真诚的追求。

通过下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在日本师生心理关系诉求的嬗变。

2.2.1太宰治作品中的师生人际关系

探究师生心理关系,太宰治的《惜别》是其中不可绕开的一部作品。

《惜别》是太宰治以中国作家鲁迅为主人公撰写的小说,在书中描写了鲁迅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