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中国民航新闻信息网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2796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文下载中国民航新闻信息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全文下载中国民航新闻信息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全文下载中国民航新闻信息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全文下载中国民航新闻信息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全文下载中国民航新闻信息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全文下载中国民航新闻信息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全文下载中国民航新闻信息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全文下载中国民航新闻信息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全文下载中国民航新闻信息网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文下载中国民航新闻信息网Word文档格式.docx

《全文下载中国民航新闻信息网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文下载中国民航新闻信息网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文下载中国民航新闻信息网Word文档格式.docx

每增加10万吨航空货物将直接创造出800个工作岗位,每增加一个航班将直接增加750个工作岗位,因而成为区域经济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国际民航运输行动小组和牛津经济预测组织的研究,机场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以机场为中心,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表现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诱发影响和催化影响。

具体到温州机场,其积极作用在区域经济增长中也逐步显现:

第一,温州机场通过向温州社会提供民航运输服务,创造新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且通过改善区域交通条件,加快人员和物资的流通速度。

这方面,温州机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更是显而易见的。

截至今年4月,机场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4184.2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9.89万吨、安全保障航班起降46.15万架次,有效提高了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商业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直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促进了为机场提供服务的航空燃油供应商、连接民航运输承运人和制造业企业的物流企业、机场周边等依附进出港旅客的旅馆和娱乐设施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同时,由于民航运输等相关部门人员的消费需求,诱发新的服务企业和工作岗位,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失业率的降低。

第三,通过提供快速便捷的交通条件,促进经济链条中的其他行业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提高其它行业的商业(或工作)效率;

改善交通条件,吸引外部投资;

加快产业聚集和转型升级,促进温州临空经济、沿海产业带发展和大都市区建设。

另外,有研究表明航空运输业每1万元投入将会带来国民生产总值直接增加0.38万元,而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完全贡献为4.3万元。

据初步分析,温州航空运输直接或间接的贡献了温州经济百分之五的价值。

因此,温州机场对温州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区域经济重要的客流、物流、资金流和商流的汇集点,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温州机场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节点,为温州地区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

温州作为国家确定的24个沿海交通综合运输枢纽城市之一,也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工业基础雄厚、商贸物流繁荣、口岸贸易突出,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工业、商贸、港口城市。

浙南、闽北、赣东地区民营经济活跃、轻工制造业发达、外向型特色明显,生产和消费规模庞大,对航空运输的需求巨大。

温州作为浙南、闽北、赣东的经济中心,辐射浙江台州、丽水和福建宁德等市。

温州机场,是全国45个干线机场之一,也是浙江省内三大机场之一,已与全国71个大中城市(包括香港、澳门)通航。

自2001年以来,旅客吞吐量、货邮吞吐量、航班起降架次年均增长分别为13.82%、8.74%、8.82%,2009年分别达到482.15万人次、4.43万吨和4.48万架次,是全国同类机场中发展速度较快、经济社会效益较好的机场之一,其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温州及周边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外部效益。

(一)加快区域内经济一体化,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温州机场地处温州市龙湾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航空运输地理位置,辐射台州、丽水和福建宁德等地约3000万人口,经济腹地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包括温州地区、台州地区、丽水地区、宁德地区),辐射范围内的GDP高达4900亿元人民币。

自甬台温和金丽温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后,台州、宁德、丽水三地旅客到达温州机场只需1.5小时,温州机场已成为大多数丽水、台州、闽北地区旅客的首选机场。

同时,温州机场还专门开通与福鼎、青田和丽水的专线直达班车,开设了丽水、椒江等地的城市候机楼,周边地区来温乘机人数逐年递增。

仅2009年,通过专线班车运送往返旅客就高达5万人次。

随着龙丽温高速、诸永高速及金温铁路电气化改造的完成,以及温福铁路、甬台温铁路的建设,依托临近瓯江口深水港和沿江的区位优势,温州机场的交通枢纽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与周边的经济联系会更加紧密。

近年来,温州机场发展的实践证明,航空运输不仅提高了当地及辐射地的运送能力,也提高了全社会的经济效率,促进了资源开发、商务交流,成为吸引外来资源的关键因素,为外来投资参与本地及辐射地经济建设提供现代化的便利通道,提高企业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不断显现对区域产业和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机场建设不仅为区域带来方便快捷的出行方式,还能促进带动连带产业如建筑业、餐饮业、旅游业、电子信息技术产业、金融服务业等多种产业的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为推动本地区的企业更快、更便捷地进入国内、国际市场发挥重要作用。

特色鲜明的群体规模经济、高度发达的市场营销网络使温州民营经济显得十分活跃和外向型特色更加明显。

鞋服、电器、汽配、泵阀是温州的传统主导产业,随着近年来温州机场不断拓展东北、中南、西南等地区航线,温州的传统产业的优势蔓延至全国各地。

同时,便利的航空运输和东西部资源的互补,也为温州建立设计研发基地、建设总部经济园区、打造国际品牌营销总部、支持在外温州人回乡投资以及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另外,为配合温州市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发挥更大作用,更好地服务温州人,进一步优化温州人的营销网络,近年来机场不断优化北京、上海和广州等重要城市的航线布局,增加航班数量,目前每周前往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的航班总数高达206个班次。

以广州航线进出港货物为例,平均每日通过广州抵温的进口高档海鲜达30吨左右,这对提升温州服务餐饮业的档次及带动相关建筑业、装潢设计、培训等行业的发展均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温州市已在实施的沿海产业带建设和瓯江口新区开发,将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地,吸引太阳能、风能、LED、创汇农业等高新技术企业的汇集,正形成一个极强的“磁场效应”,迎来各路海内外投资者的关注,吸引众多知名企业来温投资创业,而温州机场正处于这两大战略部署的交汇点,将可为温州经济的转型升级发挥零距离的助推作用。

(三)强化与温州地区的经济联系,加速城市化进程

温州机场飞行区扩建、温州空港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力地改善了区域投资环境,加之温州大都市区建设战略的实施,城市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和投资热点。

同时,多方信息流、物流、客流的快速增长,冲击地区传统观念意识,增强企业市场观念和竞争创新意识。

2009年,机场所在地龙湾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就达13家,新增浙江省科技型企业19家,累计验收认定企业研究开发中心90家,进一步助推温州城市的内涵提升和经济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537元,同比增长5.4%;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3661元,同比增长6.6%,有力地推进了温州城市建设的步伐。

特别是未来临空经济区建立后,为了给各项经济活动提供优越的空间条件,政府将强化各种城市服务功能,城市的职能趋于综合性,将大大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此外,机场周边的休闲娱乐区、生活居住区和物流中心,由于客流和物流的集散,可能形成规模不一的城镇。

机场征地范围内的富余劳动力将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据龙湾区有关统计公报显示:

全区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307.82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28.0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76.67亿元,分别增长5.9%和12.6%。

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4.1%和24.9%。

同时,根据机场辐射范围的不同,还会形成一些大小不等的城镇。

这些城镇通过物资、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交换,形成紧密联系的城镇群,都有利于推进龙湾中心区建设,加速温州城市化进程。

综上,温州机场的发展对提高温州经济运行效率、改善温州投资环境、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促进大都市区建设具有明显作用,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繁荣的强劲动力,是民航强国战略在温州的具体体现。

三、温州机场“十二五”及未来发展的战略思考

国务院《民用机场管理条例》的出台,明确将机场定位为公共基础设施。

安全服务设施、航线连通性、客货规模、服务流程、运行效率、运营成本等,成为未来机场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

民航强国战略更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对机场的基础保障功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十一五”期间,浙江民航业取得了迅速发展,民航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速接近20%,2009年全年累计完成旅客吞吐量2534.98万人次,起降飞机23.35万架次,货邮吞吐量31.93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民航大省。

在建设民航强国的宏伟目标下,努力推进民航强省建设成为浙江民航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此背景下,机场如何促进区域航空、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成为摆在温州机场面前的首要问题。

(一)持续安全、狠抓服务、全面提升机场运行效率

持续的安全生产、优异的服务品质以及高效的运行保障是机场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影响机场运行效率的关键因素,也是机场落实公共基础设施定位、保障民航强国战略实现的根本途径。

全面提升机场的运行效率是民航运输系统对机场的基本要求。

为实施持续安全战略,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持续安全理念,温州机场将在多年安全运行的基础上继续正确处理好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认真推进安全审计后形成的工作程序,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全员培训、教育、考核机制,不断调整完善各类应急处置预案,逐步建立风险分析体系,切实加强法规、队伍、责任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安全管理体系(SMS),提高持续安全发展的综合保障能力,确保机场运行安全。

不断提升服务品质是继持续安全之后,机场运营管理的首要任务。

温州机场将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利用硬件设施不断改善的有利条件,全力激活每个细胞,全面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积极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

进一步强化品牌服务、承诺服务和特色服务,做到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与全面贯彻服务理念、理顺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标准、强化服务培训、形成系统的服务质量监督体系有机结合,为广大的航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体验。

(二)完善设施、加大营销、着力引进基地航空公司

基地航空公司的引进和发展是机场生产可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和保证,一个机场的发展最需要航空公司的支持。

众所周知,基地航空公司的设立有利于优先保证航空市场运力的可持续投入,有利于降低新开航线、增加航班的难度,有利于优化、完善温州的航线网络以及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目前,在温州运营的航空公司均未设立基地公司,难以形成以温州为中心的区域航线网络,制约了区域航空的发展。

近几年,温州机场通过扩建和改造,使机场运输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为吸引航空公司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通过开展对航空公司的营销活动,主动出击,确立抓运力拓市场、完善航线布局、力推服务新举的总体应对策略,紧抓民航局取消对沿海机场的航班调控禁令这一契机,注重对支线航班发展的关注及中小航空公司对温运力的投入,尽最大努力吸引航空公司在温州设立基地公司。

此外,还将利用航空公司航线网络优势,主动配合市政府开展温州国内航空客货运市场调研工作,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深入分析客源结构,培育国际市场,提高温州地区航线连通性,加大航班密度,增加客货规模,进一步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三)认真培育、努力推进、强力拓展口岸开放工作

温州目前的航空口岸等级为二类口岸,只能限中国籍飞机飞港澳地区,而温州机场的迅速发展,分布在世界65个国家和地区、以经商和进出口贸易为主的60余万旅外侨胞的有效客源以及温州内外温州人互动战略的实施,客观上都要求温州航空口岸早日升级。

并且,航空口岸升级工作对温州机场开辟航线,积极培育国际航空市场和提升城市地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温州机场将按照国家口岸开放发展规划工作进展,本着口岸升级要与温州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适应,与温州人在外经商、办企业的需求相适应的总体要求,积极配合省市政府,分三步实现战略目标:

第一步,争取早日实现“港澳自由行”。

增加温州至香港航班密度,恢复澳门航线;

第二步,以“临时包机”形式开通至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际航线,争取早日实现“日韩自由行”;

第三步,争取“十二五”中期开通至欧洲的国际航线。

同时,温州做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城市,温州机场将依托城市发展需要,紧抓机遇,充分发挥地域和经济优势,特别是考虑到温州机场至台湾的空中航线所具有的天然优势,尽快实现台湾直航,推动温州更好地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温州市在海峡西岸的经济地位。

(四)明确定位、积极探索、大力推进向管理型转变

在建设民航强国的过程中,机场作为服务保障的主力军,要紧紧围绕公共基础设施定位,强化机场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功能,积极探索机场公益性设施和经营性设施分类管理的新模式,进一步推动机场由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促进机场建设发展、提高运营管理水平。

这既是民航运输系统对机场的要求,又是机场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职责体现。

温州机场将以体制理顺为契机,借鉴国内外机场经营管理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转变思维方式、创新经营模式和改善管理方式,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根据《民用机场管理条例》对机场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定位,严格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不断完善有利于机场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企业改革,加强经营管理,加强成本核算,注重节能减排,提高运行效率,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全力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市场理念,进一步做大做强温州机场。

四、几点建议

机场大力发展所需的关键因素中,有诸多是机场自身无法把握的,因此呼吁浙江省政府、温州市政府以及各级民航主管部门给予政策上的保障与支持,为温州机场的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一)引进基地航空公司的政策扶持

在引进基地航空公司方面建议当地政府采取有力措施,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共同培育航空市场。

2007年9月,温州市政府已与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就国航设立温州分公司(基地)事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设基地航空公司所需用地已取得,但至今尚未建成。

就此,我们建议省、市政府敦促相关职能部门加快行政审批进程,并督促早日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尽早促使项目落地开花;

同时,我们了解到吉祥航空公司也已经向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提出要求在温州设立分公司的申请。

因此,我们也建议其它航空公司在温州设立分公司也能享受省、市政府给予国航的同等待遇。

(二)打造机场的立体交通体系

尽快制定温州机场衔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以及周边地面交通的发展规划(杭州、宁波已实现与高速公路的无缝隙连接),真正体现民航的优势。

不仅要让各种交通工具方便的进入温州机场,更要开辟尽可能多的直达周边地区的班车线路,以增强温州机场的旅客聚散能力和加大辐射范围。

温州机场准备在温州新火车站投入使用后,开通直达机场的班车。

希望省、市两级政府综合考虑温州机场地面网络的规划和建设,对构筑温州机场地面交通网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三)成立民航发展专项基金

金融危机累及航空公司亏损,部分机场为了增加航班,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纷纷采取航班现金补贴的形式。

如临沂市政府采取保证航空公司收益方式;

厦门、重庆、武汉、长沙、郑州、珠海等地机场,政府除了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外,还积极鼓励机场采取向中转旅客赠送消费抵用券、观光巴士车票以及要求机场与地面运输企业合作,采取“陆空联运”的形式扩大机场的辐射范围等措施;

同时,省内兄弟机场所在的当地政府,也都积极采取航线补贴、成立航线开辟基金等方式,来培育、巩固和优化航线网络(如台州市政府对国航增加至北京航班,每年补贴达500万元;

杭州机场为了巩固枢纽地位,省、市、区政府联动。

如从2008年开始连续五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三级政府每年各出资1000万元建立国际航线培育基金,用于杭州机场的国际航线开辟)。

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温州机场也已经根据自身财务收支状况力所能及地加大对航空公司和旅客的优惠措施,但是仅凭机场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希望省、市政府进行调研,为下一步温州机场开通国际航线和货运航线,出台更多符合温州航空市场实际,扶持航空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另外,根据《民用机场管理条例》的最新精神,对机场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定位十分明确。

我们建议省、市政府在针对机场飞行区扩建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中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给予资金扶持。

(四)统一规划、协调管理、实现机场差异化发展

由于长江三角地区机场密集,各机场落实属地化管理后,机场之间缺乏有效协调,机场定位不科学导致机场之间的竞争比较激烈,不能很好的配置资源。

因此,呼吁浙江省政府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根据系统总体目标和机场特点,确定各机场特定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对象。

通过对机场的不同功能定位提出更加专业化的要求,促使浙江民航业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从机场自身而言,可以通过差异化的战略定位结成机场联盟,机场间通过实行功能划分,错位经营,专注于各自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有利于发挥机场各方面有利条件,充分发挥联盟内每个机场的优势和能力,提高机场的运营效率,降低机场运营成本。

另外,希望省政府出台的有关促进航空强省建设的政策措施能公平地惠及到省内所有机场,深入研究各个机场在民航强省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鼓励和扶持省内所有机场为创建民航强省共同出力。

未来十年,温州机场旅客吞吐量将达到11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将突破20万吨,正逐步成为浙南、闽北、赣东客流、货流、资金流及资讯流的汇聚点。

温州机场将进一步理顺发展思路,继续落实持续安全管理理念、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加强运行效率,创新运营管理体制,为浙江民航强省提供强力保障,努力把温州机场打造成为助推浙南、闽北、赣东地区经济腾飞的发动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