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5356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给国华的信(三)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他们在一切苦难中,他也同受苦难。

”我始终相信上帝启示旧约先知宣讲的和新约使徒传扬的,不仅是我们个人安身立命的理据、救赎的根源,也是照亮民族的曙光。

愿你我共同委身这片大地,并领受那无尽的大地恩情

慕华

-、青春的祭坛

国华:

今春,收到休假期寄来的一叠照片。

你和同伴在蒙古草原策骑的风姿、神情,令人神往。

青春,竟是一片任你驰骋的莽原,甚至赋与权利,容你率性任真?

青春的生命,是吸饱了晨露的青松,四周空气尽是润湿的气息。

青春的生命,可也是团陶土,潜藏无穷的可塑性?

你脸上的轮廓,仿佛一幅画,个性逐渐明晰,勾勒出成长的线条,显示了属于你自己的刚毅、自信,清澈的眼神、笑意,却又不自觉地流露出大孩子的稚气、朴真。

那一副马上远眺的神情,泄露了几许憧憬,暮色又似乎加深了眼角的阴翳。

青春,也是一场火势燎原的灾难。

动荡的年代里,你正牙牙学语,迈着颤危危的步子。

多少青春的生命,以自己的肝肠脑汁血浆,祭奠在漆着辉煌颜彩的楼阁上。

动乱止息,呐喊稍歇,火山的熔浆逐渐凝固,漫天的灰尘终于沉淀,年轻的心沉潜下来,呼啸转为低吟,高亢的短笛让予大提琴的泣诉,急管繁弦寂然默然。

在巨大的休止符之后,洞箫幽幽升起。

深潜的反省后,有人俯身去舔吻这块受创的土地。

轰天动地雷雨般的激情不再,有人又渴望一口安乐饭,起码的生存条件。

“我是一棵路边卑微的小草,我希望得到属于我的那些阳光和雨水。

我是一只海洋里原始的草履虫,我希望承认我这确是存在的生命。

”“我是一个密林里孤独的歌者,我希望合唱,希望交响。

我是一个经历了洪荒年代的幸存者,我希望找到同伴、找到“人”。

你,未经动荡的一代,偶尔从亲友无意间的闲谈,父母的轻描淡写中,触及当年历史的一页,你仍能感受到那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时代里的震撼。

你和他们当年的胸臆同样澎湃着热情,但多了一分冷凝的思考。

他们曾经相信,神圣的理想必然会在历史的行动中实现。

他们自呱呱坠地,就与理想主义结了不解之缘。

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理想主义也会有真伪之分。

血渍凝固,重创的心冷寂下来。

那个只能把辛酸和苦涩奉献给寒夜的时代,仿佛已经镶框,陈列在历史的橱窗中。

跳动的心,经过岁月的抚触,汩汩流出温存的祝福抑或渗出苦毒的泥污?

你若自熔炉的历炼里走出来,可会尝试跪下,亲吻这片和着泪血的大地么?

你会因着与这片大地上的生灵同受煎熬,而感受爱的颤栗么?

你会因着新的理想重燃爱火,如童话里的夜莺,以自己的胸膛紧贴荆棘,让干寒的大地渴饮他生命的汁浆,承受他的体温么?

而我们的民族,会在任凭天翻地覆胸中无所畏惧的狂妄自恃中醒觉过来,慢慢理解、体会——与被钉在十架上的耶稣一同受难的精神么?

三千年前以色列人亡国被掳到异族时,诗人和泪写下这样的诗篇: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卜,一追想锡安就哭了。

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

因为在那里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说:

给我们唱一首锡安的歌吧!

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

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

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中国啊,我若忘记你,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

我若不记念你,若不看你过于我所最喜乐的,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

我们敢于如此唱和吗?

我竟一时凛然而战栗。

你是读科学的,一心想国家加快步伐,实现现代化的理想。

你希望高速公路从乡村直通首都,强大的电流流遍田野,茂密的森林覆盖大地护卫土壤改造沙漠,希望有现代化管理的牧场供给吃不完的肉食奶酪,希望……。

然而你对目前生态遭受破坏及资源枯竭的景况,是警觉而痛楚的。

由于海洋污染,海产滥捕,大陆沿海鱼源惊人灭消。

煤矿乱采,导致多处矿区透水、失火,重要建筑物下沉。

大量耕地被建筑物和农村企业蚕食,山林滥伐,华东华南的水患又岂非无因?

你的忧心忡忡感染了我。

八十年代是迈入尖端科技的时代,同时功利思想弥漫。

随着大陆门户开放,这股炽热的火焰也在这片大地上燃烧起来,并延至学府校园。

市场上一种新兴产品诸如“大富翁”游戏,曾如火如荼在各地推广开来。

你说,如同一种无形的菌苗在大地的血液逐渐扩散。

有一回,在本地电视台访问的纪录片上,我目睹了你所属的城市一个小家庭的剪影。

一位女企业家六岁大的儿子,自牙牙学语就由父亲教导英语。

家里厕所门口摆放着录音机,经常重覆播放英语声带,使孩子家居生活无意识中接收第二语言,以至耳熟能详,增强学习机能。

小童聪明活泼,在接受访问时,自动要求以英语对答。

他以准确的腔调和节奏,向记者侃侃而谈,譬如说,将来要做企业家、大人物,赚取大量金钱。

他练就一手好钢琴,小手熟练地弹奏巴哈。

为父者委婉说明,巴哈曲谱左右并重,正好训练左右脑同时并用。

就在小童面对记者流利的对答中,仿佛有甚么嵌入我心窝而隐隐作痛(注)。

国华,面对你的同辈,甚至比你年轻的一代,他们可塑的生命里,能注入更新的理想么?

在时代的冲击里,有人训练自己和下一代不再深入地思想,不再强烈地感受。

他们训练自己去适应现实的环境。

从实际出发,不唱高调,原意是好的,但从极端的理想,跌入极端的现实,未免令人神伤。

一方面看到自己的民族从劫后的疮痍逐渐复苏;

另一方面,却看到另一群滋长的苗苗正逐渐扩散。

有一天,我自电视新闻报导,看到大批来向广东邻近各省的二百五十万民众,涌入广东,寻找工作机会,造成当地严重的住宿、食物、卫生、交通、市容等问题。

多数因找不到工作而露宿车站、街头。

有人几天未进食,只因被窃或盘川用罄。

这不寻常的情景,顿然使我眼中湿热。

是美国拓荒时期大批移民涌向西部寻金热的重演吗?

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仅为远方一个不能证实的传说而盲目奔闯。

他们一个个眼神迷茫,或流露天真,或闪着贪婪。

电影《老井》里,两个村落的村民,为争一口古井,展开场面浩大的一场厮杀。

电影外,大批“盲流”一忽儿涌到南方,一忽儿涌到北方,就象无定向的巨风。

这现象背后。

究竟隐藏了多少生活质素、资讯落后、或更关键性的问题呢?

当生活水平、教育水平普遍低落造成恒常的恶性循环时,这种群众戏,仍然会在现实生活的世界里不断上演,而且比银幕上的更加惊心动魄么?

其实,你、我、任何一个人,都不能许诺他们一个童话或一个更美好的明天,除了那信实的一位。

你能以沉默、韧力,与生民共同承受风沙、雨淋、日晒,你已是大漠中一块尊贵的黑岩。

诸如福建雹灾、四川地震,皆非人力所能阻遏。

我们求主使我们能从容面对、接受我们所不能改变的事物,有勇气去改变我们所能改变的现象,并有智慧洞悉两者的区别。

能在荒原中耕犁,注入一点一滴的血汗,泪和着泪,是天地间至为勇毅庄严的图画。

但愿每个黄土上的子民,寒夜里彼此传送着体温,冬日,不再是掠夺、愤懑、暴戾的藉口,而是分担重负、分享成果的契机。

也许我们能如雪莱一样怀着期待: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小说家杰克伦敦说过一句话:

“宁愿烧成灰烬,也不愿化作尘土;

宁可随熊熊火焰而消灭,也不愿成为枯草腐木窒息而死。

”你发现青春是一团烈火。

若青春是火,愿它如诗人芒克笔下的太阳,把血液输给垂危的大地,使大地的躯体里开始流动阳光。

俄国诗人普希金,发现青春是一条沸腾奔喊的泉水。

青春若是奔涌的泉水,愿它化为灵感的波涛,滋润着和平的草原上的流放者。

青春的生命,在时代的洪炉中,寻问委身的意义,找寻奉献的祭坛。

坛上的火,不是瞬间的燃烧,一阵火光即归湮灭,它必然燃至生命灯油用罄的一刻。

那是神圣之约。

十架的轭是一生的轭,十架的路是一生的路。

当我们意识到我们的命运与生民息息相关,并投身其间,也许我们可以从共同的呼吸和共同承担的命运中,稍为了悟耶稣道成肉身的意义。

委身,不是一时激昂的口号,不是短暂奔放的热情,而是对神圣的救赎深刻的体识,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追随那有钉痕之手的人子的足迹……。

再谈。

慕华

注:

写这封书信后一年多,外国记者再访北方这个小童,他仿佛经历黑夜后沾着朝露的青葱,修正他的志愿道:

“将来我要做牙医,服务人群。

二、十架的投影

你这学期对西洋文学发生浓烈的兴趣,不论古典的或现代的,你用了“沉迷”的字眼形容自己投入的程度。

你可发现西方各民族的文学里,或多或少隐伏着赎罪意识?

希腊悲剧经典作品《伊狄帕斯王》里,伊狄帕斯王就是个代罪羔羊。

他原是自己国中王子,获悉预言自己将杀父娶母,于是逃到国外。

在三岔路口,他和一个马车上的老人引起争执,而把对方和其随从杀了。

他进了底比斯城之后,被拥戴为王,且娶了该城先王之后。

《伊狄帕斯王》序幕里,底比斯正麦花枯萎,牛羊瘟死,妇人流产,瘟疫降临。

神谕表示追究杀害先王的凶手,灾难便可解除。

伊狄帕斯王决定不惜一切缉凶。

几经曲折、追查,发现凶手竟是自己!

三岔路上的老人,正是伊的亲父,底比斯王后,竟是自己生母。

原来底比斯先王获悉预言将死在亲子手里,婴儿出生不过三天,就托使者把他弃于荒郊。

那位使者因不忍之心而把婴儿送给邻国的人,那人又转送当地国王,婴儿的脚踝伤便是证明。

结果底比斯王后自杀,伊狄帕斯则亲手剜目,并自我放逐,以止息城中灾难。

因一人受罚,全城获救,且以一人之身,承担起全城之罪罚。

在这层意义上,似乎与基督的十字架遥相呼应,但这只是平行的类比,二者相异处仍极多。

伊虽在不知情下杀父娶母,毕意要承担罪责。

基督却以无罪之身,承担起人类的罪孽,以满足上帝公义与慈爱的要求。

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家世仇,也因双方小儿女的爱与死,在一个清晨,凄凉的和解了。

耶稣的十字架,化解了人神间的鸿沟,以自己身体废掉冤仇,使人与神和好,也使人与人和好。

在这层意义和平行的类比上,《罗密欧与朱丽叶》有近似之处。

虽然该剧是举世公认的爱情故事,莎士比亚在这出剧开场诗里,却表明了背后的意蕴。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他们的悲惨凄凉的殒灭/和解了他们交恶的亲戚/这一段生生死死的恋爱/还有那两家父母的嫌隙/把一对多情的儿女杀害/演成了今天这一本戏剧”。

托尔斯泰的《复活》主题,亦涉及赎罪。

男主角聂赫留朵夫在念大学三年级那年夏天住在姑妈家,爱上了姑妈的养女兼侍女卡秋莎。

三年后,他成为军官,不再是纯洁的青年;

他诱奸了卡秋莎。

聂离去后,就把这事忘了,却没想到影响了卡的一生。

卡发现自已怀孕后离开养母家,生下孩子。

孩子死了,她沦为妓女。

十年后,她出现在法庭上,被控蓄意杀人。

身为陪审员的聂认出了卡。

卡虽无蓄意杀人,却被判服刑。

卡的出现,使身为公爵的聂陷入回忆里,对自己过往的生活全盘反省。

他发觉自己年轻时确是爱卡的,却错过了。

如今的他,落在愚蠢、空虚、苟安、平庸的生活网罗和虚伪的泥淖里,看不到任何出路。

他发现这些年来行径如同流氓无赖,生活内容就是游手好闲、卑鄙无耻。

这种觉醒,对他灵魂有净化作用。

他想,该怎样在卡面前赎罪?

不能用金钱,如当年给对方一笔钱就一走了之一样。

他祈祷:

“主啊,求你帮助我,引导我,来到我心中,清除我身上一切污秽吧!

”他求卡饶恕并向她求婚,为卡所拒绝。

至此,他深感自己罪孽深重,昔日伤害卡的心灵之深。

他替卡请了律师,卡的案件仍维持原判。

聂下决心陪卡出发去服刑。

他先为卡的告御状奔走,争取支持。

其次,把土地交给农民,由他们缴付地租,作为农民的公益金。

第三,为向他求助的犯人奔走,竭力减轻他们的痛苦。

聂彻底的悔改,不但带来卡心灵的复活,也带来聂生命的转机。

聂对卡悲悯的感情,打开了他心灵的闸门,使原先找不到出路的爱的洪流滚滚向前,奔向他所遇见的每一个人。

狄更斯《双城记》里,以法国革命为背景,描写巴黎伦敦的故事。

他用象征的技巧描述贵族手中沾染的血腥,并预示一场灾难。

一个平民小孩,被驶返世袭城堡的侯爵急驰的轿式马车撞倒,侯爵因而气愤,担心马蹄是否完好无恙。

他压死小孩后回到领地,看见自己双手沾满血——血红夕阳的返照。

他想:

“这没甚么,它马上就会消失的。

”城堡地面出现血一样的斑点。

这种描写,一方面是象征贵族沾染的罪恶,另一方面也是一场血腥屠杀的预兆。

狄更斯描写黑暗时代里笼罩人性的黑暗。

他写法国贵族阶级的“罪恶”,转而描写民众对这些“罪恶”的报复。

民众得势后,把王公贵族一一送上断头台,以泄心头怨恨。

他形容在旧日的压迫者废墟上兴起一长串新的压迫者。

以后的年日里,就在废墟上无数新旧的骨灰上,一个美丽的城市和一群漂亮的人民在那深渊中兴起来。

而在他们争取真正的自由、胜利又失败的未来许许多多岁月之中,那时代的罪恶以及造成它的前代的罪恶,都逐渐得到了补偿而消灭了。

似乎大地因众人的苦难、牺牲方得安息。

在那黑暗笼罩、暴力横行的时代,《双城记》其中一个男主角英国青年卡尔登的生命,却有如一道清流,沁人心脾。

他所爱的女子与良善的法国青年结婚,他把私情化为对这个家庭的爱。

他获悉情敌返回巴黎遭监禁,决心去营救对方。

因两人容貌近似,他获准进入狱中后,把对方打昏,换取对方衣服,设法把对方安全运离。

他为了比死亡更强而有力的爱,代替对方牺牲了。

在断头台前,他坚忍的脸上,充满着光辉。

“我看到我在他们(指所爱的女子及其丈夫)的心中和他们一代代后裔心中占着一个圣所。

我看到她变成一个老妇人,年年今日仍然为我哀哭。

我看到她和她丈夫走完了他们的路程,并排躺在他们的坟墓里:

我知道他们各人在对方心灵中所占的地位,都不会比我在他俩心灵中更崇高神圣。

”“我看到那躺在她怀里,以我名字为名的孩子,长大成人了,正在我从前走过的生活之路上努力前进。

……“我现在所做的事,比我曾经做过的无论甚么事都好得多;

我现在将要得到的安息,比我曾经得到过的任何安息都好得多。

圣经说,“人为朋友舍命,没有爱比这更大的了。

”又说,“主为我们舍命,我们从此就知道何为爱。

我们也当为弟兄舍命。

国华,西方文学里的赎罪意识。

救赎表征,比比皆是,或出于不自觉,或出于自觉,不论如何,都反映了十字架的影子。

十九世纪著名的圣经教师迈尔(F.B.Meyer)说,“艺术家在作品形成之前,他会多方尝试各种各式的表达方法。

经过再三推敲、酝酿、试验,前题、轮廓、骨架逐渐浮现,预先启示未来丰满完全的成形之作。

这位宇宙间最伟大的艺术家,早在奇妙十架矗立加略山久远之前,已在世间预先铺设种种预表、暗示。

也许你可以在一些神话、古谚、民谣里找到蛛丝马迹;

从人类历史的记录里发现一些佐证。

”若以主的十字架为中心,在主被钉之前一切有关基督的预表、暗示,就象日出的太阳照在十字架上投下的影子;

在耶稣被钉之后,一切有关基督的暗示,就象黄昏的光投在十字架上的影子。

不论清晨的阴影或黄昏的暗影,都让我们看到不同角度下十字架的轮廓、精神。

我们体会到十字架的历史意义,而不再停留于平面或表面的理解。

十字架的长影已跨越人类历史文化的时空,今天我们身心每一颗细胞都能感应到它的震撼力。

清朝康熙皇帝在听西方传教士讲述耶稣生平及其十字架的故事之后,感动之余。

写了这么一首诗回应:

功成十架血成溪百丈恩流分自西

身裂四衙半夜路徒方三背两番鸡

五千鞭挞寸肤裂六尺悬垂二盗齐

惨痛八埃惊九品七言一毕万灵啼

国华,我们再往前回顾,返到创世记所载以色列家族时代的事迹。

日头在历史长廊投下十架的长影,其中一段是停驻在约瑟生平故事上的,那是圣经一段优美感人的记载。

约瑟是父亲的爱子,却为兄长按奴仆价钱卖了,最后自深坑被提升到埃及宰相高位,并成为饥荒时期赐粮食的救星。

约瑟的事迹正是耶稣一生的缩影,如同一出戏剧的彩排预演。

他被卖、受苦、顺服、受试探、胜试探、被冤屈、受审问、下狱、成为粮食的主、整个家族的盼望寄托、对弟兄的饶恕和拯救、完人典范,无一不是耶稣的投影、预表。

圣经里面有关会幕祭祀的事、好些人物的言论、事迹,或多或少亦成为耶稣的投影和预表。

以色列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救赎的历史。

我们除了惊叹上帝奇异的作为,竟一时不知道用甚么言辞表达内心丰实的感受了。

愿你的阅读,是一场丰盛的生命之旅!

慕华

三、生命的定律

几年前一个夏天,我工余时间全埋首于莎士比业的戏剧世界里。

那个世界眩目多姿,有天马行空的想象,有对人性鞭辟入里的揭露。

悲剧主角或为权力、痛苦逼至颠狂,或被复仇的火焰烧至沸点。

有以身殉情的,有被良知控诉折磨的。

令人嘻哈绝倒的喜闹剧,亦闪耀出睿智的光芒。

那个世界里,正直与阴谋,痛苦与希望,智愚爱恨美丑,总是相互冲击。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辞采理念交锋,同样眩目迷人,洋溢的热情融汇着深远卓越的心思。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开头两首,据传统解释,是作者献给他的一位爱友——一个固执地只爱欣赏自己,而不肯结婚的美少年。

诗人规劝道:

我们希望美丽的生命能不断繁滋,

如此,美底玫瑰才永不消亡,

既然成熟的东西都不免谢世,

优美的子孙就应当来承继芬芳。

孤芳自赏、吝于付出、百般惜身的人,往往为自己制造了一个表面看似安全的网,实则是封闭的坟墓。

耶稣曾说:

“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

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耶稣以自己的一生诠释这一则生命的定律。

想来莎士比亚并非意图鼓吹繁衍后代、生养众多,而是宣示青春、美,与爱的真意吧?

诗人这样生动地刻画自我爱恋的美少年:

四十个冬天将围攻你底额角

在你美底领域里掘深井浅槽

那么你如今耀眼的青春锦袍

到那时会变成毫无价值的烂草

美少年的额角禁不住四十个冬天的围攻,被掘出无数深井浅槽,耀眼的青春锦袍,变成了毫无价值的烂草。

于是诗人再度规劝:

让你底后代,把美继承下来吧!

你衰老了,你底美应当恢复青春,

你底血一度冷了,该再度沸腾!

美塑造美,爱衍生爱,生命滋长生命,这是一首生之颂。

自我封锁的美会逐渐萎顿,自恋的生命会逐步消亡。

希腊神话里的美少年,终日对水中的自我影象恋恋不舍,日益憔悴,终于把自己种成了一棵顾影自怜的水仙,动态的生命从此凝化为静态的植物。

这是一则凄美的故事。

美的芬芳,青春的颜采,再度沸腾的血,原需付出重价始可实现的梦想啊!

有人从未生养,却以自己的血泪去浇灌大地的干旱,为大地结出硕果累累,因他不自隔于人群、时代。

耶和华上帝的先知耶利米曾预言并目睹犹大国亡于巴比伦,他把青春的生命全献给了苦难的时代,把年轻的眼哭成了泪泉。

“先知说,因我百姓的损伤,我也受了损伤。

他不自绝于苦难的大地,在受创至深的年代里,与百姓共同受苦。

当黑暗笼罩大地,上帝没有顾惜自己的独生爱子。

以赛亚先知预言说:

“他在耶和华面前生长如嫩芽”,却为背逆的人类历经忧患,饱受沧桑。

“耶和华以他为赎罪祭,他必看见后裔,并且延长年日。

你、我成为神的儿女,岂非因十架上的人子甘心把命舍了?

当大地受苦,他与我们一同受苦。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如此。

他承受了大地的咒诅,却把祝福给了我们。

他以死,换取我们的生。

国华,你必然抗拒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美少年活在自焚的悲剧里和自筑的丘坟中。

你的心镜不为自我爱恋,而为自我检视。

你要映照的是人子枯槁的容颜,你要承继的岂非青春的红晕之外另一种辉光?

你要觅寻的,岂非空的墓穴散发的永恒的馨芬?

你为了丰收的远景,必不肯大口吃掉自己的种子,而是把它撒播在大地的心腹中,结出丰实多姿的果子,在阳光下闪烁。

中世纪圣徒圣法兰西斯有一段著名的祷文:

主啊,

求你使我做你和平之子,

在憎恨之处播下你的爱,

在伤痕之处播下你的宽恕,

在怀疑之处播下信心,

在绝望之处播下你的盼望,

在幽暗之处播下你的光明,

在忧愁之处播下你的欢愉。

圣善的主啊!

求你使我不要过于寻求——

受安慰多于安慰人,

受谅解多于谅解人,

受人爱多于爱人。

因为,只有在舍去时才有所得,

在饶恕里才蒙饶恕,

只有在死亡时,

我们才得以诞生于永生里。

阿们。

以此祷文共勉。

慕华

四、黄金的年华

月夜时分,许多回忆会翻涌上来,有些人甚至做出生命中重大的决定。

年老的浮士德,在自己狭小的书房里,回顾自己一生如何委身于学问的钻研。

他把哲学、法学、医学、神学都热心地精深钻研过,到头来发现自己还是一个可怜的愚人,并不比从前稍微高明。

他既不自矜有甚么真知灼见,也不自信能有甚么珍藏足以教人。

他既无金银财产,也无世间的荣华声名。

他忽然惊惧地发现自己处身如牢狱一般的房间里,被蠹虫啃咬蒙灰的书籍堆叠至屋顶,周围摆满瓶瓶罐罐、种种机械,这就是他的世界。

“羊皮纸的古书,难道是饮了一口就可永远止渴的圣泉?

若非从你自己心中涌出,你不能得到甚么可以使你爽健。

浮士德走出自己的书斋,和自己的助手在春天的大自然中散步。

眼看夕阳行走匆匆,他欲展开心灵的翅膀,肉体的翅膀却无力伴飞。

他心胸栖住两种心灵,一种因强烈的爱欲,执着于凡尘;

另一种则倔强地要脱离尘世,升至祖先乐土。

浮士德回到书斋,魔鬼随之而入,魔鬼宣告:

“我在今世甘心服侍你,不休止地由你指使;

我们若在来生再见,你就要做我的仆人。

魔鬼要求和浮士德签契约。

浮士德于是和魔鬼打赌:

“你若能以享乐把我欺骗。

那就算是我最后的一天!

假如我对某一瞬间说道:

‘请你停留,你真美好!

’你就可以把我捆缚起来,我愿接受灭亡的果报!

”浮士德对自己的把持力颇具信心,就允魔鬼所求,用一滴血签名,因他已厌倦一切知识。

他认为摆脱了知识欲望的心胸,将来对任何痛苦都不会回避。

他要把全人类的幸福和悲哀,堆积于一己的胸壑中,把小我扩充为全人类的大我,要用一切智能取得人类的荣冠。

德国大诗人歌德,于一七八八年春天写《魔女的厨房》一幕时,藉魔女之药使浮士德返老还童。

魔鬼把浮士德带到魔女那里,让他喝下返老还童药,于是浮士德和一位清纯质朴的少女葛莱卿的悲剧也由此而起。

民间传说中的浮士德和魔鬼所订的契约,是单纯的契约,以附有一定年限的出卖灵魂为条件。

而歌德诗剧里的浮士德则向魔鬼自动提出条件订约,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