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4507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docx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

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

杭州市留下中学吴敏敏李勤方建辉韩意民蔡莉

[成果摘要]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培养全面人才的迫切需要。

“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立就是从初中生的切身利益和全面素质提高考虑的。

我校对心理委员的产生与发展、心理委员遴选、心理委员培训、心理委员职责和评价和心理委员作用意义等进行了实践研究和探讨,并积累了经验和取得一定成果,我们把这一系列研究称为初中生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实践研究。

课题的研究,使学校的心理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及时发现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心理工作更方便深入全面开展,促进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师生更加和谐,取得了较为丰厚的成绩。

[关键词]朋辈心理互助模式

一、课题缘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是专指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是面向全体成长中的、正常的、健康的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专门关注“健康”与“不健康”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面对各种压力和迷惘,常常无法独立解决,他们渴望沟通、渴望倾诉、渴望得到充分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渴望体验成功。

朋辈心理互助既解决了教育资源有限和学生实际需求量大的矛盾,又提供了为学生展示自我、关爱他人的平台。

一项调查显示:

在回答“我碰到问题首先找谁商量”时,找同伴的占70%,找父母的占10%,找老师的占8%,其他占12%。

这表明初中学生的朋辈作用不容忽视。

初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成熟期,心理的不完全发育和实践中的矛盾挫折,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为了使学生达到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整体优化,同伴辅导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导方式。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综述

为了确定本研究在相关研究中的位置,我检索了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以下是对这些相关研究的综述:

1.美国朋辈咨询的发展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专业人员缺乏,美国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

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

威兰德(Vriend,1969)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辅导领域的首篇论文。

之后,美国、加拿大许多高校、中学都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的研究和实践。

加拿大渥太华的朋辈帮助中心认为:

“对于某些当事人以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的某些方面而言,由受过训练、掌握了积极倾听技巧的同伴志愿者所提供的帮助是最为有效的。

”朋辈心理辅导的理念和实践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同。

2.我国台湾地区朋辈咨询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台湾地区的朋辈咨询开始兴起,一些机构开始实施朋辈咨询计划,如生命线、家扶中心等。

进入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开展了大量学校朋辈咨询的实证研究。

李泰山在1999年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73%的台湾高校已建立朋辈咨询组织。

高中虽然也建立了朋辈咨询制度,但缺乏对朋辈咨询员的系统训练和评估,一些学校也由于缺乏经费的问题而无法持续进行。

3.我国大陆朋辈咨询的发展

我国大陆朋辈咨询的发展较迟,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大学生艾滋病同伴教育方面。

其中既有理论介绍部分,也有大量的实证研究。

如徐刚等在某医科大学挑选了18名大学生担当同伴教育者,经过2周培训后由他们对本校的265名大学生开展艾滋病教育,结果表明,干预组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得分较对照组有大幅度的提高。

我国部分大学和中学创办了类似于朋辈咨询组织的学生社团,如心理互助社、心理学会、心理研究会,通过讲座、电影、沙龙、小品和心理测验等形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理念和实施途径在实践探索中已不断得到拓展和创新,从最初面向少数学生、形式单一、被动等待的个别心理咨询发展为面向全体学生、形式多样、主动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并逐步形成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宣传教育与咨询服务、专业咨询与朋辈互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的重要环节,作为中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基层力量,近些年来,中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理念开始引入,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组织开始建立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美国的朋辈咨询已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道路,从小机构到全国都设有朋辈咨询组织,有比较健全的制度和机构设置作保障。

我国的朋辈咨询发展历史较短,专业性和规范性不强,服务的范围和对象还有很大的局限。

朋辈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既能减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压力,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专业咨询的效果。

朋辈咨询既可以单独开展,也可以渗透到学校的课程体系中。

我国学校朋辈咨询的研究必将成为今后的一大热点。

(二)概念界定

1、朋辈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

是通过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交流,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试图改变来访者行为的一种人际关系。

心理咨询的特征:

1)着重于正常人2)对人的一生提供有效的帮助3)强调个人的力量和价值4)强调认知因素,尤其是理性在选择和决定中的作用。

格雷和霆多尔(Gray&Tindall,1978)对“朋辈心理咨询”定义为:

“非专业工作者作为帮助者所采取的人际间的帮助行为。

”苏姗(Sussan,1973)认为,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受训和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以言语或非言语的方式,尽量少或者不给建议,提供倾听、支持以及其他帮助的过程。

另有学者认为,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受训或督导过的学生向前来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学生,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我国学者陈国海认为,朋辈心理咨询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种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的过程。

在这里“朋辈”包含了“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

“朋友”是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者或年龄相当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朋辈心理咨询又称同辈心理咨询或同辈辅导。

朋辈心理咨询虽然不能完全与专业意义上的心理咨询相比,但它却是帮助初中生摆脱心理困境、获得外部支持的一种重要方式。

心理学家在面向青少年和城市居民开展大规模的调查后得出结论,向知心朋友诉说是继自我调节之后最常见的求助方式。

然而,朋辈心理咨询与一般人际互动同样存在着质的区别,那就是朋辈心理咨询员必须经过比较严格的培训和督导,能理解和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能遵照心理学的原则科学有效地开展助人工作。

未经培训和督导的朋辈互助活动,不能称为朋辈心理咨询,其实际助人效果也难以保证。

2.类型

(1)按照来访者的求助和咨询员给予帮助的主动性来划分,朋辈心理咨询可分为主动朋辈心理咨询和被动朋辈心理咨询。

主动朋辈心理咨询是指来访者主动找寻心理安慰、支持及帮助;而被动朋辈心理咨询则相反,来访者由于遭受到挫折或打击,产生了压抑、移置等自我防御,这时朋辈心理咨询员就会主动帮助来访者,相对来说,来访者则是处于相对被动的位置。

(2)按照来访者与咨询员的数量比例来划分,可以分为一对一朋辈心理咨询、多对一朋辈心理咨询、一对多朋辈心理咨询和多对多朋辈心理咨询。

(3)按照心理困扰或者说是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来划分,朋辈心理咨询可以分为一般性朋辈心理咨询和障碍性朋辈心理咨询。

其中一般性朋辈心理咨询是指来访者的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并不足以影响其日常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

而障碍性朋辈心理咨询则是指其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影响了来访者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4)按照来访者与咨询员的性别划分,可分为同性朋辈心理咨询与异性朋辈心理咨询。

一般来说,就人生发展的历程而言,同性朋辈心理咨询发生的概率比异性同辈心理咨询的概率要大得多。

因为男女毕竟有别,有些话题只可能在同性之间交谈,而不能在异性之间交谈。

3.特点

朋辈辅导员心理咨询是由一个群体里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少年在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和交往技巧的基础上,由他们向其他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解决帮助学生,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1)相互性:

在朋辈辅导员心理咨询中的助人者和当事人的角色是通常不固定的,也就是说,助人者与当事人随环境和心境的改变而相互转换角色,所以朋辈心理咨询具有相互性。

(2)广泛性:

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与他们年龄相当的同辈,而不是父母、老师或其他人。

当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的对象也许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而不是心理咨询员或其他社会工作者。

“朋辈心理咨询”在某种意义上比心理咨询所涉及的对象多、范围广,可以看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

(3)有效性:

在学校中,学生通常以班级、社团等集体方式联系在一起,他们在心理方面相互开导、安慰和支持提供有利条件。

不受时间、地点场所语言等因素的影响。

朋辈心理咨询者通常都是当事人较好的朋友和同学,这些朋友或同学易于接触,其建议和意见容易被接受,从而及时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此外“朋辈心理咨询”的同学往往与当事人共同生活和学习,有利于发现和接触当事人对监督建议的实施以及改善环境极为有利,这些因素都使“朋辈心理咨询”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4)自发性:

“朋辈辅导员”是同龄之间的一种互帮互助的行为。

大学生在面临心里困扰而自身无法克服时,往往会主动寻求帮助,这样,“朋辈心里互助”便自发产生了。

(5)友谊性:

朋辈心理辅导员拓宽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

在许多情况下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既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也是一种亲情和友谊的表现。

学生在困惑时向知心朋友诉说是目前青少年继自我调节之后最常见的求助方式。

因为他们在年龄、价值观、经验、情感体验、爱好、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很相近,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彼此相惜相知,在面临很多困惑的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同时也建立起高低年级学生间的珍贵友谊。

三、目的

(一)研究目标

现在的学校教育多数是师—生型的教育模式,我们想要尝试用一种生—生型的教育模式,来改善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减少因人际关系不和谐给学生带来的消极情绪及其对学业的影响,为学生将来良好的社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朋辈互助是从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地引进的一种新的心理辅导方式。

目前主要有小组咨询和同伴咨询两种形式,活动重在学习动机和考试焦虑的心理互助。

我们想通过研究,将朋辈互助应用于更加广阔的领域,解决学生更多的问题。

本研究是要将朋辈互助应用于学生的人际交往辅导当中,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并且加以实施,对增加心理辅导的模式、拓展心理辅导的领域有更多现实的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

(1)朋辈心理互助模式提出的主要依据。

(2)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构建

①班级心理委员的选拔;

②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及管理;

③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范围、内容及形式;

(3)初中阶段朋辈心理互助模式的价值研究,包括:

①总结朋辈心理互助的形式,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模式。

②研究朋辈心理互助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③朋辈心理互助对学生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④朋辈心理互助对教师、班主任工作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展开研究。

1.行动研究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研究中不断反思和评估,及时调整相应的措施和手段,促进课题研究目标的最终达成。

2.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同伴教育、学生发展的阶段理论和朋辈心理咨询理论的学习,了解现代教育的基本观念和朋辈心理互助的实施要点,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通过网络、杂志和报刊等媒体,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3.调查研究法

通过编制问卷展开调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研究前期定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相关问题,在后期反馈朋辈心理互助的实施效果,确定改进措施。

4.访谈法

通过和班级心理委员的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工作的进展和得失,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和任课教师及班主任的交流了解同伴辅导对班级管理的影响;通过访谈部分学生个体,倾听他们对班级心理委员工作的不同意见和建议。

三、实践操作

根据课题研究的操作构思,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与研究,基本形成了四大基本操作途径,一是我校对心理委员的产生与发展、二是心理委员遴选、三是心理委员培训、四是心理委员职责和评价和心理委员作用意义,促进学生心理全面、和谐和健康发展。

(一)班级心理委员选拔

1.选拔的原则

每学年开始,全校发动倡议,招募班级心理委员。

根据自荐及他荐原则,增补人员。

原则上,每班限定男女同学各一名(学生主动报名者不受班级人数限制)。

要求:

乐于助人、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有耐心、有热情、有责任感,人缘好、善解人意,能保守受助者隐私的学生。

2.班级心理委员分组

选出的班级心理委员经过心理教师面试后通过游戏进行分组,并选出组长、班长,明确各自职责、任务。

由心理辅导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

3.班级心理委员培训主要内容

(1)传授必需的心理科学常识和行之有效的训练及保健方法,主要有:

①  心理健康的标准;

②  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③  传授认知ABC理论;

④  怎样调适情绪、怎样控制行为、适当的宣泄方式、怎样寻求帮助、怎样寻求合适的求助对象和适宜的求助方法;

⑤  选择科学的心理读物、推荐有益的心理网站。

掌握一定的辅导原则,如尊重、同理、倾听,在需要自助和助人时,能够胸有成竹,理性应对。

⑥  收集典型个案,完成同伴辅导工作记录表。

发现同学中情绪异常情况的及时向心理教师、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反映。

(二)心理委员培训主要形式和过程

1.组建心理活动小组,培训学生心理委员

同伴心理互助也叫朋辈心理互助,是由一些学生来担当心理辅导人员,对同学进行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帮助同伴解决心理问题,使学生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提高心理互助与自助能力。

为了开展同伴心理互助,我们组建了心理活动小组。

学生心理活动小组组建之初,由于对心理小组成员的岗位描述不够明确,导致很多班主任老师把班级中亟待得到心理帮助的同学推荐过来,也有很多具备助人者素质的同学由于害怕被其他同学认为自己心理有问题而望而却步。

吸取以上教训,在新学期的班主任会上,阐述了学生心理小组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意义,并对选派学生的条件做了具体要求:

一是需要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二是有开朗的性格、豁达的胸怀;三是在学习上具有勤奋进取的精神;四是能够助人为乐;五是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六是拥有良好的家庭心理支持体系。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查中我们发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尊重、理解、友爱、相互帮助等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高抗挫折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这样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心理健康水平更高,更愿意助人。

因此,我们把良好的家庭心理支持体系也作为一个条件。

为了增强心理小组同学的责任感和影响力,我们正式任命各班委派的学生心理小组成员为“心理委员”。

为了提高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提高学生心理活动小组的工作实效性,我们制定了一整套培训方案,对他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改进。

(1)每个学年初进行集中培训

每个学年开学之初,我们都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开展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

课程设置如下:

心理委员的岗位描述,使他们认识了自己是班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员、心理动态的观察员、心理困惑的解答员、师生之间的联络员、心理活动的策划员、学生和心理老师之间的接线员,从而使他们明确了自己的工作责任和工作权限。

一位学生在培训后的心得中写道:

通过几天的培训,让我对心理委员这个职务有了很深的了解。

原来我只是简单地认为,在班级里心理委员仅仅是个摆设,没有任何作用。

但是,现在我否定了我的想法,班级里同学与老师的沟通工作很大程度上要靠我们来完成。

以前我做得太少了,以后我要加强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沟通,把以前没有做的弥补回来。

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和对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责任感。

(2)每个月组织一次心理委员工作能力提高培训活动

心理委员在班级中很多工作都是无形的,没有其他人的经验可参照。

他们需要经常交流,彼此学习,相互汲取力量。

在每个月组织的培训活动中,主题是根据学校情况和学生的动态而精心选择的。

如临近考试的月份,组织心理委员进行学习心理辅导,通过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掌握应对学业压力的方法和技巧,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心理辅导能力。

(3)每半个月召开一次工作布置会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整体工作配合在一起才能使其具有实效性和生命力,具有更加广阔的舞台。

因此,每半个月结合学校的工作,给心理委员布置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新学期开学,面对新组建的班级,为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布置心理委员组织班级召开心理健康教育班会;心理健康教育周期间,要求心理委员组织同学们全员参与制作心理健康教育手抄报,通过人人关注心理健康、人人宣传介绍心理健康知识,达到广泛的宣传教育目的;组织策划班级的心理剧表演,参加学校校园心理剧大赛等等。

通过工作布置会,让心理委员知道自己应该做哪些工作,如何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

当他们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以后,再创造性地开展具有班级个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每半个月对心理委员进行一次同伴心理互助案例督导

心理委员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自己的经验无法解释的困惑。

定期对他们进行督导既有利于他们帮助别人,也有利于他们个人的自我成长,减轻他们的工作负担。

定期的督导对于心理委员的成长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来说,有三个作用:

第一是明确地让学生认识到,助人的前提是自己要有能力。

如果你认为自己没有帮助别人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时,不能强求自己,给自己背负沉重的负担,只有转介给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人,才是真正地对同学负责,对自己负责;第二是帮助他们及时调整对同学的心理帮助方案,使心理帮助更加有效;第三是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动态、心理需求,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能够及时发现,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

2.充分发挥心理小组的作用,多种方式开展同伴心理互助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

1.策划心理健康教育广播讲座。

“心灵之窗”心理健康教育广播讲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阵地之一。

为了让每星期20分钟的广播讲座能够使学生收到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心理小组的同学们会定期在学生中搜集他们感兴趣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共同困惑的话题,并和心理老师共同组织材料,编排演播程序,使20分钟的讲座成为集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为一体的心理健康知识营养快餐。

通过收听心理故事,得到心灵启迪;分析典型案例,产生自我反思;了解心理知识,改变错误认知。

2.组织学生制作心理健康教育手抄报。

心理委员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抄报制作,是激发学生形成心理保健意识、丰富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载体。

手抄报的制作过程,是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过程;手抄报的展示过程,是学生分享知识、相互学习的过程。

每个学期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抄报评比活动,都能在学生紧张的文化课学习生活中掀起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高潮。

3.为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提供素材。

学校每个月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开展面对面大型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每次讲座前,学校都会组织心理活动小组了解同学们的想法和需求,心理委员为开展以年级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型讲座提供了大量素材,详实的案例使讲座更加生动,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开展同伴心理互助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心理小组的同学们注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引导。

对有相同心理帮助需求的同学,通过心理委员的介绍,可以进行相互交流,彼此分享经验,接受有效的团体辅导。

1.心理委员策划、组织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会,有效地解决了班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创设安全的沟通气氛,给每个同学以体验和表达的机会,不仅能够促进同学们自我成长,也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和相互理解。

因此,心理委员会经常设计这样的班会来解决班级生活中的问题。

为了增进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他们设计了《因为信任,所以成长》主题班会。

在班会上,高大魁梧的父亲在和女儿做“信任倒跌”游戏时,被女儿稳稳地支撑住以后,感慨地说,没想到我的女儿有这么大的力量,看来她真的长大了。

在母女互换角色表演校园心理剧时,母亲哭了,她说:

现在我了解了孩子们的感受了,以后我一定要改变教育方法。

2.心理委员在学校生活中通过观察及时发现出现心理烦恼的学生,进行同伴心理互助。

心理委员们把心理活动小组命名为“晴天小队”,寓意为给同学们带来晴朗的心灵天空。

他们用这样一首小诗传递“在你身边”的理念:

风很平凡,如果吹在夏天;水很平凡,如果是沙漠中的清泉;雨衣很平凡,如果是下雨的瞬间;我们很平凡,如果你需要时,就在你身边……朴实的话语鞭策自己的行为,也诠释了学生心理互助的及时性、实效性,表达了同学之间真挚的情感。

一位接受同伴朋辈心理互助的同学,在交流中感慨地说:

在我的情绪处于低谷时,同学的帮助仿佛是黑暗的房间里射进的一束阳光,在这个阳光的照射下,我知道了门在哪里。

当遇到心理委员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他们会在督导过程中及时向老师请教,或者和其他同学交流,并且及时转介给其他班级的心理委员。

3.心理活动小组定期开展“请到我的小屋来”活动,让学生了解心理咨询,为心理老师和学生搭建桥梁。

为了引导学生用平常心看待心理咨询,必要时能够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心理小组的同学们会在每个新学年组织为期一个星期的“请到我的小屋来”参观活动。

每名心理委员向班级同学发放邀请卡,每天中午十二点二十分到十三点分心理老师都在心理咨询室等候同学,解答他们的问题。

同学们在和心理老师的平等交流中,打破了对心理咨询室的陌生感和神秘感。

“要不我带你去找找心理老师吧!

”这是班级心理委员经常和同学们说的话。

正是因为他们很好地担当了心理老师和学生之间“接线员”的重任,我校的学生出现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时,多数能够主动寻求帮助,去心理咨询室咨询。

为了满足学生的咨询需求,学校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平均每30名学生就有一名心理辅导老师可以为他们提供帮助,每个教学楼都设置了心理辅导老师和学生的谈话室。

3.开展校园心理剧活动,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以校园心理剧的编演为学生心理小组活动的重要内容能够有效地促进同伴心理互助,使学生在心理互助的过程中学会互助与自助。

心理小组的同学通过校园心理剧编演,解决了同学们中出现的普遍问题,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应对冲突的经验。

我校不仅在心理健康教育班会上大量使用了校园心理剧,还定期组织校园心理剧大赛,使之产生更广泛的教育影响。

校园心理剧的主题一般有三个来源,一是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中发现的普遍问题;二是班级存在的问题;三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抽象的心理学知识。

在《成长绊脚石》中,同学们对嫉妒这个魔鬼做了惟妙惟肖的刻画,通过表演让观众真切地听到了自己内心深处嫉妒的声音,看到了由于嫉妒导致人际关系恶化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扮演“魔鬼嫉妒”的同学说,在排练时我就把自己心底里的嫉妒抖落出来,先让自己看得清清楚楚,才能表演到位,不过真的看清以后,便越发感觉到嫉妒确实是可怕的魔鬼!

心理小组的同学们为呼吁大家理性爱国,针对国人抵制外国超市的行为,编演了校园心理剧《让世界充满爱》,同学们通过对日本留学生从排斥到接纳的心理转变,使大家感悟到勿忘国耻,并不意味着对日本人民的不接纳。

对日本人民的不友好,不仅不能化解两个国家的历史纠葛,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而宽恕、接纳可能是人们面对仇恨的最好的态度。

4.抓好校园心理剧编演,充分发挥其教育作用

在校园心理剧编演中,我们感觉到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因此,我们对校园心理剧从生成到效果进行了全面的探索,将校园心理剧编演划分成三个阶段,即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过程中的校园心理剧生成阶段;编排校园心理剧过程的完善阶段;演出结束后的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