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防护管理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2043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放射性防护管理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放射性防护管理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放射性防护管理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放射性防护管理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放射性防护管理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放射性防护管理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放射性防护管理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放射性防护管理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放射性防护管理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放射性防护管理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放射性防护管理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放射性防护管理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射性防护管理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放射性防护管理制度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放射人员是本院直接从事放射诊疗活动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人员。

2、医务科或协同其它科室负责本院放射诊疗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

建立职业健康档案、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和放射防护知识培训档案,并妥善保存。

3、放射诊疗工作人员每二年到有资质的体检机构进行一次职业健康检查,医院在收到职业健康检查的7日内,如实告知放射工作健康检查中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及时调离岗位,并妥善处理。

4、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必须按照规定佩带个人剂量计,每3个月检测一次。

对于个人剂量高于剂量限值1/4时,须查明原因,告知本人并采取相应措施。

5、放射工作人员每二年必须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2天,并将培训情况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6、放射工作人员在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以及放射防护知识培训中形成的资料由医院统一保管。

放射工作场所防护监测制度

1、强化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意识,自觉配合并切实落实场所内的放射设备的使用安全,避免放射事故的发生。

2、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

经常检查防护设施的性能,确保安全正常运转,机房定期进行辐射水平检测,每年至少检测一次,依据检测报告,对产生电离辐射危害因素超标的设备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

3、通过工作场所电离辐射危害因素的监测,逐步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后再开展放射诊疗工作。

4、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监测。

按照有关要求对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监测,并佩戴个人剂量计,及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放射防护受检者告知制度

1、人体受到放射线照射后,可能产生潜在危害。

2、非特殊需要,受孕8—15周的孕妇不得进行下腹部放射影像检查,其他孕期的孕妇、婴幼儿、少年儿童慎检。

3、要权衡利弊,在没有其他更好的检查方法时,才用放射线检查。

4、检查时,每次只允许1人进入机房,患者病情需要其他人员陪检时,应当对陪者采取防护措施。

5、以胸部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荧光透视检查。

6、有权拒绝因资料管理、受检者转诊等原因使受检者接受不必要的重复照射。

放射防护设备清单

单门扇防护门1个

手动推动防护门1个

玻璃防护窗1个

注:

待后视业务工作开展情况,逐步配置相应的防护用品。

“放射工作人员相关知识培训资料”情况的说明

1、目前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暂无法提供。

2、待上级审批开诊后,按有关要求进行。

3、积极安排专业人员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

“个人健康监护资料”情况的说明

1.目前聘用的人员,原在铜陵县人民医院从事放射工作,2012年1月已办理退休手续。

故上一年个人受照剂量监测结果不详。

2.据现聘用的人员口述,退休前一年的个人健康体检结果属于正常范围。

3.待上报审批开诊后,按有关要求进行,并定期组织进行放射工作人员健康体检和个人受照剂量监测。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1

1/万

1/5千

1/2千

1/千

1/万草测

1/2千草测

1

2

3

4

5

6

7

1对地层划分到组或阶,如范围大应进一步二分或三分,确定其时代,测定其厚度及产状

2.对标志层、成矿有利的岩层在图上的宽度大于1毫米者应扩大表示,应注明;

3.研究鉴别各地层的接触关系,岩层的层理机械沉积与化学沉积分异作用,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等特点;

4.研究喷出岩的特点,层序、层理、及岩相等特征,岩石的组成及其特点,测定其时代、厚度及产状;

5.与矿产关系的研究,含矿层或对成矿有利岩层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层位与岩性特征,测定其厚度与产状

1.在1/万分成的基础上,按岩层、岩性特点进一步详细划分岩层,研究岩石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征,胶结物性质,结核体的形态、沉积韵律、测定各层厚度、产状与空间分布关系。

2.3.4.5同左

6.对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地层,或成矿的主要围岩、对其岩石作详细的岩石矿物鉴定与岩石化学分析,并应控制它的厚度、产状等有关特点在空间上的变化。

一般地段的研究程度可低于1/万或与之相似。

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岩层其研究程度仍与1/万相同

含矿层或成矿有利地层仍与1/2千相同,其他问题研究程度可低于1/2千。

1.确定侵入岩的时代、种类、规模、形态及产状,研究侵入岩在时间上的变化特征;

2.对侵入岩体应详细划分岩相;

3.研究岩体的原生构造;

对原生构造带的特征分布范围与产状等,在图上应给予标示。

4.研究岩体之间及岩体与围岩之间的接触关系,接触变质的范围,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及产状。

5.脉岩的分布特点、岩性特征、规模及产状,脉岩与岩体的关系,脉岩之间的关系、脉岩与成矿之间的关系。

6.研究侵入体与成矿之间的关系,岩体的形态变化、产状变化与岩相变化对成矿的富集作用。

7.岩浆岩型的矿床、对岩体的研究程度与揭露程度,应达到对矿化研究程度的要求。

除左列1-7各项内容外应进一步做到:

1.详细划分岩相、不仅要从接触带的变化特征出发划分边缘相、过渡相及内部相,研究各自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点,而且要从岩浆的结晶与分异作用、熔离作用、同化作用和自变质等特点划分岩相。

2.揭露和控制岩相及接触带的产状变化;

3.详细划分原生流动构造与原生裂隙构造的分布特征产状,研究岩体各部位的付矿物特征,近可能的标出岩体流动前缘;

4.对岩体与脉岩应作详细的岩矿鉴定与成矿有关的岩石化学分析

5.与成矿有关的岩相或脉岩,在图上的宽度大于1毫米者应表示,小于1毫米者应扩大表示,但应说明。

同上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2

变质岩

1研究变质作用特点及变质程度,划分变质带

2.研究各变质带空间分布规律与产状的变化特点,

3.划分变质相研究各变质相系的关系

4.研究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或矿化富集作用之间的关系

5.对含矿层或成矿有利的变质带应详细研究并控制空间分布与变化规律,研究其层位与岩相特点,测定其厚度与产状,其厚度能填出时应专门表示、填不出时应扩大表示。

1按变质程度及特点,详细划分各变质带的变质级,按岩性特点与构造特点划分岩层;

2.详细研究各变质相的剩余矿物,变化矿物及其特征,矿物组合与常见矿物组合特点。

3.详细研究各变质带的接触关系,对各带的片理、线理、香肠状构造及残留构造等变化特点,并精确的测定其产状。

4.同左4.5

5.对各变质基本岩石类型应作详细的岩矿鉴定与岩石化学分析,以便进一步建立变质相系。

构造地质

1查明矿区的主要构造带与控矿构造的特征,

2.查明各种性质构造带的组合、排列方式、分布规律,着重研究压性构造带的分布与变化特征,研究和划分构造型式或体系。

3查明各结构面性质、特点、规模及产状;

4.区分不同级别、不同序次的结构面空间分布规律与变化特点

5.区分成矿前与成矿后的构造带特点与空间分布特征,不同级别构造带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6.研究构造体系的复合与联合对岩浆的活动与成矿作用的控制作用。

7.对各种主要断裂带与褶皱轴的实际位置应实测。

同1-6,应进一步岩研究:

1不同级别、不同序次结构面对矿体的控制作用特点。

2.对成矿有关的构造带,在一定距离内应有工程控制,揭露其形态,规模、产状、充填物等特征,准确测量其产状。

3.对破坏矿体的断裂,地表应有工程控制,查明其性质、规模、产状及断距,其界线与断距应实测。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3

蚀变围岩

1初步查明蚀变种类,规模、产状、形态,确定蚀变围岩的性质,对蚀变带应有工程控制。

2.圈定蚀变体或蚀变带,判断蚀变作用与火成活动变质作用的关系

3.研究蚀变围岩的含矿性。

1.详细查明各蚀变带种类,蚀变强度,矿物组合、规模、产状、形态,确定蚀变围岩的性质,用工程控制蚀变带的变化。

2.详细圈定蚀变体和蚀变带的范围,按蚀变强度与矿物组合进一步细分,确定蚀变体与火成活动、变质作用、矿化作用的关系;

3.详细研究蚀变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同1/万

1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同1/2千

2.与矿关系不密切的精度可降低。

矿化及矿体

1.用槽井探和物化探等手段揭露和控制矿化带或矿层的规模产状及走向的变化;

2.矿化带、含矿层、矿体、详细研究其规模、产状、形态、矿石自然类型等变化特点,分布规律。

3.分析和鉴定金属矿物,脉石矿物的种类及含量

4.对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条件做出初步判断,指出找矿标志与找矿方向。

1用槽井探和物化探等手段揭露和控制矿化带或矿体;

2.矿化带较详细的研究确定矿化类型、规模、产状、矿物种类及金属矿物含量

3矿体,除按1/万要求外,尚需要对矿石自然类型、矿石物质成分等进行研究,对矿床成因类型、工业类型做出判断。

4要用工程控制主矿体,上下盘的小矿体,对露天开采的矿床,要详细的查明矿体的边界

5系统的查明矿体有用组份的含量及其变化

同1/2千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4

必须表示地质体规模m

1.矿体宽度大于5

2.一般岩石宽度大于20

3.蚀变体宽大于10

4.各种构造形迹长大于100

1.矿体宽度大于2.5

2.一般岩石宽度大于10

3.蚀变体宽大于5

4.各种构造形迹长大于50

1.大于1

2.大于4

3.大于2

4.形迹长大于20

1.大于0.5

2.大于2

3.大于1

4.形迹长大于10

1.大于5

2.大于40

3.大于10

4.形迹长大于200

4.形迹长大于40

地质界线实测允许误差m

1.矿体5-10

2.一般地质体10-20

1.矿体2.5-5

2.一般地质体5-10

1.矿体1-2

2.一般地质体2-4

1.矿体0.5-1

2.一般地质体1-2

1.10-20

2.20-30

1.1.2-4

2.2.4-6

1/万-1/千地质测量质量要求表(吉林参考)5

度要

观测密度个/Km2

简单区

30-40

80-100

500-600

1200-1400

20-40

250-400

中常区

40-50

100-120

600-700

1400-1600

复杂区

>60

120-150

700-800

1600-18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