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3979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分析比较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值得引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及意义;

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

  难点

  《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

《世界遗产名录》和登录标准;

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讲授1课时。

  本课引言由图片与文字两部分组成,简要地介绍了我国的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天坛,除了指出其独特的建筑艺术成就,还着重指出其四周古松环抱,古柏参天,成为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经典范例,旨在切入本课的主题:

人与自然、文化与环境的协调一致,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追求的目标,也是制定《世界遗产公约》的目的。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观赏图片,结合文字的阅读,了解天坛建筑的特色,并提问学生:

为什么说天坛是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经典范例?

然后引入课文的学习。

  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大举措”,讲述《世界遗产公约》产生的历史背景、它的制定和主要内容。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时代的人们都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人类创造的文化遗产,和大自然的神工鬼斧造就的自然遗产,构成了后人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环境。

然而,难以抵御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战争,使许多宝贵的文化或自然遗产不断遭到破坏。

例如古希腊人记载的地中海地区七大奇迹:

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以弗所的阿泰密斯神庙、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哈利卡纳苏的摩索拉斯陵墓、罗得岛的太阳神铜像、亚历山大港的灯塔,如今除埃及的金字塔,其他六个奇迹都已消失了。

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更使破坏的速度大大加快,许多古老的城镇、村落和名胜古迹、自然景观,在顷颏之间便灰飞烟灭。

结果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类的生存也受到严重的威胁。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互相依存的,必须和谐共处。

在人类的生存环境里,文化与自然又是密切相连的,必须协调一致,融合为一。

正是有了这种认识,《世界遗产公约》才得以诞生。

  《世界遗产公约》的全称为《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是1972年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17届大会通过的。

它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项:

①各缔约国负有保护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必要时可以利用国际的援助和合作。

②将一部分“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加以重点保护。

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要对保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这些遗产的保护提供经费和技术的援助。

为了保证《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按照《公约》的规定,成立了世界遗产委员会,并设立一个常设的执行秘书处──世界遗产中心。

  教学时,建议教师先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北京圆明园图片,提问学生:

它是如何遭到破坏的?

再由此图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六大都城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分析它们遭受破坏的两大因素:

一是自然的破坏;

二是人为的破坏。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只剩下北京城尚还保存完好。

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门楼和城墙又被扒拆掉,整个城市的面貌也随之大变,难以再恢复历史的原貌。

然后导出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讲到《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第二目“《世界遗产名录》和登录标准”,先讲《世界遗产名录》的登录标准,再讲《世界遗产名录》先后公布的世界遗产数量,最后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定和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

  72年的《世界遗产公约》,将世界遗产划分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三大类型。

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6届大会又将某些原先归入文化遗产或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的遗产,单独划为文化景观的新类型。

文化遗产倾注于文化内容,自然遗产倾注于自然内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兼含这两方面的内容,文化景观代表“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它的视角在于文化与自然的关联和紧密结合,更强调人与环境的共存共荣。

我国的庐山,就属于这种类型。

这样,世界遗产就有四种类型。

这四种遗产均属于物质遗产,如再加上后面讲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有五种类型。

但教材限于课时与篇幅,略去文化景观未讲,教师不必加以补充。

由于文化景观这一类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重遗产有比较直接的关联,文化景观遗产的遴选,又往往运用文化遗产和双重遗产的条件,教材中将它们分别归入文化遗产或双重遗产,如庐山即归入文化遗产。

教材实际讲到的世界遗产,只有四种类型。

  关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确定其定义为:

“文物: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的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

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这个规定比较抽象,不具备可操作性,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制定一个补充文件《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规定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

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

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典范,代表一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此外,《操作指南》还规定,每一个申报世界遗产的项目,必须将“真实性和完整性”作为“列入理由”,写进提名表之中。

也就是说,要想申报世界遗产,首先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关于世界自然遗产,《世界遗产公约》确定其定义为:

“从审美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由物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为受威胁的动物和植物生态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分的自然区域。

”《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又规定,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条件:

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互相关系的突出例证;

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是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是生物多样性的真实体现。

此外,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也同样必须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

  关于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遗产公约》未专门给出定义,顾名思义,当然是指同时含有文化和自然两方面因素和内容的遗产,要登录《世界遗产名录》,就必须既符合文化遗产也符合自然遗产的标准。

  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认定,根据《世界遗产公约》规定,有着严格的手续。

所在国首先必须签字承认《世界遗产公约》,成为公约缔约国,承担和进行本国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

只有缔约国才有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格。

具体的申报和认定过程十分繁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各缔约国预先拟定《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开列本国今后五到十年准备申报的遗产项目,送交世界遗产委员会的执行秘书处──世界遗产中心备案。

每年2月1日之前,从中挑选条件已经完全成熟的项目,提交正式的申报文本。

世界遗产中心审核之后,将有关文化遗产的申报文本呈递给国际遗迹和遗址委员会,有关自然遗产的申报文本呈递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有关双重遗产的申报文本同时呈递以上两个组织;

两个组织派遣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审核,写出评估报告呈递世界遗产中心。

世界遗产中心再根据评估报告,向世界遗产委员会进行推荐。

世界遗产委员会于第二年7月进行审议,认为完全符合标准的予以确认,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公布。

  78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批《世界遗产名录》,此后每年公布一次。

至XX年7月,先后公布了788项,分布在世界各大洲。

其中,以文化遗产数量最多,共611项,欧洲数量最多,占了一半多,其次才是亚洲。

自然遗产的数量次之,共154项,以美洲、澳洲和非洲的数量较多,而且覆盖面也较广。

双重遗产的数量最少,仅有23项,许多世界遗产大国如欧洲的意大利、德国、葡萄牙、俄罗斯和亚洲的印度等国,都没有双重遗产,法国和西班牙也仅具有一项双重遗产,即比利牛斯—珀杜山。

  《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是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它为世界遗产的认定和保护制定了一个全世界文明国家共同遵守的标准,确立了文化与自然协调一致的原则,遗产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国际法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有形的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

但是这个公约不包括也不适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相对滞缓。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民间口头形式传播下来的无形文化遗产,它蕴藏着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人类另一种伟大的精神创造,其内容、内涵比有形的物质遗产更为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但是进入20世纪特别是其后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超级大国的文化渗透、国际标准化的推广、持续不断的武装冲突、世界旅游业的高速发展,都使得几千年来以口传身授为主要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面临着急剧流变和消失。

许多缔约国对此忧心忡忡,希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采取积极拯救措施,并制定相应的公约。

于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的25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建议》,要求各会员国采取法律手段和一切必要措施,对容易受到威胁的口头遗产进行保护。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又通过建立“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决议。

XX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正式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公约的第二条明确规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表演艺术;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与此同时,从XX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两年一次评选并公布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

至今已公布了两批共47项,分布在43个国家。

  通过上面的叙述,应该明确一个概念,即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

并不是所有古老的文物遗迹和著名的、壮丽的自然景观都可以成为世界遗产。

比如西安古城墙、贵州黄果树瀑布、云南石林就都不是世界遗产,因为它们没有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的确认。

  教学时,建议教师着重讲解文化遗产的登录标准,因为这是本课重点之一。

关于真实性与完整性,可点到为止,具体内涵留到下一课有关部分再一并详细讲解。

讲述四项登录标准时,可选择五张分别代表一种突出的艺术成就;

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特殊的见证;

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

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典范的图片,用计算机、投影仪或幻灯机打到屏幕上,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把握各项标准的准确含义。

由于文化遗产中的双重遗产涉及到自然遗产的登录标准,但它毕竟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历史纵横”栏目,不必细加讲解。

  最后一目“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首先讲述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的过程,再讲我国已申报成功的世界遗产数和准备申报的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地区之中历史不曾中断的国家,文明发达较早,成就辉煌,加上国土辽阔,自然景观丰富多样,民族众多,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潜在资源。

但是,1972年《世界遗产公约》通过的时候,正值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正遭受惨重的破坏,没有也不可能加入这个公约。

“文革”结束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1985年在第六届全国政协会议上,著名学者罗哲文、侯仁之、阳含熙、郑孝燮向大会提交第663号提案,建议我国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正式作出决定,批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72年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从而成为这个条约的缔约国。

从此,我国开始取得了申报世界遗产的资格。

  我国自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在20年的时间,申报世界遗产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已拥有世界遗产32项,包括文化遗产22项、自然遗产4项、双重遗产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

在拥有世界遗产的数量上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遗产大国。

不仅如此,我国的世界遗产还在世界遗产的历史上创造了几项世界:

是拥有世界遗产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世界遗产的四个类型,我国全部都有,这在《世界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之中是独一无二的。

是拥有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共有四项,位居《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前茅。

北京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共有周口店、长城、故宫、天坛、颐和园和十三陵等六项世界遗产,这在世界名城之中也是位居的。

此外,我国目前还有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一百多个项目,其中澳门历史建筑、广东开平碉楼、殷墟、福建土楼和红河哈尼梯田等五个申报项目,已被世界遗产中心受理。

  教学时,建议教师利用图片资料展示,引导学生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资源,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参观附近的一处文化遗产或列入预备清单的遗产项目,撰写一篇观感。

  .教学设计

  本课“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世界遗产是一个新的文明理念,树立人与自然共处共荣,文化与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

并且知道我国不仅是一个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一个世界遗产大国,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

全课的教学,应该紧紧围绕这两个目标进行。

  “联合国教科文的重大举措”,可先指导学生阅读段课文,归纳出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两大危害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因素,并请学生列举从书本上读到的或在所在地周围见到的实例加以说明,再用谈话法引导学生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紧迫性。

然后讲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遗产公约》及其主要内容,从而引出“世界遗产”的新概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物质的或非物质的遗存。

  “《世界遗产名录》与登录标准”,讲解时要强调三大类世界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讲述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标准时,要强调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完整性。

根据1997年制定的执行《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准则》的规定,这两个原则在定义上与遗产类型有着对应的关系,真实性原则对应于文化遗产,完整性原则对应于自然遗产,后来,发现两个原则不能截然分开,就把两个原则结合起来,一并运用于世界遗产三大类型遗产的评价和保护、监督之中。

所谓真实性和完整性,都是要求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

讲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登录标准时,重点讲文化遗产的登录标准。

由于这些标准比较抽象,可逐条列举我国已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加以说明。

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我国长城、秦始皇陵、布达拉宫和大昭寺、颐和园、明清皇陵都符合这项标准。

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长城、平遥古城、颐和园都符合这项标准。

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长城、故宫、秦始皇陵、颐和园、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明清皇陵都符合这项标准。

可作为一种建筑物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都符合这项标准。

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容易损坏,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就符合这项标准。

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长城、秦始皇陵、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明清皇陵都符合这项标准。

还应向学生指出,“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的遗产,并不一定是人类的伟大创造、伟大贡献。

人类的灾难、战争、罪恶的遗迹等,也可按这项标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本书后面要讲的作为西方殖民罪恶见证的戈雷岛、德国法西斯的杀人工厂奥斯威辛集中营等。

对自然遗产的登录标准,可指导学生阅读“历史纵横”的有关记载,不必过多讲解。

至于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认定过程,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再归纳总结。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栏目有关定义的叙述,并着重强调这种遗产与前述三种类型的物质遗产的区别在于无形与有形,最后提问学生:

世界遗产有几种类型,它们各是什么?

  “中国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可先提问学生:

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资源丰富还是不丰富,为什么?

你知道我国现在拥有哪些世界遗产?

然后再讲述我国签署《世界遗产公约》和已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并指导学生阅读“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和“历史纵横”栏目的我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本课附有四幅插图,应指导学生观看,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还可从有关的书本复制或从网上下载一些有关的图片,结合课文的讲述放给学生观看,以增加感性认识。

如讲述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对遗产的严重威胁时,指导学生观看“北京圆明园”插图,让学生知道什么叫人为破坏,再放映一幅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意大利古罗马庞贝城的图片,让学生知道自然灾害对文化遗产的危害。

再如讲述“《世界遗产名录》与登录标准”,谈到世界遗产的分布时,除指导学生观看课本的“印度阿旃陀石窟”和“西班牙埃斯科里亚尔修道院”两幅图片外,还可选放非洲、美洲和澳洲的世界遗产各一幅,这样世界五大洲的世界遗产就都有所涉及了。

此外,课本中的世界遗产公约标志图案,简洁明快,而又寓意深刻,应指导学生观赏,并把握其深刻的内涵。

  最后小结用“世界遗产──新的文明理念”来概括《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及其实施的意义:

它标志着人类从惨重的历史教训中警醒,开始自觉地保护千百年来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亿万年来大自然创造的美妙景观,追求人与自然的共处共荣、文化与环境的和谐一致,从而跨入一个新的文明时代。

  .教学案例

  案例一 讲述自然灾害、战争和工业化、城市化对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破坏,用计算机、投影仪或幻灯机打出四幅图片。

  图片1:

《公元79年被维苏埃火山灰掩埋的古罗马庞贝城》

  图片2:

《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

  图片3:

《已被拆除的北京古城墙》

  图片4:

《某城市挺拔密集的高楼》

  通过观看图片提问学生:

对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破坏,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人们从中应该引出什么教训?

  案例二 阅读《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说出各项遗产所在省市的名称。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一想,为什么要大力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解题关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另外一种伟大的创造。

  思路引领: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语言学或文学艺术方面具有特殊的价值。

  答案提示:

非物质文化和培育它的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血脉相连,保护它有助于对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学习探究总结】

  一、本课测评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世界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保护世界遗产不仅是所在国的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义务。

详见〔教材分析与建议〕。

  .登录《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必须符合哪些标准?

世界文化遗产必须是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突出的普遍价值有各种各样的具体表现形式。

详见“《世界遗产名录》与登录标准”一目课文的有关叙述。

  二、学习延伸

  .探究活动

  .阅读与思考

  你认为,我国当今所面临的威胁遗产地保护和管理的新问题是什么?

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加以克服?

世界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仅是所在国的国宝,也是全世界的财富,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子孙后代。

我们在利用这些遗产时,必须考虑如何把它完好地传承给后代。

而文化遗产又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遭到破坏,其价值也就随之丧失。

因此,保护是位的。

一旦颠倒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将开发利用放到位,就必然导致对遗产的严重破坏。

在商业化时代,某些遗产地的管理者把珍贵的文化遗产单纯看作是一项旅游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以追求眼前的最大经济效益,从而导致对遗产的破坏。

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如在遗产地乱建宾馆、索道、电梯和不协调的假古墓,无限制地吸纳游客,超过遗产的承载量,造成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等等。

克服的办法是:

加强世界遗产的保护宣传,提高全社会对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

严格遵守国际和国家有关世界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禁止违背法律、法规的开发建设;

强化行业执法监督和管理职能,建立并完善世界遗产保护和管理机制;

发挥世界遗产地的综合功能,努力搞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各世界遗产地之间的学习交流,互通信息,强化合作,共谋促进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整体发展和保护工作的新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