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2853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3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触觉器官(皮肤)——感受到物体的冷热,现状,光滑粗糙。

3、食物从哪里来

1、知道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来源、

2、能按食物的来源将食物分为动物类食物及植物类食物。

3、能按照食物的来源对常见的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4、通过对食物的认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鸡蛋(熟)、面包,肉类的食物,大米饭、蔬菜、水果等学生常见的食物。

教学重点

区分动物类食物与植物类食物

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品种

(1)、分小组进行交流,并将生活中常见的食物记录下来。

(2)、全班交流归纳,

提示学生注意:

食物是指来源于动物和植物,并且经过一定的加工后可以直接吃的食品。

2、认识食物来源于哪些动植物

(1)分小组进行,将带来的不同食物进行分类,看看这些食物分别来自什么动物和植物,在将研究的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格里面。

(2)学生反馈

注意:

A、食物来源要说出具体的动物和植物名称。

B、既含有动物成分的有含有植物成分的食物,可以将食物所含有的成分放开来写。

(3)、问:

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将食物分为那几类?

动物类和植物类

3、对食物进行分类

(1) 

给所带的食物进行分类,并将结果填写在书中的表格里面,

(2) 

对书中P13页的食物图也进行分类,并将结果记录下来

(3) 

交流并修正

(4) 

总结归纳:

动物性食物:

植物性食物:

既有动物性食物又有植物行食物:

4、全课总结,拓展应用。

4、食物的营养

1、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食物所含的主要成分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2、 

能正确的使用酒精灯等实验材料。

3、 

用火烤、滴碘酒、按压等方法研究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4、 

能按照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

5、 

能用所学的食物营养知识改善自己的营养结构,培养健康科学的饮食概念。

酒精灯、镊子,碘酒、滴管、白纸等

馒头、米饭、熟土豆、熟鸡蛋、肥肉、瘦肉、蔬菜等学生常见的食物。

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的资料。

教学重点:

常见的食物中含有那些营养成分

一、 

新课引入:

列举平时爱吃的食物

在小组里面交流,对爱吃的食物进行统计,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统计。

汇报统计情况,根据学生的有无偏食的情况引入对食物中有哪些营养成分的研究。

揭示课题

二:

实验探究常见食物的营养成分

介绍酒精灯及用途,边介绍边演示酒精灯的用法,

实验:

(1)实验要求:

将自己所带食物分成三分,分别放在火上烧、滴碘酒、放在纸上面按压,等方法进行实验。

(2)分组进行探究,边观察边记录,

注意:

对食物进行按压时,许多食物会留下痕迹,肥肉留下的是油迹,蔬菜留下的是水迹,使用酒精灯要注意安全,火烧的要尽量避免黑烟,要放在火的外焰烧,

三、 

归纳实验现象

你在研究食物营养的实验中观察到哪些现象?

瘦肉鸡蛋——在火上面烧了有臭气味。

米饭、馒头、土豆——滴碘酒了变成蓝色

肥肉、花生——在纸上按压有油迹

蔬菜——有水分

四、 

介绍食物的营养资料

瘦肉、鸡蛋等在火上烧过有烧头发的气味,这是因为食物里面主要含有蛋白质,它是构成身体的主要材料,在食物上面滴上碘酒变成深蓝色是食物中主要含有淀粉,按压后有油迹,是因为食物中主要含有脂肪。

五、 

对常见的食物进行分类

分小组来完成,将分类的结果记载下来。

汇报结果,并说出理由。

六、 

拓展、运用

1、阅读书中的资料。

2、回家对自己吃的食物进行鉴别,有哪些营养成分。

收集有关食物营养的图片资料进行展览。

5、设计一日食谱

能根据一天所需的食物营养设计一日食谱。

能利用图书、网络等方式获取制定“一日食谱”的相关资料。

通过收集资料、与他人交流等形式,制定一份教为科学的“一日食谱”

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件有关膳食结构的资料

学生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

新课引入

如果每天都吃一样或2样的食物,这样行吗?

为什么?

学生反馈并揭示课题:

设计一日食谱

二、 

学生设计一日食谱

(1)讨论:

我们怎样才能设计一份合理的一日食谱?

让学生自由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去考虑设计科学的一日食谱,通过什么渠道,获取所需要的营养,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实际、经济情况等来设计。

(2)出示课件:

有关食物营养的的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的获取设计一日食谱的信息。

为设计食谱提高依据。

(3)学生自己设计“一日食谱”。

学生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交流设计的“一日食谱”

(1)交流设计的食谱,在交流的过程中说出自己设计的理由,以防出现不合理的食谱。

(2)学生相互评价设计的食谱。

相互比较评价出设计合理的食谱,进行肯定,对不合理的食谱进行完善、修改。

(3)根据交流和评价的结果,更加完善自己设计的食谱。

引导学生统计进三天的食物品种,对照设计的一日食谱,改正自己的饮食习惯。

(1)统计最近三天吃的食物,记录下来。

(2)根据自己统计的结果与设计的一日食谱进行比较,找出要改进的地方。

这样是营养的结构和食物的数量。

(3)相互交流,说出改进的理由。

特别是自己平时爱挑食偏食的同学改进饮食习惯。

五,总结

6、食物的消化

1、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

2、知道如何保护人体的消化器官。

3、回顾进食过程并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4、能用不同的方式表述对人体消化器官的研究结果。

5、意识到现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

面包、水果、纯净水等食物

消化器官的课件、消化过程的资料

认识人的消化器官,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

一、新知引入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身体里后,只有消化了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你知道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食物的消化”。

二、探究人体的消化器官

问:

你知道消化器官分布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吗?

我们用吞咽食物来体验并推测消化器官的消化过程。

学生吞咽食物,慢慢感受并用手摸颈部等部位,体验食物在身体的运动过程,吃进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注意要细嚼慢咽。

(2)、相互交流吞咽食物时的感受。

三、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主要作用。

(1)出示消化器官图的课件,阅读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2)说一说,人的消化器官有那些?

并在自己的身体中指出来,看看它们是什么样?

(3)小结;

人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

口腔在人的头部,内有牙齿,舌等。

食道是一根管子,位于胸腔里面,是口腔到达胃的通道。

胃在腹腔的上部,进入体内的食物首先到达这里。

小肠在腹腔的下部,连着胃余大肠,大约5——6米长,弯弯曲曲的。

大肠比较粗,下端余肛门连接,肛门是粪便的出口。

四、描述并且填写消化器官

(1)在书中填写流程图。

(2)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来表述

五、进行饮食卫生教育

(1)问:

消化器官是我们人体的重要器官,应该怎样做保护好它,使身体更健康?

(2)学生讨论,然后归纳出基本方法。

(3)小结:

保护消化器官要做到:

吃饭时要细嚼慢咽;

定时定量;

不要狼吞虎咽;

暴饮暴食;

这会增加胃肠的负担,饭前便后要洗手;

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饭后不要立即写字,做剧烈的运动。

六、总结拓展

7、食物的变质

1、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延长食物保质期的方法,并开展相关的研究活动。

2、认识生活中变质食物的特征以及食物变质的原因

3、能自主探究香蕉等食物变质的原因。

4、初步形成科学卫生的饮食习惯。

1、一组变质发霉的食物,如;

米饭,馒头,烂水果、变质的肉等,一组是没有变质发霉的食物。

2、香蕉变质的过程图片。

一、比较认识变质的食物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1、出示两组食物,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比较,

要求:

充分应用感觉器官来观察比较变质食物的特点,将变质的食物与没有变质的食物充分的进行对比,(严禁用口尝)

2、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食物名称

外在的不同特点

没有变质的食物

以变质的食物

米饭

馒头

水果

3、对变质食物的共同特点进行归纳

变质食物有变色、出现异味、霉点、软化等特点,

二、探究食物为什么会变质

1、猜测:

这些食物为什么会变质?

原因可能有那些?

提示:

利用平时的生活经验去猜测、假设。

2、对猜测进行归纳;

可能与食物放的时间的长短有关;

与温度的高低、食物中的水分的多少、食物外表的损坏等等因素有关系。

3、出示香蕉变质过程的课件,观察香蕉逐渐变质的过程。

在让学生进行描述。

三、认识食物变质对人的危害

1、讲述:

根据自己生活中经验和我们刚才看的资料,说说你认为食物变质了会对我们的身体有那些危害呢?

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再归纳。

四、探究哪些方法可以延长食物的保质时间

1、讨论,

(1)生活中你看见爸爸妈妈是怎样让食物保存很长的时间的?

(2)在超市里面买的方便食物又是怎样保质的?

(3)我们吃的一些干果,大米又是怎样保质的?

2、交流归纳食物的保质方法:

冷冻冷藏;

晒干;

用盐腌制,做成罐头食品,隔绝食品与空气接触等等。

五、拓展延伸:

研究馒头怎样保存的时间更长

鄂教版三年级第二单元

8、水是什么样的

教学目的:

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的水的形态特征。

2、运用比较的方法辨别物体的特征。

3、认识水是什么样的。

4、了解物质三种常见的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5、愿意合作与交流。

6、养成全面细致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1、各种不同形状的装水容器、注射器、塑料袋、玻璃板等。

2、酱油、醋、盐水、清水、糖水、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是我们天天都能见到的物体,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什么样的物体是水。

(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实验一

(1)将酱油、醋、盐水、糖水、清水分别注入烧杯里,用眼、鼻、舌辨别它们的颜色、气味和味道。

(2)在每杯液体的背后放置一支白色的粉笔,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透明程度。

(3)讨论:

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4)归纳: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2、实验二:

(1)将清水慢慢地滴在水平放置的玻璃板上,观察水是否向各个方向流动。

(2)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具盒、橡皮、课本等,它们能在桌面上流动吗?

(3)把水倒入不同形状的的容器里,观察水有没有固定的形状,有没有一定的体积。

(4)观察自己的铅笔、橡皮、课本有固定的形状吗?

(5)小结:

水具有流动性,有一定的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

3、让学生比较水(液体)与木块、玻璃珠(固体)和空气(气体)有哪些不同。

(1)水与木块、玻璃球比较:

不同点是,水没有固定形状,而木块、玻璃球具有固定形状。

(2)水与空气比较:

实验:

将水和空气分别装入注射器中(溶积相等),堵住注射器嘴,再按压活塞,表现出水的体积不易改变,而空气的体积易改变。

(3)归纳出什么是液体、气体、固体。

(见教材29页)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我们常见的物体中,还有哪些是液体?

哪些是气体?

哪些是固体?

2、对学生进行“水是生命之源”的教育。

教学后记:

9、怎样使水变清

1、能用感官直接感知浑浊的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3、学会使水变清的方法。

4、知道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5、愿意合作交流。

6、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1、烧杯、铁架台、塑料瓶等。

2、浑浊的水,洗干净的小石子和砂。

3、做好参观自来水厂的准备。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一杯浑浊的水,问:

怎样使浑浊的水变清?

2、围绕“怎样使浑浊的水变清?

”进行讨论。

3、学生进行推测。

4、汇报交流学生的推测,师生共同评议并小结。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实验研究方法。

2、分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方案,集体交流评议,完善实验方案。

3、组织实验:

(1)实验一:

将浑浊的水静置,存放一段时间后,观察有什么现象。

(加明矾后,效果更明显)

(2)实验二:

a、用绳将一个去底的空塑料瓶倒吊着;

b、在吊着的瓶中装入洗净的石子和砂;

c、将已沉淀的还比较浑浊的水慢慢倒入瓶中,从瓶的下口渗出了相对清洁的水。

4、学生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并小结:

实验一采用的是沉淀的方法;

实验二采用的是过滤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使浑浊的水变清。

1、提问:

还有哪些使水变清的办法?

2、讨论后,合作做一做。

3、引导学生小结:

能使浑浊的水变清的方法有过滤、沉淀、消毒、蒸馏、离子交换等。

4、参观自来水厂净化水的程序。

10、烧开水

1、能全面细致地观察烧开水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2、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3、利用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4、了解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水)的状态发生变化。

5、知道水的沸点。

6、会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

7、愿意合作与交流。

烧瓶、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水。

1、谈话:

经过前面实验中那样净化处理的水还不能直接饮用。

怎样得到能饮用的水呢?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水烧开。

2、提出问题:

烧开水是常见的事情,你注意观察过烧开水时的现象吗?

1、组装实验装置,并介绍实验器材的使用。

2、讲述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手要拿在温度计的上端;

(2)眼睛要平视;

(3)液泡不能接触杯壁或杯底。

3、实验操作:

(注意观察烧开水时所发生的现象,并在课本33页图中的相应刻度上用点做记号)

4、汇报交流烧开水时所观察到的现象。

(如水面逐渐上升,水底渐渐冒泡,加热到一定时候水面冒“白气”,沸腾一会儿,水会变少等等)

5、讲述:

水烧开了,我们也可以说水沸腾了,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在通常情况下是100摄氏度。

水沸腾后,水温保持不变。

1、交流:

水温的变化过程。

2、除了水温的变化,还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把观察到了的现象和大家交流。

3、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11、水位为什么会升高

1、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水位升高)作假设性解释。

2、用简单的器材做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3、了解通过加热和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即物体热胀冷缩现象。

4、能运用热胀冷缩原理解决和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

5、敢于大胆想象。

6、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烧瓶、烧杯、铁架台、酒精灯、气球、带盖的小瓶、水槽、玻璃管、铜球、铁环、开水、冷水、红墨水等。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烧开水》一课,从中观察到水在加热时,水位逐渐上升。

今天我们来学习《水位为什么会升高》。

1、先让学生推测,水位为什么会升高,再在小组里充分讨论,然后再动手做实验。

2、实验操作

用烧瓶、烧杯、铁架台、玻璃管、酒精灯和水组装一个实验。

当点燃酒精灯时,玻璃管中的水位逐渐上升,熄灭酒精灯后,水位逐渐下降回位了。

用水槽、烧杯、玻璃管、小瓶、开水、冷水、红墨水组装一个实验。

(让学生根据上述器材自行设计实验,然后,再教师指导。

)当把小瓶放入烧杯里的开水里时,玻璃管中的红墨水迅速上升。

当把小瓶放入水槽的冷水里时,玻璃管中的红墨水迅速下降。

讨论:

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这些现象说明水有什么特点?

汇报交流后,师生共同评议并小结。

(3)实验三:

用热水、冷水、分别装有油和牛奶的小瓶,一个空烧瓶口上固定了一个气球。

油和牛奶仿实验二的方法做。

将装有空气的空瓶放入开水中,就会看到气球会鼓起来。

再将烧瓶放入冷水中,气球会萎缩成原来的样子。

(4)实验四:

用酒精灯、冷水、铜球、铁环、铁架台等。

将铜球放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铜球就不能穿过铁环。

再把穿不过铁环的铜球放入冷水中浸一下,铜球又能穿过铁环了。

(5)整理实验事实,填写表格。

(教材36页下面)

(6)讨论:

根据上面一系列实验的现象,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归纳:

液体、气体和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特点。

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2、学生列举生产生活中水热胀冷缩的例子。

3、分析课本37页下面的图意,加深对热胀冷缩的理解。

12、水是怎样变热的

1、设计实验,研究金属材料传热方式。

2、根据实验结果,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

3、认识金属材料传热的特点是:

热从受热部位逐渐向非受热部位传递。

4、认识水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热。

5、了解不同的材料传热的性能不同。

6、喜欢大胆想象。

实验材料:

铝片、火柴棍、蜡、铜勺、木筷、铁丝、钢尺、玻璃棒、橡胶管、水、纸片等。

实验器材:

烧杯、酒精灯、铁架台、方框形玻璃管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内容:

固体材料是怎样传热的。

一、引入课题

1、提问;

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烧开水的现象,提出了许多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已研究了“水位为什么会升高”。

大家说一说,我们还可以研究哪些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了解“水是怎样变热的”,同时,板书课题:

水是怎能样变热的。

3、学生讨论:

自己认为水是怎样变热的。

4、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引入本课的研究主题: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壶底是怎样传递热的。

二、实验研究

1、让学生猜测:

壶底是用金属材料铝做的,想一想,铝片会怎样传递热呢?

2、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有一块铝片(边说边拿给学生看),我们怎样做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呢?

3、引导学生讨论实验方法。

4、现在有铝片、蜡烛、火柴棍、酒精灯等材料,我们怎样做实验呢?

5、学生分小组做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三、汇报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结果解释壶底是怎样传递热的。

1、学生讨论、交流。

2、师生共同小结:

壶底把受到的热逐渐传递给没有直接受热的部分。

四、拓展研究:

1、学生观察各种各样的炊具,看一看做炊具的材料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人们为什么用这些材料做炊具。

不同的材料传热能力一样吗?

2、实验研究,让学生针对各种不同的材料想办法做实验研究,看哪些材料传热快,哪些材料传热慢?

3、整理实验数据,指导学生按传热的难易程度,给材料排序。

4、让学生说一说,手接触炊具的那一部分为什么是用塑料或木料制作。

第二课时

水是怎样传热的。

一、提问引入:

1、壶底变热后,首先把热传给壶内下部的水,那么壶内上部的水又是怎样变热的呢?

板书课题:

水是怎样变热的?

2、学生讨论:

水是怎样传热的?

二、实验研究:

1、讨论实验方法:

我们怎样做实验研究这个问题呢?

2、用烧杯烧水,水是透明的,我们不易观察怎么办?

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如用温度计测,用手摸,在水中放纸屑等。

(教师应引导学生选择方便易做的方法。

3、学生根据讨论的方法,动手做实验。

三、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让学生思考:

壶内上部的水是怎样变热的?

四、实验验证学生的想法,指导学生做第40页上图所示的实验。

五、整理实验结果,说一说,水是怎样传热的?

用壶烧水时,火的热传给壶底,壶将热传递到壶内底部的水,壶底的水不断受热上升,壶上面的冷水不断下降,壶内的水不停循环,逐步使水变热。

六、让学生完整地描述,用壶烧水时,壶中的水是怎么变热的?

13、糖到哪里去了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通过观察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

3、养成实验中仔细、耐心观察的习惯。

学生每小组一份:

烧杯4只,玻璃棒4支;

砂糖、高锰酸钾、砂子、粉笔、食盐、面粉、味精和五香粉各一小包;

方糖一块。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研究“溶解现象”。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1)观察砂糖是什么样子的?

(2)观察砂糖在水中的变化情况,把砂糖放入水中,渐渐地砂糖的小颗粒就不见了。

(当学生使用各种感官时,提醒学生:

当你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千万不要去尝!

(3)根据现象提出问题:

砂糖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对问题作出推测(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说法)。

(1)化了;

(2)到水里去了;

(3)变得很小了,到水里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