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开学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4474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6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开学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开学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开学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开学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开学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开学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开学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开学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开学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开学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开学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开学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开学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开学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开学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开学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开学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开学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开学小二调考试 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下载.docx

7.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

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

C.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D.老子主张世袭为官制度

8.《周礼》记载:

两人见面,如果推手位置偏下,表示没有亲属关系;

推手位置偏高,一定是同族本家人;

推手位置适中,是有婚姻关系的异姓人。

这种见面的礼节反映了

A.血缘是判断亲疏的唯一依据B.父子君臣间的“和合”

C.礼乐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D.礼乐制度的复杂繁琐

9.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

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10.三代政治势力的地理分布态势是东西对立,一方是以夏或周族为首,一方是以东夷及其衍生的商族为首。

春秋时期则演变为北方的齐、晋与南方的楚、吴争夺霸权。

对这一变化解释合理的是

A.长江流域得到开发B.经济重心开始出现南移趋势

C.黄河流域经济衰退D.王室衰微使分封制彻底瓦解

11.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

由此可以推知

省份

地点

铁器物种类

四川

绵阳

斧、锸、锛

荥经

铁锄、曲炳刀、削刀

重庆

巫山

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

涪陵

铁斧、铁锯、刻刀

云阳

铁削、铁锄

A.西南农业普遍实现精耕细作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领先全国

12.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106万户,达500多万人口。

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富豪、强族于关中;

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

下列表述中符合这两种情况的是

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B.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

C.旨在加速边疆的开发D.促进了封建国家统一的进程

13.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

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

这说明秦汉新爵制

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

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14.《汉书·

宣帝传》:

“五凤夏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

诏曰:

‘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

’”据此可知

A.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暴政的功能

C.《汉书》当中关于日食记载没有任何科研价值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

15.秦朝的《行书律》规定:

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

汉朝对马车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

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

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16.在平定七国之乱以后,汉景帝在原来吴国、楚国、赵国、齐国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

对此措施的评论,正确的是

A.形成了郡国并行的行政体制

B.使王国领地缩小,中央集权加强

C.以宗室子弟取代异姓诸侯王

D.扩大王国的辖区,皇权得以巩固

17.历史学家朱绍侯指出,东汉末年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

当大规模的自耕农举行起义时,豪强地主田庄中的农民并没有响应。

朱绍侯意在说明,东汉豪强庄园经济

A.有利于推广新的生产技术B.吸纳流民,维护社会稳定

C.威胁中央集权,影响税收D.加剧土地兼并,激化矛盾

18.东汉时期,地方举荐的孝廉,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

而来自贫寒之家,又才德兼备的,则很少。

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制选人范围比较固定B.门第望族是主要的依据

C.汉代选官制度是重大倒退D.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

19.西汉初年,刘邦实行郡国并行制,以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被划分成十五个郡,实行郡县制;

对燕、赵、齐、魏、楚等地,则分封同姓子弟,实行分封制。

刘邦意在

A.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C.让郡县与王国之间相互牵制D.推动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0.汉代统治者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自汉文帝设置《孝经》博士后,儒家著作《孝经》成为读书人的必修经典。

这反映了汉初

A.倡导愚孝思想B.强化宗法伦理

C.确立儒学正统D.重视文化教育

21.从《齐民要术》的目录来看,养殖方面的顺序为牛、马、驴、骡、羊、猪;

把种植业和畜牧业合起来看,二者的内容约成79.01:

20.98之比。

这说明当时的北魏

A.非常重视畜牧业领域的开拓B.受到汉族生产方式的影响

C.提升了牛马在生产中的地位D.种植业和畜牧业协调发展

22.《晋书·

食货志》载:

“及黄初二年(221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长期战乱社会动荡B.金属货币完全萎缩

C.实物交换更加便利D.政府鼓励农业生产

2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

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

A.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

C.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

24.汉唐明三代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宦官专权现象,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基本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这是因为魏晋南北朝时

A.皇权不断加强B.长期处于分裂

C.外戚势力衰落D.皇权相对削弱

25.唐代后期,以门阀政治和偏安王朝的政治形态为基础的六朝骈文受到文人鄙视,而三代两汉时期的古文受到尊崇。

这种“古文运动”实质上体现了

A.科举取士对文学的影响B.文人阶层志趣的改变

C.文人渴望国家真正统一D.商品经济发展的需求

26.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

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

材料表明

A.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C.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

27.以下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最可能是

第六讲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

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A.燔诗书而明法令B.门阀政治的兴起和衰微

C.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28.下图为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

“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

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

”此文物可佐证

A.唐太宗推行“崇儒尊孔”的国策B.《论语》成为儿童学习考试必备用书

C.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D.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

29.唐朝的科举制有明法科试律令,明算科试《九章算经》《周髀算经》等数学著作,明书科试《说文》《字林》等字书,录取后只在和专业相关的机构任职。

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

A.命题范围摆脱四书五经束缚B.庶族地主参政扩大社会基础

C.注重专业人才的选拔与任用D.重视培养官员的文化素质

30.学者余英时在评价唐初三省制时认为,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以初唐时三省制下的政事堂制度最为接近儒家“圣君贤相”互相制衡的政治理想。

这一论点的主要依据是唐初的三省制实行时

A.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B.对三省和君主的权力划定

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D.解决了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31.唐太宗说过,政之清浊,犹如江河,关键在其源头;

他规定皇帝的诏书,必须通过中书门下审查并盖上红印,才可以下发。

这反映了唐太宗

A.认为限制皇权具有必要性B.重视唐代民主政治建设

C.意识到顶层制度的建设事关全局D.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32.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

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

“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

”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C.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D.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33.在唐朝,尽管市场上的货物种类已经很多,已是货财220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长安城内的交易场所却仅限于东、西二市。

这反映了唐朝时期的长安

A.商品的种类并不丰富B.是对外贸易的中心

C.商业管理仍较为严格D.商品交易时间受限

34.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春,进士科考试发生了主考官李昂与考生李权冲突事件,由此引发了科举管理的改革,管理权从吏部转移到礼部。

礼部以考试选拔举送人才,吏部据官阙和人才资序任用。

这一变化

A.改变了吏部职能B.有利于权力的制约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提高了礼部的地位

35.秦朝“半两”钱,汉代“五铢”钱,主要以重量为名。

621年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此后历代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币值与钱币重量逐渐脱钩。

这一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阻碍工商业的发展B.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

C.土地兼并逐渐加剧D.税收政策开始转向以货币为主

36.据唐《通典》载:

“东至宋(今商丘)、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

南至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材料体现出唐代

A.交通便利促进商业发展B.对外经济交流十分繁盛

C.坊市制度已经名存实亡D.区域贸易促进城市繁荣

37.关于杨贵妃之死,有不同记载。

《旧唐书·

杨贵妃传》记载,杨贵妃缢死于佛室;

《文明译丛》中则说,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个侍女。

这反映出

A.历史现象具有很大的复杂性B.历史现象均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C.历史事实的真伪性无法判断D.历史记载都不能客观再现事实

38.“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

”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法宝”核心精神的是

A.在边疆设立节度使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相互牵制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39.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描绘道:

“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

”这种现象使得宋代

A.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B.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C.地方势力得到增强D.官僚队伍膨胀及滥政

40.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以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解决这一制度问题的措施有

A.实行节度使制度B.创立三省六部制

C.任命文官做知州D.分割宰相的权力

41.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

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

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四民界限渐趋模糊B.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D.士商阶层相互渗透

42.据记载,宋神宗时,(汴京)工商业者与居民杂处,商店可以随处开设,市民面街而居……京城内各种手工作坊、商店、货摊林立,车马拥挤,行人不能驻足。

每一交易,动辄千万。

这表明北宋汴京

A.商业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政来源B.商业交易额为古都市商业之最

C.市场上汇集了世界各国的商品D.商业活动打破了坊市制的界限

43.元朝历代皇帝经常征召社会上大批有名的汉儒进入政治上层,其中还包括最被歧视的南人儒士,但他们大多进入中央的翰林院、集贤院等无实权的机构。

这表明元朝

A.政治管理实现封建化B.表面上积极缓和民族矛盾

C.用高官厚禄笼络汉人D.以汉儒学者牵制蒙古官员

44.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史称,“官中条令,为(田产)交易一事最为详尽”。

这反映了宋代

A.税制发生重大调整B.土地私有不断深化

C.自耕小农发展壮大D.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45.宋神宗元丰年间推行新政,以尚书令的副职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长官,右仆射兼中书长官,“则三省互相兼矣”。

这有助于

A.裁汰官吏冗员B.促进科学决策C.推动政务统一D.规范行政流程

46.宋太祖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

该政策

A.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B.阻碍雇佣关系发展

C.造成了中央集权强化D.导致北宋的贫弱

47.北宋末年的《鸡肋编》记载,“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

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

“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居民,弥望皆菜园”。

这反映宋代

A.跨区域贸易得到长足发展B.农业生产区域化日益突出

C.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D.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

48.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

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

这说明

A.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C.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D.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其中第49题22分,第50题15分,第51题15分,共52分)

49.(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的监察制度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是御史台制度,御史台为全国最高监察机构,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代表皇帝,监察百官,是皇帝自上而下的监督、统治百官的一种工具;

凡政治、经济、军事、司法等不法之事,无所不察、无所不纠。

另一种监察制度是谏官制度,谏官的监察则是自下而上的。

以皇帝为监察对象。

皇帝的个人生活直至王国大政都在谏议之列;

还封还皇帝失宜的诏命,驳正臣下有违误的奏章。

这样就形成了以上察下,以下督上的双向监察机制。

——摘编自吴胜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材料二中国古代监察官员一般称为“宪官”或“法吏”,在行使监察权力之时,监察机关与监察官员以法律为准绳依法监察。

历朝对于严格监察官员的选任主要奉行三条原则:

其一,注重监察官员的基本素质。

其二,注重在具有实际政治经验和有良好治绩的各级官吏中选拔监察官。

其三,晋升从优,出将入相。

御史台至东汉时已开始独立行使职权,魏晋以后成为皇帝亲自掌握的机构,台官的地位也相对独立,往往不受台主牵制,而直接向皇帝上章弹奏。

唐玄宗规定弹奏应先通过御史台副长官御史中丞,再通报中书、门下,然后方可弹奏。

唐中宗时又下令弹劾官员必须先送奏章,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当庭弹奏。

宋朝规定御史每月必须奏事一次,称为“月课”,如果上任百日还无所纠弹,就要被罢黜,或调任外官,或受罚俸减薪之处分。

同时加大对失职者责任的追究,监察官员倘有滥用权力,除受到同行纠弹之外,也常要负实际责任;

如有案件长期积压、定罪量刑错误、钱粮埋没等项依律处理。

清代“科道合并”,“台谏”进一步合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纠官与谏官的两种职能也无形中变为一种职能即纠举百官。

康熙初年,干脆废除巡按御史制度,“事权尽归地方的总督或巡抚”。

雍正时,又将“六科给事中”改隶都察院。

自此,历史上封建监察制度的影响也不复存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监察机构的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12分)

50.(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代长安城是一座“国际都会”,但实施的是以坊里封闭为基础、以彻夜宵禁为手段、依靠强力警治禁卫力量的“封闭式静态管理”。

宋代街市敞开之后,城市面临严重的治安问题:

繁华商业区鱼龙混杂,流氓无赖横行街巷;

流民、难民、退伍军卒及失业工匠流散社会,威胁社会安宁;

一些商贩买卖货物以假充真骗取钱财。

宋政府为适应形势需要,推出了一系列配套的改革措施。

京城在“都巡检使”统领下,划分成若干治安责任区,称做“厢”。

厢下设有“军巡铺”,是基层治安机构,主要负责疏理交通、清理路沟、洒扫路面、处置打架斗殴结伙吵闹、追捕盗贼、逃犯等。

宋代将居民以街巷为单位编列起来进行管理,并推行“户牌制”,每户设置户牌,便于查找、控制。

宋政府下令缩短宵禁时间,缩小宵禁范围。

宵禁期间,由防隅巡警和居民实行联巡。

——摘编自陈鸿彝《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模式杂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治安管理面临挑战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治安管理改革的基本思路。

(9分)

51.(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234年蒙古灭金以后,耶律楚材认为“以儒治国”的时候到了。

他的“以儒治国”的方案……由于他得到大汗窝阔台的器重,他的方案的若干项目有了实施的机会。

……楚材反对依照蒙古和西域成法,以丁为户,按丁定赋,而坚持遵循中原传统,以户为户,按户定赋。

这些都得到了窝阔台的支持和允准。

……楚材拟订的这个赋税制度为元代的赋税制度提供了雏形。

赋税的定额也是比较轻的,有利于当时已遭破坏的中原地区休养生息。

在遇到大的灾情时,楚材还采取免征的措施。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的治国主张和措施。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耶律楚材所采取措施的意义。

2018—2019学年度小学期高三二调答案(历史)

1—10ABADACCCBA11—20CBBBBBBDBB

21—30BABDCDBDCB31—40CDCBBAABDC

41—48DDBBCADC

49.

(1)职责:

御史台监察百官;

谏官有对皇帝的谏议和封驳权。

(4分)

积极意义:

监察百官的违法行为,有利于促进吏治清明;

对皇帝的谏议有利于约束皇帝的极端专制,减少决策失误;

形成了双向监察机制,表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成熟。

(2点6分)

(2)特点:

监察活动有法可依;

重视监察官员的选任;

监察权独立行使;

监察官员的权力受到制约;

严格考核监察官员的政绩;

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4点12分)

50.

(1)原因:

商品经济发展;

坊市界限被打破;

城市公共生活空间扩大;

城市人口流动性增强。

(3点6分)

(2)思路:

完善配套措施,构建完整的治安管理体系;

发动基层力量,警民合作;

管理上宽严相济,适度放松对市民的公共生活的限制。

(9分,若用材料信息,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51.

(1)主张:

以儒治国。

(2分)

措施:

按中原方式以户定赋;

注重减轻赋税以发展生产;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点4分)

(2)意义:

主张以儒家方式治理国家,有利于缓和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矛盾;

遵循中原的赋税传统,有利于保护先进的经济制度;

缓和社会矛盾和发展生产,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