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3890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60.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论述文本专项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常”有经常、长久、平凡、法度、纲常等诸多义项。

如果把“有常”理解为中和可常行之德,则与此前“中”“和”二德明显重复,古人行文质朴精练,绝没有这种叠床架屋式的文法。

郑注以“有常”释庸,不但令人费解,而且在文理上也有滞碍。

今人一提到“乐德”,往往认为“德”就是道德,“乐德”就是乐的道德精神。

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小的误解。

“德”是先秦文献中的习见用语,它的初始义并不指道德,而是直视前方,用力向上攀升。

先秦文献中的“德”字意义极为丰富,并且通常不是指称道德,而是指称行为、属性、政教、恩惠等等。

“以乐德教国子”,意即教国子懂得乐的本质。

综上,周礼春官“乐德”,大体上具有三方面内涵:

中、和主要是对乐艺术的风格要求;

祗、庸是指乐教应当体现尊尊、用贤的政治原则。

以上四德基本不属于道德的范畴。

六德之中,只有孝、友才真正具有伦理道德意蕴。

中和、祗庸、孝友是一个整体,共同体现了儒家乐教的原则要求。

“以乐德教国子”,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崇礼乐、尚德教的政教诉求。

乐在先秦时代,主要不是用于娱乐,而是用于政教。

他们认为,礼乐与政治息息相通,“金石丝竹,所以道(导)德也”。

因此,重视乐艺术的品性格调,强化乐德教育,成为儒家教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儒家乐论的核心原则。

(摘编自邓安生简说“乐德”)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郑玄认为周礼中提出的六个概念都指道德精神,导致今人对乐德的错误理解。

B作者认为六德的“中”无关道德,是中正、适中意,强调的是乐艺术的中正品性。

C“德”在先秦文献中多指行为、属性等,“乐德”意即乐的本质而非指乐的道德。

D先秦重视乐德,乐在当时主要不是用于娱乐而是用于政教,礼乐与政治息息相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叙述郑玄和今人对周礼中乐德的理解,明确了论述的对象。

B文章第二、三段分别就郑玄注释的两个问题和今人的一个误解进行了批驳。

C文章第四段总结全文,综合了上文的论证分析,指出乐德其实与道德无关。

D文章立足于经典,以经典解释经典,并且以先秦文献作为主要的论证依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郑玄对乐德的注释有严重问题,后人在理解乐德时不应再依据郑玄的注释。

B如果郑玄读过国语,看到伶州鸠的话,就不会对乐德产生错误的理解。

C阅读古典文献时,都应该按照字的本义来进行理解,绝不能进行任何引申。

D对经典的理解,应该立足作品当时的语言环境,不能盲从学者的一家之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

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

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

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

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

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

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

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

“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

“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

“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

“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

“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

“气容肃”,不喘大气;

“色容庄”,神色庄重。

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

“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

“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

“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

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拜访他人、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

礼记说:

“将上堂,声必扬。

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

”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

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

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

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

“长者不及,毋傀言”,如果是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提及;

“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

“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

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

“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类似,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

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4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记载周代诸礼仪式的仪礼和记载理想国官制体系的周礼。

B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细读之就能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C礼记一书以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

D礼记全书都主要采用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有助于读者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礼”。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相应的要求。

B按礼记的要求,拜访他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虚心恭听,一定不能插嘴,先生有所询问,不可抢答,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D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尽管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继承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B礼记教导我们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与尊长相处,如何得体拜访他人等。

C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堪称人生准则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可以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让人受益终生。

D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

殷墟在甲骨文中被称为“大邑商”。

l928年10月13日,当年繁华的都邑废弃3000余年后,董作宾带人在安阳小屯挖下一铲浮土,拉开了殷墟持续发掘的序幕。

90年后,我们隆重纪念殷墟,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丰富的地下遗存,更因为它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催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并成为世界遗产,让我们实现了与世界其它文明的对话。

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并非易事。

2000多年前,司马迁坚定地写下史记殷本纪。

然而对于这个比自己还早千年的王朝,司马迁除了记录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

当上世纪初疑古派纵横史学之时,商王朝是否真的存在过,甚至也成了一些人心中的疑问。

上世纪30年代,考古学家在殷墟发掘的宫殿宗庙基址、王陵大墓,尤其是1936年临近收工时偶然遭遇的那一坑埋藏着1.7万片记录商王活动的刻辞甲骨,为商王朝的存在提供了坚实证据。

1950年以后,发掘继续,证据延伸。

布局严谨的“大邑商”逐渐清晰。

复杂的路网、超过2000米的人工水渠,以及分布在近侧的居民点,勾勒出都邑的繁荣。

无数的陶器、青铜器、玉器从居民点和居民点附近的墓葬中清理出来。

商王朝从此不再停留在司马迁的区区三千言,而是可以放心谈论的真实历史。

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

1928年,随着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殷墟发掘终于在万众期待中登场。

殷墟发掘不同于前,首先是选点本身与中国传统学术相衔接。

当时甲骨文已经发现近30年。

殷墟作为甲骨文出土地为学术界所知也已经20年,发掘殷墟已经是以金石学为核心的整个学术界的期待。

其次,殷墟发掘是中国官方学术机构组织的活动,除第一次发掘者是董作宾外,随后的发掘由受过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训练的李济、梁思永主持。

第三,殷墟的发掘是连续性的。

从1928年开始到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殷墟共实施10次发掘。

发掘的连续性,使得田野考古活动广受关注,学科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第四,殷墟发掘诞生了真正的考古学方法。

1931年,梁思永在后岗确认的“三叠层”,奠定了考古地层学的基础,李济倡导的陶器分类法也是对现代考古类型学的有益探索。

殷墟发掘是中国学术界对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的主动接受和有计划实施,鲜明地塑造和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性格。

从殷墟出发,由此上溯更早的文明便有了坚实的支点。

同样从殷墟出发,看商文明之后的中国历史,也可以有更为清醒的认知。

面对王陵区层层叠压的无头人骨,不寒而栗的祭祀坑,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后来的孔子坚持要“复周礼”,而不是“复殷礼”。

当然,殷墟也让中国与世界对话。

以殷墟为支点建立起来的中国上古史体系,已经换成了遗址、文化、古城等一系列新术语、新概念。

有了这些概念,商王朝、夏王朝才可以与古埃及的中王国、新王国相比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图坦卡门法老墓的意义:

有了这些概念,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才可以与两河流域的欧贝德、乌鲁克和古巴比伦对话:

有了这些概念,中国才可能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重大课题作出贡献。

殷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961年3月,国务院将殷墟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际社会对殷墟价值的普遍认同,也是对包括考古者在内的所有殷墟文化遗产研究者、守护者的肯定。

韩国学者金秉模曾受国际古迹理事会(ICOMOS)委托考察殷墟,他对殷墟留下这样一段评价:

“殷墟是最重要的世界遗产之一。

殷墟不仅对于中国人意义重大,对全世界人民同样弥足珍贵。

”如今殷墟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成为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

(节选自唐际根殷墟发掘研究的贡献,原载2018年10月17日人民日报)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殷墟的发掘意义非凡,它不仅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由于历史观的局限,司马迁写史记殷本纪的时候,除了记录王位世次,并无过多描述。

C如果没有1936年发掘的1.7万片记录商王活动的刻辞甲骨,就根本无法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D孔子不主张“复殷礼”,是因为见证了商王陵区祭祀坑里让人不寒而栗的层层叠压着的无头人骨。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总述,中间五个自然段分论,最后一段总结,思路清晰,论据充分。

B文章主体部分,从证实商王朝存在、催生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其他文明对话三个方面,论证了殷墟发掘研究的贡献。

C作者把殷墟发掘与中国学术界在此之前的考古研究作对比论证,论述了殷墟发掘不同于前的四大特点。

D文末运用引用论证法,引用韩国学者金秉模对殷墟的评价,是为了说明国际社会对殷墟价值的普遍认同。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墟发掘是官方学术机构组织的活动,是以金石学为核心的学术界的期待,所以说,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学。

B现代西方田野考古学,直接影响了中国学者对殷墟的发掘研究,对中国考古学也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C以殷墟为支点,往前,可以上溯更早的华夏文明。

向后,可以更为清醒的认知商文明之后的中国历史。

D如果没有遗址、文化、古城等概念,中国可能无法对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国家进程等人类文明重大课题作出贡献。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在中国所有艺术门类中,诗歌和书法最为源远流长,历时悠久。

书法和诗歌同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既是这个时期最普及的艺术,又是这个时期最成熟的艺术。

正如工艺和赋之于汉,雕塑、骈体之于六朝,绘画、词曲之于宋元,戏曲、小说之于明淸一样。

它们都分别是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

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而行,具有同一审美气质。

其中与盛唐之音若合符契,共同体现出盛唐风貌的是草书,特别是狂草。

与唐诗一样,唐代书法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过程。

初唐的书法,就极漂亮。

由于皇室(如太宗)宫廷的大力提倡,其风度体貌如同从齐梁宫体摆脱出来的诗歌一样,以种欣欣向荣的新姿态展现出来。

唐太宗酷爱王羲之,王羲之的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兰亭真伪应是怎样,仍然可以做进一步的探究。

但兰亭在唐初如此名高和风行,像冯、虞、褚的众多摹本,像陆柬之的文赋效颦,似有更多的理由把传世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正如把刘希夷、张若虚作为初唐诗的代表一样。

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和多种兰亭摹本,确是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

那么轻盈华美、婀娜多姿,或娟婵春媚、云雾轻茏,或高谢风尘、精神洒落。

走向盛唐就不同了。

孙过庭书谱中虽仍遵初唐传统,扬右军(王羲之)而拟大令,但他提出“质以代兴,妍因俗易”,以历史变化的观点,强调“达其情性,形其哀乐”,明确把书法作为抒情达性的艺术手段,自觉强调书法作为表情艺术的特性,并将这一点提到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理论髙度。

“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

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

就像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以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召唤着盛唐诗歌到来一样,孙过庭这一抒情哲理的提出,也预示盛唐书法中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

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草书和狂草,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把悲欢情感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并非偶然,“诗仙”李白与“草圣”张旭齐名。

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

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

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

“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谷。

”“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

”或武或文,或豪壮或优雅,正如当时的边塞诗派和田园诗派一样。

这些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之音。

正是这种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它的美的魂灵,故统称之曰盛唐之音。

就是形式,也由这个灵魂支配和决定,绝句和七古乐府所以在盛唐最称横唱,道理也在这里。

它们是能入乐谱,为大家所传唱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与琵琶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新声、音乐是它的形式,绝句、七古是它的内容。

总之,它们是紧相联系在一起的。

只有“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即其中夹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等等)才是当时在整个社会中最为流行而可歌可唱的主要艺术形式,它们也是盛唐之音的主要文学形式。

在唐代,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表现艺术合为一体,构成当时诗书王国的的冠冕,它把中国传统重旋律重感情的“线的艺术”,推向又个崭新的阶段,反映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

(选自李泽厚音乐性的美,有删改)10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在唐代,书法和诗歌既是最普及的艺术,又是最成熟的艺术,它们都是唐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都在唐代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高峰。

B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他就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些兰亭摹本,就成了这一时期书法美的典型。

C孙过庭在理论上将书法提到了与诗歌并行、与自然同美的高度,即所谓“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

D诗歌在盛唐最称横唱,因此,诗歌音乐性的表现力量渗透了盛唐各艺术部类,成为了唐朝美的灵魂,称之为盛唐之音。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同为一代艺术精神的集中点,唐诗与唐代书法的发展相似之处不少,比如同在初唐展现新姿态,盛唐时都突出抒情特征,都有其代表人物等。

B虽然王羲之的真实面目和兰亭之真伪仍可作进一步探究,但从兰亭在初唐受到热烈追捧看,似有更多的理由把兰亭作为初唐美学风貌的造型代表。

C盛唐之音中最为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是指可歌可唱的“入俗”的绝句和尚未定形的七言。

D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相成,具有相同的审美气质,与盛唐之音相符,共同体现盛唐风貌的是狂草。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盛唐诗歌和书法的核心相同,都是一种音乐性的美。

张旭、怀素的草书和狂草,和李白的诗歌一样,把悲欢离合极为痛快淋漓地倾注在笔墨之间。

B唐代时,绝句、草书、音乐、舞蹈这些艺术融合为一个整体,可以称之为诗书的王国,把中国又推上了一个新的时期,也反应了世俗知识分子上升阶段的时代精神。

C“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可以看出诗歌和音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音乐以诗歌为内容,诗歌以音乐为形式,诗歌为主,音乐为辅。

D盛唐时期,音乐歌舞不再是礼仪性的典重主调,而是人世间的欢快之音。

如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或优雅或雄壮,或文或武,有丰富的意蕴。

明代手工业高速发展,文化艺术复兴昌盛,在这种情况下,明代在衣、食、住、用等领域里,出现了种种不寻常的文化现象。

家具成了流通的商品,许多文人雅士参与了室内设计和家具造型。

在全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不仅木作、漆作行业兴旺,而且出现了一批专做硬木家具的小木作行业。

店铺内不仅生产出售各种硬木家具,店主还常常根据用户需求到家中加工制造。

按不同的用材,明代家具可分为传统的漆饰家具和新颖的硬木家具,以及采用竹藤等制作的民间家具。

国内最早的漆饰家具是明宣德年间的方角双门橱,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这种被称为雕漆的工艺,比单纯填漆家具更华丽.明中叶后,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出现了以黄花梨、紫檀木等优质木材为主材的復木家具。

在另外的广大南方地区,人们就地取材,制成别具一格的竹家具,尤以斑竹所制枝木家具最为贵重。

明代家具在宋代家具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明式家具品种丰富,用材多样,其中以黄花梨最佳.这种硬木色泽柔和、纹理清晰坚硬,富有弹性。

由于木质坚硬且有弹性,所制家具用料的横断面很小。

因此,家具造型简练、挺拔。

由于木材本身的色泽纹理美观,所以明式家具很少施漆,仅仅擦上透明蜡即可充分显示木材本身质感。

另外,明式家具制作工艺精细合理,全部以精密巧妙的榫卯结合部件,坚实牢固,能适应冷热干湿变化。

高低宽狭的比例或以适用美观为出发点,或有助于纠正不合礼仪的身姿坐态。

清代家具多结合厅堂、卧室等不同居室进行设计,分类详尽,功能明确。

清代家具中最出色的是宫廷家具.各种宫廷家具色彩鉤丽、纹饰华美。

其中,最华贵富丽的雕漆家具以吉祥图案为装饰主题,刀法深锐,花纹与離刻手法均严整细密,无论在中国家具史上,还是中国漆器史上,都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这些家具的主要特征是:

造型庄重,雕饰繁重,体量宽大,气度去伟,脱离了宋明以来家具秀丽实用的淳朴气质,并逐步扩展成了“清式”家具的主体风格。

家具工艺到了清代,总体已趋笨重,并一味追求富丽华贵,繁缛的雕饰破坏了整体感。

但在民间,家具仍沿袭“明式”特色,保留了朴实简洁的风格。

中国家具艺术成就对世界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明清家具。

西方一些著名设计师将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与中国传统家具风格相互贯通,设计出既适合东方人口味又能引起西方人兴趣的创新家具。

(摘编自王翔子浅谈中国家具的精髓明清家具,有删改)1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明代家具业呈现不寻常的发展态势,所以促进了手工业、文艺领域的快速发展。

B明式家具用材多样,常以黄花梨、斑竹等为材,以这些木料所制家具造型简练挺拔。

C在制作过程中,明式家具的形体比例既有审美层面的追求,也有实用方面的考虑。

D清代的家具最华贵富丽,在我国家具行业、漆器领域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概述了明代家具的发展背景,随后重点论述了漆饰家具与硬木家具的特征。

B文章论述家具特色各有侧重,明式家具详述用材做工,清式家具则详述宫廷家具。

C文章第三段运用事例论证的论述方法,概括分析出了清代宫廷家具的主体风格特色。

D作者花费大量笔墨分述明清家具特色,是为了阐述明清家具对世界艺术的重大影响。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木作行业出现,不仅是硬木家具业新兴的标志,也是明代家具业发展特色之一。

B如果明式家具木料的色泽纹理不美观,就会以施漆美饰,进而促进漆作行业兴旺。

C用料、装饰、做工都会影响到家具整体感,因而制作中不能偏倚其一而有损整体。

D继承创新不仅让家具业积极影响了文化艺术,也成为了家具业不断发展的生命动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2018年2月,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英文版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将分九卷陆续出版,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又一大事。

中国人有“侠”情,且认为“侠”可以超越文化边界。

西方文化中亚瑟王的圆桌骑士、罗宾汉式的绿林英雄,以及风靡当下的银幕上的超级英雄,在我国都有“侠”缘。

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传入我国后亦常被冠以“侠”的称号三个火枪手变成侠隐记,巴黎圣母院变成钟楼驼侠,彼得潘变成小飞侠,但是,侠不是骑士,甚至不是武士。

不管是骑士,还是武士,都是某种权威往往是封建领主给予的一种身份。

而侠,非身份,亦非职业。

侠,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行事方式。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说,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困厄。

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太史公的看法,其实太过理想主义。

在笔者看来,侠不见得真有如此伟大,反倒是韩非子的话更为直接,“侠以武犯禁”。

侠,是无视“禁忌”的。

“禁忌”有好有坏,这种“无视”也自然是双刃剑,是一种直接、狂放的行事方式。

侠,讲究的是豪放不羁、快意恩仇。

这种“豪放不羁”,如笑傲江湖所描绘的,是不贪高位,不惧追杀、不恋亲情,只愿与知己合奏一曲广陵散。

这种“快意恩仇”,如王家卫电影东邪西毒中的洪七,他收了贫女一个鸡蛋后,冲入王府杀了一众刀客,为贫女的弟弟报了仇,自己则在交战中被削掉一个手指。

洪七是侠,他做事的原则不是“付出与回报是否对等”,而是,做这事心里是否“痛快”。

相比之下,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载诸人,虽勇猛如聂政,忠义如豫让,慷慨如荆轲等,都算不得“侠”,因为他们把做事看作一种工作,而工作讲究的是按劳取酬。

侠,讲究的是一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