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5240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动物学教学大纲Qi.docx

动物学教学大纲Qi

《普通动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

普通动物学

英文名称:

GeneralZooly

课程编号:

102A002

适用专业:

生物科学

开课学期:

第3学期

学时:

56

学分:

3.5

先修课程:

《植物学》、《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植物学实验》、《普通生物学实验》

开课院(系、部、室):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基本结构、系统分类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本课程从细胞、组织、器官及系统等层面介绍动物的基本结构;在个体水平上讲述各类动物的形态结构;在群体水平上,讲述动物的类群以及系统发育。

同时,涉及各类动物的身体结构对不同进化水平和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动物生命体的结构及各类动物的身体结构对不同进化水平和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掌握或了解动物进化的知识。

通过与本课程相配合的实验,使学生得到与动物学有关的基本实验技术训练,并验证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讲授、实验、自学和作业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在科学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重点及难点

绪论(2学时)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持续利用

一、生物多样性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

三、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

1、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法规2、确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原则,明确保护对象和目的

3、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4、生物多样性的移地保护

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1、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和现状2、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

3、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的具体目标

第二节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第三节动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动物学的目的

一、动物学的概念

二、动物学的分支

三、学习动物学的目的及意义

第四节动物学的发展史及研究动物学的方法

一、动物学的发展史

二、究动物学的方法

第五节动物学的分类

一、分类的意义和方法

二、分类的等级

三、物种的概念

四、动物的命名

五、现行动物的分类

本章要求了解生物多样性,了解动物学的发展史、生物的分界及动物在其中的地位;掌握动物学的定义、性质,掌握动物的基本分类方法、分类等级,有关物种、品种和亚种的基本概念及物种命名方法;动物学的研究方法,各种方法优缺点。

动物的分类方法、品种和亚种的基本概念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和物种的命名方法是重点,难点物种的概念。

第一章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2学时)

第一节细胞

一、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

二、细胞的基本结构

1、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2、动、植物细胞的区别3、细胞的机能4、细胞周期

第二节组织

一、上皮组织

二、结缔组织

三、肌肉组织

四、神经组织

第三节器官、系统的概念

一、器官

二、系统

本章要求了解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细胞的基本结构与机能,掌握细胞周期及其意义;掌握动物体组织的概念、种类及器官、系统的概念。

重点是动物体组织的概念、种类;难点是器官、系统的概念。

第二章原生动物门(3学时)

第一节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单细胞

二、个体微小

三、分布广

四、环境条件不好时形成包囊

五、伪足、鞭毛和纤毛为运动器官

六、营养方式多样化

七、生殖方式多样化

八、协调与应激性

九、栖息地

第二节原生动物门的分类

一、鞭毛纲

1、代表动物——绿眼虫

2、鞭毛纲的主要特征

3、鞭毛纲的重要类群

3.1、鞭亚纲

3.2、鞭亚纲

二、肉足纲

1、表动物——大变形虫

2、肉足纲的主要特征

3、肉足纲的重要类群

3.1、根足亚纲3.2、辅足亚纲

三、孢子纲

1、代表动物——疟原虫2、孢子纲的主要特征3、孢子纲的重要类群

四、纤毛纲

1、代表动物——草履虫2、纤毛纲的主要特征3、纤毛纲的重要类群

五、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环境保护2、人类疾病3、农、林、牧、鱼业生产方面4、科学研究方面5、石油勘察方面

本章要求掌握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类群;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掌握原生动物门代表动物的结构、功能、生活史。

了解原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点、难点:

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殖;疟原虫的生活史

第三章多细胞动物的起源(2学时)

第一节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一、古生物学方面

二、形态学方面

三、胚胎学方面

第二节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及生物发生律

一、受精与受精卵

二、卵裂

三、囊胚

四、原肠胚

五、中胚层的形成

1、端细胞法2、肠体腔法

六、组织器官的分化

七、生物分化率

第三节生物发生律

一、群体学说

二、合胞体学说

三、共生学说

本章要求了解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和多细胞动物起源的学说;理解生物发生律;掌握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的几个重要阶段及其形成方式;点、难点:

多细胞动物胚胎发育几个阶段的形成方式。

第四章多孔动物门(2学时)

第一节多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水中固着生活,体形多不规则

二、最原始、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三、具有水沟系、

四、胚胎发育具逆转现象,为侧生动物

第二节代表种类和主要类群

一、钙质海绵纲

二、六放海绵纲

三、寻常海绵纲

第三节多孔动物的经济意义

本章要求了解多孔动物门主要特征和常见类群;了解多孔动物门的胚胎发育过程;了握多孔动物门代表动物的结构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2学时)

第一节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辐射对称

二、体壁结构

三、原始消化腔

四、原始神经系统

五、生殖与世代交替

第二节代表动物——水螅

一、形态结构

二、生理(运动、捕食、呼吸、排泄)

三、生殖(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及生活习性

第三节腔肠动物的分纲

一、水螅纲

1、特征2、常见种类

二、钵水母纲

1、特征2、常见种类

三、珊瑚纲

1、特征2、常见种类3、珊瑚岛的形成

第四节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有益方面

二、有害方面

本章要求了解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类群;理解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掌握腔肠动物门代表动物的结构、功能、生活史。

重点、难点是水螅体壁的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海产腔肠动物发育的世代交替现象。

第六章扁形动物门(4学时)

第一节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两侧对称

二、三胚层

三、皮肤肌肉囊

四、原肾管排泄

五、不完全消化系统

六、梯形神经系统

七、固定的生殖腺和生殖导管

第二节扁形动物门的分类

一、涡虫纲

1、代表动物——三角真涡虫

1.1涡虫的外部形态及内部构造

1.2营养

1.3生殖

1.4生殖环境、

2、涡虫纲自由生活的结构特征

二、吸虫纲

1、华支睾吸虫的形态结构

2、生殖特点及生活史

3、吸虫纲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构特征

4、日本血吸虫、肝片吸虫、布氏姜片吸虫的形态结构及生活史

三、绦虫纲

1、代表动物——猪带绦虫的形态结构、生活史及生殖特点

2、绦虫纲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构特征

3、重要种类

第三节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本章要求掌握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以及各纲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类群;理解代表性的寄生扁形动物的染病方式、症状以及防治途径;掌握代表动物的生活史和传染病防治途径。

重点是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涡虫的形态结构及生殖特点。

难点是对于动物体的结构与环境一致性的理解,中胚层的产生在动物演化史上的重要意义。

第七章原腔动物门(3学时)

第一节原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原体腔

二、完全消化系统

第二节线虫动物门

一、代表动物——人蛔虫

1、外部形态2、内部结构3、生活史4、危害5、防治原则

二、其它线虫

1、蛲虫

1.1、蛲虫的形态结构1.2、蛲虫的生活史1.3、蛲虫的危害及防治

2、钩虫

2.1钩虫的形态结构2.2钩虫的生活史2.3钩虫的危害及防治

3、丝虫

3.1丝虫的形态结构3.2丝虫的生活史3.3丝虫的危害及防治

第三节其它原腔动物门

一、轮虫动物门

二、棘头动物门

三、线形动物门

第四节、原腔动物的经济意义

本章要求掌握原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寄生线虫的特点、寄生虫与寄主的关系及防治原则。

了解其它原腔动物门的特点。

重点是原腔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难点是蛔虫与寄生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征,原体腔的形成及特点以及原体腔的产生对动物体的影响。

第八章环节动物门(2学时)

第一节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同律分节

二、真体腔

三、后肾排泄管

四、链状神经系统

五、闭管式循环系统

第二节代表动物——环毛蚓

一、生活环境与外形

二、内部结构

三、生殖与发育

第三节环节动物门分类

一、多毛纲

1、特征2、常见种类

二、寡毛纲

1、特征2、常见种类

三、蛭纲

1、特征2、常见种类

第四节环节动物的经济意义

本章要求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环毛蚓的特征、生殖与发育。

了解环节动物门分类。

重点是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环毛蚓的形态结构。

难点是体节,真体腔的出现及意义。

第九章软体动物门(3学时)

第一节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体制:

两侧对称

二、身体划分:

头、足、内脏团、外套膜、贝壳

三、消化系统

四、呼吸系统

五、体腔与循环系统

六、排泄系统

七、、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八、生殖和发育

第二节软体动物门的分类

一、单板纲

1、主要特征2、重要种类

二、无板纲

1、主要特征2、重要种类

三、腹足纲

1、主要特征2、重要种类

四、瓣鳃纲

1、主要特征2、代表动物3、重要种类

五、头足纲

1、特征2、代表动物(乌贼的生物学特征)3、重要种类

第三节软体动物的经济意义

本章要求掌握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及分类。

本章重点是无齿蚌的形态结构,,头足纲动物适应运动的形态结构变化。

难点是外套膜的形成及机能、蚌体内的水流途径及生理意义。

第十章节肢动物门(4学时)

第一节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异律分节,附肢分节

二、发达坚实的外骨骼

三、强劲有力的横纹肌

 四、开管式循环系统

五、呼吸器官多样性

六、多样的排泄器官

七、独特的消化系统

八、灵敏的感觉器官和更趋集中的神经系统

九、生殖和发育

十、保护色、拟态等重要的生物学现象

第二节节肢动物门的分类

一、原节肢亚门

1、有爪纲

1.1、主要特征1.2、重要类群

二、真节肢亚门

1、三叶虫纲

1.1、特征1.2、代表动物

2、甲壳纲

2.1、特征2.2、代表动物2.3、重要类群

3、肢口纲

4、蛛形纲

4.1、特征4.2、重要类群

5、多足纲

6、昆虫纲

6.1、主要特征6.2、代表动物6.3、重要类群

第三节节肢动物的经济意义

一、有益方面

二、有害方面

本章要求掌握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了解节肢动物的经济意义。

重点是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与体制、结构的关系,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难点是棉蝗、沼虾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特点;节肢动物各类群的附肢及昆虫的足、翅、触角、口器的结构类型。

第十一章棘皮动物门(1.5学时)

第一节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次生性五辐射对称

二、体表具棘和皮鰓

三、体腔发达和水管系统

四、后口动物

第二节棘皮动物的分纲

一、海星纲

1、特征2、常见种类

二、蛇尾纲

1、特征2、常见种类

三、海胆纲

1、特征2、常见种类

四、海参纲

1、特征2、常见种类

五、海百合纲

1、特征2、常见种类

第三节棘皮动物的经济意义

本章要求掌握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及分类,了解棘皮动物的经济意义。

重点是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海盘车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及个体发育;难点是后口动物的概念。

第十二章半索动物门(1学时)

第一节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一、口索

二、背神经索

三、咽鳃裂

第二节半索动物在动物界中的地位(了解)

本章要求了解柱头虫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半索动物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第十三章脊索动物门(2学时)

第一节脊索动物的特征

一、主要特征,

1、脊索2、背神经管3、咽鳃裂

二、次要特征

1、腹位心脏2、肛后尾3、内骨骼

三、一般特征

1、后口2、三胚层3、真体腔4、两侧对称5、分节

第二节脊索动物分类

一、尾索动物亚门

1、成体海鞘的结构2、幼体海鞘的结构

二、头索动物亚门

1、文昌鱼的形态结构与机能特点及个体发生2、研究文昌鱼的理论意义

三、脊椎动物亚门

1、主要特征2、分类

本章要求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次要特征、一般特征及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及分类。

重点是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及分类。

第十四章圆口纲(2学时)

第一节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以七鳃鳗为代表说明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一、无真正的上下颌

二、没有偶鳍,只有奇鳍

三、皮肤裸露无鳞片

四、脊索终生存在

五、躯干部肌肉有分节现象

六、舌活塞式运动,引导食物入口

七、呼吸器官是鳃囊

八、血液循环为单循环

九、成体中肾排泄

十、生殖腺分化为原始状态

十一、无脑弯曲,内耳只有1个或2个半规管。

第二节圆口纲的分类

一、七鳃鳗目

二、盲鳗目

第三节圆口纲的生态

本章要求掌握圆口纲的主要特征。

重点和难点是七鳃鳗结构的原始性、低等性;外寄生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特殊性特征。

第十五章鱼纲(4学时)

第一节鱼纲的进步特征

一、具有了上下颌

二、具成对附肢

三、脊柱代替了脊索

四、具1对鼻孔,内耳有3个半规管

第二节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基本特征

一、外形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三、骨骼系统

1、中轴骨2、附肢骨

四、肌肉系统

五、消化系统

1、消化道2、消化腺

六、呼吸系统

七、循环系统

八、排泄系统

九、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十、生殖和回游

第三节鱼类的分类

通常根据骨骼性质将其分为两大类

一、软骨鱼类

1、主要特征

2、分类

2.1板鰓亚纲鲨目和鳐目,主要特征及代表。

2.2全头亚纲以银鲛为代表,说明本亚纲特征。

二、硬骨鱼类

1、主要特征

2、分类

2.1内鼻孔亚纲:

2.1.1肺鱼总目:

特征,古老而特化的类群,现有种类及分布。

2.1.2总鳍亚纲:

陆生脊椎动物的祖先,内鼻孔,鳔能呼吸,现存种是活

2.2 辐鳍亚纲:

2.2.1特征,

2.2.2我国的重要经济鱼类(鲟形目、鲤形目、鲈形目等)的特征及种类。

本章要求掌握鱼类的进步特征,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了解各个分类的代表动物。

重点和难点是鱼类的进步性特征及鲫(或鲤)鱼的形态结构和机能特点;适合水中生活的特征;分类。

第十六章两栖纲(4学时)

第一节两栖类的主要特征——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一、体形

二、皮肤系统、

三、骨骼系统

1、五趾型附肢2、头骨3、脊柱4、带骨和肢骨

四、肌肉系统

五、消化系统

六、呼吸系统

1、肺呼吸2、皮肤呼吸3、口腔呼吸4、鳃呼吸

七、循环系统

1、血液循环2、淋巴循环

八、排泄系统

九、神经系统

1、中枢神经系统2、周围神经系统

十、感觉器官

十一、生殖与发育

第二节两栖纲的分类

一、无足目:

1、特征2、主要代表动物。

如:

鱼螈等

二、有尾目

1、特征2、主要代表动物。

如:

大鲵、蝾螈等

三、无尾目

1、特征2、主要代表动物。

如黑斑蛙、金线蛙、林蛙、雨蛙、树蛙、蟾蜍等

第三节两栖纲的经济意义

一、消灭害虫

二、食用

三、药用

四、科学研究

本章要求掌握两栖纲的主要特征,了解两栖纲分类及代表动物。

重点和难点是适应两栖生活的形态、结构、发育特点。

第十七章爬行纲(4学时)

第一节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一、外形

二、皮肤

三、骨骼系统

1、头骨2、脊柱3、附肢骨骼

四、肌肉系统

五、消化系统

六、呼吸系统

七、循环系统

八、排泄系统

九、神经系统

十、感觉器官

1、视觉器官2、听觉器官3、嗅觉器官4、红外线感受器

十一、生殖与发育

第二节爬行纲分类

一、喙头目

1、特征2、代表动物

二、龟鳖目

1、特征2、代表动物

三、蜥蜴目

1特征2、代表动物

四、蛇目

1、特征2、代表动物

五、鳄目

1、特征2、代表动物

第三节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爬行动物资源及其利用

1、爬行动物的多样性2、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食用资源4、药用资源5、其它方面

二、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三、毒蛇对人畜的危害及防治

本章要求掌握爬行动物的特征,了解分类及与人类的关系。

重点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结构特点。

难点是羊膜卵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第十八章鸟纲(4学时)

第一节鸟类适合飞翔的一系列特征

一、外形

二、羽毛

1、羽毛的分布与功能2、羽毛的结构3、羽毛的类型4、羽的颜色5、换羽6、羽毛的保护

三、骨骼支持与运动系统

1、骨骼

1.1脊柱及胸廓1.2头骨1.3带骨和肢骨

2、肌肉

四、呼吸系统

1、气囊2、肺3、呼吸过程和呼吸方式

五、消化系统

六、完全双循环系统

七、体液的调节和排泄

八、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九、生殖系统

第二节鸟类的进步特征

第三节鸟纲的分类

一、分类的主要依据

1、科的分类依据2、属的分类依据3、种的分类依据4、亚种的分类依据

二、现存鸟的分类

1、平胸总目

1.1、特征1.2、代表动物

2、企鹅总目

2.1、特征2.2、代表动物

3、突胸总目

3.1、特征3.2、主要代表动物

本章要求掌握鸟类适于飞翔的特征及进步特征,了解分类及代表动物。

重点是鸟类的进步性特征;鸟类的形态结构与飞翔生活适应的特点。

难点是器官系统的演化;恒温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主要目的特征和重要生态类群。

第十九章哺乳纲(4学时)

第一节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一、胎生和哺乳

1、胎生2、哺乳

二、毛和其它皮肤衍生物

1、毛2、皮肤腺3、爪4、角

三、支持和运动系统

1、骨骼2、肌肉

四、消化系统

1、口腔及咽2、消化道3、消化腺

五、呼吸系统

六、循环系统

七、排泄系统

八、生殖系统

九、神经系统和感官

1、神经系统2、感觉器官

十、内分泌系统

第二节哺乳动物的分类

一、原兽亚纲

1、特征2、主要代表动物

二、后兽亚纲

1、特征2、主要代表动物

三、真兽亚纲

1、特征2、常见目(食虫目、翼手目、啮齿目、食肉目、鲸目、偶蹄目、奇蹄目、长鼻目、灵长目等)的主要特征及代表动物

第三节哺乳动物的经济意义

一、有益方面

二、有害方面

本章要求掌握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了解各个亚纲的特征及代表动物,常见目的特征及代表动物,了解哺乳动物的经济意义。

重点是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特征。

难点是哺乳动物各器官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十章动物进化(1学时)

一、地质年代和生物演化表

二、无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三、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四、进化谱系和进化规律

五、进化证据

1、比较解剖学2、比较胚胎学3、生物化学方面4、古生物学方面

六、进化理论

本章要求掌握动物的进化谱系、进化规律和进化规律。

了解地质年代和生物演化表,无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脊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和进化理论。

重点是进化谱系、进化规律,难点是进化证据。

四、课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理论教学中注重直观教具的应用,将生活中的实例以及水产养殖实践引入动物学教学,提高学生对动物学的兴趣和亲切感;注意鼓励同学参与,并就某些问题或现象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

实验课注重结合实际开展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显微摄像系统、多媒体投影仪、视频展示台等设备开展多媒体教学。

五、本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分工

本课程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前导课,各章应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动物学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把握。

六、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

(根据教学指导书)

课程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出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实验报告、实验出勤)、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以笔试为主,闭卷百分制,考察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成绩评定分数构成:

平时10%+实验20%+期末考查70%。

七、教材及主要教学参考书、参考资料:

(教学参考书指为完成本课程学习可供选用的教材)

1.教材

张训蒲主编.《普通动物学》.第1版.北京:

农业出版社.2000

2.主要参考书目

丁汉波主编.《脊椎动物学》(第一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江静波主编.《无脊椎动物学》(第一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刘凌云,郑光美主编.《普通动物学》(第三版).北京:

高度教育出版社,1997。

大纲制订者:

戚文华

大纲审定者:

肖国生

制订日期:

2014年5月2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