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5194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XX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五月

XX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录

第一章总论 3

1.1项目概况 3

1.2项目建设地点 3

1.3项目承建单位基本情况 4

1.4项目编制依据及原则 5

1.5项目建设内容 8

1.6环境保护 8

1.7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9

1.8项目经济效益 10

1.9项目进展情况 10

1.10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0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优势条件 11

2.1项目建设背景 11

2.2本项目优势条件 19

第三章申请专项资金的理由和政策依据 24

第四章项目建设条件 28

4.1自然条件 28

4.2社会经济概况 30

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及总体布局 33

5.1建设方案 33

5.2总体布局 34

5.3建筑工程 38

5.4公用工程 38

第六章节能节水和消防 43

6.1节能节水 43

6.2消防工程 45

第七章环境保护 47

7.1建设区域环境现状 47

7.2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47

7.3设计依据及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 48

7.4环境保护措施 48

7.5绿化 48

7.6环保投资估算 49

7.7环境影响评价 49

第八章项目实施进度 50

8.1项目实施内容 50

8.2项目的实施进度计划 50

第九章项目招标方案 52

9.1招标原则 52

9.2招标范围 52

9.3招标程序 52

第十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5

10.1概述 55

10.1投资估算 55

10.2资金来源与筹措 56

第十一章经济效益评价 58

11.1经济效益分析 58

11.2风险分析 60

第十二章社会评价 67

12.1社会影响分析 67

12.2互适性分析 67

12.3社会风险分析 69

12.4社会评价结论 71

第十三章结论 72

2

XX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

XX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2.项目性质:

新建

3.承办单位:

4.项目负责人:

1.2项目建设地点

本项目位于城区南部,XX文化景区广场及周边。

XX文化广场位于XX正西(XX大街西侧),从安兴大街至XX大街东西之间的区域。

项目地理位置图见下图。

本项目位置

1.3项目承建单位基本情况

本项目承办单位为文广新局,单位地址在祁州大路94号,法定代表人是崔永成。

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版权局、体育局、旅游局)设4个内设机构:

办公室、文化旅游股、广播电视股、体育股。

主要职责:

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旅游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拟订全市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旅游事业、产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起草全市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旅游工作管理办法。

其文化旅游股主要工作有:

1、负责管理全市文化艺术事业,指导图书馆、文化馆、艺术创作和基层文化建设等、推动各门类艺术的发展,组织指导全市性重大文化活动;推动全市文化艺术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指导全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普及工作;指导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监督管理文化艺术经营活动,负责对从事演艺活动民办机构的监管工作:

负责网吧等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实行经营许可证管理,对网络游戏服务进行监管;指导协调动漫、游戏产业发展。

2、指导协调全市文物的管理、保护、抢救、发掘、研究、利用及出境、宣传等工作;指导协调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3、负责全市旅游资源的普查、规划、开发和相关保护工作。

负责旅游点和旅游线路的规划开发;负责旅游统计;负责全市旅游整体形象的对外宣传;依法审批在我市设立经营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指导旅游行业评星定级和旅游行业协会工作;负责导游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工作。

4、承担规范旅游布场秩序、监督管理服务质量、维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责任;规范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经营和服务行为;组织实施旅游点、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产品等方面的规范和标准;负责旅游安全的协调管理,指导应急救援。

1.4项目编制依据及原则

1.4.1项目编制依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10、《旅游度假区管理暂行办法》

11、《旅游规划通则》

12、《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13、《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4、《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

15、《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16、《旅游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

17、《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8、《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5)

19、《XX景区规划设计》

20、《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问题及“十二五”规划发展设想》

21、建设单位提供的其他相关资料。

1.4.2项目编制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旅游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

遵循“保护第一,以发展促保护”的总体思路,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适度的开发。

在开发建设时,以生态经济和旅游经济理论为指导,严格遵循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有关法规,做到先评价后开发,在有效保护与培育的基础上适度、有序开发。

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达到最优化和持续化。

以保护为前提,合理开发,达到资源永续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强调独特性原则

XX是全国最大的纪念历代医圣的古建筑群。

项目规划应进一步改善XX软硬件环境,提高接待能力,并利用周边空地进行扩建,建设文化广场、商业区、居住区等配套设施,共同打造国际知名药文化旅游区,成为安国旅游的一个地标区。

同时结合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因地制宜,对各个景区或单元进行各具特点的规划,将本地最有个性特点的中药文化景象加工提炼并使之充分显现,展示富有地方个性的景观,开发富有“中药材之乡”特色的项目活动。

3、突出美、创造美的风景美学原则

旅游区是一个突出美、创造美的区域。

在开发中,任何人工建筑的体量、造型、风格、色彩都应与自然环境和旅游气氛融为一体,体现出自然美与人工美协调统一。

本项目依托安国“药都”优势,下大力发展以药文化为主的旅游业,着力抓好XX文化景区的开发建设,逐步建成具有浓郁药文化特色的旅游景区,使来安国的人领略到独特药文化风情。

4、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整体性原则

风景旅游区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和行业的综合体,包括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业六大基本生产要素,涉及文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

本区的开发应与整个旅游发展接轨,使景点风光、服务设施、交通道路、绿化系统、基础设施等配套成龙,统一在一个总的旅游环境之中,形成一个环境优雅、协调的空间整体。

5、统一规划、滚动发展的原则

在明确长远的基础上统一规划,强调突出整体形象,体现科学性、高起点、高立意和适度超前性,使环境、经济、文化形成体系,在地域结构与空间布局上日趋合理,使旅游开发建设成为优化工程。

同时,着眼于现实的可操作性,实行分步分期实施,分阶段滚动发展的方式,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1.5项目建设内容

XX文化景区是以XX古建筑部分为中心,总占地100亩。

本项目主要增加旅游建设设施有:

1.游客服务中心。

是景区为游客设立的多功能服务性场所,位于景区主入口处,地理位置合理,面积2000平方米。

2.停车场。

规划面积2500平方米。

主要是规划为景区停车位,以方便游客在景区停车。

3.购物中心。

规划面积1000平方米,展销安国特色旅游商品。

建筑风格要与整个XX景区风格特点相协调,销售商品可分为药用保健类,地方土特产品类,地方名吃类多种。

集中体现安国药都特色,且方便游客携带。

4.步游路。

设置合理的路线,串联所有景观。

路线起于停车场,经过景区的游客服务中心、售票处、检票处,能通往景区厕所和景区的购物中心,规划路宽3米,总路长1200米。

1.6环境保护

本项目作为旅游景区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是废气、废水、噪音、固体废弃物等。

废气由饭店厨间烟气和车辆尾气产生;废水是由建设期生产和生活排出的废水;噪声主要为道路交通类噪声;固体废弃物主要为生活垃圾。

本项目在设计初期就根据国家有关环保政策和法规把环境保护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本项目建立了各个环节所排放污染物的处理体系。

针对本项目可能存在的环境污染物,设计采用了综合性的防治措施,环保设计与工程设计同时进行,在建设期和生产期,将严格按照国家环保相关规定进行,对污染物进行严格的治理。

使项目各种情况下污染物的排放均能达到国家标准。

综合评价,项目建设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项目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可行的。

1.7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1.项目投资总额

本项目投资总额约1802.15万元。

其中:

工程费用1509.8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158.86万元,预备费133.49万元。

2.资金来源

项目投资总额1802.15万元,由建设单位拟申请政府部门专项建设资金解决。

建设资金来源有保障。

1.8项目经济效益

该项目着力改善XX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对完善游、购、行等服务设施有重要作用。

项目建成后,可极大推动中医药商贸,实现增加年销售收入上亿元。

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对改善县域经济发展,对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对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项目进展情况

项目建设计划总工期为1年,自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

1.10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

1

建设规模

1.1

游客服务中心

平方米

2000

1.2

停车场

平方米

2500

1.3

购物中心

平方米

1000

1.4

步游路

平方米

1200

2

景区占地

100

3

建筑物面积

平方米

3000

4

总投资

万元

1802.15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优势条件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旅游业发展背景分析

(1)旅游业全面融入国家战略体系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旅游业率先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显示出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近年来,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对旅游产业性质的认识也实现了质的飞跃。

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首次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实现了旅游业在国家战略地位的历史性突破。

旅游业历经了从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到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继而到国务院首次提出的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变化,已充分证明,我国政府已经将旅游业全面的纳入了国家战略体系,旅游业发展形势将一片看好。

(2)全国旅游业发展呈现新特征

——短线旅游渐受青睐

随着假期制度的调整,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区域间城乡休闲旅游、度假旅游逐渐受游客青睐。

一方面,城市的紧张和喧嚣,使得越来越多的市民向往回归自然;不少农民也利用节日走进繁华的城市参观、游览、购物;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追求赶集式的观光或者扎堆旅游胜地,而是选择其他更加放松的休闲方式,“微旅游”渐成时尚,个性游、家庭游、自驾车游等逐渐成为旅游的主要方式。

——旅游文化需求高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个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主要来自其旅游资源的特色,而这种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随着游客知识层次的扩大,对旅游文化的诉求不断提升,单纯的观光旅游已不能完全满足游客需求,旅游文化已经成为旅游市场的吸引热点。

——旅游市场层次分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经历了30余年发展,旅游市场已经日趋成熟,旅游消费层次逐渐明晰,基本呈现为高端、中端、低端三大市场。

高端消费的是高尔夫度假、商务会议,中端消费的是一般度假旅游加观光旅游,低端消费的是大众观光,旅游消费形成了一个市场层次,有了这个层次,就有了比较好的分工,针对旅游市场的旅游开发就有章可循。

——旅游产品日趋多元

我国现在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游客的旅游动机、旅游偏好各有不同,游客的需求也自然千奇百怪、各式各样,有的喜欢山水观光,有的醉情宗教圣地,有的倾心世外桃园,有的酷爱都市天堂…因此,兼顾大众,观光、购物、度假、会议、养生、休养等各式特色的旅游产品层出不穷、多种多样。

旅游产品的开发也逐渐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方向发展,为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休闲度假蓬勃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可支配时间的增多,人们的旅游观念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厌倦了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对旅游的品味要求也越来越高,现在旅游市场热点逐渐转向以休闲、放松和娱乐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如温泉度假、康体养生、农业观光等参与性、体验性更强的休闲度假旅游。

如今国内休闲度假旅游蓬勃发展、供求两旺,并与传统观光旅游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将开辟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

——自驾旅游渐成时尚

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的改变,人们在出行方式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从以往组团出行逐渐向自驾游转变。

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信息,截至2011年6月底,全国私家车保有量达7206万辆。

另外,截至2010年底,全国拥有驾照人数突破1.2亿。

数量庞大的私家车主和驾照持有者使得自驾游市场在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并且自驾游出行方便、自定路线、选择自由的优点使自驾游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主题式旅游成为主流

随着人们消费的不断提升,当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的水平时,参与式的休闲游或体验游将成为主流,这是一种国际趋势。

2011年度中国旅游投资“ITIA”奖获奖榜单中像悦榕庄、欢乐谷、海泉湾、方特、天沐温泉、张裕葡萄酒庄等主题式旅游项目纷纷斩获奖项。

这些项目虽说脱离了自然条件的束缚,却因为良好的休闲性和体验性成为很多人在旅游时的一道必选题。

主题式旅游投资不仅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拉动消费和税收方面带来好处外,还能为城市创造更好的环境,重塑一个城市的品牌知名度,从而大大提升一个城市的整体价值。

安国可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以祁州药戏为文化底蕴,以高科技项目为手段,创建特色突出的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

(3)产业融合成为旅游业发展新方向

旅游业关联性强、带动作用大,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其重要发展趋势。

旅游产业与第一产业融合,衍生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与第二产业融合,延伸出工业旅游等新业态;与第三产业中的商贸、商务、会展、科技、文化等相关产业融合,形成购物旅游、养生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科技旅游、文化旅游等新型产业形态。

旅游业在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将不断催生出一批富有生命力的新产品、新业态,这将成为旅游市场上新的生力军。

(4)文旅结合成发展新趋势

为推动旅游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高质量和水平,我国旅游界响亮地提出了“文化旅游产业”的概念。

全国各地旅游部门纷纷将“文化”引入旅游产业,一些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资源大省(市、区)纷纷制订“十二五”期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学术界举行各种研讨会和高端对话。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在“十二五”期间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扩大文化消费。

文化部最近发布的《“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要使文化旅游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支撑”。

文化部副部长励小捷表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结合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

总之,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宏观态势一片看好,旅游业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游客消费的新特征,将有利于促使新型旅游业态成为市场热点,安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并拥有特色旅游资源地方,其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无限。

项目建设可顺应旅游业发展趋势,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不断培育发展壮大本市旅游业。

2.1.2旅游业发展基础分析

(1)千年药都品牌享誉全国

安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汉建初年,高祖刘邦取安邦定国之意,封王陵候为安国候。

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始置。

安国药业兴旺发达,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有“举步可得天下药”之称,素以“药都”和“天下第一药市”驰名中外。

2011年,中药材专业市场成交额达105亿元。

安国,家家种药材、飘药香,人人懂药理、识药性,中药保健以深深地融入药都人衣食住行的每一个细节,深厚的中药文化就蕴藏在药都人的日常生活中。

安国的平均寿命高于全国1.8岁,古老的药都在回归自然的时尚中正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的XX,汇集了宋、明、清代建筑特点,是一座别具药业特色的古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

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国千余年的药史培养造就了很多名医、技师,从业人员众多,全市中药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有1万多人,数百年来,安国的切药炮制工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较高的技术,形成了独特的技艺,掌握了比较完善的炒、煅、炙等炮制技术,“祁州四绝”堪称中华之最。

为了加速培养人才,安国除与各大院校进行联合外,还组建了职业中专、药材技校等,以多种形式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现代化医药人才。

(2)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步伐逐步加快。

一是注重景区规划。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联合住建局、规划局、财政局、发改局等部门,制定了XX文化景区开发建设规划。

与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制定《安国伍仁桥文物保护编制合同》和《安国伍仁桥保护维修规划》。

完成《关汉卿故里景区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积极谋划旅游项目。

XX广场项目建设已经启动;在伍仁村积极谋划关汉卿文苑项目;在XX文化景区,结合景区开发,谋划筹建民俗博物馆;在霍庄谋划了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和温泉药浴康乐园等项目。

三是加快推进已规划项目建设。

如投资规模较大的安国XX文化景区扩建项目正在按照规划逐步推进。

(3)旅游基础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目前有3家旅行社门市部,且全部为国内旅行社;有大型餐饮企业10家,普通餐饮企业24家,可提供住宿的大型酒店5家,其中,金堡宾馆、药都大酒店为三星级宾馆;共有大型商场4家,小型商场(店)400多家,同时有以中草药购物为特色主的东方药城交易大厅;娱乐场所9个,主要集中在市区内。

(4)城市建设力度加大

一是城乡路网逐步完善。

先后完成了祁州大路东延、义丰大路、保衡路安国北段、药香大路西延等一批城市道路的改造,北环路竣工通车。

改造了石佛路、大明路、安望路、张乡路、焦庄路等乡村道路,困扰广大群众多年的“行路难”问题得到了缓解。

二是市政设施不断健全。

完成了日供水能力4万吨的城区供水系统改扩建、日处理能力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项目、垃圾处理厂一期和园区道路、管网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

对药都公园进行了改造。

启动了天然气入市工程。

三是城市形象显著提升。

投资20多亿元,完成了药文化博物馆、关汉卿剧院、宜家旺超市、正泰商府等一批精品工程,开发建设了京海花园、弘居华庭、药威家园、阳光逸景、仁和嘉苑等一批高档住宅小区。

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将为安国发展旅游业提供良好的支撑。

基于上述考虑,项目承办单位决定利用大力实施的“药业产业化兴市”战略实施所带来的市场契机,抓住“北京—安国”旅游线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唯一一条医药保健旅游专线的机遇,依托安国“药都”优势,项目承办单位提出了XX文化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以做大做强XX文化景区旅游业,为的旅游业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2.2本项目优势条件

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将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新增长点的观念已成为全市上下的普遍共识,旅游业被委、市政府列为安国第三产业的龙头,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

2012年,委、市政府为促进安国中药产业上档升级,加快安国中药产业发展步伐,按照突出特色、科技引领、循环发展的要求,明确建设全国一流、综合性和现代化的“安国中药都”。

“安国中药都”建设核心包含“仓储物流商贸区、绿色循环工业区、健康养生文化区”。

“健康养生文化区”主要是利用供奉全国唯一皇封药王“邳彤”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XX”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祁州药市”等宝贵资源,建设以中医药文化为核心的健康养生胜地。

该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

一、恢复扩建XX景区。

以XX为核心,建设仿古建筑群,恢复建设安客堂、卜家大院、张家大院、同仁堂、乐仁堂、“十三帮”、“五大会”等旧址,重现XX历史风貌,建设关家园(关汉卿故居),增加文化景点,提升文化内涵。

二、筹建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

高标准建设包含中医药起源、发展,全国中药材资源分布,药物标本、传统加工、现代制药、历代名医、医药典籍、民间验方等内容的中医药博物馆。

三、开展保健养生服务。

高标准建设中医院、保健中心、疗养机构、休闲和美容会所等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老年公寓、养老服务机构等相关设施。

开展中医针灸、推拿、按摩、拔罐、美容等服务,满足不同群体的保健养生需求。

四、展健康养生旅游。

开发药文化体验苑、商业步行街、药浴园、药膳馆等设施。

尽早运营“北京—安国”保健旅游专线,让游客拜药王、逛药都、赏药花、食药膳、品药茶、洗药浴、睡药枕、购药品,增长中医药知识,享受独特药文化风情。

全面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档次的餐饮、酒店,提升接待能力和水平。

2.3XX简介

1、XX始建于东汉、宋、明、清又多次增建,现存主要为明清建筑,占地十四亩,坐东面西,分三进院落,两个跨院和一个后花园。

单体建筑十七座,结构严谨、设计合理、高低错落,浑然一体。

院内碑刻林立、匾额云萃、壁画生辉,各种质地的雕刻恰当的点缀在各个部位。

两根铁铸旗杆,高达24米,每根重15吨,盘龙翔凤、悬斗挂铃,造型奇巧独特,属国内罕见。

庙内所祀之神药王--邳彤,为东汉刘秀部下二十八宿将之一,他生时为政清廉,精于药理,普救众生,深得百姓拥戴,死后葬于此,因“显灵”治愈宋秦王顽疾,被封为“药王”。

内设药王邳彤和十大名医等36尊彩塑,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纪念历史医圣的古建筑群。

2、XX历史价值

(1)XX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纪念历史医圣的庙宇建筑群。

XX除纪念东汉药王邳彤以外,还有战国扁鹊、东汉张仲景、后汉华佗、晋代皇甫谧、南齐徐文伯、隋唐孙思邈、南宋孙林、金代张子和、刘河间、明代张介宾,他们都是历代对我国中医药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文明进步作出过极大贡献的代表人物,纪念他们,对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有极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XX建筑是古代精品的代表作

XX集宋、明、清的建筑技艺之大成,形成一座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古建筑体。

①十三座单体建筑布置在东西向的中轴线上,前后呼应,高低错落,左右对称、协调得体。

殿顶有庑殿式、歇山式、硬山式、悬山式、卷棚式等多种样式。

牌楼单翘重昂九踩斗拱,层层叠起,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

梁架楔卯的防震功能,大殿的前抱厦设置,更使建筑显得宏伟庄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