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2816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元明清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贴旦、大旦、色旦、搽旦、魂旦。

末行:

正末、外末、小末、冲末、副末、外。

净行:

净、外净、副净。

杂行:

孛老、邦老、卜儿、倈儿、驾、孤、细酸、曳剌。

(四)宾白:

剧中称为“云”,指剧中人的说白。

有韵白和散白两类,韵白为诗句,散白为散文。

细分有旁白、带白、内白等,剧本中称为“背云”、“带云”、“内云”等。

(五)科范:

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武打、歌舞等表演,有时为音响效果。

如“做悲科”、“混战科”、“做弹科”、“内做风科”。

元杂剧剧本已经具备了戏曲演出的全部要素:

唱、念、做、打。

中国戏剧的基本样式。

五、元杂剧的题材

元杂剧题材广泛,从选材角度讲大体可分为三类:

一是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这类较少,与元代严厉的专制政策有关;

二是取材于历史事实或传说;

三是取材于传奇、志怪、话本小说等。

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一书中,把元杂剧分为神仙道化、隐居乐道、披袍秉笏、忠臣烈士、孝义廉节、叱奸骂谗、逐臣孤子、钹刀赶棒、风花雪月、悲欢离合、烟花粉黛、神头鬼面等十二科。

元杂剧的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社会问题剧;

二是歌颂忠智豪杰,反映人民反抗斗争的英雄传奇剧和历史剧;

三是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命运和家庭问题的风月受情剧和家庭剧;

四是表现人生态度的伦理剧和隐逸剧等。

艺术创作上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创作手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流,又不乏积极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二是戏剧冲突集中、情节紧凑,特别适合于舞台演出;

三是人物塑造上,全方位塑造了形形色色、栩栩如手的人物形象,勾画出一幅元代社会的总体图卷;

四是语言通俗而又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此外,同以往文学形式相比,元杂剧还表现出它的鲜明的群众性,具体表现为戏剧故事,戏剧人物的群众性,戏剧创作过程的群众性,戏剧演出过程的群众性,和戏剧作家队伍的群众性。

总之,元杂剧是不愧为敢与唐诗宋词比肩的时代文学,是产生于特定时代、特定地域、且富有特色的新兴文学样式。

第二节 元前期杂剧作家

第一部分 关汉卿

(二)关汉卿杂剧作品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多达67种,今存18种。

即《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望江亭》、《蝴蝶梦》、《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单鞭夺槊》、《单刀会》、《绯衣梦》、《五侯宴》、《哭存孝》、《裴度还带》、《陈母教子》、《西蜀梦》、《拜月亭》、《诈妮子》,其中若干种,是否为关汉卿原作,学术界尚有争议。

18种杂剧从题材内容讲大致可分为三类:

①、揭露社会现实,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

从题材上讲,这类作品多属公案剧。

代表作有《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等,其中《窦娥冤》是关氏整个杂剧创作的著名代表作。

②、反映妇女命运和为改变命运所进行的反抗与斗争,歌颂她们的智慧与美德的作品。

这类作品从题材上讲属儿女风情剧,大都充满喜剧气氛。

作品有《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谢天香》、《诈妮子》、《金线池》等。

其中《救风尘》和《望江亭》是关剧中著名的喜剧代表作。

③、歌颂古代英雄,表现时代精神的作品。

这类作品从题材上讲属历史剧,作品有《单刀会》、《西蜀梦》、《哭存孝》等,其中《单刀会》是关汉卿历史剧中最出色的代表作。

二、关汉卿的《窦娥冤》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悲剧的代表作之一。

(一)、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

基本剧情是:

窦娥三岁丧母,父亲窦天章因无力偿还寡妇蔡婆的高利贷,只好把七岁的女儿窦娥卖与蔡婆作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到两年又成了寡妇,她以为这一连串的不幸是“八字儿”安排定,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渺茫的来世,与婆婆相依为命。

婆婆一次向赛卢医讨债,几乎被骗至郊外勒死,恰与流氓无赖张驴儿父子路过无意冲散,蔡婆得救,张氏父子从此赖在蔡家,强迫婆媳招他们父子为婿。

蔡婆无奈应允,窦娥坚决不从。

张驴儿为霸占窦娥想毒死蔡婆,不料误毒死了自己的父亲。

于是反咬一口,要挟窦娥,说是要想不见官,就得乖乖嫁他,窦娥宁可见官,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昏庸的楚州太守桃杌将她严刑逼供,窦娥为使婆婆免遭毒刑屈打成招,被判死刑。

临刑对天发下三桩誓愿:

血溅白练、六月降雪、三年亢旱,结果一一应验。

三年后她父亲做了官来到楚州,窦娥鬼魂向父诉冤,得以昭雪冤案。

它通过窦娥先遭遇高利贷,接着又遭遇夫权、神权和政权等多重迫害,最后含冤屈死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官吏的草官人命,并通过鬼魂复仇,表现了她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因此,它虽然取自历史传说,却反映了元代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剧本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是通过窦娥这一形象体现出来的。

首先,作家重点表现了她的坚强的反抗精神。

窦娥的反抗是经历了一个由安于命运到与命运抗争的发展过程。

窦娥小小年纪就经历了人生的重大不幸,但她默默地忍受着,她开始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之于“命运”,认为“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

她不怨天不尤人,对生活不再抱任何幻想,只把希望寄托于渺茫的来世,她以“贞节”与“孝道”观念作为约束自己身心言行的信条,又以“节”、“孝”作为自身防卫的武器,甘愿屈服于夫权、神权和礼教的约束,只希望服侍婆婆,孤若伶丁地度过一生。

但是邪恶和不幸接踵而至的到来,先是张驴儿父子闯进了她宁静的生活。

辛酸的经历,磨炼出她的坚强性格,严酷的现实又培养出她的反抗精神。

她终于迈出了由安于命运到与命运的抗争的勇敢的一步,她的反抗精神,首先表现在张家父子的逼婚上,当然此时窦娥的反抗,还只是为争个贞洁之名,只能以贞洁作为自己的反抗武器,在同张驴父子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不断得到发展,性格由内里刚强开始转向外露反抗,她最初只是对引狼入室的婆婆埋怨、不满,继而发展到一把推倒无耻的张驴儿,同邪恶势力展开了正面交锋。

正因为如此,当张驴儿以“药死公公”的罪名来威胁他时,她毫无惧色,理直气壮地要同张驴儿一起去见官,宁愿“官休”,也决不向张驴儿低头,但此时的窦娥还是太善良也太天真了,满以为“明如镜,清似水”的官府会公正执法,在桃杌太守的严刑栲打下,她终于看清了官府贪脏枉法,草官人命的真本质,使她的反抗性格又向前发展了一步,终于喊出了“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的正义呼声。

刑场上,她的反抗精神达到了顶峰,她面对天地间那个被邪恶势力主宰的世界发出了愤怒的控诉: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

满腔怨恨如火山一样爆发了,从官府到天地鬼神,一下子全被她识破,全被她咒倒了。

悲愤已极她发下三大誓愿这种誓愿,现实生活里当然是不会实现的,但作者让它实现,这种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她的坚强不屈的性格,表现出极其强烈,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窦娥的冤屈和反抗精神确实有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巨大威力!

其次,作者在写出了她的坚强的反抗精神外,还写出了她的善良。

她的善良最初表现为对婆母的孝顺,她宁死也不招认所谓“药死公公”的“罪名”,而当昏官要打她婆母时,为使婆母免遭毒刑,她又勇敢地招认了这一强加给她的罪名,这里她的善良已不仅是一般的孝顺,而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甚至在押赴刑场时,她怕婆母看见了伤心,还苦苦哀求刽子手押她走后街,直到死后,她的冤魂还要求父亲对婆婆多加照顾。

这种反抗精神和善良性格的和谐统一,使窦娥形象显得血肉丰满,感人至深。

作品通过窦娥这一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它的主题;

那就是揭露元代社会法制黑暗、纲纪松驰、官吏昏庸、流浪横行的现实,同时歌颂下层人民的反抗和斗争。

(二)、艺术成就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突出地表现在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这就是三桩誓愿和鬼魂复仇。

三桩誓愿加重了作品的悲剧气氛,剧情发展到这里,给窦娥性格发展的轨迹,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说明她由“信天”到“怨天”,进一步发展到主宰天地鬼神,达到感天动地的程度。

鬼魂的出现,加深了人们对屈死的窦娥的同情和怀念(联系演出特点),她的出场复仇又使观众受到鼓舞,表达了观众的真切愿望,同时也说明,人间无主持正义之人,只有靠鬼魂出来作证,可见封建社会已腐朽到何种地步。

此外,结构上表现为,详略得当,剧情紧凑,冲突尖锐,语言上也有特色,特别是第三折中的[端正好]、[滚绣球]二曲,声情并茂,感人至深。

三、关汉卿杂剧的总体特色

(一)、达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较好结合。

关汉卿的杂剧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中许多带有本质意义的矛盾。

他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较好地结合起来,作为戏剧作品,这种结合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体现出来,如窦娥的骂官府,骂天骂地、骂鬼神的反叛精神和她的三桩誓愿、鬼魂复仇的情节相结合;

赵盼儿、谭记儿的不畏强暴、制伏对手的勇气和智慧,显然是概括了现实生活和中受压迫者的斗争精神,而又把它理想化了的。

关羽的“豪气三千丈”的形象,也是以其“威震华夏”的历史事迹为基础,而又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的。

这使他的剧作总有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即使悲剧如《窦娥冤》也体现出这一点。

(三)、结构紧凑自然,剧情发展层次分明。

关汉卿是个具有丰富舞台演出经验的作家,十分重视戏剧的结构艺术。

他是按照生活发展逻辑和舞台演出需要来安排情节,组织戏剧冲突的。

如《窦娥冤》,只讲窦娥之事,而且重点突出她的反抗精神,对她从做童养媳到当寡妇的十三年经历,几句带过,而重点写窦娥的反抗斗争,在表现窦娥的反抗斗争中,又把故事情节在前二折中基本交待完毕,然后集中力量在第三折中渲染她的感情活动,使她的反抗性格更加突出。

再如《单刀会》足足用了前二折戏为关羽在第三折登场渲染气氛,而第三折又是第四折着力刻画的前奏,第四折中则以关羽面对大江抒发英雄感慨,淋漓尽致地突出了他的英姿豪气,然后嘎然而止,结尾斩截有力,结构场次的安排十分高超。

此外《救风尘》、《望江亭》中都有这样的优点,显示出关汉卿高超的结构艺术。

(四)、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深刻复杂的内心世界。

关汉卿笔下的人物,多是栩栩如生,性格鲜明。

窦娥、赵盼儿、谭记儿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是勇敢机智的妇女,谭记儿表现得雅静,赵盼儿表现得泼辣。

同是妓女姐妹,赵老练,而宋引章稚单纯。

反面人物如《窦娥冤》中的昏官桃杌、《谭记儿》中的杨衙内、《蝴蝶梦》中的葛彪、《救风尘》中的周舍、地痞张驴儿等,也都写得很有特色。

他还善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多彩的性格,如窦娥赴刑场时骂天地鬼神,表现得何等愤激刚烈,但作者紧接着笔锋一转,细致地刻画了她怕婆婆看见的痛苦心理活动。

再如《鲁斋郎》中张珪送妻给鲁斋郎路上所唱的几支曲子,都是非常精彩的内心独白,把张珪内心的痛苦、羞愧、愤怒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还善于将人物置于矛盾斗争的尖端刻画人物性格,如窦娥形象。

还善于运用插科打诨的手法对剧中人物进行漫画式的讽刺,如《窦娥冤》里的桃杌太守,一见告状的就下跪,说“但未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一语道破了她的丑恶本质,再如《救风尘》中,小二问周舍到哪里去找他,周舍说:

“你来粉房里寻我”,小二问“粉房里没有呵?

”周说:

“赌房里来寻”,小二问“赌房里没有啊?

”周说“牢房里来寻”,入本三分地讽刺了不务正业的花花公子的本性。

(五)、语言本色自然,富于表现力。

关汉卿是本色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戏剧语言都是为剧情和人物的性格服务的,需要雄壮时就雄壮,需要妩媚时就妩媚,需要通俗时就通俗,而本色是其基本风格。

他的语言是经过加工锤炼的文学语言,形成了独特的雅俗共赏的风格,“妙在不工而工”,显出他驾驭语言的惊人技艺。

如《窦娥冤》第二折的[斗虾蟆]一曲被王国维称为“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

再如:

《鲁斋郎》中的一支曲词:

全失了人伦天地心,倚仗着恶党凶徒势。

活支剌娘儿双拆散,生格札夫妇两分离。

从来有日月交蚀,几曾见夫主婚妻招婿。

今日个妻嫁人夫做媒,自取些奁房断送陪随,

那里也羊酒花红缎匹!

语言本色,而且运用了生动的口语。

第二部分王实甫与《西厢记》

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

王实甫是与关汉卿同时代的杂剧作家。

同关汉卿一样,王实甫的生平资料也是很少,诸本皆云其为大都人,天一阁本《录鬼薄》说他名德信,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据此,我们推知他当为前期杂剧作家。

他的一首题为《退隐》的散曲中有一句:

“有微资堪赡赒,有园林堪纵游”,可推知他可能做过官,并且退隐后生活也还舒适。

他的作品《西厢记》中引用过马致远和白无咎的曲词,而马白活动于元贞、大德年间,可推知他不会早于这期间,《退隐》散曲中又有一句,“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千支周遍又从头”又可推知他至少活了六十岁。

关于他的戏剧创作,贾仲明为《录鬼簿》所写的杂剧家挽词中,有一首《凌波仙》说,“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

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

翠红乡,雄纠纠施智谋。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曲中说的“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是元代官妓聚居的教坊、行院和上演杂剧的勾栏,可知,他长期混迹于勾栏,富有才华,而且享有盛名的作家。

王实甫杂剧《录鬼簿》记载有13种,现在保存完整的只有三种,即《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另有《韩彩云丝竹芙蓉亭》、《苏小卿月夜贩茶船》二种各残存一折。

当然,《西厢记》是最著名的代表作。

另,《丽春堂》写金朝有丞相乐善与右副统军使李圭不和后又和解的故事,它是元杂剧中以金代为背景的少数剧本之一。

《破窑记》是写宋代吕蒙正“发迹变泰”的故事,但《西厢记》与《丽春堂》的曲词,都绮丽缠绵,独《破窑记》曲词质朴,与王实甫一般风格不同,故有人怀疑其非王氏所作。

二、《西厢记》故事的流传

《西厢记》故事的流传经历了三个主要过程:

由唐代元稹的《莺莺传》→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俗称《董西厢》)→元代王实甫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俗称《王西厢》)

(一)唐宋时代的“西厢”故事

“西厢”故事最早出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张生游蒲州,住在普救寺,与寄居寺中的姨家表妹崔莺莺相识。

在丫环红娘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由于违背了礼数,后来张生去长安赴试,抛弃了莺莺。

并污蔑莺莺是“尤物”,“妖孽”,作者欣赏张生对莺莺的轻佻态度,不仅宣扬女人是祸水的思想,而且称张生“始乱之,终弃之”的负心背义行为是“善补过”。

由于小说描写委婉曲折,使得这个故事广为流传,成为文人歌咏的传统题材。

到了宋代以后,由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不再满足于故事中说教气息,于是一些作家开始新的创作,北宋诗人毛滂和词人秦观都写过这个故事,秦观写到崔张二人幽会,毛滂写到幽会后张生离去,莺莺苦苦相思,他们都否定了张生“善补过”的说法并批判了张生的负义行为,但在这个爱情故事的内容上都没有增加新的东西,此外还有其他作品问世。

(二)金代的“西厢”故事:

《董西厢》

而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则标志着崔张故事的流传演变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董西厢》是指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解元,是当时对一般读书人的称谓,和明清考中乡试头名的称呼不同)。

《董西厢》比起《莺莺传》有下列进步:

(1)对《莺莺传》的故事情节和悲剧结局进行了改造。

《董西厢》以莺莺与张生的相爱、私奔以至美满团圆代替了《莺莺传》中悲剧性结局,从而彻底改变了主题思想。

(2)开始关注人物形象的塑造。

注重了人物性格的前后统一。

《董西相》改变了《莺莺传》中以崔张性格冲突为主要矛盾的作法,把《莺》中无足轻重的老夫人,作为封建礼教的化身,写成崔张的共同对立面,加强了老夫人的性格刻画,并增加了《莺》中没有的身心都丑陋的郑恒,成为老夫人的帮凶。

(三)、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西厢》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叙事体的讲唱文学改造成代言体的大型杂剧。

(2)人物形象上,老夫人被写成一个封建家长的典型,性格更鲜明。

原加于张生身上的轻浮和许多不符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的细节删去了,增强了人物性格。

改变了《董西厢》中法聪地位重于红娘的模式,红娘的地位更加重要,从而使描写崔张爱情的笔墨更集中。

此外,莺莺的叛逆性格也更加鲜明,对爱情的追求也更自觉更大胆。

(3)主题思想上,《董》中崔张二人功名心都很重,而《王》中两人有重爱情、轻功名的共同思想基础。

《董》的主题,是基于张生乃尚书之子,莺莺乃相国之女,得出“才子”配“佳人”的主题,而《王》中张生是清贫的书生。

高唱的是“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显然,主题更深化,更带有普遍意义。

三、《西厢记》分析

(一)《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西厢记》全剧由五本21折戏组成:

第一本是“张君瑞闹道场”。

写崔张二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张生借口读书得住寺中,伺机向莺莺求情。

第二本是“崔莺莺夜听琴”,写二人爱情发展并与老夫人构成矛盾冲突,孙飞虎围夺莺莺,老夫人以许莺莺为妻求退兵之策,张请将军杜确解围,老夫人事后赖婚反悔。

第三本是“张君瑞害相思”,张生因老夫人赖婚而抑郁相思成病,红娘从中撮合二人以柬相约幽会。

第四本是“草桥店梦莺莺”,二人私下成亲,老夫人发觉拷红,红娘以正义和智慧,迫使老夫人允婚,老夫人逼张赴试,张生分离后于草桥店夜思莺莺。

第五本是“张君瑞庆团圆”、“写张生中状元做官,揭穿郑恒骗婚谎言,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西厢记》的思想意义及人物形象

《西厢记》主要思想意义在于歌颂了青年男女自由爱情,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理想,这一主题,在剧中是通过一系列人物形象的矛盾冲突体现出来的。

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和传统势力一方,以崔张红为代表的叛逆势力为一方,通过冲突塑造出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夫人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崔莺莺

莺莺是作品中作者热情讴歌的女主人公,是《西厢记》反封建主题的主要体现者。

金圣叹赞扬莺莺“至高贵,至灵慧,至多情,至多才”。

她还具有内在美的心灵:

孙飞虎围寺中,她愿以自己的青春和幸福换得全寺僧俗人众的安全,在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出外貌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1)首先,作者突出这个人物性格中的矛盾性。

(2)其次,作者突出了她叛逆性格的发展过程。

(3)第三,作者给我们描绘了莺莺内外兼美的形象。

总之,莺莺是一个热烈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女子,她的性格是在与封建礼教、与自己身上的软弱性、动摇性的斗争中,不断发展而最后成熟的。

张生

剧中男主人公张生是个志诚的情种,在追求爱情过程中,他执着专一而有些书呆子气,志成而近乎痴傻,加上他生性惆傥,满腹才学,构成一个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人物。

红娘

红娘是《西厢记》中最为光彩夺目的形象,是王实甫的杰出创造,没有红娘便没有《西厢记》,这一形象的存在不仅使《西》高出于其他才子佳人戏曲,更重要的是他在崔张自由结合中的重大作用,而且这一形象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远比剧中所有人物广泛和深刻。

其形象的特征在于:

她纯朴善良,机智勇敢,见义勇为,坦率泼辣。

她本是奉老夫人之命“监视”莺莺的。

但在“白马解围”和“赖婚”以后,她看出正义在崔张一边,鄙弃老夫人的背信弃义,于是勇敢地站在了崔张一边。

她热心侠义,三番五次为他们传书递柬,为他们出谋划策,帮助他们不断克服自身的弱点,牵线搭桥,促成二人的婚事,而全然不顾自己将来会遭到什么样的后果。

她的性格的光辉之处,集中表现在“拷红”一折,她与老夫人的冲突上。

面对老夫人的拷打追问,她理直气壮,有胆有谋,索性把事实真相全盘托出,并反守为攻,尖锐地指出造成这一事件“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

”然后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老夫人宣扬的孔孟之道来制服老夫人,谴责了老夫人的言而无信和对待张生不公平。

“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

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

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

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

尔后抓住对方弱点,分析利害,提出建议:

一是“若不息其事”,“将辱没相国家谱”,二是如果打了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祥,亦知老夫人背义忘恩,岂得为贤哉?

”“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

有理有据的一席话,不得不使这个威严的封建家长在奴才面前折服,也就等于屈服于红娘的智勇面前。

总之,在红娘身上强烈地体现着一种与封建道德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道德品质——下层人民的道德品质。

红娘,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牵线搭桥,成全婚姻的代名词,已经成为乐于成人之美的、热心人的共名。

总之,《西厢记》中的人物性格有它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作者着力表现了他们各自的特点,避免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脸谱化”的现象,这是其极大的成功之处。

(三)《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惯例。

打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惯例,对体裁进行了更新,用五本21折连演一个故事,是一个空前的创举。

有些场合采取合唱对唱的方式,有些折不限于一人主唱,都体现了作家的创造精神。

(2)成功的戏剧冲突

采用两条线索展示故事:

全剧主要写了崔张爱情故事,以崔、张、红娘,同老妇人之间的冲突构成基本冲突线,这条线索主要是反对门阀观念、追求婚姻自主;

以莺莺同红娘、张生之间的冲突构成辅线,这条线主要是反映人物自身性格的发展变化。

而两条线索又交错展开,互相制约,并且始终围绕崔张爱情,情节单纯,不枝不蔓,结构严谨。

(3)“悬念”和“突转”的运用,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作品许多地方巧妙地设置了悬念。

“兵围普救寺”为莺莺的命运和崔张爱情的发展创造了悬念,杜确退贼兵,使悬念解除,但“赖婚”又引起新的悬念,“酬简”使赖婚悬念得到了部分解答,“拷红”又起悬念,拷红之后老夫人勉强允婚,使悬念解除,紧接着逼张生“赴考”又起悬念,直至剧尾才使悬念解除,同时也使赖婚的悬念得以完全解除。

这样就安排了“围夺”、“赖婚”、“拷红”、“赴考”可谓悬念丛生。

“突转”是使剧情突然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突转”与悬念紧密联系。

“围夺”给崔张爱情带来危机,是一突转,“赖婚”使崔张由希望到失望,红娘从喜悦到烦恼,整个剧情从欢乐到悲愤是典型的“突转”,“赖简”莺莺变卦,出乎张生意料,又是一突转,“拷红”又使崔张爱情由酬简后的欢乐跌入冰山,继尔又化险为夷,又是一大突转,“悬念”和“突转”的运用使剧情波澜起伏式地向前推进,如此大起大落,实属罕见。

(4)、成功的心理描写。

《西》在人物塑造上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动作和心理描写。

特点是动作本身简单,而思想容量却很深广。

如,第一次与张生相遇,莺莺“临去秋波那一转”这一简单的动作,表达了莺莺丰富的内心活动,再如第一本“惊艳”和“联吟”两折中莺莺两次发现了张生,第一次是“回顾觑未下”,第二次是“回顾下”两个简单的动作,已透露出莺莺对张生有所爱慕的全部内心活动。

此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