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1796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水产大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建有农业部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冷库及制冷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农业部水产动植物病原库、另有农业部远洋渔业培训中心、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中心上海水产大学分院和农业部渔政管理干部上海培训中心以及由中国鱼类学重要奠基人、著名鱼类学家、一级教授朱元鼎先生创建的鱼类研究室和标本室、中日合作淡水渔业资源高度加工利用研究室、捕捞模拟、航海雷达模拟、以及“全球海上搜救和安全系统(GMDSS)模拟、资源环境遥感、淡水渔业资源利用等特色实验室。

学校现有水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水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水产养殖、捕捞学、渔业资源、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渔业经济与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包括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点7个,26个本科专业,8个高职专业;

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水产养殖),2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水产养殖、捕捞学),3个农业部重点学科(水产养殖、捕捞学、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1个上海市教委E-研究院(水产养殖)。

2000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水产养殖学、生物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等6个专业被列为国家管理专业。

截止2004年10月底,在编教职工857名,教学科研人员567名,其中具有高级职务183名,教授41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3名,在读博士学位人员41名,具有硕士学位人员264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农业部第七届科技委成员4名。

目前,在校本专科学生12856人,独立二级学院学生2588人;

硕士生424人,博士生46人,成教学院学历教育学生为1100余人,折合学生当量数为304人,另每年接受近4000人次的继续教育培训。

学校占地面积518518.29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57707.68平方米,体育场地总面积47865.00平方米。

学校拥有单价800元以上的教学仪器设备总值9778余万元,图书馆藏有以水产、海洋、食品为特色的纸质图书68.54万册,电子书籍36万册,建有千兆主干、百兆交换到桌面的校园网络,和服务于学校以及水产行业的“上海水产大学”、“中国水产网”两个互联网站平台,学校承办的《水产学报》、主办的《上海水产大学学报》被三大主要检索机构列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水产学报》获第一、二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建校以来,我校始终坚持水产教育与研究不动摇,立足产学研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大力开展应用基础和技术开发研究。

早在50年代,我校组织广大专业教师和学生深入到舟山渔场,直接参与渔船机动化、海带南移、水产品保鲜等重大技术项目,以及全国首次东、黄海海洋与渔业调查工作;

60年代,组织教师、科研人员,就机轮拖网渔业和城郊养鱼进行科研攻关,取得突破性成果;

70年代虽迁校厦门,我校仍坚持深入福建渔村,为发展福建围网渔业和海水养殖做出了贡献;

80年代以来,我校抓住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的机遇,从1985年开始,先后派出数百名师生奔赴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与南极海域,以“海魂”精神开拓了中国远洋渔业事业;

鱿鱼钓技术为沿海14家国有大型渔业企业开辟了新的增长点,创造了近30亿元产值,被誉为我国远洋渔业的开创者;

90多年来,我校为祖国水产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毕业生遍布大江南北、祖国各地,特别在新疆、宁夏、贵州等地水产事业的开创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九五”以来,学校根据国家科教兴渔战略和上海经济发展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坚持面向“三渔”服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开放式办学,各项事业均取得显著成绩。

1995年全校科研和科技服务总经费不到100万元,1998年增加到600多万元,2003年科研总经费达到2000多万元,并被评为“上海市技术交易先进单位”。

2001年,我校高级职称科教人员平均发表论文数为1.29篇,在理工农医学科领域,列上海高校第七名。

2002年我校人均R&

D(研究与发展经费)在上海高校中排名第六位。

目前正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攻关、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市级重点重大项目30多项。

90年代以来我校共获科技成果奖励41项,包括国家级7项、省部级34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多项,其中李思发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团头鲂良种选育和开发利用-“浦江1号”》荣获200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7年以来共获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海洋渔业专业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获1997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教学改革实践”和“普通高等农林院校教学工作评价研究与实践”(参与)获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有4门课程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1997年以来获上海市优秀教材奖6项。

我校十分重视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著名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同复旦、同济等11所高校建立了“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模式、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建立了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与澳大利亚建立了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并和中国水产集团总公司、上海水产集团、上海光明乳业股份公司、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四川、云南、新疆、安徽和三峡等地著名企业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日本、美国、韩国、越南、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有长期学术往来和合作交流;

学校聘请了牛满江、朱作言、夏德全等一批著名专家为名誉教授、顾问教授或客座教授,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和活动。

学校还长期参与中美海洋生物资源合作计划,与联合国粮农组织、教科文组织、渔业信息中心,加拿大国际开发研究中心,瑞典国际科学基金会,亚洲水产学会,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等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1996年我校与日本国际农林水产业研究中心进行合作,参与开展了“中国主要食物资源的持续生产和高度利用技术的开发”综合合作项目之一的“淡水渔业资源加工利用技术的开发”的研究,对占我国渔业产量40%的淡水渔业资源的高度利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2年,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特授予我校友谊勋章,以表彰我校在培养越南留学生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

我校在9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为祖国水产事业的发展培养了3万多名优秀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我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迅速发展成为一所万名在校生规模的大学。

学校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学科和专业建设不断发展,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教学质量有了稳步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正在不断提升。

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的工作,要把学校的发展放在全国水产事业发展的大局中、放在全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中、放在上海科教兴市战略与上海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中,来思考,来定位,来谋划,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提高,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地位,坚定不移地走“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之路,开拓学校工作新局面。

第二部分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及其主要成效

一、明确办学指导思想与目标,不断提升办学理念

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我校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找准学校定位,把握学校发展目标和方向,进一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渔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1、办学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强国三大战略中,继承和发扬我校90多年的办学经验和传统,加快学校跨越式发展步伐。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走内涵发展道路。

坚持办学目标,狠抓学校建设,发挥专业特色,不断发展、提升和巩固学校在中国高等水产教育和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

积极服务全国,服务上海,在融入世界农业新技术革命浪潮中,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需要;

为实施“科教兴渔”战略,建设中国渔业强国,为实现上海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建立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拓展成人教育,适度发展留学生教育的多层次办学体系。

通过实施“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能力;

深化教学改革,合理高效配置教学资源,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大力推进“三个协调发展”,即特色优势学科与一般学科的协调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与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

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单科性向多科性大学的转变,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变,由“硬件和空间”资源扩张为主的外延式发展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坚持“育人为本”,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坚持在教育管理中,以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学校定位与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科教兴渔战略和上海经济发展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到2012年建校100周年时,基本建成一所特色学科优势明显、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科研并重的,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等水产教育一流特色大学;

成为我国高级水产人才和知识型应用人才培养的摇篮,成为水产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形成更为完善的、结构合理的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教育体系;

促进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的协调发展。

基本建成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生规模稳定在12000人左右;

研究生规模发展到1500人左右;

留学生规模达到1000人左右。

――基本实现学科群优势明显、特色主干学科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目标。

争取在水产养殖学、渔业资源、捕捞学、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渔业经济和渔业管理等学科领域中取得一批重大突破;

水产养殖学科和海洋渔业学科综合实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水产品加工与贮藏、渔业经济与渔业管理等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建设一支以优秀学科带头人为主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达700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争取达到50%,教授80多名,副教授300多名,争取引进或培养“两院”院士1-2名。

――根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着力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基础扎实、一专多能,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

――在融入上海,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中,坚持为“三渔”服务,为农业现代化服务,拓展优势学科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服务领域,大力支持中西部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上海都市农业建设,并不断推进中国高等水产教育国际化。

3、科学制订规划

根据中国实现渔业强国目标的人才要求,结合上海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学校分别制定了学校发展战略规划、学科建设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师资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等。

在最近召开的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第八次联席会议上,上海市委政府对我校的校园布局做出重要的调整,我校整体迁至临港新城,新校区占地1500多亩,教学用房面积37万平方米,建设学生公寓及生活配套用房16万平方米,这将是我校发展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机遇。

为实施此规划,我们将坚持发展为主题,优化学科结构为主线,建设师资队伍为核心,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动力,瞄准发展目标,加大推进力度。

我们将分阶段推进学校目标的实现。

第一阶段,到2005年底,调整与启动阶段;

第二阶段,2006-2008年,构建与形成阶段;

2009-2012年,发展与完善阶段。

二、创新教育思想观念,发扬特色,坚持水产教育不动摇

我校遵循办学传统,发扬特色,创新教育思想与观念,坚持水产教育不动摇,坚持“学生为本”和“育人为本”,努力培养优秀人才。

1、创新教育思想观念

我校在9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不断调整、创新办学思路,形成了“遵循一个传统,发扬两个特色,适应三个需求,坚持四个第一”的教育思想与观念。

――“遵循一个传统”。

我校在1914年9月1日将“勤朴忠实”确立为校训。

90多年来,在学校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勤朴忠实”始终贯穿于我校的办学过程中,落实在师生精神塑造和优良校风的培育上,并不断加以继承、发扬与创新,这一校训在继承中不断发扬,在发扬中不断创新,已成为水大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将此传统作为对当代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用光荣的传统教育学生,用丰厚的业绩鼓舞学生,用对事业的追求引导学生,努力培养学生忠诚务实,培养学生爱国朴实,吃苦耐劳,乐于到基层与一线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

――“发扬两个特色”。

一是继承传统,发扬特色,坚持水产高等教育不动摇。

二是心系“三渔”,服务全国,坚持“产学研”紧密合作,把学问做在大海大洋中,将“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上。

我们将这些特色融入、渗透到办学风格、培养目标、学科水平、课程体系、管理方式等诸多方面,将特色成为办学质量、学生素质的集中表现和标志。

――“适应三个需求”。

一是不断主动适应我国水产事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是不断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是不断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人才的需求。

――“坚持四个第一”。

在安排学校各项工作中,坚持本科教学第一;

在抓教学工作中,坚持质量第一;

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坚持学生第一;

在资源配置中,坚持人才第一。

在教学工作及教学改革方面,我们根据学校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意识和新的人才质量观。

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借鉴、吸收现代教育管理经验和思想,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调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积极性。

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按照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提高素质、鼓励创新、发展个性的原则,优化培养方案,全面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整合课程体系。

2、坚持水产教育不动摇

90多年来,在我校办学的各个历史阶段,无论环境如何变化,无论条件如何困难,我们始终坚持高等水产教育的办学方向,特别是学校经历了1972年的搬迁和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变化后,都始终坚持了这一办学传统。

――坚持为“三渔”服务,为我国水产事业发展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贡献出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在我国从世界渔业大国向渔业强国迈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继续保持了我校在水产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积极探索国内外高等水产教育的演变规律,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不断调整、完善、充实、优化水产学科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将引领中国水产高等教育及改革发展为己任。

――从上世纪50年代起,我校就不断进行教育模式的探索,无论是在80年代,还是在90年代以来,承担了全国水产类本科专业目录的修订任务、承担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新世纪教改工程”、“产学研合作试点项目”等国家级教学改革和实践的项目,完成了一批又一批面向21世纪的水产类本科教材的编撰。

――在学科建设中,在不断提升和强化主干学科的同时,促进主干学科向其他学科的延伸,先后创办了生物技术、水族科学与技术、海洋药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市场营销等一批新专业;

同时,我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国内最早设立水产学科硕士点的高校之一。

我校已成为高等水产教育学科门类完整、办学层次齐全的高校,在中国高等水产教育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历届校领导始终不渝地遵循前人的倡导,将实践能力的培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在产学研结合中形成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优良办学传统。

我们要求广大师生,心系“三渔”,服务“三渔”,我们响亮地提出把学问做在大海大洋上,将“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上。

通过坚持教学与生产、科研结合,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我校学生形成了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竞争优势,毕业生就业深受欢迎。

三、育人为本,牢固树立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我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始终坚持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始终坚持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地位。

――领导重视,组织健全。

我校领导反复强调“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必须保证教学工作的执行与落实。

我校实行教学质量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明确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各学院党政一把手是学院教学质量的第一负责人。

我校1995年就成立校、院两级教学工作委员会,从组织上保证了教学领导工作的到位,并从90年代初期成立校院两级督导小组,我们还建立了学生信息员队伍、干部巡视制度等,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转。

同时,还不断强化教务处在全校教学工作中的统筹、指挥和协调作用。

――制度保证,教学优先。

制度建设是教学管理规范的基础。

我校先后制订了34个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不断调整完善。

使教学全过程处于有标准可循,有制度可依,管理监督双管齐下的过程控制之中,特别是我校十分重视教学质量考核工作,在《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中,对教学管理与保障、课程讲授、课程考试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事故提出了认定标准,并对相关责任人提出了处理办法。

把师德师风、教学质量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主要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时,实行教学质量考核一票否决制。

――深入改革,突破瓶颈。

在学校的各项改革中,坚持把教学改革作为主要内容,以教学改革来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

我校自1999年就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这些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使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本科教学工作倾斜,使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

――经费到位,持续增长。

在学校预算安排中,始终坚持把教学经费放在重要位置,确保重点,优先安排。

近三年来,我校学费收入用于四项教学经费的比例每年都超过25%,生均四项教学经费逐年增长。

特别是近三年投入近1700万元,用于基础实验室的改造,至今已连续三学年共投入1000万元,用于专业教学实验室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实验条件。

同时,用于学生教学实践的经费也不断增加。

――相互配合,多管齐下。

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要求各部门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机关各处室、直属部门、后勤等职能部门主动为教学服务,做好教学工作中的“配角”,围绕教学需要开展工作。

在日常工作中,实行“首问负责制”,优先处理教学第一线的问题。

――明确重点,协调关系。

我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中心,注意正确处理好各层次教育的关系。

我校充分认识到,要追踪学科发展前沿,提高办学层次和学术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有高质量的本科教育为依托。

我们明确,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和基础,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拓展成人教育。

四、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适应时代发展

面对新世纪高等教育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要求,我校以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通过坚持特色,发展特色,创造特色,进一步加强了本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力度。

1、专业调整与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已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其中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已建设成为国家、农业部和上海市的重点学科支撑专业,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随着当今科技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些传统专业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同时新学科的建立,新专业的拓展也十分现实地放在我校面前。

为此,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教高[2001]5号文件精神,制定了上海水产大学学科和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学科专业定位和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建设渔业强国对人才与技术的需求,构建以水产、海洋、食品、渔业经济和渔业管理为特色的主干学科体系,同时为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推进一批相关学科的专业建设。

――在主干学科体系建设中,通过改造传统学科、提升优势学科和发展交叉学科,构筑“水生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生生物资源宏观战略研究”两大特色学科群。

――在相关专业建设中,发挥学校的学科特点和区域优势,通过主干学科的优势来带动和推进相关专业的建设,使相关专业逐步融入主干学科,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本科专业调整与建设的实现途径

依托和发展特色主干学科及其两大特色学科群,加快提升传统特色专业,积极培育上海经济与社会发展所急需的应用专业,优先发展对我校优势特色专业具有支撑作用的新兴、基础专业,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

――提升传统特色专业水平

通过引入高新技术与新兴学科,促进学科交叉等途径,进一步提升了以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为代表的传统特色学科专业的优势。

其中:

水产养殖学科专业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环境科学的交叉整合为基础,通过向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拓展了学科专业的外延与内涵,依托该学科所创设的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经教育部批准全国首次设置的新兴专业,已成为现代都市渔业很受欢迎的专业。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进一步转向与工程技术与网络技术、遥感技术、生物科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等科学技术的交叉融合,创设了远洋渔业专业方向,为促进我国海洋渔业由近海渔业向远洋渔业的发展,从自由开发型向资源管理型过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技术保障。

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特色学科专业基础上,增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加入WTO后我国食品(特别是农产品)质量标准、质量检测检验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所急需的高级人才,促进食品生产从传统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换。

――加快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和社会急需的应用学科专业建设

90年代以来,在依托渔业经济、渔政管理、渔业电子信息技术等特色学科,逐步设置了渔业经济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等本科专业的基础上,近年我校依托水产养殖学、海洋生物学、食品加工学、渔业经济学等特色学科,根据上海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为适应2010年“世博会”对旅游会展、海关物流、金融保险等人才的需要,又增设了日语、海洋生物制药、市场营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环境工程、水族科学与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物流管理等社会所急需的本科专业。

――采取多元化的措施,加强专业建设

一是以实施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在跟踪学科前沿,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培养,树立团队精神中推动学科专业的调整与建设。

二是通过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和分配制度改革,从机制上支撑学科专业调整与建设。

三是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通过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选派优秀教师出国进修、学习、访问,提升学科专业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