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2007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9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3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3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3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3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3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3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3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3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3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3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3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3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3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3页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为了正确理解和掌握哲学的含义或定义,需要正确认识几个关系。

  2√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则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与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哲学与世界观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世界观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对于成人来说,可说是人人皆有,但并非人人都懂哲学,因为哲学是经过思想家、哲学家概括和总结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只有通过学习,才有可能掌握;

哲学离不开世界观,要讲世界观,哲学对人们的世界观的确立和成熟具有指导与促进作用。

任何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都是统一的,世界观是方法论的基础,方法论是世界观的体现和运用,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反之亦然。

因此,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3√2.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而其他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边缘科学、交叉科学、综合科学等则是研究一定的领域、方面的特殊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所以,哲学和其他科学是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它们既相互区别,研究的对象不同;

又相互联系,哲学以其他科学(相对哲学而言称之为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其他科学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并可给予其他科学以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使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3.哲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思想、观点的总和,包括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等意识形态形式。

哲学同其他意识形态形式一样,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并为之服务,都含有一定的阶级性,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不同点在于哲学离开经济基础最远,是属于恩格斯所说的“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领域”,也就是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从古至今哲学中的问题即矛盾很多,那么,贯穿哲学演变和发展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任何哲学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支配其他哲学问题的问题是什么?

恩格斯对此作出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他指出:

4√“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以说是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5√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第二性的问题,即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谁先谁后、谁产生谁、谁离不开谁(谁依赖谁)的问题。

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恩格斯指出:

“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

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2)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方面: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派别的标准。

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

  在这两方面内容中主要的是第一方面的内容,因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它们的对立和斗争是哲学世界观中最根本的斗争,是哲学党性的识别标准的问题。

哲学的党性即哲学的党派倾向,是指哲学家和哲学体系属于唯物主义阵营或唯心主义阵营。

  6√3.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原理的重要意义。

为哲学研究提供基本的指导线索;

为划分哲学中的不同派别确定了科学依据;

为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不可知论提供理论武器;

为人们处理主观思想和客观实际的关系,变革现实世界提供根本的指导原则。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的根源:

按照恩格斯对唯物主义概念的界定,唯物主义哲学派别古已有之,根源于对人类生产活动和周围事物的直接反映,是同客观实际大致相符合的反映。

  7√

(2)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认为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二性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而意识则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物质决定意识。

这些表述严格地说都是等同的。

唯物主义者是无神论者,但无神论者不一定是唯物主义者,可以是主观唯心主义者。

  8√(3)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形态:

主要的有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称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初物质,如水、火、气等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并同朴素辩证法结合在一起,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缺乏科学的根据与论证,具有直观性、猜测性的缺陷。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17世纪、18世纪的英国、法国唯物主义,它是建立在同时代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学根据(机械力学)和论证,在反对现存政治制度、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促进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上作出了显著的贡献,同时又存在着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缺陷:

一是机械性,用机械的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如认为原子或电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电子的特性就是事物的特性,一切物质的运动都是原子或电子的运动,都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甚至认为“人是机器”;

二是形而上学性,即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和解释世界和事物,而不是把世界和事物理解为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

三是不彻底性,不能把对自然界的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领域,坚持的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归根到底,这种唯物主义者看不到人类实践的伟大作用,没有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指出: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

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可见,不理解实践活动是其主要缺点。

而把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能动实践辩证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出以往哲学的地方。

  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真正科学的、完备的、彻底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

  2.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和存在根源

  9√

(1)根源:

最初产生于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及梦中景象的不正确解释,得出“神灵存在”,“灵魂不灭”的观念。

但作为哲学派别的唯心主义则有其社会的、阶级的、认识的根源。

  ①社会根源:

是指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文明发展的不充分局限了人们的认识,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社会、思维的事物和现象。

  ②阶级根源:

是指统治阶级的有意歪曲或阶级的偏见不能正视世界的本来面目。

  ③认识论根源:

是指把认识过程主观化、简单化、直线化、片面化,这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根源。

列宁指出: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性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10√

(2)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同唯物主义相反,认为精神、意识、思维是第一性的,而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二性的;

或者说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精神的,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

自然界、物质不过是精神、意识的产物,或者说意识决定物质,意识不依赖于物质等。

  11√(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①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感觉、意识、精神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主观精神高于一切、大于一切、支配一切,夸大了主观精神的作用。

例如一些哲学家提出的著名命题:

贝克莱提出事物是“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

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

康德提出“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孟子提出的“万物皆备于我”;

慧能提出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陆象山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和表现。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

例如柏拉图的“理念论”、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朱熹的“理在事先”、宗教的神创万物和支配命运的观点。

柏拉图说“美的东西是美使它美的”;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道”就是无;

朱熹说,“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

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皆是此类。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

  在哲学演变的历史进程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本质是什么,同时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即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

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普遍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孤立存在的静止不变的,否认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这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总是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交织在一起,并依附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

辩证法或形而上学不是与唯物主义结合,就是与唯心主义结合,前者总是从属于后者,后者往往又受前者的影响和制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中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是当时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发展、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哲学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在批判继承人类哲学成果基础上创立的。

德国古典哲学(即德国资产阶级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主要表现在:

  12√1.发现和创立了唯物史观,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解释政治及其历史,结束了唯心主义哲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独据的统治地位。

  2.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消极的被动的形而上学缺陷。

  3.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和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运动和发展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本质、问题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规定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宣告了作为“科学之科学”的旧哲学的终结。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内容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形成了完备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列宁指出:

“在这个由整块钢铸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决不可去掉任何一个基本前提、任何一个重要部分,不然就会离开客观真理,就会落入资产阶级反动谬论的怀抱。

  13√3.唯物史观的发现及其伟大意义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中有两大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发现和创立唯物史观的伟大意义:

  

(1)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成完备的哲学,宣告唯心主义的破产。

列宁指出,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即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包括自然观、历史观的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2)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

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3)使社会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指导。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给人类特别是给工人阶级的伟大的认识工具,可以使“人们过去对于历史和政治所持的极其混乱的武断的见解,为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所代替”(列宁语)。

  14√4.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本质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其他哲学,它特别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然申明它是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

“对实践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严格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它来自实践,付诸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

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它是开放的体系,不可能一成不变,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因此,它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15√(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中的重要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

掌握必备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学会讲政治、懂全局,驾驭复杂形势、研究战略策略、提高领导水平更是十分重要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正确处理社会领域的各种复杂矛盾,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它并不直接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答案,它往往要以具体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中介,把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研究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们把握自我、规范人生、提高道德素养具有导向与激励的作用。

世界观决定着人生观,支配着人们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无产阶级的人生观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

自觉地学习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也是自觉的确立无产阶级人生观的过程。

因此,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人们提高道德素养,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们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工作能力和精神境界具有启迪作用。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抵制和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的影响,就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和精神境界。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既适应了时代及其发展的需要,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1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哲学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

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正确和丰富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认识。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过时,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需要研究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之得到丰富和发展。

  1.现代科技革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作用的主要表现:

(1)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2)拓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领域;

(3)现代科学研究的新方法引入哲学领域,使哲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发生变革。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1)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2)提供创新与发展的哲学论证;

(3)有助于正确分析和解决现代科技革命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17√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1.现代西方哲学及其两大思潮。

现代西方哲学是对19世纪中期以来流行于西方社会的各种哲学派系,主要是欧美哲学的总称。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思潮拒斥形而上学(指传统本体论哲学),否定哲学的世界观功能,推崇经验和自然科学。

人本主义思潮肯定哲学的世界观功能,批判科学技术,反对理性,宣扬非理性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1)它们的理论实质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大多以主观经验、情感意志等精神为出发点,实质上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现代表现形式。

(2)它们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不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现代西方哲学总体上说是资产阶级的哲学理论。

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都曾从不同角度歪曲、攻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作为现代西方社会状况、自然科学成就和理论思维水平的反映,其哲学理论的内容中也含有某些合理的成分和因素。

无论是回答它的挑战,还是借鉴它提供的有价值的思想,都需要加强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科学主义而要重视科学精神,反对人本主义而要重视人文精神,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

  18√(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正确的运用于中国的具体实践,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在中国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以及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包括其哲学思想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并使之民族化、通俗化和群众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许多著作和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等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贡献。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具体运用、丰富和发展。

  (3)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小结与重点]

  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科学的含义与关系。

  2.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内容、意义。

  3.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基本形态。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根本特征。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2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1)从古至今的哲学都要回答世界的本质和状态是什么?

这就是哲学史上的本体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本质和辩证发展规律的理论。

本章讲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本质的理论,下一章讲述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发展的理论。

  

(2)本章的世界本质论内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意识观三大观点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两大原理,也就是“三观两原理”。

  (3)本章的教学目的要求:

重点是学懂学会物质、运动、实践、意识四个概念及物质和意识、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主体和客体四对关系,包括概念的依据、含义、区别、联系及意义。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1√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物质观

  

(1)唯心主义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错误观点,虽然也承认物质的存在,但又认为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和表现,物质依赖于意识,没有意识也就没有物质。

  

(2)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包括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但前者把物质归结某种具体的实物,如水、火、气等,这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的猜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