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教案设计上课版Word文件下载.docx
《《阿房宫赋》教案设计上课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房宫赋》教案设计上课版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作者
至于作者杜牧,大家曾经学过他的《泊秦淮》,注释1里也有,这里我们就不多作介绍了。
[板书课题]《阿房宫赋》
杜牧
3.介绍写作背景和目的
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到了什么?
《红楼梦》里有一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学过了吧?
里面有一张“护官符”它的内容是: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里就提到了“阿房宫”。
阿房宫是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
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动工不到两年,秦始皇就死了,接下来秦二世胡亥继续修建,还没完工就在公元前206年被项羽一把火烧毁了。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
“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
”为了建筑阿房宫,秦发“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工程浩大,耗费民力财力极多,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促使农民起义的爆发。
从此,阿房宫的兴亡就同秦王朝的兴亡联系在一起。
作者杜牧生活的唐代,此时危机重重。
于是,杜牧写了这篇赋。
表面上,揭露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实际上借秦之故事讽唐之今事,规劝当权者要以古为鉴。
三、听录音,正音
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录音,在听的同时请大家把一些不认识的字注注音。
(注意,阿房fá
ng宫)[放录音]
整体感知,划分结构
读完文章,我们明显的可以发现文章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两部分:
第一部分1-2节
体物,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和宫中荒淫、奢侈的生活。
第二部分3-4节
写志,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四、梳理第一小节
1、下面我们先来看“体物”中的第一小节。
这一节介绍了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阅读第一小节,回答下面问题。
(1)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来历?
[明确][幻灯]“六王毕……阿房出”
(2)哪几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明确][幻灯]“覆压三百余里……流入宫墙”
(3)阿房宫的本体构筑如何?
[明确][幻灯]“五步一楼……而气候不齐”
这样一理,大家很清楚这节可分为几层呀?
(三层,也可以灵活些。
)
2.第一层
我们请位同学来翻译第一层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
四川山林中的树木被砍伐一空,阿房宫殿得以建成。
强调:
毕:
完了,指被秦国所灭。
一:
统一,数词→动词
兀:
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尽。
形→动
我们说第一句四个三字句,短短的12个字写得非常好,对的十分工整,增一字嫌多,减一字嫌少。
既写出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豪迈气概,也写出了阿房宫兴建营造得非同凡响。
李白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家想想,要把蜀山上所有的树木通过“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运到关中,阿房才“出”,这是多么劳命伤财呀。
这12个字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作者的感情基调,是褒是贬呀?
(贬)
请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六王”为什么会“毕”,“四海”为什么能“一”。
等我们学完本文,将请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3、第二层
阿房“出”了,那么它的规模怎么样呢?
我们来看第二层。
请同学翻译。
(它)覆盖了三百多里地,几乎遮蔽了天日。
从骊山的北面建起,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通到咸阳。
渭水和樊川,水波缓缓,流进了宫墙。
构:
构造,建构。
折;
转折。
走:
奔向,趋向。
注意“走”在古时是指跑,如《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本文这里是奔向,趋向。
这四句交待了阿房宫的地理位置,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夺天工的气派。
突出了面积之广,和建筑之高。
接着又由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宫墙,过度到第三层对阿房宫建筑特点的介绍。
以上内容也可以视为一层,着眼于整体,勾勒出了阿房宫整个建筑群宏伟壮观的气势。
下面是对阿房宫的局部进行细腻地描绘。
4、第三层
同学翻译
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
长廊如带,迂回曲折,屋檐高挑,像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
(这些亭台楼阁啊)各自凭借不同的地势,参差环抱,回廊环绕像钩心,飞檐高耸像斗角。
弯弯转转,曲折回环,像蜂房那样密集,如水涡那样套连,巍巍峨峨,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
那长桥卧在水面上(像蛟龙),(可是)没有一点云彩,怎么会有蛟龙飞腾?
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像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霓虹产生?
高高低低的楼阁,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南北西东。
高台上传来歌声,使人感到暖意,如同春天一般温暖;
大殿里舞袖飘拂,使人感到寒气,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
“五步一楼”的“一”:
数词,和前面的不一样。
缦:
萦绕。
回:
曲折,迂回。
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回廊、峰回路转都是此意。
檐牙高啄;
比喻,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
抱:
环绕。
钩心斗角:
古今异义。
古:
宫室建筑的结构参差错落。
今:
各用心机,明争暗斗,互相倾轧。
落:
量词,犹“座”“所”。
霁:
和《滕王阁序》中的“云霄雨霁”的“霁”意思相同,本指雨停,引申为风雨停,云雾散,天放晴。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
通感修辞。
用“触觉”去状摹“听觉”,像《荷塘月色》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
气候:
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今:
天气(雨雪阴晴)
“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借写歌舞的冷暖,描写阿房宫“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的现象。
在这一层里,大家看看一共写到了哪些建筑?
[明确]楼,阁,廊,檐,长桥、复道
小结:
从刚才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段从三个方面写了阿房宫的宏伟瑰丽。
作者用大量的对偶、排比等骈句,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
“五步”“十步”,写出楼阁之密;
廊腰飞檐,指出宫室之美。
廊腰缦回突出曲线美;
钩心斗角突出结构美。
“盘盘焉、囷囷焉”,是概括各式各样楼阁的形状,像蜂房那样邃密,如漩涡那样纡回。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掷笔长叹,言非笔墨所能尽言。
最后两句,(“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起)从行文上看,带过渡性质,从建筑写到宫殿中人物的活动,“歌台暖响”等四句,一方面通过宫中歌舞之盛,突出了宫殿的大,同时也写出这欢歌狂舞背后隐藏着宫人的无限悲戚。
“—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重在写人之感受,亲疏各别,冷暖不均。
下面,我们来齐声朗读一遍。
学生反复读,尝试背这段内容。
五、梳理第二节
1.第一节说到“歌台暖响”“舞殿冷袖”,这些载歌载舞的是谁呀?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小节。
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看看这节说了什么。
[明确]这节写阿房宫里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上文所说的唱歌跳舞的是“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2.请同学翻译前两句
(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
(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
妃姘媵嫱;
注音读音。
王子皇孙:
这里指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
不包括男性。
下:
方位名词→动词。
辇:
原义:
人拉的车,这里名→动,乘车。
朝歌夜弦:
歌、弦:
名→动。
为:
成为
“妃姘媵嫱,王子皇孙”这些人为什么要“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明确]因为“六王毕”。
这既回应了“六王毕”,又暗示秦统治者的前途,再次显露了作者的贬义。
那么这两句写的是什么?
(写妃姘媵嫱的由来)
3.下面我们从“明星荧荧”读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这几句写的什么内容?
(宫人的生活情况),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
(清晨)只见(光如)明星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
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
渭水泛起一层油腻,(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
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她们焚烧的椒兰异香。
忽然雷霆般的响声震天,(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
辘辘的车轮声渐听渐远,不知它驶向何方。
(宫女们)极力显示自己的妩媚娇妍,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态,都极为动人。
(她们)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可怜)有的人三十六年始终未曾见过皇帝的身影。
明星:
明亮的星光,而现在专指有名的电影演员,运动员等。
“绿云”,浓墨有光彩的云,此处形容女子的头发黑密;
“扰扰”,纷乱蓬松的样子。
腻:
脂膏。
杳:
状语,深远,不见尽头,不见踪影,杳然的意思。
之:
动词。
到……去。
尽、极:
互文,极力,尽量。
缦立:
久立。
“缦”,久。
和前面“廊腰缦回”的意思不同。
这里不直接写宫人众多,而是用“明星”、“绿云”、“渭涨”间接写出宫人的众多,手法十分高明。
写宫女,是为了写秦始皇的荒淫无道。
宫车天天过,尚且还有宫人“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在表现宫女命运悲惨的同时,揭示了秦始皇骄奢淫逸的生活。
4.接下来,由写人到了写物,同学翻译。
燕国赵国收藏的奇珍,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年、多少代,从人民手中掠夺来的,堆积如山。
一旦国家破亡,不能再占有,都运送到阿房宫中。
(从此)宝鼎(看作)铁锅,宝玉(看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当作)砂砾,乱丢乱扔,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可惜。
这里的“收藏”、“经营”、“精英”指的都是金玉珠宝等物,大家看看“经营”和我们现在的意思一样吗?
(不同。
)这里用“互文”修辞格:
本应合在一块儿说的词,因对偶、押韵或字数的限制,临时拆开来使用,理解时又应合在一块儿。
可译为“燕、赵、齐、楚、韩、魏六国之统治者有无数的金玉珍宝。
这些六国的珍宝,在秦人眼里,却不爱惜,这里由写人的被欺辱写到物的被践踏,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对秦始皇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5.那么,大家看看这节可以分为几层呀?
(三或二层)
先从宫人的来源、宫人的生活命运两方面进行描写。
明星、绿云、渭流、腻烟、雾、雷霆等具体形象的描绘,比喻精彩,想象奇特,又经过了艺术的夸张,极写宫女之多,妃嫔彩娥,济济各殿,也见出秦皇的骄奢淫逸,糜烂不堪。
而她们“尽态极妍”的目的是“望幸”,可是却“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望幸”与“不得见”,充满了对孤寂痛苦的宫女的同情,更有对暴君的揭露。
也可以视为一层,写宫女们的奢靡生活,其实是写皇帝。
秦始皇灭六国以后,把六国的美女都集中到阿房宫中,满足他一个人的声色欲求,可见秦始皇的荒淫生活。
再写宫藏,写出了秦人奢侈浪费无度的状况:
“收藏”“经营”“精英”及“剽掠”这些词写出秦人掠夺之甚。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八个字有四组对比,六国的珠宝尽入秦宫,但在宫中却视若土石,任意抛洒,有奢侈之心,无爱惜之意,批判锋芒渐露“亦不甚惜”,我们仿佛已听到作者的斥责和愤慨的声音了。
6.读第二段。
7.总结一、二段
在这两段里,作者以精练、生动的笔墨写了阿房宫的兴建、规模、用途,虽然没有发议论,却已寓议于叙中,表现出了秦始皇的穷奢极欲。
至于作者究竟怎样议论的我们下节课再讲。
第二课时
讲解第三四节,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内容及其步骤
一、过渡
昨天我们讲了课文的第一、二节,我们知道这是“体物”的,今天我们将学习写志的三、四小节,首先请大家读三、四小节。
二、昨天给大家留下了一道思考题,为何六王“毕”,四海能“一”,请同学回答。
[明确]第二节中“燕赵之收藏……倚叠如山……”这段描写写出的六王的骄奢荒淫,不爱惜自己的人民,我们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到了篇末,更明确的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这就是六王“毕”的原因,而秦能一统四海的原因就不言自明了。
如果秦能吸取六王的教训,那么就不会迅速“族灭”,可是它是怎么做的呢?
我们来看第三小节。
三、讲解第三小节
1.“嗟乎”一词经常在文言文中出现,什么意思?
(唉)表示感叹,一个“嗟乎”引出了下文的议论。
2.请同学翻译“嗟乎……用之如泥沙”
唉!
一个人所想的,也是千万人所想的。
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眷恋着自己的家。
为什么搜刮财宝时连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把它当作泥沙一样呢?
强调:
秦:
秦朝统治者。
爱:
喜欢。
念:
顾念。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省略主语“秦”,“之”代搜刮到的东西。
锱铢;
这里用它的引申义,指细微。
“尽锱铢”和“如泥沙”状语后置。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个人的心思啊。
这是什么心思呢?
(人人都想要过得好的心理。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
[明确]斥责秦统治者只图私利而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3.“使负栋之柱……不敢言而敢怒”连用了六组“使……多于……”的比喻排比句,尽情得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
同学翻译
(甚至)使得(阿房宫)支撑大梁的柱子,比田里的农夫还要多;
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织机上的织女还要多;
突出的钉头,比谷仓中的粟粒还要多;
参差不齐的瓦缝,比人们身上穿的丝缕还要多;
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廊还要多;
管弦之声嘈杂,比市集中人们的言语还要多。
(这)使天下人口里不敢说,心里却充满了愤怒。
使:
致使。
南亩:
不是指南边的田亩,这是个典故,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因为古时农家田亩多向南面向阳之处,后来文言文就常用“南亩”代替田亩。
磷磷,参差:
定语后置。
槛:
栏杆
九土;
九州,泛指全国。
城郭:
城墙。
城市。
古代的城指内城,郭指外城,两字连用表示城。
呕哑:
象声词。
这里形容乐器声嘈杂聒耳。
市;
闹市,集市。
秦统一四海,功不可没,然而却不思如何巩固政权,横征暴敛,使得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我们反复强调人民的力量是强大的。
那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
4.同学翻译
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
于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刘邦攻破;
项羽放了一把大火,可惜那豪华的宫殿就变成了一片焦土!
独夫:
这里指秦始皇。
骄固:
骄横顽固。
归纳固的用法:
顽固;
稳固(《谏太宗十思疏》“固其根本”);
本来,诚然(“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叫:
呐喊,引申为起义。
举:
被动,被攻占。
数词。
可怜:
这里指可惜。
值得怜悯。
这里概括写出了秦始皇的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毁,进而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
“可怜焦土”中的“可怜”二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流露出作者无穷的感慨,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农民起义的土崩瓦解下,迅速灭亡,而“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也在顷刻之间化为灰烬,唐朝当时正处在秦的景况之中,杜牧目睹现实,感慨万千,不安和忧愤溢于言表。
5.小结
这一段由上文的描写转入议论。
第一层:
以常理和反问斥秦统治者只顾个人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挥霍无度的罪行。
第二层:
摆出秦皇罪证,六个排比分句,运用比喻、夸张,紧扣阿房宫,进行强烈的对照描写,绘出秦始皇“劳民伤财”的怵目惊心的图画。
接下去顺势写出人民“不敢言而敢怒”的局面。
民怨积深,“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农民起义的爆发是必然的。
第三层:
这部分用14个字高度概括了秦亡的过程,民众的反抗从“怒”到“叫”“举”“炬”,三个动词,短促相连,生动地表现了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摧枯拉朽之势,火山爆发之烈,迅猛异常,不可压抑。
“可怜焦土”与上面的壮丽描绘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收束有力,概括了秦的速亡。
四、讲解第四小节
历史的回顾,有着现实的用心。
最后的作者议论,给唐王朝不啻浇了一瓢钻心透骨的冰水。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当时的皇帝唐敬宗只有16岁,却昏聩失德,荒淫无度,“大起宫室,广声色”。
作者借秦始皇建阿房宫的题材,用赋的铺陈排比,指出骄奢淫侈必亡国的历史教训,用意在于讽谏晚唐敬宗,企冀唐统治者以秦为镜,回心转意,更弦易辙。
同学翻译。
灭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
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
如果六国的国君能各自爱抚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了;
(秦统一后)如果也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就可以传位到三世以至传到万世做皇帝,谁能够灭亡他呢?
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而哀叹,却使后代人为它哀叹;
如果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要让更后的人来哀叹他们了。
族:
名作动,灭族。
天下:
指代天下的人民。
使:
假使。
爱:
关爱,爱护。
这里总结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叫云,并且向当世统治者发出了警告。
最后一句:
“秦人不暇自哀……”。
“后人”指的是谁?
(唐朝的统治者) 鉴:
意动,以之为鉴。
后一个“后人”指的又是谁?
(唐统治者之后的人)
这里作者以四个“哀”警示世人,提醒当权者一定要爱其子民。
五、学完了整篇课文,我们请位同学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
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六国不“各爱其人”,亡国乃咎由自取,秦不以六国为鉴,得六国而不爱六国之人,终于自取灭亡,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要以秦为鉴,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六、归纳本文的写作特色
(1)想象。
整篇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
(2)比喻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都是比喻。
(3)夸张 “一日之内,…..而气候不齐”“使负栋之柱……”
(4)排比 第二三节用了大量的排比
七、布置作业
指导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学案上的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