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2614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题速递精校解析打印word版福建省师大附中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文件下载.docx

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给出的历朝历代的一些具体农业措施可以看出,历朝历代对农业耕地问题体现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态度,无论是肥料的使用以及后来的生态循环问题都是可续发展的体现,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直接”管控问题;

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化”的特点。

点睛:

本题是一道表格类的问题。

我们在解答本题的时候首先要看清楚表头,要明确本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点是什么,本题主要是与农业有关的内容。

其次要对比分析问题,本题涉及到的是历朝历代的对比,我们抓住的是共同的特征。

3.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千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

这一现象

A.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热情

B.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

C.抑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

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答案】B

【解析】“以末致财”的大商人,仍须“用本守之”,即发财致富后大量购买土地,这会造成土地兼并现象,从而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故B项正确;

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商人的经商热情遭到打击,故A项错误;

大商人“用本守之”,成为大地主,这容易造成地方势力的扩大,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的税收问题,故D项错误。

4.下图为《汉代中西交通图》,通过这条交通线运往欧洲的主要商品是

A.瓷器B.茶叶C.丝绸D.铁器

【解析】图片中显示的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传播主要商品是丝绸,C正确;

A是唐朝时期丝绸之路主要商品;

B和D不符合丝绸之路主要商品。

5.下列三种手工业形态按产品商品化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也

D.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根据所学知识,家庭手工业生产的产品大部分自己消费,小部分进入流通领域。

官营手工业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产品不可能进入流通领域。

民营手工业以赢利为目的,产品完全进入流通领域,可知按产品商品化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A项说法正确,本题答案为A。

BCD不符合题意。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官营手工业

6.有资料表明:

“英国输华货值,鸦片战争前为数十万英镑,战后增至二百多万英镑,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B.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C.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D.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解析】据材料中战前战后的数据比较可以得出鸦片战争并没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故A项排除;

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道光与咸丰并没有反对中英贸易,故B项排除;

据所学可知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而材料中的数据说明英国通过战争并没有实现其目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鸦片战争以后,中英贸易并没有很明显的增长,故C项正确;

据所学可知当时的中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国家,不具备进行工业革命的条件,故D项排除。

7.张謇说:

“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巾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

……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

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

”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诸企业之失败……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无法律之导之故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故A选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反映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故C选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体现资本和技术的支持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无法律之导之故也”,同时,应该认识到:

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仅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表现,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8.下表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造成这种势头的最主要原因是

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盈利指数

-4.38

7.61

36.93

21.43

70.56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实业救国”新思想的推动

C.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的推动

D.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据材料表格“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可知,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时期,造成这种势头的最主要原因是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故D选项正确;

辛亥革命,建立民国政府,这不属于最主要原因,故A选项错误;

“实业救国”新思想属于思想方面的原因,也不是最主要原因,故B选项错误;

群众性的反帝斗争同样不属于最主要原因,故C选项错误。

故选D。

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的相关知识,对于其原因,应该认识到最主要原因不是内因,而是外因,即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9.下图为1920年与1936年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的所占比例。

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日益衰落

B.民族资本仍然受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解析】图片反映出相对于1920年,1936年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是国民党统治前期,“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故C项正确;

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应该是日益膨胀,只是在这一时期比例下降,故A项错误;

民族资本仍然受外国资本挤压不是原因,只是一种现象,故B项错误;

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故D项错误。

10.衣食住行等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

在1925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社会生活场景是

A.报童在街上叫卖

B.汽车在马路上穿梭

C.人们用移动电话相互问候

D.穿着西装的男子在吃西餐

【解析】移动电话出现在中国是改革开放以后,C错误,符合题意;

A、B和D均是1925年之前出现,排除。

11.古语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断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关于“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C.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D.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解析】辛亥革命时期剪辫子作为革命的象征,“辫发之争”实质上是政治斗争的反映,D正确;

A、B和C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2.1912年,上海某时尚杂志登载文章:

“近日沪上服饰之异,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

衫则仿西制而无领,袖则短,只笼其臂半。

裤则紧贴其股与腿。

皆以亮纱及轻纨制之,肤雪玉肌,显豁呈露。

裙之料,则以最薄之纱,虽着如未着。

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

”下列有关结论正确的是

A.上海服饰引领全国潮流

B.作者态度相对保守

C.当时女性盲目崇洋

D.上海服装质地优良

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迁。

依据材料“近日沪上服饰之异,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

”可知,作者对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化不能接受,体现了近代风俗的变化与中国传统的相悖及作者思想的相对保守。

所以应选B。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认识

13.1920年全国报界联合会通过《劝告勿登有恶影响于社会之广告与新闻案》指出:

“如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究其弊端可以凋敝民力而促其生计,且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

又如春药及诲淫之书,皆足以伤风败俗,惑乱青年。

此种广告,皆与社会发生极大之恶影响,而报纸登载,恬不为怪。

”这反映出当时

A.政府立法整顿,规范广告业秩序

B.民族危机加深,报业界抵制外货

C.报刊业发展迅速,广告比重加大

D.缺乏有效管束,广告业乱象丛生

【解析】题干主要反映了对有不良影响的广告内容进行了批评,说明了当时广告业的管理不善,故D正确。

题干只是提出了这一不良现象,没有提出改进措施,排除A;

BC项题干没有体现。

14.轮船进入中国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通商口岸的开放相联系的;

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

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材料现象表明

A.西方控制了中国近代运输

B.外国侵略阻碍了近代交通发展

C.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缓慢

D.晚清中国交通发展丧失独立性

材料“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丧失路权相始终的;

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是解题的关键。

15.出现下表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一五”计划

D.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表格中私营经济1956年为0,公有制经济和集体经济比例上升,主要是三大改造完成,全民所有制经济逐步建立,B正确;

A是1952年完成;

C是工业化成就;

D是1960年开始。

16.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

从材料中的时间“1953年10月”可知这时我国开始了三大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形成,而“粮食的统购统销”是这一体制的重要内容。

17.作者在回忆拍摄《欢跃在早稻“卫星”上》照片时写道:

“在群众的启发下,让四个孩子站在稻穗上跳动,以显示稻穗的厚和密并富有沙发似的弹力。

”照片及作者的回忆表明

A.人民公社化推动了农业大发展

B.照片因为造假而毫无史料价值

C.大跃进时期存在浮夸风盛行的事实

D.照片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真实史料

【解析】材料所述为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的现象,C符合题意;

材料是左倾错误的结果,不是对农业发展的真实反映,A不正确;

材料中照片是大跃进的真实写照,对研究大跃进时期的历史有重要意义,B与材料不符;

材料对照片的出处无法考证,因此不一定是真实史料,D不正确。

18.20世纪60年代初,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售的九条办法》。

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000万职工中,有67%回到农村。

这表明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

C.违背“一五”计划城镇化建设要求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初见端倪

【解析】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中央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材料中措施说明的是这一举措的内容,B正确;

A不是国民经济调整目的;

C中违背一五计划错误;

D是1978年之后。

19.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及发表的文章。

它们反映出

A.媒体宣传对改革具有双重作用

B.改革必须坚持阶级斗争

C.媒体对改革缺乏责任意识

D.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解析】抓住题干时间“198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家庭联产责任制已经率先在安徽等地开始实行,而这一时期各地的报刊杂志及发表的文章,都是反对家庭联产责任制包产到户的做法,对改革的抵制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的国人思想解放的程度不足,不是在于对改革缺乏责任意识,故D项正确,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并未因相关媒体的宣传而中断,故排除A;

B夸大其词,而且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20.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发表了一封对中国企业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信,在福州召开工业会议期间,福建省55位国有骨干企业厂长经理向省委呼吁——《请给我们“松绑”》。

这里的“松绑”是指

A.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C.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

D.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时间1984年,联系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可知《请给我们“松绑”》指的是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与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得内容不符,故排除。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改革

21.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说:

“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建立经济特区、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解析】1984年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1992年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D正确;

A、B和C时间顺序不符合题意。

22.《地理大发现探幽》中评价新航路开辟时指出:

“它让各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动植物新品种,改变了大陆的生态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

”其观察视角立足于

A.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

B.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

C.物质文明改变了政治文明

D.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

【解析】依据题干“改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可知,题干材料是站在社会史观的角度,即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的角度,故D项正确;

A是从整体观角度论述;

B是从文明角度阐述;

C是中改变说法绝对。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需要掌握新航路开辟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的影响以及社会史观的表现.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改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结合新航路开辟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的影响以及社会史观的表现分析即可。

23.1651年,英国议会规定:

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或由实际产地的船只运到英国,这就是说不许其他有航运能力的国家插手英国贸易。

这一规定主要打击了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法国

【解析】材料反映了英国《航海条例》的内容,这一规定主要打击了荷兰,故C正确;

《航海条例》主要不是针对西班牙,故A错误;

《航海条例》与葡萄牙、法国没有直接关系,故BD排除。

故选C。

24.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记述了英国在1700年到1780年间国家总产值增长了67%,到了1800年增长了151%。

这说明

A.殖民掠夺是英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B.技术革新蕴藏了巨大动能

C.工场手工业孕育工业革命

D.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时间是1765年,“国家总产值增长了67%,到了1800年增长了151%”主要是工业革命促进技术革新,产生巨大动能,B正确;

A是新航路开辟之后;

C是工业革命之前;

D是工业革命之前资本积累时期。

25.沃尔的《面临危险的生命: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公共卫生》一书有很多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公共卫生隐患的细节描写,从面包、茶到动物和人类的污秽,再到传染病、职业病、空气和水污染等。

据此可知,沃尔主要强调

A.近代英国的环境污染现象较为严重

B.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经济发展缓慢

C.社会化大生产促使经济危机的出现

D.工业革命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效应

【解析】材料反映了工业革命时期公共卫生隐患,体现了工业革命的负面效应,故D正确;

材料内容不限于环境污染现象,故A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英国经济发展缓慢,故B错误;

材料未涉及经济危机的出现,故C错误。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公共卫生隐患的细节描写,从面包、茶到动物和人类的污秽,再到传染病、职业病、空气和水污染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革命的负面影响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题:

本大题共3小题,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共50分。

26.在农业社会,农村市场既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依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

“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负贩”。

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三明清江南市镇的起源,早的可以追溯到宋代。

明中期到清前期是传统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

从宋以来,直到明清,市镇是体制外的产物。

它是政治行政体制外自行生长出来的东西,是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发展的产物。

市镇具有乡村商贸市场“中心地”的性质,衬托并支持着城市的生存与发展。

——摘编自王家范《明清江南的“市镇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草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主要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农村市场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答案】

(1)原因:

小农对社会的依赖程度增加;

农村剩余劳动产品的增加;

农村中工商业者的涌现;

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

(2)积极作用:

方便农民生活;

促进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

(3)主要原因:

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大量农副商品进入市场。

作用:

促进农村社会进步;

支持城市的生存与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等信息进行归纳即可。

(2)根据“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为工、为匠,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概括得出:

根据“是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发展的产物”概括总结。

根据“市镇具有乡村商贸市场‘中心地’的性质,衬托并支持着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分析古代农村市场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27.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早在1800年前,英国的矿山已经使用“铁路”(铁轨),马拉的货车,将煤运到运河或者海边。

1829年,利用蒸汽机做动力的火车在新建成的铁路上行驶,达到令人印象深刻的时速16英里。

当时,有铁路公司的董事们指出“用机车牵引比用马力牵引可节省经费百分之三十”。

到1835年底,议会相继通过了五十四项各式各样的铁路条例。

到19世纪中期,通车的铁路整整五千英里。

此时的欧洲正处于建设铁路的时代。

一摘编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等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铁路修建达到高潮。

人们通过铁路把大量的煤炭、原材料运往城市,还能把城市的手工制品输送到其他地方。

铁路运输首次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速度的陆上货物配送,深入大陆与国家的偏远内地。

19世纪晚期,铁路衔接上以蒸汽为动力的海运路线,跨洲的大宗货运走陆路和海路从此一样容易,贸易的流动不再受大自然左右。

一据[美]诺曼•里奇《现代欧洲史》等整理

材料三下面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

清政府借款修建

外国资本直接投资

清政府独立筹资

官商合办

里程(千米)

4171.2

2746.1

1042.4

占总里程的比重

46.3%

30.5%

11.5%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欧洲的铁路建设对市场形成的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1)原因:

运送物资的需要;

蒸汽机车发明与使用;

生产成本低;

政府支持。

(2)意义:

大幅度提升商贸数量和流通速度;

有助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密切联系;

拓宽市场;

助推世界一体化进程。

(3)信息:

新建铁路资金来源多渠道;

清政府借款修建所占比重最大,外国资本直接投资其次,清政府独立筹资小;

晚晴中国铁路事业发展迅速;

晚清,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的修筑权和经营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