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2777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9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6页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6页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6页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6页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6页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6页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6页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6页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6页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6页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6页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6页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6页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6页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度下学期六年级数学教案Word格式.docx

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③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

(负数要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三、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初步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1、出示例3体会正负数是相反意义的量。

在生活中你见过用负数表示的例子吗?

(收入与支出、盈利与亏损、方向相反……)

下面是张明家今年六月份收入8050元和支出520元。

收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怎样表示?

  3.推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也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

  四、课堂作业。

(略)

  

课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师生配合默契,课堂上学生的反应比较快,给人一种十分舒畅的感觉。

课后许多学生还兴致颇高,还到处找生活中的负数,此时此刻,我觉得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第二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

2能正确的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参透相对与绝对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负数的意义,能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对相反意义量的理解和对0的认识。

教学准备

温度计、学生收集的负数的资料、教师用的自制温度计。

教学过程

导入

商店在春节前夕运进一批新鲜草莓,第一天盈利500元,第二天不赔不赚,第三天亏损了200元。

请你把这个数据记录下来。

反馈

生:

第一天记作:

+500,第二天记作:

0,第三天记作:

—200.

师:

请你说一说+500、0、—200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盈利500元记作+500,亏损200元记作—200呢?

其他同学评价,对于这样的表达有争议吗?

还有其他不同的表达方法吗?

这个数可是一个新朋友,你们知道它叫什么数吗?

看来,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着“负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负数”。

引起负数的产生。

板书:

负数的初步认识。

探究负数的意义

(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师:

关于负数,你们都想学习什么?

1、负数表示什么?

2、负数的读写法

3、负数的应用4、负数的比较大小

5、负数的计算6、负数的分类

7、负数的历史……

(二)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负数

+6℃和—6℃的意思是否相同。

+6℃表示零上6度,—6℃表示零下6度在这里零上和零下是意义相反的两个量。

说出—20℃,—55℃的含义并在温度计上找到这两个温度。

在表示温度的时候,什么时候用正数表示,什么时候用负数表示。

正数,负数,0

巩固练习:

课本第2页第1、2、3题

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让学生举出生活的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课堂上学习气氛很高,练习量多。

第二单元比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内容有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反比例的概念,比例尺的意义和性质,按比例分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教学重难点、关健:

1.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

2.难点:

正、反比例的意义的理解和判断。

3.关键:

通过已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第一课时: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基本性质,比例各部分名称,组比例。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

什么是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12:

16 

1/4:

1/3 

4.5:

2.7 

10:

6

二、新授

提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在过去学过比的知识的基础上,学一个的知识:

1、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

列表如下:

时间(时)25

路程(千米)80200

从上不中可以看到,这辆汽车:

第一次所行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____;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

它们有什么关系?

(2)口答

2、比例的基本性质。

(1)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例题:

80:

2=200:

5

并自学课本

提问:

什么叫做比例的项?

什么叫前项?

什么叫后项?

什么叫内项?

什么叫外项?

这四项分别在等号的什么位置?

(2)说出下面各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6:

10=9:

15 

8:

3=3.2:

1.2 

1/3:

1/6=16:

8

(3)计算:

上面比例中的外项积与内项积。

(4)引导学生观察每个比例中的计算结果,发现这两个乘积有怎样的关系?

想一想,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

(5)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第3页的“做一做”第1题,

四、总结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什么?

2、怎样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五、作业

1、完成练习四的第1-3题。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80 

:

200 

或 

80/2=200/5

内项 

外项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80×

5=2×

200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激趣”,“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

在各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的数学学习能力。

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后就及时练习巩固,巩固反馈后再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

因刚开学第几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课堂的练习量多,效果也比较好!

第二课时:

解比例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正确地解比例。

解比例的一般步骤。

教具准备:

小黑板

1、什么叫比例?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2、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检验。

18:

20和7.2:

100:

0.2和10:

0.002 

1/4和1/6:

1/8

1、解比例。

在一个比例中,共有四项,如果已知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就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只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求。

出示例2:

3:

8=15:

X

学生尝试练习,请一名学生板演。

3X=8×

15

X=40

你是怎样做的?

理由是什么?

出求例3:

9/X=4.5/0.8

你是怎样进行检验的?

2、小结:

解比例可以分几步?

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中的第2题。

指名板演,全班练习,最后评讲。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一中的第4-7题。

解比例

3:

解:

3X=8×

解:

4.5X=9×

0.8

X=40 

X=0.625

第三课时:

比例尺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和求图上距离的解题方法,并会运用这些方法解这类应用题。

掌握求比例尺的解题方法。

掌握求比例尺的解题方法

教学准备:

世界、中国地图。

一、复习

1、复习提问:

长度单位有哪些?

它们之间相邻的进率是多少?

2、什么叫做比?

3、化简下面各比。

0.4/0.6 

1/4:

10厘米:

100厘米 

2米:

140厘米

二、导入新课

出示世界地图:

让学生观察。

地图或其他平面图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方大一定的倍数画面的。

利用这张地图,我可以很快告诉你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

你想知道哪两地间的实际距离呢?

请同学们出题考老师。

三、新授课:

1.教学例4,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1)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边口答,师边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0米/10厘米=1000/10=100/1 

2、归纳总结:

3、练习。

(1)下面这段话中的各比,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

为什么?

(2)课本第6页的“做一做”

4、教学例5。

(1)在比例尺是1:

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

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已知什么条件?

要求什么问题?

怎样得用比例尺的关系式来解答?

用方程解,X该设什么单位?

列式时,比例尺要用什么书写形式?

学生尝试练习后,对照课本检查。

指名板演后,讲解。

强调设实际距离是X厘米,算出实际距离的厘米数后,要再变成千米数。

(2)练习:

课本第7页的“做一做”

四、巩固练习

例5有其他解法吗?

怎样解?

提示:

实际距离等于什么?

图上距离等于什么?

五、总结

六、作业:

完成练习二的第1-3题。

比例尺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 

设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为X厘米。

15:

X=1:

6000000

X=15×

X=90000000

90000000厘米=900千米

答:

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900千米。

第四课时:

线段比例尺

认识线段比例尺,并掌握用线段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能进行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的互相改写。

掌握用线段比例尺求实际距离的方法。

单位统一和互化要正确。

中国地图一幅。

投影片

1、口答:

比例尺=(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5米=( 

)厘米 

0.00006千米=( 

0.032米=( 

35000厘米=( 

)千米 

3.5千米=( 

)厘米

2.求未知数X

x=3 

x= 

5/x=2.8

3.在比例尺是1:

40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一条长4.5厘米的距离,在地面上的实际距离是多少?

1.教学例6。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

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

10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画多少厘米?

(1)让学生讨论,然后让二名同学在黑板上做题。

(2)如在错教师再更正学生的错误。

做出板书。

设长应画X厘米。

110米=11000厘米

X:

11000=1:

1000

X=

X=11

答:

长应画11厘米

(3)同样设宽为Y,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

2.教学线段比例尺。

(1)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师指出:

前面我们所学的比例尺都叫做数值比例尺。

此外,还有一各比例尺叫做线段比例尺。

(师指着地图右下角)线段比例尺是在图上附有一条注有我们就来学习“线段比例尺”。

(板书课题)

(2)这幅中国地图的比例尺是1:

5000000,它表示地图上1厘米长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千米的实际距离。

地图上2厘米长的距离相当于实地距离100千米。

地图上4厘米长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多少千米的实际距离?

6厘米呢?

10厘米呢?

(3)看课本第8页,这幅图上1厘米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多少千米的实际距离?

强调为什么是50千米,而不是100千米(指导学生学会看线段比例尺)

3.练习,量一量右图上沈阳和长春两地点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想一想要求地面上这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

指各板演,全班齐练、老师讲评。

50×

5.5=275(千米)

4.师:

如果把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应该是多少?

怎样做?

1厘米:

50千米=1厘米:

5000000厘米=1:

5000000

师要强调厘米与千米、米之间的进率关系,以及化聚方法。

三、总结

1、什么是线段比例尺?

2、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怎样相互改写?

完成练习二中的第4-9题。

板书设计:

线段比例尺

第五课时:

成正比例的量

正比例的意义。

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正比例的判断。

小黑板、投景影片

根据下面各题,先口答列式及得数,后说数量关系式。

1、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25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种布,买3米共要27元,平均每米布多少元?

3、某印刷厂5天生产2.5万本练习册,平均每天生产多少万本练习册?

师据学生回答板书如下:

路程/时间=速度 

总价/数量=单价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如上面这些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的关系等。

现在我们进一步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

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或者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正比例的意义”。

(板书)

三、新授

1、教学例1。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时间(时)12345678……

路程(千米)90180270360450540630720……

(1)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

(2)边观察边思考下面问题:

(1)表中有哪几种量?

这两促量有没有关系?

(2)这两种量是怎样设化的?

(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页变化。

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

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从表内找出几组相对应的两个数,求出比值,再比较比值的大小。

指名口答,师板书:

90/1=90 

360/4=90 

540/6=90 

……… 

(2)从下面的比式中,你能不能找出变化规律?

这个90实际上就是这列火车的什么?

(速度)

(3)师: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4)小结。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在布店的柜台上,有像下面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

数量(米) 

1234567…

总价(元)8.216.424.632.841.049.257.4…

(2)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的数据。

(3)回答下面风个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

这两种量有关系吗?

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它们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

比值是多少?

比较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吗?

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花布的什么?

3、概括正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比较上面的例1和例2,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2)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

是什么?

(3)师:

例1中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

年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大家想一想:

在例2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

(4)概括关系式:

Y/X=K(一定)

4、教学例3。

出示例3

大家能不能根据上面的判断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说说?

指名口述、师帮助纠正。

关系式是:

总重量/袋数=每袋面粉重量(一定)

5、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键是看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第13页“做一做”

五、总结。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2、怎样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作业:

完成练习六第1

第六课时 

反比例的意义

成反比例的量。

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 

例,培养学生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反比例的意义和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

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1、口答正比例的意义。

2、怎样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

3、写出下面各题的数量关系,并判断在什么条件下,其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

(1)已知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加工时间,求加工零件总数。

(2)已知每本书的价钱和购买的本数,求应付的钱。

(3)已知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求总产量。

在上面的数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零件和加工时间是什么关系?

如果应付的总钱数一定,每本书的价钱和本数是什么关系?

如果总产量一定,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是什么关系?

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

反比例的意义(板书)

三、新授

1、教学例4。

(1)出示例4。

引导学生观察上表内数据,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A、表中有哪两种量?

这两种量相关联吗?

B、加工的时间是否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的变化而变化?

怎样变化?

C、表中两个相的数的比值是多少?

一定吗?

两个相对应的数的积各是多少?

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D、这个积表示什么?

写出表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口答,师板书

小结:

2、教学例5

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

请你先填写下表。

每本的页数152025304060…

装订的本数40…

(1)先填表,然后观察上表,回答下列问题: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而变化的?

表中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写出它们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每本页数×

装订的本数=纸的总页数(一定)

(2)小结:

(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及关系式。

(1)请你比较一下上面的例4、例5,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

(2)判断成反比例量的方法:

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否面反比例的量要具备的条件:

(3)概括关系式。

Y=R(一定)

3.教学例6。

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大家能不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下?

指名口述,师讲评。

(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两6种相关联的量,每天播种的公顷数×

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也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四、小结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看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否一定,积一定这两种量成反比例。

讨论:

想一想:

播种总公顷数一定,已经播种的公顷数和剩下的公顷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五、巩固练习

课本第16页的“做一做”练后讲评。

六、课内外作业

完成练习三的第4――7题。

第七课时:

正反比例意义的联系与对比

正、反比例的意义的联系与对比。

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