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3930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2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汇总Word文件下载.docx

轨道平面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自西向东

周期

恒星日

恒星年

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60°

NS的线速度为赤道的一半。

近大远小

角速度

除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处约15度/小时

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平均约1°

/天

相互关系

黄赤交角为23°

26′

二、运动意义:

(1)昼夜交替:

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小时

(2)地方时:

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每15°

相差一小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北右南左赤道无,越向两极越偏移。

(4)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为一回归年。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6)四季的更替:

12、1、2为冬季,其他依次类推。

(7)五带的划分:

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线。

三、计算和规律

1、、地方时计算

(1)地方时:

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2)时区的划分:

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7.5°

W——7.5°

E为中时区(零时区),东西各有12个时区,东西十二区各7.5°

,合称为十二时区。

某地的时区=(某地的经度-7.5°

)÷

15°

(有余数进1)

(3)区时的计算: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某时区的中央经线=时区序号×

(4)国际日期变更线:

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越过日界线,日期东减西加。

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随空间变化规律:

点北北昼长,越北昼越长,(纬度相同,南北半球相反的地方昼夜长短情况相反)

(2)昼夜长短随时间变化规律:

北移北昼长(zhang)(直射点北移的时段,北半球白昼变长)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

(注:

为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距离,同减异加。

(2)从以上公式可以看出,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距离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两波两面里外各三圈

一、两波

1、纵波:

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

2、横波:

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

二、两面

1、莫霍界面:

划分地壳和地幔

2、古登堡界面:

划分地幔和地核

三、里外各三圈

1、内部:

地核、地幔、地壳

2、外部: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四、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

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汽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大地暖大气(地面辐射)——大气还大地(大气逆辐射)

四、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冷热不均(高低维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的形成:

受热或冷却——大气垂直运动——水平面上的气压差——水平运动——形成环流

3、热力环流的实例:

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五、大气水平运动——风

1、水平运动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大气水平运动受力分析:

(1)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决定原始风向和风速

(2)地转偏向力:

垂直于风向,北右南左,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减小风速

3、风向

(1)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三圈环流

2、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六风七带,相间分布,零三六九,南北对称。

3、气压带和风带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南北移动,幅度为5°

—10°

二、北半球气压中心

1、成因:

北半球海陆相间分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北半球气压带被分裂形成气压中心。

2、冬季:

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3、夏季:

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三、季风环流:

项目

主要成因

风向

分布

气候类型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东南,冬季西北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等

亚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东南亚、南亚季风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夏季西南,冬季东北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热带季风气候

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赤道低压带和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

2、西风带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

3、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的形成

五、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及成因

分布规律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

之间

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20°

受赤道低压带与信风带交替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

——30°

之间大陆内部和西岸

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压控制,或两者交替控制

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

——40°

之间大陆的西岸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

——35°

之间大陆的东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

——60°

受西风带与副极地低压控制

温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35°

——55°

温带大陆性气候

之间大陆的内部

深居内陆,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纬50°

——70°

之间大陆的北部

苔原气候

北冰洋沿岸

受极地高压影响

冰原气候

南极大陆

高山高原气候

高山高原地区

地势高

六、各种气候类型的气候要素的数值特征

气温

降水(毫米)

T冷>

15℃

大于2000

1500——2000

750——1000(1500)

小于125(750)

0℃<

T冷<

300——1000

大于750

750——1000

0℃T热>

18℃(或20℃)

大于500

小于500

0℃0℃<

T热<

10℃

0℃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一、锋与天气

1、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2、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类型

冷锋

暖锋

主导气团

冷气团

暖气团

锋面图示

气团运动方向

大致相对

大致同向

锋面坡度

坡度较大

坡度较小

锋面符号

过境速度

较快

较慢

雨区范围

时间短,雨区窄,主要在锋后

时间长,雨区宽,在锋前

天气

特征

过境前

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过境时

雨(雪)、大风、降温

连续性降水和雾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过境前后

气温气压

的变化

天气实例

我国北方夏季暴雨,冬季寒潮,

春季沙尘暴

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

夏季雨带的北移

3、准静止锋

成因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遇地形阻挡

举例

江淮准静止锋

昆明准静止锋

江淮梅雨

昆明“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1、低压与高压:

是相当于气压分布状况而言的。

(1)低压:

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低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增大。

(2)低压槽:

由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3)高压:

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区,气压值由中心向外减小。

(4)高压脊:

由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2、气旋与反气旋:

是相当于气流运动状况而言的。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

中心气压高,四周气压低

示意图(北半球)

水平气流

北半球

低空逆时针辐合

低空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

低空顺时针辐合

低空逆时针辐散

垂直气流

上升

下沉

天气状况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

长江流域7、8月份的伏旱,冬季爆发的寒潮,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3、台风

(1)台风:

在西北太平洋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

(2)灾害:

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3)预防:

加强监测和预报等。

4、寒潮:

(1)寒潮:

冬半年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强烈降温、大风、暴风雪、冻雨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等。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主要表现:

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历史时期:

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

3、近百年来:

全球变暖

4、原因

(1)自然原因:

太阳活动等。

(2)人为原因:

燃烧矿石燃料,砍伐森林等。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

2、对农业的影响:

有利有弊,积温增加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干旱加剧导致作物减产,区域差异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

3、对水循环的影响:

洪涝、干旱灾害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加剧。

三、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1、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该蝙蝠能源消费结构,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采用新能源等。

2、加强温室气体的吸收:

植树造林,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

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圈的组成

1、组成:

(1)海洋水

(2)陆地水

地表水:

江河、湖泊、沼泽、冰川、

地下水:

土壤水、地下水

(3)大气水

4、相互关系:

运动转化和相互补给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范围: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2、环节:

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分类:

海陆间循环——使陆地水资源得到补充和更新

海上内循环——水量很大

陆上内循环——补充陆地水体的水量很少

4、意义:

(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2)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运动和能量传输转化;

(3)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影响全球地理环境

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

海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做大规模流动

2、分类:

(1)按性质:

暖流(低纬流向高纬)、寒流(高纬流向低纬)

(2)按成因:

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3、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

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

(2)中高纬海区:

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

南半球在南极大陆周围形成自东向西的南极环流。

(3)北印度洋海区:

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影响

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

寒流降温减湿

北大西洋暖流与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秘鲁寒流与南美洲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

生物

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

上升补偿流形成渔场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纽芬兰渔场(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和北冰洋冷水)、秘鲁渔场(秘鲁寒流)

海运

寒暖流交汇易形成海雾

顺流省时省燃料

环境

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

通常主要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2、全球水资源的分布:

亚洲最丰富、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我国居世界第六。

3、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丰富、冬春贫乏。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三、合理利用水资源

1、问题:

数量要求越来越多,由于水污染,可用水资源越来越少。

2、对策:

(1)开源:

合理开发地下水,修筑水库、开渠引水、跨流域调水、淡化海水。

(2)节流:

加强宣传,提高节水意识,改进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来源:

地球内部的热能

(2)表现: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3)影响:

使地表高低不平,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4)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水平为主,垂直为辅。

二、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使地表趋于平缓

(4)举例:

风力

流水

冰川

侵蚀

风蚀沟谷、风蚀城堡、风蚀蘑菇

V形河谷、海蚀柱、海蚀崖、

冰斗、角峰、峡湾

堆积

新月形沙丘、沙垄

洪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冰碛丘陵

三、岩石圈的物质交换

1、三大类岩石

岩浆岩:

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

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

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2、地壳物质循环

第二节山地的形成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和断层

2、火山

(1)地貌:

熔岩高原、火山、火山湖

(2)组成:

火山口和火山锥

(3)规模:

大小不一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影响运输方式:

主要是公路,其次才是铁路

(2)影响线路分布:

主要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3)影响运输线路的长度和形态:

山区路线较长且呈“之”字形。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侵蚀类型

溯源侵蚀

向源头方向

使河谷向源头方向伸长

下蚀

垂直于地面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侧蚀

垂直于两侧河谷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2)河谷的发育过程

2、河流堆积地貌

组成部分

地貌特点

洪积——冲积平原

山前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从顶端到边缘堆积物的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凸岸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平原

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区

聚落分布

聚落形态

高原

多呈狭长的带状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呈明显的条带形

平原

分布最为密集

呈带状、团状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整体性的表现——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形成了陆地自然带

气候与陆地自然带

植被(自然带名称)

土壤

热带雨林

砖红壤

热带季雨林

红壤、砖红壤

热带草原

红棕土、棕土

热带沙漠

荒漠土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褐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红壤、黄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

棕壤

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黑钙土、栗钙土、荒漠土

亚寒带针叶林

灰化土

苔原

冰沼土

冰原带

永久冰雪

二、地带性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定义

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从沿海向内陆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

从山麓向山顶作有规律的更替

以热量为基础

以水分条件为主

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

分布特点

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

东西方向更替,南北方向延伸

沿等高线更替,沿等温线延伸,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完整

三、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南半球没有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的分布

2、沙漠中的绿洲

自然灾害

一、气象灾害

(1)台风

形成:

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区,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灾害: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主要影响地区:

亚洲东部,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其中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区

发生季节:

夏秋季节

监测和防御:

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监测,到近海后,还可以用雷达监测

(2)暴雨洪涝

形成条件: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

强烈的上升运动;

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亚洲最多

防御措施:

利用气象卫星,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和非工程措施防御(洪泛区的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实施防洪保险)

(3)干旱

(4)寒潮

原因: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得大范围得剧烈降温,并伴随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寒潮是我国冬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尤以秋季和春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二、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

用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3级以下为微震,5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要素:

震中,震源,震中距,震级,烈度。

(2)火山喷发

火山构造:

火山锥,火山口,火山通道

类型:

死火山,活火山,休眠火山

(3)滑坡和泥石流

(4)地质灾害得关联性

①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得关联性:

一个地域内得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他们在成因上关联的,例如,我国的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

②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可能诱发火灾、海啸、滑坡、泥石流、瘟疫蔓延等

③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能诱发地质灾害,例如,人为的破坏地表植被,造成了泥石流;

人为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

(5)防御措施: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防御措施,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