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双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5248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双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双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双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双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双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双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双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双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双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双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双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双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双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doc

《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双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双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双体系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doc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准确辨识安全风险,评价其风险程度,并进行风险分级,从而进行有效控制,实现事前预防、消减危害、控制风险的目的。

第二条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范围内安全风险的辨识、评价分级和控制管理。

第三条编制依据(危货运输企业安全生产双体系、安全标准化达标资料,求求是:

起义就思思O六起义。

《安全生产法》(主席令第13号)

《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2006年6月1日)

《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政办字〔2016〕36号)

《关于深化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推进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工作的通知》(鲁安发﹝2016﹞16号)

《加快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方案》(鲁安办发〔2016〕10号)

《危险货物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生管理制度编写要》(JT/T912-2014)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2009)

第四条术语和定义

1)危险源(风险点):

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2)风险辨识:

识别风险点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3)风险评价分级:

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第五条公司成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领导小组,对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建设负全面领导职责。

组长:

总经理

副组长:

副总经理

成员:

负责制定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作业指导书,全面推行开展安全生产危害辨识工作并指导、审查、批准;负责审查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方案 

安全科负责组织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指导全公司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组织重大风险改进措施方案的审查。

 

其他部门(车队)(车队)确保本单位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人员有足够的培训,组织本部门(车队)的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在日常生产工作中不间断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编制本部门(车队)的危害/风险记录,开展隐患治理工作。

第二章安全风险的辨识

第六条风险点的分类

根据公司生产的特点及场地的实际情况,将公司范围内的风险点分成以下两大类:

1.场地及其他区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

2.作业过程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

第七条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及后果

危害因素造成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伤害。

危害因素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商誉、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第八条风险点辨识的方法

1.静态分析:

以安全检查表法(SCL)对场地及其他区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进行识别。

1)安全检查表编制的依据

①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

②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的事故情况;

③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④分析人员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

⑤有关研究成果,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检查表等。

2)安全检查表分析步骤

①按专业列出《设备设施清单》(参照表1-1)。

表1-1设备设施清单

专业:

NO:

序号

设备名称

所在部位

备注

1

2

②确定编制人员。

包括熟悉系统的各方面人员,如专工、值长、班长、值班员、驾驶员、押运员、检修员、安全员等。

③熟悉系统。

包括系统的结构、功能、工艺流程、操作条件、布置和已有的安全卫生设施。

④收集资料。

收集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制度及本系统过去发生的事故资料,作为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依据。

⑤判别危害因素。

按功能或结构将系统划分为子系统或单元,逐个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⑥列出安全检查分析评价表。

针对危险因素和有关规章制度、以往的事故教训以及本单位的检验,确定安全检查表的要点和内容,填入《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参照表1-2)相应内容。

表1-2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

区域/工艺过程:

装置/设备/设施:

NO:

序号

检查项目

标准

产生偏差的主要后果

现有安全控制措施

可能性(L)

严重程度(S)

风险度

(R)

风险等级

建议改正/控制措施

备注

1

2

分析人员:

分析日期:

2.动态分析:

以作业危害分析法(JHA)并按照作业步骤分解逐一对作业过程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识别。

1)作业活动的划分

按作业区域和作业类别(驾驶车辆、装卸)进行划分。

2)作业危害分析的主要步骤

①划分并确定作业活动,填入《作业活动清单》(参照表2-1)。

表2-1作业活动清单

NO:

序号

作业区域

作业活动

作业类别

备注

1

2

②将每项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注:

应按实际作业划分,要让别人明白这项作业时如何进行的,对作业人员能起到指导作用。

如果作业流程长、步骤多,可先将该作业活动分为几大块,每块为一个大步骤,再将大步骤分为几个小步骤)。

③辨识每一步骤的潜在危害填入《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参照表2-2)。

表2-2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

作业区域:

作业活动:

NO:

序号

工作步骤

危害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

主要后果

现有控制措施

可能性(L)

严重程度(S)

风险度

(R)

风险等级

建议改正/控制措施

分析人:

分析日期:

④对危害因素产生的主要后果分析。

按照第六条对危害因素产生的主要后果进行分析。

第三章安全风险的评价分级

第九条风险度(危险性)

危害因素辨识出后需要将危险程度量化,即需要计算每项危害因素的风险大小,即风险度或危险性,据此分析判断并确定风险等级。

第十条风险评价分级方法

采用风险矩阵法(L·S)进行风险大小的判定。

第十一条风险矩阵法(L·S)

本方法的风险度是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

即:

R=L×S

L代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S代表事件后果严重性

R代表风险值

本风险矩阵法把风险等级分为4级,分别是:

1级(很高)、2级(高)、3级(中)、4级(低)。

第十二条风险矩阵法(L·S)判断准则

表3-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标准

5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4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发生或预期情况下发生

3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2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事件。

1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极不可能发生事故或事件。

表3-2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等级

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人员

财产损失/万元

停工

企业形象

5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死亡

>50

部分车辆(>2套)或设备

重大国际影响

4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丧失劳动能力

>25

2台车辆、或设备停工

行业内、省内影响

3

不符合行业的安全方针、制度、规定等

截肢、骨折、听力丧失、慢性病

>10

1台车辆或设备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公司的安全操作程序、规定

轻微受伤、间歇不舒服

<10

受影响不大,几乎不停运

公司及周边范围

1

完全符合

无伤亡

无损失

没有停运

形象没有受损

表3-3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R

风险度

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20-25

1级

巨大风险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立刻

15-16

2级

重大风险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立即或近期整改

9-12

3级

中等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2年内治理

≤8

4级

可接受、轻微或可忽略的风险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或无需采用控制措施

有条件、有经费时治理或需保存记录

表3-4风险矩阵表

第四章安全风险的控制

第十三条风险管控要求

风险管控原则如下:

4级:

轻度(一般)危险,可以接受(或可容许的)。

部门(车队)应引起关注,负责4级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属班组(车队)具体落实;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现状,保留记录。

3级:

中度(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改。

公司、部门(车队)应引起关注,负责3级危害因素的控制管理,所属部门(车队)具体落实;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

在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一步进行评价,确定伤害的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

2级:

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公司对重大及以上风险危害因素应重点控制管理,具体由安全科和各职能部门(车队)根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

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根据需求为降低风险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或配给资源、限期治理,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

1级:

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

只有当风险已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如果无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立即采取隐患治理措施。

以下情形应直接确定为2级风险: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指导书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第十四条风险控制措施应包括:

(1)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本质安全;

(2)管理措施,规范安全管理,包括建立健全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完善、落实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机制等;

(3)教育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4)个体防护措施,减少职业伤害。

(5)应急处置措施,将危险降到最低。

第十五条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

(1)可行性和可靠性;

(2)先进性和安全性;

(3)经济合理性及经营运行情况;

(4)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第十六条风险控制措施评审

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评审:

(1)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

(3)是否产生新的危害因素;

(4)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

(5)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第五章风险管控执行程序

第十七条安全科每年定期组织制定“风险点辨识及风险评估计划”,经分管领导批准后下发执行。

公司、部门(车队)风险评估小组,对“风险点辨识及风险评估计划”进行分解落实,直至班组(车队)、岗位,作为开展风险点辨识及风险评估工作的依据。

第十八条依据辨识评价方法对本单位危害因素进行辨识评价后,填写相应的“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表”、“安全检查分析(SCL)评价表”,经本级风险评估小组进行汇总、评审后,逐级上报。

第十九条公司风险评估小组组织审核、修订后,将审核、修订意见反馈各下级单位执行。

第二十条风险培训

各级单位应制定风险评估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对本单位的风险评估方法、评估过程及评估结果进行培训,并保留培训记录。

第二十一条风险信息更新

各级单位要依据辨识评价结果,建立本单位的《风险管控登记台账》(参照表4),台账应结合实际定期更新(每年至少一次)。

表4风险管控登记台帐

填表单位:

NO:

序号

识别时间

审定时间

单位或活动

数目

合计

备注

4级

3级

2级

1级

 

 

 

 

 

(注:

单位或活动-危害因素所存在的单位或暂时的某项活动。

当下列情形发生时,应及时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估。

(1)新的法律法规发布或者法律法规发生变更;

(2)操作工艺发生变化;

(3)新建、改建、扩建、技改项目;

(4)事故事件发生后;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二条本管理办法由安全科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本管理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执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