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2857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7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高中语文11班简报第1期 1Word文档格式.docx

若有任何简报未点击阅读,此项考核记0分。

5.工作坊主题研讨与答疑

参加问题共研讨、班级论坛栏目的主题研讨活动。

论坛中发帖、回复、评论的内容全部计入该项考核中。

发帖、回复、评论每个1分,总数达到10个,即为满分10分。

6.视频答疑

(1)培训过程中,参加继教网组织的国家级专家视频答疑;

(2)培训过程中,回顾学习所有专家视频答疑的实况录像或文本记录,全部点击观看记5分,满分5分。

若有任何答疑录像或文本未点击观看,此项考核记0分。

7.研修总结

完成培训之后提交体现反思性的个人研修总结1篇。

总结按照提供的模版提交。

总结提交记5分,被辅导教师批阅为优秀加10分,良好加7分,合格加5分,满分为15分。

第三、四周

6月16日—6月30日

学习必修课程1

网上自学

进入班级论坛,参加由辅导教师组织的主题研讨活动

网上交流

在学科论坛、班级论坛发表主题帖和跟帖,与其他学员交流学习

阅读简报,包括项目简报、区域简报、学科简报和班级简报

网上学习

第五、六周

7月1日—7月15日

学习必修课程2

进入问题共研讨栏目,参加由学科专家引领的主题研讨活动

第七、八周

7月16日—7月31日

学习选修课程1、选修课程2

第九至十二周

8月1日—8月31日

线下学习

第十三、十四周

9月1日—9月15日

学习选修课程3、选修课程4

第十五、十六周

9月16日—9月29日

学习选修课程5

参加继教网组织的国家级专家视频答疑活动(具体时间敬请关注项目首页动态)

视频答疑

第十七、十八周

9月30日—10月13日

完成课后作业一

网上提交

完成课后作业二

学习第7期班级简报、第四期学科简报的内容

校本研修阶段

第十九、二十周

10月14日—10月27日

结合培训内容及岗位实践,高中学科教师设计1篇“我的教学设计”,教辅及职高教师设计1篇“了解教师教学问题的调查方案”,在专家、辅导教师或本教研组老师指导下进行实施、改进完善,形成优秀案例

教学实践

第二十一、二十二周

10月28日—11月10日

高中学科教师提交“我的教学设计”,教辅及职高教师提交“了解教师教学问题的调查方案”

第二十三、二十四周

11月11日—11月24日

提交研修总结。

学员在参训结束前将研修收获分类梳理,特别是将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情况汇总提炼,并联系自己的思想和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反思性总结,形成一篇研修总结并提交。

第二十五周

11月25日—11月30日

辅导教师评价。

辅导教师根据学员参加项目工作坊主题活动和班级研讨活动、作业、上传精彩资源、对班级做出贡献等情况进行等级评定

总结评优

回顾反思阶段

2014年12月1日

——2015年5月31日

学员回顾反思,在岗研修

注:

本日程安排表可以指导学员更有效地开展学习,如学员有特殊原因,每项任务也需在规定的最终时间内完成

三、请老师们加入学科社区

学科社区期待您的加入!

登入方式:

进入培训首页,点击“继教网学科”即可进入;

或点击链接

优秀作品集

 

课题:

《国殇》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二学生

课时

2

提供者

孙立清

单位

应县职业技术学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作品赏析,感受壮烈的战争场面,体会战士们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

2、学习本文刚健质朴的语言;

3、了解楚辞的一般特点。

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前不久,屈原被世界文化理事会选为世界名人,一说起屈原大家就想起了端午节,以及为纪念他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比如吃粽子,赛龙舟等等。

下面我们来学习屈原的一篇重要的文章《国殇》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三、学情分析

《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

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

这首先是由诗歌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决定的。

  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新点。

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

《史记?

楚世家》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之所以会产生,就有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在内。

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

这就是《国荡》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介绍屈原和《楚辞》屈原(约前340~约前275年),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战国楚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

后被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游泳于沅湘流域。

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后,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汩罗江自尽。

《史记》有传,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传世。

背景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全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

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解题——《国殇》殇是指夭折或者在外而死亡,国殇指为国战死的将士,楚国的年轻将士为自己的祖国战死,所以称为——国殇

3.朗读——教师范读

4.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诗歌第一段战斗的壮烈场面

屈原对战士的高度评价,并上升到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介绍《楚辞》和屈原的常识 

1、我国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古代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东汉王逸注,全书一屈原的作品为主,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他各篇大都承袭屈赋的形式,如宋玉,贾谊等。

因为它运用楚地的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为《楚词》 

2、屈原,名平,早年得楚怀王信任,官左徒,不久,因受到贵族政治集团的诋毁,被怀王疏远,放逐汉北。

顷襄王又被流放到沅、湘流域。

当他走到湘水附近的汨罗江时就自沉而死。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其作品充满着政治热情和爱国主义的精神,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不朽典范。

《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祭歌而改编的组诗,共11首。

1.学生初步了解屈原

2.学生自读,标出生字词读音

1.初步了解,感性认识

3.深入文章,领悟主题思想

2.深入文章,理解大意

3解题——《国殇》殇是指夭折或者在外而死亡,国殇指为国战死的将士,楚国的年轻将士为自己的祖国战死,所以称为——国殇

4朗读——教师范读

5.分析文章结构:

4.鉴赏作者的写作手法

3.深入学习

4.学以致用

5.完成课后作业,并且背诵

5.加深巩固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如果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达到这个效果就是最好的一节教学设计。

八、板书设计

课文

主要艺术特色

全诗写作手法

运用修辞手段

浪漫主义特色

叙赞结合手法

夸张、比照,映衬拟人等。

举例说明:

夸张:

旌蔽日兮敌若云

拟人:

天时怼兮威灵怒

比照: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光

映衬: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我的教学设计

《鸿门宴》教学设计

高一学生

3

白凌飞

山西省浑源五中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司马迁及《史记》相关知识,了解课文相关历史背景;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去钻研课文,理解其中的古今异义、通假现象、词语活用和特殊句式。

过程与方法:

1、在疏通语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矛盾线索,理清宴前、宴中、宴后的情节结构,大处着眼,整体把握。

2.组织大家交流、评析课前围绕“项羽”专题搜集的诗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课内到课外:

“鸿门宴”只是“项羽现象”或者说“项羽文化”中的一个点,我们的教学应该由这个“点”辐射开去,分析人物不同性格,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他们的文化底蕴。

2、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鸿门宴》是模块二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中的同课异构赏析课,构思独特,教学大胆,非常有借鉴意义。

一个好的教师除了具有真善美的心灵,坚持公正和热爱教育的责任感,还应注意自身的知识结构与专业素质的完善,要有丰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一般地说,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三方面的内容。

本专题内容主要是两个课堂教学实录:

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李新武的《鸿门宴》和苏州高级中学杭尧尧的《鸿门宴》。

这两节课属于不同的课型,前者是文本的理解分析课,后者是由文本延伸出去的问题来开展探究讨论,属于阅读评价延伸课。

课程中专家对这两节课进行了点评:

山东李老师教授的《鸿门宴》,传统(非贬义)、规范,从诵读开始,抓住纪传体特点和特殊的语言现象,引用新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路。

不足之处在于:

提出的问题应该更加明确,比如对于“谁是心目中真正英雄”这个问题,应该让学生先明确何谓英雄、英雄的标准是什么;

并且老师没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只谈自己的看法。

苏州杭老师的课有新意、有创见,采用了一个新的观点来代替参考书上的解说,即“项羽有勇无谋”。

但新观点还站不住脚,我们应该思考的是:

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

是停留在让学生接受教师一个新的观点,还是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

学习这两个课例要善于比较异同,学习共同的好的做法,积极开拓课程资源;

对不同之处,即教学的目标与学生是不同的,要具体分析借鉴。

3、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

在初中学生曾学过《史记•陈涉世家》,但篇幅较短。

学生在初中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但对于长篇的古代记叙散文的解析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在关键时刻对学生文言常识的点拨指导。

另外,我观察学生阅读面狭窄,关于《史记》相关知识及课文历史背景知之甚少,所以要提前布置预习并准备史料,帮助学生理解人物性格命运。

4、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教学综合运用点拨法、自读法和讨论法,拟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适当介绍历史背景以导入新课。

在自读的基础上加以点拨,疏通文句。

将读文与读画以及根据画面写说明文字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重点场景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抓矛盾线索

2.理情节结构

3.讨论“宴上”斗争的“三起三落”

第三课时

主要采用讨论和交流的方法,深入感受人物的性格内涵,同时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文化底蕴。

1.分析、概括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内涵。

2.关于“妇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评论。

3.组织学生交流、评析围绕“项羽”专题搜集的材料。

5、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

抓住矛盾线索,理清情节结构,进一步分析、概括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内涵。

教学难点:

对项羽没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不同看法的评论。

6、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朗读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垓下歌》。

《大风歌》《垓下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力拔山兮气盖世,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时不利兮骓不逝。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是刘邦率兵即将大局初定时唱出的,首句既是描写客观自然现象,又暗语当时的风云局势。

第二句表现了初定天下,荣归故里的得意之情。

最后一句传达出一种激切而又忧虑的盼望。

全诗气势恢宏、豪迈雄壮,极富帝王的霸气。

而《垓下歌》是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前夕的绝命词。

在这首诗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又蕴含着无可奈何的叹息。

全诗透露出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

楚汉争霸最终以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立汉朝结束,楚汉争霸中,刘邦项羽是如何斗智斗勇的?

项羽是如何从风光无限一步步走到了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凉局面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楚汉争霸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鸿门宴。

(二)、文言知识:

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结合课下的注释整理文中重点字词、句式疏通文意,并标注出无法理解的字词或句子。

主要知识点归纳:

1、通假字(略)

2、一词多义(略)

例如:

谢:

道歉、认错: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辞别、离开:

张良入谢曰:

沛公不胜杯酌,不能辞。

感激: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3、重点实词(略)

(三)、给连环图画配说明文字

采用实物投影仪,或预先制作成课件,投影出一系列和课文背景相关的连环图画: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以上画面,辨明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观察人物的举止神态;

然后仔细钻研课文中的相关文字,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画面内容。

可以适当交代画面内容的前因后果,切忌亦步亦趋的“硬译”。

图一: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赶赴项羽的驻地鸿门,向他赔礼道歉。

项羽的情绪有所缓和,并设宴款待刘邦。

图二:

宴席上,范增屡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都不表态。

范增只得召进项庄,让他在祝酒之后舞剑助兴,寻机刺杀刘邦。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

图三:

项伯见势不妙,也拔剑起舞,不时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法下手。

图四:

张良立即外出,把情况告诉守候在军门外的樊哙,樊哙带剑持盾闯了进来,面对项羽,历举刘邦反秦之功,严辞斥责项羽听信谗言,企图诛杀有功之人。

项羽无言以对。

以上说明文字不是“标准答案”,在教师预设的基础上,允许生成不同答案,只要扣住画面,语言简洁、顺畅,符合背景,都值得鼓励。

(四)、“三起三落”的讨论

师:

有人将宴会上的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

三起:

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意项羽杀掉刘邦,气氛顿趋紧张;

二起是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于是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

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严辞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极点。

三落:

一落是对樊哙闯帐,项羽不仅不怒,反而称为“壮士”;

二落是项羽赐酒赐肉,被樊哙斥责之后反而赐坐;

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由逃离项羽军营。

对这一说法,你们怎么看?

请展开讨论。

生一:

对“三起”的概括应该说是准确的。

范增举玦、项庄舞剑和樊哙闯帐三处情节或者说细节确实充满了杀机,大有一触即发的危险,让人为刘邦的命运深感忧虑。

生二:

“起”和“落”是相对的,有起才有落,它们应该在同一条横轴上展开……

生三:

是啊,一落是项王“默然不应”,视而不见;

二落应该是“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而项羽对此置若罔闻,让人为刘邦暂时松了一口气。

生四:

樊哙闯入帐内,项王“按剑而跽”,高度警觉,而当明了他的身份后,称之为“壮士”,先是赐酒,后又赐彘肩,一声不响地听了斥责以后又赐坐,大有惺惺相惜之意。

到这里,刘邦所受到的生命威胁应该说是基本上消除了。

这就是“落”。

把后来刘邦托辞逃席看成三落是不恰当的。

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

宴席上杀不杀刘邦是斗争的焦点,而杀不杀刘邦的关键看项羽的态度。

三起三落是对应的,宴席上闪耀着刀光剑影,但又张中有弛,跌宕起伏。

这一场面描写实在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最典型的体现。

(五)、有关“妇人之仁”和“君人之度”的讨论

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而苏轼在《范增论》中说这体现了他的“君人之度”。

对这两种说法,你们是怎么看的?

生一:

项羽虽然是一个叱咤风云的盖世英雄,但从宴席前和宴席上的表现来看,是一个优柔寡断、感情用事的人,说他有“妇人之仁”,我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说项羽在宴席上“优柔寡断”是不准确的。

他的叔父项伯替刘邦向他表功和求情之后,项羽实际上就有不杀刘邦之意。

正因为项羽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对范增的再三暗示置若罔闻,对项伯的庇护加以纵容。

项羽是一个狂妄自大、刚愎自用的人,说他有“妇人之仁”是不准确的。

项羽为什么没在席间杀死刘邦?

项伯的求情固然起了作用,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项羽以为刘邦不是自己的对手,对自己根本构不成威胁,只要刘邦不在关中称王,对自己俯首称臣,就可以饶他一命。

这样看来,我倒是有些赞同苏轼的看法,尽管这样的“君人之度”是缺乏战略眼光的,项羽日后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什么是“君人之度”?

就是统治者的宽广的气度,对臣下的过错也能够容忍和宽恕。

从项伯的求情和刘邦的“表演”来看,刘邦不但没有丝毫过错,反而有莫大的功劳,不但不应受到任何责罚,反而应该受到封侯封王的奖赏。

项羽答应“内奸”项伯的求情,相信刘邦的连篇鬼话,根本不是什么“君人之度”,而只能说是缺乏知人之明,缺乏审时度势的智慧。

有人说项羽“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不是没有道理的。

刚才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充分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一些思想交锋的“火花”闪耀出来。

在这里我不想对大家的发言作老吏断案般的评判,有的议题不必去追求“唯一答案”。

钱钟书在《管锥编》中对项羽有一个分析,对我们理解项羽丰富、复杂的性格内涵有帮助:

“‘言语呕呕’与‘喑呜叱咤’,‘恭敬慈爱’与‘僄悍猾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阬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

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

《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综如此者。

谈士每以‘虞兮’之歌,谓羽风云之气而兼儿女之情,尚粗浅乎言之也。

(六)、探究设计:

1、以项羽及刘邦为例,说说司马迁是怎样描写人物的?

结合刘邦刻意要项伯带给项羽的话及他自己至鸿门时的谢辞,樊哙闯帐的语言,体会司马迁描写人物语言的妙处。

2、“鸿门宴”上的座次是怎样安排的?

这样安排说明了什么?

3、“鸿门宴”事件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未称王,但《史记》却超前称王,试分析司马迁的用意。

(七)、课后收获

要求:

结合全文,概括项羽和刘邦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并附上一则表现二人命运的对联。

学生分成四组,自选题目书面作答,可以前后左右讨论,5分钟后自由发言。

学生明确:

1、一方面,作者善于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

文章始终在“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开情节。

另一方面,善用对比烘托刻画人物。

):

“秋毫不敢有所近”——说“不敢”而不说“不曾”,多么恭顺!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待”,多么虔诚!

“日夜望将军至”——说“望”而不说“等”,多么迫切!

再看刘邦的卑词“谢罪”:

他言必称“将军”,说自己与项羽“戮力而攻秦”,是战友而非敌人;

将“先入关破秦”说成是不自意,以表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