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1939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蛋白质纯化课侧记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老板人很nice,但是他实在没钱了,所以我只好咬咬牙自己套腰包解决了,去年的退税就这样全搭进去了,欲哭无泪啊。

四月五号下午我赶到冷泉港,办完登记手续后被告知晚上七点全体开会,与教员和同学见面。

老师一共有四个,每人负责一个模块的实验,持续三天时间,每个老师都有一两个助手帮忙。

学生则一共有16个,分成四组,轮转式的做完四个模块。

我这一组其他三个人是:

来自coloradoBoulder的chad,做有丝分裂的;

来自Princeton的Adam,做海洋生物学的。

Chad和Adam都是博士后。

第三个是来自丹麦的Charlotte,是个博士生,做植物的。

现在开始八卦一下几个老师,^_^总负责人是来自wisconsin-madison的RichardBurgess教授,这老头很有意思,带这个培训班已经带了十二年了,到现在还是乐此不疲。

他六十年代是watson的博士后,watson似乎跟他关系很好,每年纯化课的时候,watson都会跑到培训班的实验室找Burgess聊天,同时拉他去吃饭什么的。

后来的有一天,我还真的看到了watson去找他聊天。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watson此人相当精神,走路象年轻人。

watson此人口碑很不好,很自大。

连Burgess教授一次和我们吃饭的时候都承认,watson有时候口无遮拦,让他都觉得很难堪。

但是Burgess又承认watson对他自己的学生很支持,很提拔,这几年又尽心尽力为冷泉港筹款,贡献巨大。

第二位教员是来自UCLA的AlbertCourey教授。

这位教授人很nice也很幽默,四位老师中我对他印象最好。

申请这个课前,我先跟他发过e-mail询问这个课的情况,而他也鼓励我申请。

这老哥研究果蝇的,但是他却负责教一组纯化转录因子的实验。

我一开始不太理解,后来问他的学术经历,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老哥博士是做生化,博后跟的是robertTjian(钱泽南),还是做生化,研究转录因子。

后来做了faculty之后,决定用果蝇做模型来研究转录因子。

他那时侯不懂果蝇的遗传学,完全靠自学和到处问人。

我知道后觉得特佩服,真正的科学家不应该被自己过去所受的训练束缚死了,应该是根据研究的需要随时准备学习新东西。

这老哥虽然不是最年轻的,但是却很能跟上年轻人的潮流,比如他说他有一个ipodmini,还在网上itunes商店买过歌。

我还跟他就ipod聊了一阵子,因为我也有个ipod。

第三位教员是来自TexasMDAndersoncancercenter的sue-hwalin教授。

她是一个身材瘦小的中年妇女,台湾人,特搞笑,非常喜欢给我们讲她博士后老板的笑话。

一个笑话是这样的,有一天有一个学生向这个老兄投诉说和实验室另一人有矛盾。

这个老兄想了想,然后一本正经的说,和人产生矛盾了,一般有三种选择。

第一种呢,就是既然你恨他,那就杀了他好了。

那个学生听了之后,差点倒了。

这个老兄说看起来你丫没这胆量,那还有第二种选择,就是杀了你自己。

那个学生听了几乎要吐血。

这老兄一看乐了,然后说你既然没种杀人或者自杀,就剩第三种选择了,就是ignorethatguy哈。

还有另一个笑话,sue-hwalin的博士后老板虽然当了老板,但是还是喜欢做实验,并且和一个博后共用一个bench。

有一天那个博后指着这老兄的鼻子说,XXX呀,你把bench弄得太乱了,赶快给我清理干净了。

这老兄听了之后也不怒,而是慢条斯理的辩解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工作方式,我喜欢乱,你丫管我呢,要是不喜欢,我们可以在bench上画条线划清界线,从此井水不犯河水。

哈哈哈。

这老美连三八线都出来了。

第四位教授是rutgersuniversity的konstantinSeverinov副教授,这老兄是俄罗斯人,这四位老师中最年轻的一位。

此君满头乱发,一脸大胡子,看起来很邋遢,所以一开始我对他印象不佳。

后来发现此人相当nice。

Konstantin特搞,有一次他做报告,他的电脑的桌面上有一堆乱七八糟的文件夹,其中有一个竟然是divorce!

我告诉坐我旁边的一个老美,老美说也注意到了,认为实在是很sad,呵呵。

另外,他有两个未成年的儿子,喜欢不断打他手机。

结果他常常讲实验讲到一半就得停下来接电话。

这个课结束之后,他还跑到冷泉港书店买了一堆虫子毛绒玩具给两个儿子做纪念品。

舔犊情深,可见一斑。

(三)不溶的Sigma32

四月六号早上,我们开始了第一模块的实验,Burgess教授负责。

这老兄研究了一辈子E.Coli的RNApolymerase。

E.ColiRNApolymerase核心酶是一个蛋白质复合体,只有合成RNA的活性,却没有识别DNA的能力。

Sigma系列因子能够识别启动子,并且与核心酶结合,从而实现转录。

我们这个实验的核心主角就是其中一个因子,叫Sigma32。

Sigma32可以识别heatshockgenes的启动子。

Sigma32过表达在大肠杆菌里面的时候,绝大部分形成了不溶的包涵体(inclusionbody),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用变性剂溶解变性不溶的蛋白,然后做重折叠。

所有的buffer几乎都已经配好了,所以直接做就行了。

我们先用1%Triton来溶解细菌本身的一些蛋白,inclusionbody相当稳定,不溶于triton,所以这一步,绝大部分垃圾就被去掉了。

下一步就是用变性剂来溶解inclusionbody。

用什么好呢?

Burgess教授提到了sarkosyl。

sarkosyl(N十二烷基肌氨酸钠)是一种比较强的阴离子去垢剂,0.3%的浓度就可以让包涵体溶解。

sarkosyl的优点是,虽然在高浓度下有变性作用,低浓度下却对蛋白质有稳定的作用。

所以用sarkosyl做重折叠之前的变性剂是再好也不过的了。

Burgess还要我们试了经典的GudnHCl(盐酸胍)来变性,作为对比。

Inclusionbody在这两种变性剂下很容易就溶解了。

然后我们得去掉变性剂,做重折叠。

怎么做呢?

方法有很多种,最简单的是透析,把变性剂全部换掉。

这个方法Burgess并不喜欢,因为,透析是个缓慢的过程。

在透析袋里面,蛋白的浓度还是很高。

折叠中间产物容易相互接触形成不溶的聚合物。

另一种方法是突然稀释变性的蛋白,由于蛋白浓度相对与透析低了很多,好一点。

但是问题也是类似的。

Burgess提议用逐步滴加稀释的办法。

就是放一大烧杯的缓冲液,里面有一个磁石可以不断混合液体,然后一滴一滴加入变性的蛋白溶液。

由于烧杯里的溶液蛋白量是逐渐增加的,所以一开始蛋白折叠中间产物能够相互作用的几率大大降低了。

Burgess说的还真象那么回事,可事实上,嘿嘿。

我们先用试着重折叠GudnHCl溶解的Sigma32。

一开始还好,滴到后来,溶液就变浑浊了,最后几乎成了冲淡了的牛奶那样的东东。

Burgess脸色不好看,说不应该这样的。

我们一离心,沉淀出来一大堆不溶解的蛋白。

剩下的上清跑了一个PorosHQ50阴离子交换柱,拿到的蛋白很少,回收率小于5%。

失败啊。

从这里开始,我要岔开一下,讲一些跟这个模块实验没太大关系,但是很有意思的东西。

(四)Hydrostaticpressure和跑小柱子的trick

Dr.Burgess假定我们对蛋白质纯化一无所知,所以讲得很细致。

比如他特别提到了disposablecolumn的用法。

这种小柱子很简单,把beads倒进去,冲洗一下就可以用来纯化蛋白了,很方便。

唯一的问题是,由于是依靠重力跑,速度有时候会十分慢。

液体流经柱子速度由hydrostaticpressure(静流体压力)来决定。

而hydrostaticpressure又是由实际柱高(即液体经过的长度)来决定。

如果你嫌液体流得太慢(尤其是洗柱子的时候),可以在柱子下端出口连一个长的塑胶管子或者针管,这样速度会快很多。

这是很简单的小trick,但我觉得对初做蛋白质纯化的人还是很有帮助的。

我知道一个例子。

我原来很喜欢女生A,有一天晚上主动等在她实验室等她做完实验,就开车送她回家。

这一等不得了,从晚上七点等到了凌晨一点。

这个过程中,她好像没什么事情,但是每隔20分钟,她就会去一次coldroom。

作完实验了之后,我好奇的问她,到底是什么试验花了这么长时间,结果她说她在用一个disposablecolumn纯化蛋白,由于beads稍微多了一点,速度很慢,而protocol有一步要求用数百毫升的洗液来冲洗柱子。

所以她每隔二十分钟就去加洗液,所以白白花了好几个小时。

我听了之后都要ft了,没想到她们实验室竟然没有人告诉她,有简单的办法可以让柱子跑得快一点的。

只要在下端出口加一个长管子,她至少可以少等两个小时。

当然最简单的办法还不是这个,最简单的办法的是把盛有洗液的容器放高,然后利用虹吸的原理让液体源源不断的流经柱子。

同时,柱子的下端连上塑胶管,弯成一个连通器,这个连通器的高度应该略高于柱面,这样冲洗结束后,柱子就不会干。

如果用这种方法,A就不用在实验室待一晚上了,因为一切都是自动完成的。

我现在跟A已经完全没有来往了,但我对她映象还是十分深刻,主要就是因为她那晚跑柱子的经历。

话撤远了,现在再回到蛋百质纯化课。

(五)“万金油”buffer

Dr.Burgess这人特有意思,喜欢吹嘘他发现的小trick。

比如,他得意说他是全美国最早用coomassieblue染蛋白胶的人。

据他说,六几年的时候他看到一个澳洲的老兄的一片文章,讲述一种新奇的染料叫考马市亮蓝,比当时流行的染料amidoblack灵敏十倍以上。

所以他就写了一封信要了一些,结果效果奇好。

我们听得都目瞪口呆。

不过Burgess最自豪的,还是他的“万金油”buffer。

他告诉我们说,他几十年了,总喜欢用这个buffer的配方,什么蛋白都喜欢这种buffer,可以说到了包治百病的神奇地步。

尽管他吹得神乎其神,配方却十分简单。

这个buffer叫TGE,就是Tris,glycerol和EDTA。

配方是这样的:

50mMTrispH7.9;

0.5mMEDTA;

50mMNaCl;

5%glycerol。

Tris、EDTA、NaCl这三样都没什么,真正关键的是5%glycerol。

有了这个glycerol,很多蛋白,尤其是酶会十分稳定。

这个稳定的效果是十分惊人的。

Dr.Burgess就此跟我们讲了他的经历。

六十年代的时候,他还是个小博士后,在watson实验室里干,主要是纯化细菌RNApolymerase的各个亚基。

那时候一个大问题是RNApolymerase纯化出来后十分不稳定,放冰上,过30分钟,活性还会损失一半。

Burgess有一次不小心出了错误,把纯化出来的RNApolymerase和glycerol混合了。

结果意外发现,RNApolymerase变得十分十分的稳定。

稳定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你把这个酶加上50%glycerol,用平信从美国寄十几天到澳洲,活性还有70~80%!

另外Burgess也提到,如果要保存的蛋白有二硫键,加一点DTT,防止蛋白形成非天然的二硫键,也会对蛋白质的稳定有好处。

为了让我们对这个“万金油”buffer的好处有感性认识,Burgess设计了一个实验让我们做。

他之前已经准备好了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GFP包涵体(inclusionbody)。

我们把包涵体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用guanidiniumhydrochloride(盐酸胍)溶解变性,另一部分用sarkosyl(N十二烷基肌氨酸钠)溶解变性。

然后把这些溶解的GFP溶液分到一个96孔板上,每个孔10微升,然后加入20倍的refoldingbuffer来稀释,稀释了之后,变性的GFP就开始重折叠。

我们有一个hampton卖的refolding试剂盒,内有十几种不同配方的refoldingsolution。

我们试了所有这些buffer同时还试了TGE,TGE+15%glycerol,TGE+35%glycerol,TGE+45%glycerol,这四种buffer。

由于GFP折叠好了才能发荧光,用一个fluorescenceplaterreader,我们可以实时监控折叠的效果。

结果让人很吃惊,Hampton卖的这个试剂盒,虽然配方都很fancy,但是一塌糊涂,没有一种溶液能让GFP重折叠的很好。

相比之下,TGE的四种溶液都很好,GFP重折叠的效率是hamptonkit的几十倍。

最强的是TGE+35%glycerol。

另外,不论是用GudnHCl变性还是用sarkosyl来变性,TGE+glycerol的重折叠的效果都很好。

实验结果出来后,看着我们惊讶的表情,Burgess脸上都笑开花了,呵呵。

这个实验我还学到的一个教训是,不能迷信商业化的kit,很多kit吹得很牛,但并不一定真的好用。

(六)兴风作浪的乳糖(lactose)

晚上每天都有人做报告,我觉得让我收获最大的是BillStudier的报告。

本来这个报告是后来才听到的,但是由于Burgess的模块是唯一的涉及大肠杆菌中表达蛋白的,我把这一段提前来说说。

Studier这老哥是BrookhavenNationalLaboratory的,一生研究T7噬菌体,也是T7RNApolymeraseinductionsystem(pET系列质粒)的发明者。

T7系统在大肠杆菌表达蛋白的应用实在太广泛了,但凡表达蛋白的兄弟姐妹们的不可能不知道这个系统。

长话短说,pET系列的质粒都用T7promoter来控制基因的表达。

T7promoter只能被T7RNApolymerase识别,而这个咚咚大肠杆菌是没有的。

但是有一些溶原菌株,染色体里面已经整合入了由LacUVpromoter和lacoperon控制的T7RNApolymerase基因片断。

如果在细菌培养基里面加入IPTG,来诱导T7RNApolymerase的表达,就可以启动目的蛋白的表达。

这个系统非常强大,原因在于T7RNApolymerase工作起来非常有效率,效率高到什么地步呢?

就是表达一个蛋白,表达量可以占到大肠杆菌总蛋白量的50%!

大家可以想象,这种系统虽然很强大,但是表达量太大,对大肠杆菌有毒性,造成的结果就是大肠杆菌十分排斥表达蛋白的质粒。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我曾经想用细菌表达一个蛋白,而且估计这个蛋白会形成包涵体。

妖怪的是,用质粒转化蛋白表达菌株BL21(DE3)怎么也不能转化,铺的板一个菌落也没有。

我当时就怀疑是因为表达的蛋白对大肠杆菌有毒性,仅仅是本底的一点表达就足以杀死细菌。

我来来回回一共转化了五六次,最后终于找到了唯一的一个菌落。

虽然当时我怀疑过本底表达是罪魁祸首,但是我没有仔细想过本底是怎么来的。

这个问题到了billstudier做报告之后,才真相大白。

原来我们一般用的LBbroth有三种成分,其中一种是tryptone。

Tryptone是caseine的酶解产物,而casein又是milk里提取而来。

由于milk有乳糖(lactose),tryptone里面也有乳糖的污染。

Billstudier研究发现即使很微量的lactose也能有效的诱导蛋白表达。

原来如此

所以要解决我原来的那个问题,用一种不含有乳糖的media做培养板就完事了。

有意思的是,细菌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特点,如果培养基里有足量的glucose,细菌会优先摄取glucose,而不能摄取lactose。

Billstudier根据这个特点研究出一种可以自动诱导的培养基。

这种培养基含有成比例的glucose和lactose。

细菌首先摄取glucose,不摄取lactose,当细菌长到一定密度,耗完glucose之后,就开始摄取lactose,从而开始诱导表达。

所以用这种培养基养菌,很省事,接种了第二天收细菌,提蛋白就行了。

最后Billstudier老爷子特别强调的是细菌的供氧。

氧气是限制细菌生长最重要的瓶颈,如果有足够氧气在培养基里面,大肠杆菌的密度可以从一般的OD6002~3翻十倍到20~30!

要提高培养瓶的供氧,可以用baffledflask。

这种flask的瓶底边缘有几处凹陷(类似于可乐塑料瓶底那样的形状),能有效增加空气培养基的混合。

最后,详细内容可以见下列文献:

ProteinExpressionandPurification41:

207~234(2005)

(七)古怪的CDC6

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在大肠杆菌中表达蛋白质的例子,一个很夸张的例子,但是很有启发性。

BruceStillman是冷泉港的现任主管,是一个绝对的牛人。

不但科学做得很好,而且还很爱国。

他是澳洲人,在美国待了N年,却从没有加入美国国籍,所以他只是外籍院士。

我们的晚间报告有一个是他作的。

他主要研究真核生物的DNA复制。

这是一个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完全弄明白的领域。

在报告里面,他特别提到了表达纯化CDC6蛋白的经历,我觉得十分有意思。

这个蛋白,用他的话说,是“apainintheass”。

CDC6是干什么的呢?

这要从ORC说起。

真核生物的DNA有多个复制起始位点(replicationorigin),ORC(OriginReplicationComplex)是一个很大的蛋白复合体,可以识别这些复制起始位点。

ORC在整个细胞周期里面都是与DNA结合的。

在G1期里面,CDC6这个蛋白会与ORC结合,同时让MCM(DNA解旋酶)也装载到ORC上,形成一个prereplicationproteincomplex。

这个complex一旦形成,DNA复制的准备工作就完成,只等其他kinase的激活,细胞从G1进入S期,复制就开始。

Stillman实验室一直想表达酵母的CDC6和ORC的重组蛋白,然后做结构研究。

但是到了CDC6,他们碰到了大麻烦。

首先他们尝试真核系统来表达,但是意外的是,他们发现表达出来的CDC6完全没有活性。

然后他们尝试用大肠杆菌来表达。

首先发现37度诱导表达出来的蛋白不溶,重折叠也没有用。

然后他们尝试在室温下诱导表达,发现蛋白虽然可溶了,但是都被降解了。

然后呢,他们就想到了加一个GSTtag,这下好了,蛋白也可溶了,也不被降解了,但是还是没有活性。

他们估计是因为GST可以形成dimer,干扰CDC6的正常功能。

所以呢,他们重新做了一个construct,在GST和CDC6序列中间加了一个蛋白酶切割位点。

正当他们满心欢喜的以为问题解决了的时候,意外又出现了。

有GST的CDC6是可溶的,可是一旦把GST切掉了,CDC就沉淀出来了....@#%#^&

%$^#

几乎是山穷水尽了,但是做这个project的博士后还是没有放弃希望,他做了最后的孤注一掷。

他猜到这个蛋白可能很不稳定,对缓冲液要求可能很高,所以他让一个本科生连续试了十多种buffer,最后发现如果用磷酸钾+谷氨酸钾缓冲液,切掉GST之后CDC6就不会沉淀了。

Stillman认为谷氨酸根和磷酸根跟氯离子相比更接近与核酸,可能让CDC6更稳定。

这个CDC6一共花了他们18个月时间,却就这一点小trick!

这以后,他们表达的CDC6都有活性了,后来做了一系列的电镜三维结构重构实验,研究CDC6和ORC的复合体结构。

Stillman实验室正在准备一篇文章要投到nature上去。

大家等着看把。

(八)“液体DEAE”

绕了这么大一圈,现在再回到第一个模块的实验来。

前面提到Dr.Burgess要我们试GudnHCl溶解Sigma32之后的重折叠,结果很糟糕。

我们接着试了用sarkosyl做变性剂的蛋白重折叠。

步骤和前一个类似,只是这一次是突然稀释至25倍体积。

效果好了很多,至少没有浑浊现象了。

接着我们用PorosHS50,一种阳离子交换柱,来把可溶的Sigma分离了出来。

为什么这一次用PorosHS50而不是前面用的阴离子交换柱呢?

因为sarkosyl带负电,会与阴离子交换柱结合得很好。

再加上Sigma32很奇怪,既有负电的表面,又有带正电的表面,所以可以用阳离子交换柱。

值得一提的是绝大部分蛋白质都是偏酸性,所以阴离子交换柱用的比阳离子交换柱频繁得多。

好了,聊完离子交换柱,现在回到Dr.Burgess要我们作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实验。

Sigma32在大肠杆菌过表达的时候,绝大部分都是inclusionbody,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可溶的。

这些可溶的Sigma32可以和细菌体内的CoreRNApolymerase结合形成复合体。

我们这个实验就是要把这个复合体纯化出来。

核心办法是用免疫亲合柱来纯化。

但是为了提高纯化的效果,Burgess要我们提前用PEI沉淀的办法来粗分一下。

PEI是什么呢?

就是polyethyleneimine(聚乙烯亚胺)。

这个东东我过去没碰到,所以很感兴趣。

PEI呢是一个带正电的polymer,和酸性蛋白质和核酸结合以后聚合体沉淀出来。

由于这种结合是受离子强度影响的,感觉上很象DEAE那之类的性质,所以Burgess称之为“液体DEAE”。

RNApolymerase和DNA是结合的,所以PEI沉淀DNA的同时,把RNApolymerase+sigma32都沉淀了下来。

然后再用高盐洗脱蛋白质,而DNA和PEI结合很紧密,所以还是在沉淀里面。

这样一来,好多垃圾蛋白和核酸都被去掉了。

到了这一步,还有一个问题。

就是洗脱下来的蛋白里面还有PEI,如果现在就用透析的办法降低盐浓度,PEI和蛋白会重新形成沉淀。

所以下一步就是用硫酸胺沉淀的办法把蛋白和PEI分开。

用低盐buffer重溶沉淀的蛋白,过免疫亲合柱就行了。

免疫亲合柱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最后结果很不错,跑胶后用coomassieblue就可以清楚的看到RNApolymerase的各个亚基。

(九)沉淀,沉淀,沉淀

上一部分我匆匆提到了用硫酸氨沉淀来去掉PEI(Polyethyleneimine)的步骤。

不常做生化的同学可能对硫酸氨沉淀的方法不熟悉。

但其实这种沉淀是蛋白质纯化中及其重要的一种方法。

说实话我过去也很少接触,但是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