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3485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选修ⅰ人教新课标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同步练习Word文档格式.docx

①土壤取样 ②称取10g土壤加入盛有90mL无菌水的锥形瓶中 ③吸取0.1mL进行平板涂布 ④依次稀释至101、102、103、104、105、106、107稀释度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D.①→④→②→③

解析 在分离土壤中某细菌时,应先选取土样(10g),然后加无菌水获得土壤浸出液,并进行不同倍数稀释,最后将稀释液涂布到培养基表面进行培养,并分离和计数。

4.防止杂菌入侵,获得纯净的培养物,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室里可以用紫外线或化学药物进行消毒

B.接种环、接种针等金属用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内焰部位灼烧灭菌

C.在实验室中,切不可吃东西、喝水,离开实验室时一定要洗手,以防止被微生物感染

D.使用后的培养基丢弃前一定要进行灭菌处理,以免污染环境

解析 对接种环等金属用具进行灼烧灭菌,应放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即外焰处。

答案 B

5.下列关于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硝化细菌能以NH3作为氮源和能源物质

B.某些细菌可以利用光能固定CO2合成有机物

C.生长因子是某些细菌生长过程中需要额外补充的营养物质

D.含伊红和美蓝试剂的培养基不能用来鉴别牛奶中的大肠杆菌

解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相关知识。

硝化细菌能够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把NH3转换成硝态氮,并能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的化学能,A项正确;

红螺菌在没有有机物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光能,固定CO2合成有机物,B项正确;

生长因子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因此某些细菌的生长过程中需要额外提供生长因子,C项正确;

利用含伊红和美蓝试剂的培养基可以鉴别乳制品和饮水中的大肠杆菌,D项错误。

6.下列操作需要在火焰旁进行的一组是

①土壤取样 ②称取土壤 ③稀释土壤溶液 ④涂布平板

⑤微生物的培养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

C.③④⑤D.②③④

解析 本实验要求无菌操作,因此在实验室中暴露在空气中的操作均需要在火焰旁进行。

土壤的取样是在室外进行的。

7.有三位同学,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

在对应稀释106倍的培养基中,得到如表所示的结果。

你认为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真实值的是

同学

统计菌落数

平均值

230

21 212 256

163

222 260

241

A.230B.163

C.241D.236

解析 甲同学只涂了一个平板,乙同学涂了2个平板,实验用数据说服力不够。

8.下表是关于对四种生物能源、碳源、氮源、新陈代谢类型的描述,其中正确的一组是

硝化细菌

乳酸菌

根瘤菌

衣藻

能源

利用化学能

分解乳酸

固定N2

利用光能

碳源

CO2

糖类

氮源

NH3

N2

NO

代谢类型

自养需氧型

异养厌氧型

异养需氧型

A.硝化细菌与乳酸菌B.乳酸菌与根瘤菌

C.根瘤菌与衣藻D.硝化细菌与衣藻

解析 乳酸菌不能直接利用N2,且能量来源为糖类;

根瘤菌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糖类等有机物分解。

9.通过选择培养基可以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所需的微生物。

在碳源为纤维素的培养基上,大部分微生物无法生长;

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

利用上述方法能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别分离出

①大肠杆菌 ②霉菌 ③放线菌 ④纤维素分解菌

A.④②B.①②

C.①③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了微生物分离知识。

纤维素分解菌可以利用纤维素,大部分微生物却不能,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可以抑制细菌和放线菌,但霉菌能够生长。

答案 A

10.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

A.对纤维素进行定量测定

B.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

C.对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后所产生的纤维二糖进行定量测定

D.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定量测定

解析 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一般是采用对纤维素酶分解滤纸等纤维素后所产生的葡萄糖进行定量测定。

11.利用农作物秸秆等纤维质原料生产的乙醇,经加工可制成燃料乙醇,从而减少了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下图为生产燃料乙醇的简要流程,据图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要得到微生物A,最好选择富含纤维素的土壤采集土样

B.图中②过程常用的微生物B是酵母菌

C.微生物A和微生物B可利用的碳源相同

D.可用纤维素酶制剂代替微生物A起作用

解析 微生物A所用碳源为纤维素,微生物B所用碳源为纤维素降解物。

12.使用刚果红染色时,加入刚果红应在

①制备培养基时 ②梯度稀释时 ③倒平板时 ④涂布时

⑤长出菌落时

A.①③B.②⑤

C.③⑤D.④⑤

解析 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培养微生物,长出菌落后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

另一种是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

最终,两种染色法都可以在培养基上观察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二、非选择题(3小题,共40分)

13.(8分)(2012·

济南模拟)白僵菌高孢粉是国家林业局推广的高效生物杀虫剂之一,应用于多种林木和农作物害虫的防治。

白僵菌分生孢子在寄主表皮、气孔或消化道上,遇适宜条件开始萌发,生出芽管。

同时产生脂肪酶、蛋白酶、几丁质酶等溶解昆虫的表皮,通过芽管入侵虫体,在虫体内生长繁殖,消耗寄主体内的养分,产生各种毒素,形成大量菌丝和孢子,布满虫体全身。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自然菌样中筛选较理想的生产用菌种的一般步骤是:

采集菌样→富集培养→______→性能测定。

白僵菌的菌样应从______中采集。

(2)分离白僵菌菌种的培养基属于______培养基。

在配制白僵菌培养基时常加入蔗糖、硫酸铵、硝酸钾等成分,蔗糖属于______(营养物质)。

(3)白僵菌纯化培养常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

(4)分离与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和接种工具都要进行__________处理,利用高温可以使微生物的__________等物质发生变性。

解析 

(1)富集培养后,需进行纯种分离。

(2)筛选目的菌株需制备选择培养基。

(3)进行纯化培养的接种方法为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

(4)培养基和接种工具需进行灭菌处理;

高温可导致蛋白质和核酸变性。

答案 

(1)纯种分离 感病昆虫 

(2)选择 碳源 (3)平板划线法 稀释涂布平板法 (4)灭菌 蛋白质和核酸

14.(14分)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往往是混杂生长的。

人们在研究微生物时一般要将它们分离提纯,然后进行数量的测定。

下面是对大肠杆菌进行数量测定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步骤如下:

(1)制备稀释倍数为102、103、104、105、106的系列稀释液。

(2)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你选用______(填“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样品。

(3)适宜温度下培养。

①为测定大肠杆菌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正确可信的是

A.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3

B.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2和26,取平均值24

C.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为21、5和52,取平均值26

D.四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30、24和25,取平均值25

②一同学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测得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为23.4,那么每毫升样品中的菌落数是(涂布平板时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2mL)______。

③用这种方法测定密度,实际活菌数量要比测得的数量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某同学在测定大肠杆菌的密度时发现,在培养基上还有其他杂菌的菌落,能否肯定该大肠杆菌的品系被污染了?

______。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测定大肠杆菌数量时,平板数目至少为3个,数目越多,取得的平均值越接近于真实值。

出现杂菌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如接种的菌种污染、制备培养基时污染、接种时操作污染、培养过程中的污染等等。

答案 

(2)稀释涂布平板法 ①D ②1.17×

108 ③多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的是一个菌落

④不能 因为不能排除杂菌来自培养基或来自培养过程

15.(18分)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于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

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地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

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

请分析回答问题。

(1)接种前需要对培养基及培养皿等进行灭菌,常用的灭菌方法是______。

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______。

(2)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______。

(3)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______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使“目的菌”的数量______。

(4)转为固体培养时,为获得单菌落进行继续筛选,常采用平板划线法或______法,接种后,应将培养皿______(填“正放”或“倒置”)。

(5)下列有关平板划线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将接种环放在火焰上灼烧

B.将已冷却的接种环伸入菌液中蘸取一环液

C.蘸取菌液和划线要在火焰旁进行

D.划线时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的划线相连

(6)实验结束时,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______处理后,才能倒掉。

(7)若用水葫芦来去除该污染物,是否可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借助生产实例考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的基础知识。

培养基及培养皿等常用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筛选到能降解化合物A的目的菌;

振荡培养可以增加培养液中的氧含量,再依据培养液中含有有机化合物可以推出“目的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培养若干天后,应选择培养瓶中化合物A含量减少的培养液,接入新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目的是使“目的菌”的数量增加;

转为固体培养时,为获得单菌落进行继续筛选,常采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后,应将培养皿倒置,以防止培养皿盖上的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

利用平板划线法获得单菌落,划线时不能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的划线相连,这样做不能得到单个菌落;

实验结束时,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灭菌处理后,才能倒掉,以防止污染环境;

用水葫芦来去除该污染物是不可取的,因为水葫芦会造成外来物种的入侵。

答案 

(1)高压蒸汽灭菌法 目的菌 

(2)异养需氧型

(3)减少 增加 (4)稀释涂布平板 倒置 (5)D

(6)灭菌 (7)否

B卷

1、2、3、6

4、5

13、14

7、8、9、

10、11、

12

1.下列常用的无菌操作中,错误的是

A.无菌操作不要求杀死培养基中的一切细菌

B.用酒精擦拭双手的方法是对操作者进行消毒

C.实验操作过程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D.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可用酒精擦拭

解析 本题考查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的无菌操作,应从无菌操作的概念和基本方法入手解答,对于不同的对象要用不同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无菌技术是用来防止实验室的培养物被其他外来微生物污染,而不是杀死培养基中的一切细菌。

对操作者应用较温和的方法进行消毒。

实验操作过程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防止瓶口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

对无菌操作用到的玻璃器皿要用干热灭菌的方法彻底消灭其中的微生物,用酒精擦拭不能达到目的。

2.下列有关培养基配制原则表述正确的是

A.任何培养基都必须加入碳源、氮源、矿质元素、水及生长因子

B.碳源和氮源必须具有一定比例,碳元素的含量最多,其次为氮元素

C.微生物的生长除受营养因素影响外,还受pH、氧、渗透压的影响

D.固体培养基一定需要加入琼脂

解析 有些微生物能利用无机环境中的碳源、氮源,有些能自己合成生长因子,所以培养这些微生物时培养基中可不加入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如培养自养型微生物的培养基中可不加碳源。

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需要有一定的比例,碳源一般是微生物需求量最大的营养成分,但有些培养基可不含碳源或氮源。

固体培养基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而制成的,但琼脂不是唯一的凝固剂。

3.下表为某种培养基的配方,根据表格可以判断出

成分

含量

K2HPO4

2g

(NH4)2SO4

1.4g

MgSO4·

7H2O

0.3g

CaCl2

纤维素粉

20g

琼脂

1000mL

pH

5.5

A.此培养基可以用来筛选生产纤维素酶的菌种

B.此培养基因原料来源广泛,可用于工业生产

C.此培养基可以用来筛选自生固氮菌

D.此培养基中含有微生物所必需的五类营养要素

解析 此培养基中以纤维素粉为唯一碳源,所以可以用来筛选生产纤维素酶的菌种,培养基含有铵盐,不能用来筛选自生固氮菌;

培养基中含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四类营养要素。

工业生产一般用天然培养基。

4.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其结果与实际值相比

A.比实际值高B.比实际值低

C.和实际值一致D.比实际值可能高也可能低

解析 培养基上的一个菌落也可能由相连的两个或多个菌体繁殖而来,因此统计的活菌数要少于菌体实际数目。

5.从土壤中分离获得某种微生物的步骤是

①土壤取样 ②梯度稀释 ③选择培养 ④涂布培养 ⑤筛选菌株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④⑤

C.①②④③⑤D.①④②③⑤

解析 从土壤中分离获得某种微生物的步骤为:

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筛选菌株。

6.(2012·

烟台检测)细菌培养过程中分别采用了高压蒸汽、酒精、火焰灼烧等几种不同的处理,这些方法依次用于杀灭哪些部位的杂菌

A.接种针、手、培养基B.高压锅、手、接种针

C.培养基、手、接种针D.接钟针、手、高压锅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无菌技术的掌握。

高压蒸汽灭菌锅是灭菌的一个设备,通常用于培养基的灭菌。

用酒精擦拭双手是消毒的一种方法。

火焰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适用于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

7.在分离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实验中,下列关于土壤取样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可选取深层的土壤作为样品

B.可选取树林中多年落叶的腐殖土作为样品

C.可选取树林中多年积累的枯枝败叶作为样品

D.可把滤纸埋在土壤中经过30d左右,再选取已腐烂的滤纸作为样品

解析 纤维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因此采样时可选择B、C两项所述的环境,或者将富含纤维素的物质如滤纸,埋在土壤中经过30d左右,再从已腐烂的滤纸上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绝大多数细菌分布在距地表3~8cm的土壤层,故不可选取深层土壤作样品,否则细菌数目很少。

8.在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的菌落是

A.分解尿素的细菌B.硝化细菌

C.分解纤维素的细菌D.乳酸菌

解析 分解纤维素的细菌能将纤维素分解,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9.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选择培养时,用液体培养基的原因是

A.用液体培养基可获得大量菌体

B.纤维素分解菌适宜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

C.在液体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繁殖速度更快

D.用液体培养基可获得高纯度的纤维素分解菌

解析 纤维素分解菌在固体培养基上也能大量繁殖,也能获得大量菌体。

液体培养基中各种菌株混杂在一起,很难得到高纯度的纤维素分解菌。

在对纤维素分解菌进行选择培养时,用液体培养基的目的是在液体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繁殖速度更快。

10.要将能分解纤维素的细菌从土壤中分离出来,应将它们接种在

A.加入指示剂的鉴别培养基上

B.含有蛋白胨的固体培养基上

C.只含纤维素粉而无其他碳源的选择培养基上

D.含四大营养要素的培养基上

解析 选择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应含有该种菌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条件,而其他菌种在这种培养基上不能生长。

11.下列的物质能与刚果红形成红色复合物的是

A.葡萄糖B.纤维二糖

C.麦芽糖D.纤维素

解析 刚果红是一种酸性染料,它可以和多糖形成复合物,A、B、C都不是多糖。

12.分离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用到的方法是

①稀释倒平板法 ②涂布平板法 ③单细胞挑取法 ④选择培养基分离

A.①②B.②③④

C.②③D.①③④

解析 分离土壤中纤维素分解菌时,先进行选择培养,增大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即富集培养,梯度稀释后涂布平板培养,最后单细胞挑取以获得纯培养。

13.(8分)广东省是我国甘蔗生产区之一。

甘蔗是一种高光效的C4植物,单位面积产量很高,种植面积日益扩大,目前已成为南方地区燃料酒精生产的重要原料。

利用甘蔗生产燃料酒精的一般工艺流程为:

甘蔗→榨汁(蔗糖)→酵母发酵→蒸馏→成品(燃料酒精)。

(1)具有耐高糖和耐酸特性的酵母菌是理想的酒精发酵菌种,对野生酵母菌进行诱变后通过筛选可以得到具有这些特性的突变菌,诱变及筛选过程如下:

步骤1:

野生菌液体培养一段时间后接受紫外线照射诱变处理。

步骤2:

制备选择培养基。

在基本培养基的基础上,注意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加琼脂后灭菌,制成固体平板。

步骤3:

将紫外线照射后的菌液稀释涂布平板。

步骤4:

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筛选出突变菌。

(2)上述步骤2、3和4的依据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要筛选耐高糖和耐酸的菌种,培养基中必须加入高浓度蔗糖和调低pH,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的即为所需菌种。

(2)步骤2是给其提供高糖或酸性的筛选环境;

步骤3是为了获得单菌落;

步骤4是根据能生长的菌株具有耐高糖和耐酸的特性筛选出突变菌。

答案 

(1)添加高浓度蔗糖(葡萄糖) 调低pH 是否能在选择培养基上生长 

(2)提供高糖和酸性的筛选环境;

获得单菌落;

能生长的菌落具有耐高糖和耐酸的特性

14.(16分)现有金黄色的葡萄球菌、硝化细菌和圆褐固氮菌3种细菌的混合物,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拟通过下面的实验把它们分离开,并获得纯种,请完善下列实验方案并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步骤:

①配制三种固体培养基A、B、C,分别控制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其他条件均满足生长要求,将这三种培养基分别分成两份,依次标上A1和A2、B1和B2、C1和C2。

②在培养基A1、B1、C1中分别接种______,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3~4d。

③挑取A1、B1、C1上的正常生长的菌落中的菌,分别接种在培养基A2、B2、C2上,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3~4d。

(2)结果预测:

在A1培养基上存活的是________,在B1培养基上存活的是________,在C1培养基上存活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③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分离混合菌应根据各菌种的代谢特点配制培养基: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异养型耐高渗、硝化细菌为自养型不耐高渗、圆褐固氮菌为自生固氮微生物且异养不耐高渗。

只需配制高渗培养基、无有机碳培养基、无氮培养基即可将三种细菌分离出来。

答案 

(1)①加入高浓度的食盐 无氮源 无有机碳源 ②三种细菌的混合物

(2)金黄色的葡萄球菌 圆褐固氮菌 硝化细菌

(3)对分离的菌种进一步纯化

15.(16分)有些微生物含有纤维素酶,通过对这些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使人们能够利用秸秆等废弃物生产酒精,用纤维素酶处理服装面料等。

纤维素酶可以通过微生物进行发酵生产,为了提高酶的产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获得产生纤维素酶较多的菌株。

(1)写出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制备含有纤维素的固体培养基若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取培养基______,观察记录菌落周围透明圈的大小情况。

(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解析 本题设计实验时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对现有菌种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