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4133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的呼吁》 1Word文档格式.docx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生命?

法国人史怀哲在近50年前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仪式上的呼吁或许能给我们不小的启发。

二、整体感知(文本的内容、思路、结构)

首先就让我们靠近这位陌生而又伟大的哲学家。

[投影:

史怀哲肖像]

谁来介绍一下史怀哲。

生5:

(读课本63页的注释①)史怀哲,法国神学家、哲学家、医生,一生致力于非洲国家的医疗服务事业,1954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我看了有的资料上说他是德国人,你明白怎么回事吗?

不明白。

判断一个人国籍主要依靠什么?

生(齐):

出生地。

据我所知,他1875年出生于阿尔萨斯……

生6:

好象那时候被德国占领了。

但是那是法国的土地。

师(惊喜):

你是怎么知道的?

都德写的《最后一课》中就有法国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块地方给……普鲁士。

对。

是普法战争的事情。

很好!

你能积累知识的能力很强!

那么你认为他应该属于哪个国家?

法国!

那,我们永远是——

生(大声):

中国人。

关于作者,我还想补充一些资料。

你来读一下。

史怀哲简介内容]

生7:

他是法国神学家、哲学家、医生,20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的巨人。

他从小就是一个极富爱心的孩子。

他聪明好学,多才多艺,年轻时不仅是神学和哲学的双料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

他决定并实践了“三十岁之前为研究科学和艺术而生活,三十岁之后献身服务于人群”的宏愿。

他38岁获得医学博士后,携妻子远赴非洲投入医疗服务工作,成为“丛林中的医生”。

他在195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他的“敬畏生命伦理学”被誉为“标志西方道德进步的一个里程碑”。

真是一个不能不让我们崇敬的人!

让我们现在就接近这颗博大而且宽容的灵魂吧!

请一个同学朗读全文,其他同学做两件事:

1.用波浪线划出作者呼吁的内容的句子。

2.用直线划出你理解有难度的句子。

读一读,划一划。

谁来读课文?

生(多数)卞卡。

我也知道卞卡的朗读水平确实很好,不过,在今天这样一个的大场面下,我倒想把锻炼的机会交给其他同学。

大家看,好不好?

生(多数):

好。

(无人举手接受任务)

王佳杰,平时对你不够关心,到现在也没听过你的朗读,今天就把锻炼的机会交给你,我想你一定会拿出自己的最高水平的。

生8:

(读课文,读破很多句,读错两个字。

自我评价一下,读得怎么样?

读破很多句子,不怎么连贯。

吐字还是很清晰的,不过我给你提两条建议:

一是多出声读,读连贯,二是读出文章的情味。

课后再练练,将美读进行到底!

好吗?

大家听读过程很认真,划出了一些句子。

我要问了,作者的呼吁有哪些?

我的呼吁,大括号]

生9:

尊重生命的伦理。

还有要求和平,反对战争。

尊重生命的伦理,制止战争。

生10:

还有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防治大众的疫病。

防治疫病]

生11:

第二节和第三节说到要扬善惩恶。

惩恶?

(“惩”重音)

不是惩,是——是使恶行停止。

消除恶行]

好,这四方面都是作者的呼吁。

大家看,这四者之间是并列的关系么?

生12:

不是,应该是递进关系。

先说观点,然后从残害生命的严重程度上说越来越严重,最后落实到战争上。

好,“尊重生命的伦理”是主要的理论基础,是总观点,如果把这篇演讲词看作是议https:

///论文的话,那它就是——

生(齐)中心论点。

第一个观点是回答的是“是什么”,后三者回答的是“怎么办”。

从议https:

///论文常式结构看,好象还少了一块——

生(少数):

“为什么”。

那文中有没有写道“为什么要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呢?

(有人说没有,有人在看书。

生13:

开头提出论点后,作者反对将万物分类,因为它们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只是有的可能没被人发现。

可以看作解释。

好,第一节和第二节的意思我们来梳理一下。

我觉得在提出观点也就是发出呼吁后,说了两层意思:

1. 

各种生命形态无价值、意义上高下之分。

2.尊重它们就是尊重自己。

由此再得出推论,明确善恶的标准:

尊重生命即善,不尊重生命即恶。

这样的分析对我们很有启发: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可以看出,文章按照顺序来行文的。

逻辑

逻辑]

全文的结构样式是什么式?

递进式。

三、小组交流

刚才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内容、思路和结构,但是文章局部的词句是不是还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啊?

(学生应声。

议一议。

1。

小组内交流疑难词句。

2。

组长搜集解决不了的问题。

下面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发现的疑难问题,能解决的我就不答了。

还不能解决的问题请组长注意归纳,等一会我们大家一起研究。

现在开始。

哪个组还存有问题?

生14:

第一节中,“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判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以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

”不太明白。

谁来说说?

(无人应和。

今天高考作文话题是“感情亲疏对事物的认知”,确实很多人是以人类自我为中心来评判其他生命乃至世界的,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否定。

这句就是说,评判生物的价值和意义的标准还不能确定,所以给生命作价值、意义上的做法也就不妥当。

而只能以生命为角度来认识才应该。

明白了吗?

(生14点头。

生15:

第三节,“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为什么说“暴行”还会隐藏在欺瞒后啊?

正义的行动一定有正当的理由,野蛮的暴行也会给自己的发生寻找一个借口。

是不是这意思?

是的。

我还有一个问题。

刚才边上的听课老师说的,第四节中,“白人和有色人种必须以伦理的精神相处,始能达到真正的和解。

”这里的“始”为什么不用“才”?

生16:

用“才”也说得通,不过我觉得这里强调的是伦理精神是解决争端的起点。

我同意你的看法。

生17:

第三节,“我们最愚昧的错误就是不肯认真去冒险为善。

”不理解。

关键是“冒险”不大好懂吧。

我注意到第五节第二句中也有一个“冒险”。

“我们正面临着两种冒险之间的选择。

一种是继续毫无意义的原子武器竞赛……另一种是放弃原子武器……”。

我们来比较比较。

前者是不是说在恶行泛滥的情况下“为善”需要拿出勇气啊?

拿出勇气实践可以看作是“冒险”吧?

(一些学生点头,有几个说“恩”。

而后面一个句子的“冒险”意思比较丰富了。

“继续进行原子武器

教学目标

1、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

2、 

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3、 

《氓》的情节和主题。

重点难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3、《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 

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

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

二、简介《氓》

《卫风氓》是一首叙事诗。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叙事,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氓》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后恋爱、生活的对比,思想感情的对比,表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性格变化。

比兴手法的运用,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诗歌,然后根据课后的注释来翻译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

四、情节和主题

《氓》是一首叙事诗。

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

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全诗分六章,第章十句(十个分句,可分成五个复句)。

第一、二章追述恋爱生活。

女主人公“送子涉淇”,又劝氓“无怒”;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是一个热情、温柔的姑娘。

第三五章追述婚后生活。

第三章,以兴起,总述自己得出的生活经验: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第四章,以兴起,概说“三岁食贫”,“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第六章表示“躬自悼矣”后的感受和决心: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

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下面是全诗叙事结构和感情基调:

[板书]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章句) 

第一、二章 

第三、五章 

第六章

(诗句) 

秋以为期 

无与士耽 

亦已焉战

载笑载言 

士贰其行

至于暴矣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诵读全诗,要安排好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反映情节发展的节奏,表现女主人公感情的基调。

五、鉴赏要点

1、回忆和对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

在回忆中运用对比的手法。

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

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纯真、热情。

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

更突出的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

婚前,“氓之蚩蚩”,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

在恋爱、生活的对比中,女主人公还认识到了有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从痛苦的经历中等到了教训:

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她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

”表现出她清醒、刚烈的性格特点。

2、《诗经》开创比、兴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兴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

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叶由嫩绿变为枯黄,这与士“信誓旦旦”变为“士贰其行”相对照,含有隐喻。

第三四章起兴的诗句,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有人认为,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这种兴兼有比的特点,更富有艺术魅力。

六、背诵本诗

七、课后思考

请把本文和读本上的两首诗作简要的比较。

《秦风·

无衣》

这是一首秦国的军中歌谣,体会诗歌如何表现士兵的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

“同袍”“同泽”“同裳”“同仇”“偕作”“偕行”的递进层次,理解它有利于背诵。

诵读诗歌,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复字词。

头脑里要想象着这是一首行军的战歌。

二、 

重点解释这些重复字词。

同袍 

戈矛 

同仇

同泽 

矛戟 

偕作

同裳 

甲兵 

偕行

(字词的重复是诗经的一大特色,了解这一特色对背诵有利,请同学尝试背诵这首诗。

三、[诗歌鉴赏]

《无衣》是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战歌。

全诗共三章,章下章句对应;

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一边歌唱,一边行军,一往无前。

第一章,统一思想。

当时军情紧急,一时难以备全征求。

“无衣”这是实写。

也可以理解为夸张的写法,为国征战,不计衣物不全的困难,“与子同袍”,与战友共用一件战袍。

“王于兴师”,大家就急忙修理好戈矛。

为什么大家能够克服困难、团结备战呢?

“与子同仇”,大家认识到,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的敌人。

第二章,统一行动。

“与子同泽”“修我矛戟”。

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与子偕作”,投身到征战中。

第三章,一起上战场。

“与子同偕”,激昂高歌,团结对敌,奔赴战场。

这首战歌,每章第一二句,分别与“同袍”“同泽”“同裳”,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

每章第三四句,写“同仇”“偕作”,表现战士们爱国的情感与大无畏的精神。

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

教学目的

1.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重要阶段。

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设想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诗中人物的对话极富个性,拟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全诗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乐府诗,简介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初读全诗,把握全诗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

提示:

北朝民歌。

单元知识短文指出:

“两汉及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古乐府民歌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

《孔雀东南飞》,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

(板书课题)

什么叫乐府呢?

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

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

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二、初读。

1.圈画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及古今异义的词。

2.找出文中的十九个“相”字。

(只作上记号,备用)

3.标出全诗各自然段序号。

4.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读懂全诗。

三、把握情节。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吗?

例:

东汉末期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殉情。

2.本诗共有33个自然段,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请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理清全诗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段—

(2)段开端

第(3)段—(12)段发展

第(13)段—(22)段再发展

第(23)段—(32)段高潮、结局

(33)段尾声

(此时学生如未将第1自然段单独列出,教师不必强加,待到最后研读时再解决第1自然段的起兴问题。

3.师:

请为每部分(包括每部分内的层次)拟一小标题。

生甲:

“兰芝自诉”——“兰芝遣归”——“兰芝拒婚”——“兰芝殉情”——“合葬化鸟”

生乙:

我补充一些小层次的标题:

兰芝自诉

合葬化鸟

生丙:

我拟的标题是:

自诉;

乞母、遣归、辞母、泣别;

拒媒、逼嫁;

死别、殉情;

化鸟

四、朗读全诗(教师大声带读,学生跟读)。

注意读准:

箜篌、襦、葳蕤、蹑、玳瑁、珰、誓(愆)便(piá

n)言、否(pǐ)泰、鹄、幡、骢、赍、鲑

五、同桌互译。

教师译前提示一:

正确正确“公姥”(偏指“姥”)、“作息”(偏指“作”)、“父兄”(偏指“兄”)、“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兄)”等偏义复词。

揣摩的窍门是根据句意、文意理解偏指义。

提示二:

注意有些词的古今意义差别。

如:

“自由”,今义为“自由自在”,古义为“自作主张”;

“可怜”,今义为“值得同情”,古义却可作“可爱”讲;

“却”今为转折连词,古义却有“退”,“回头”义;

“要”今义为“需要、要求”,古义却可作“约定”讲;

“适”今义为“适合”,古义“有“刚才”义;

“劳劳”今不用,古义作“怅惘若失”讲;

“奄奄”今义作“气息将绝”讲,古义却可作”暗沉沉”讲。

教师巡迴答疑。

六、作业:

课后整理本诗中“相”、“谢”、“见”、“迎”、“自”、“适”的用法。

第二课时

1.学习本诗所用的铺陈、比兴表现的手法。

2.了解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塑造人物的手段。

4.辨析词义。

一、复习交流。

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难字多义辩析在全班进行交流。

“相”字的用法。

(见表)

二、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

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她不卑不亢。

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她有礼有节。

小结:

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逆者;

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

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

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

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

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

读到允婚一节,真还觉得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

“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

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

“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三、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