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037揭阳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45531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T037揭阳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T037揭阳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T037揭阳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T037揭阳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T037揭阳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T037揭阳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T037揭阳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T037揭阳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T037揭阳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T037揭阳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T037揭阳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T037揭阳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T037揭阳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T037揭阳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T037揭阳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T037揭阳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037揭阳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T037揭阳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docx

T037揭阳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

2010年揭阳市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

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即兴汲取煽动扇坠看守内阁看破红尘

B.援助原貌症候征兆难分难舍难能可贵

C.闪亮赏析脑髓随口为丛驱雀为富不仁

D.轮廓锅饼和蔼暮霭遗之千金不遗余力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我们走进他的房间时,可以看到布置很_______,主人的品味很高。

(2)这些假古画_____得相当好,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真是令人惊讶。

(3)在铁的事实面前,他毕露______,我们也终于可以看清他的本来面目。

A.讲求仿照原形B.讲究仿制原形

C.讲究仿制原型D.讲求仿照原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城市学校应主动和乡镇学校结对子,鼎力相助薄弱学校。

B.私立学校虽然缺乏教学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公办学校学习,可以在亦步亦趋的基础上,渐渐走出自己的路来。

C.印度尼西亚在这次大海啸中,损失惨重,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几个月来,印尼政府苦心孤诣,终于使形势略有好转。

D.研究生导师配备互选,既加深了导师和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避免了“乱点鸳鸯谱”,又极大地激发了研究生导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们普遍担心,迟早要出现的克隆人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数百万年的两性生殖方式,使人类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遭遇巨大挑战。

B.目前,集市上出现了少数人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甚至殴打工商管理人员,严重损害了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整顿集市秩序是当务之急。

C.权威人士强调:

国内接连发生特大煤矿爆炸事件,各级各类主管部门必须加强防范意识,尽量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D.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

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保证,也是成败的关键。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人,世居京口。

少好《书》、《传》,博览多通,为济阳江敳所知。

敳为建武将军、琅邪内史,以为府主簿。

及高祖克京城,问何无忌曰:

“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

”无忌曰:

“无过刘道民。

”高祖曰:

“吾亦识之。

”即驰信召焉。

时穆之闻京城有叫噪之声,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

穆之直视不言者久之。

既而反室,坏布裳为绔,往见高祖。

高祖谓之曰:

“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

”穆之曰:

“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高祖笑曰:

“卿能自屈,吾事济矣。

”即于坐受署。

穆之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刘毅等疾穆之见亲,每从容言其权重,高祖愈信仗之。

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

高祖书素拙,穆之曰:

“此虽小事,然宣彼四远,愿公小复留意。

”高祖既不能厝意,又禀分有在。

穆之乃曰:

“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

大既足有所包,且其势亦美。

”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

高祖西讨刘毅,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

高祖疑长民难独任,留穆之以辅之。

加建威将军,置佐吏,配给实力。

长民果有异谋,而犹豫不能发,乃屏人谓穆之曰:

“悠悠之言,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

”穆之曰:

“公溯流远伐,而以老母稚子委节下,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

”意乃小安。

高祖还,长民伏诛。

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宾客辐辏求诉百端内外咨禀盈阶满室目览辞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皆悉赡举。

又数客昵宾,言谈赏笑,引日亘时,未尝倦苦。

裁有闲暇,自手写书,寻览篇章,校定坟籍。

性奢豪,食必方丈,旦辄为十人馔。

穆之既好宾客,未尝独餐,每至食时,客止十人以还者,帐下依常下食,以此为常。

尝白高祖曰:

“穆之家本贫贱,瞻生多阙。

自叨忝以来,虽每存约损,而朝夕所须,微为过丰。

自此以外,一毫不以负公。

”十三年,疾笃;十一月卒,时年五十八。

高祖在长安,闻问惊恸,哀惋者数日。

(选自《宋书》)

5.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能自屈,吾事济矣屈:

委屈

B.晨起出陌头,属与信会属:

恰逢

C.长民果有异谋异谋:

阴谋

D.穆之常居幕中画策画策:

谋划决策

6.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卿谓谁堪其选/贵府始建,军吏实须其才

B.刘毅等疾穆之见亲/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C.高祖从之,一纸不过六七字便满/急须一府主簿,何由得之

D.以诸葛长民监留府,总摄后事/皆云太尉与我不平,何以至此

7.最能体现刘穆之“内端谋猷”的一组是

①常居幕中画策,决断众事

②少好《书》、《传》,博览多通

③一毫不以负公

④便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无嫌。

⑤仓卒之际,当略无见逾者

⑥若一毫不尽,岂容如此邪?

A.①③④B.②⑤⑥C.①④⑥D.②③⑤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攻下京城后,高祖急需一名府主簿来帮他,刘穆之听到后毛遂自荐,他极高的才华得到了高祖赏识,并立刻展开工作。

B.高祖限于天资,虽努力苦练书法,无奈效果不佳,刘穆之建议把字尽可能写得大些,这样可以掩盖某些缺陷,高祖接受了这一建议。

C.从诸葛长民意图谋反一事来看,高祖对刘穆之的才华是了然于胸的。

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证实了高祖的安排是非常有必要的。

D.刘穆之才华过人,学识造诣很深,但性格豪奢,动不动就喜欢大摆筵席,他自己也说,除了这一缺点外,他就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对不住高祖了。

9.断句和翻译。

(10分)

(1)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4分)

穆之内总朝政外供军旅决断如流事无拥滞宾客辐辏求诉百端内外咨禀盈阶满室目览辞讼手答笺书耳行听受口并酬应不相参涉皆悉赡举。

(2)翻译下列的句子。

(6分)

①高祖举止施为,穆之皆下节度。

②穆之既好宾客,未尝独餐,每至食时,客止十人以还者,帐下依常下食,以此为常。

10.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玉楼春①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

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②。

昔年多病厌芳尊③,今日芳尊惟恐浅。

  【注释】①作者一生仕宦显达,晚年被贬外放,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作。

②鸾镜:

背后饰有鸾鸟的镜子。

③尊:

又写作“樽”。

(1)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3分)

(2)最后两句词人写对“芳尊”态度的前后变化,这样写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理?

(4分)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奚以知其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小年也。

(庄子《逍遥游》)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蔓不枝。

(周敦颐《爱莲说》)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孟子·鱼我所欲也》)

(4)我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60年来中国为何不出文学大师?

黄麟

①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出了鲁迅等一批文学大师,鲁、郭、茅、巴、老、曹,还有沈从文、钱钟书、冰心等等。

虽然也有一些文学大师成色虽然并不怎么样,叫起来有点勉强,但还不至于让人觉得别扭。

    ②可解放后一直到现在,偌大个中国,再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了。

王蒙不够格,贾平凹不够格,莫言不够格,余华不够格,……领过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一大堆作家,没有一个够格的。

③新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有人把原因归咎体制,我认为此种说法值得商榷。

同样的体制,为什么科技界能出钱学森这样的大师,人文学科却交白卷?

当年鲁迅他们,也是在体制内领工资,却并不影响这些大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所以,板子一味打在体制的屁股上,痛快是痛快了,却有失偏颇。

  ④也有人认为,“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把原因归咎“盛世”。

这是不正确的。

有时候,国家不幸,大环境不好,但作家个人的生活境遇比较好;有时候大环境好,即盛世时代,作家个体的生存状况却很糟。

比如,李白杜甫是出生在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李白大杜甫十一岁,两人又都经历过安史之乱。

李白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都创作出许多优秀之作。

你说李杜是乱世出的大师还是盛世出的大师?

“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是一种情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是一种情况,不能将二者绝对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文革十年那样的“乱世”,同样出不了文学大师。

可见“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

所以,我觉得,伟大作品的诞生,大环境并非是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别把过错都算到时代身上。

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不能本末倒置。

盛世有盛世的大师,乱世有乱世的大师,不能一概而论。

   ⑤大师之大,不在著作等身,不在胡子长短,在于人格和文魄之大,在于其作品传达的伟大精神和普世价值。

因此,新中国出不了文学大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⑥首先,就作家自身而言。

许多作家成名之后,船到码头车到站,便开始吃老本,不思进取,千方百计想办法把名气变现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尽可能利益最大化。

文学成了作家谋取名利的道具。

作家不是被“圈养”,就是被商业收编,无法实现精神和灵魂突围。

作家的物质GDP是上去了,精神CDP却一直负增长,入不敷出。

自身一团污浊,何以宁静致远?

内心一团漆黑,如何照亮别人?

  ⑦文学功利化的紧迫感与日俱增。

每个人都想以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利益;每个人都想天上的馅饼往自己的头上砸。

作家不但影响不了社会,而是被社会的灯红酒绿牵着鼻子走。

文学最大限度被物化和细化,导致许多作家在讨价还价中创作,锤炼的不是语言和思想,而是鸡虫得失。

文学丧失了敬畏,大家彼此彼此,谁也不管什么大师不大师。

做人格局小,何来作文格局之大?

这个时候,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也就可想而知。

   ⑧其次,就无名作者的成长来说。

当下的文学期刊,大都江河日下,风光不再。

据一位业内人氏透露,不少省级文学期刊,比内部刊物更“内部”,除了图书馆,订阅的读者不超过一百本。

某些文学期刊成了编辑和作者自娱自乐的“圆桌文学”,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和切身利益相关的人在看。

文学期刊的影响力更是日渐式微。

如果没有媒体和网络的配合,靠单打独斗,不管这些文学期刊如何声嘶力竭,要吆喝出一个“著名作家”,难度较大。

⑨另一方面,是文学粉丝对文学新人的排斥。

伪作家太多,伪大师太多。

这些伪作家伪大师,到处招摇撞骗,严重透支了读者的信任。

于是,每个文学粉丝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敌意,想方设法避免成为他人成功的工具。

于是,文学粉丝变得势利无比,学会吝啬赞美。

即使读到一流的文章,如果是无名作者,他也会不屑一顾,嘴角上翘,大声叹喟大师难觅。

   ⑩中国不出文学大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对文学的影响。

电影电视的多彩多姿,互联网的色声犬马,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学的功能。

过去,读者的精神食粮,主要是文学作品。

现在,时代不同了,影视,网络,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大大削减了文学的功能。

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文艺形式,找到感情宣泄的渠道。

尽管这种出口是浅层的,无法真正抵达人的内心。

⑾一切与文学无关,却与文学家有关。

不同的起跑线,文学节节败退,影视网络后来居上,这是作家不能容忍的。

于是许多作家不惜放下身段,和娱乐圈同抢一块蛋糕。

一番大打出手之后,作家华丽转身,名利双收。

只是,人品和文品荡然无存,泯然众人。

于是,“大师”休矣。

⑿ 文学是人类的精神篝火,时代呼唤大师。

因为,大师是道德的坐标,思想的明灯,灵魂的驿站,精神的丰碑,沙漠的绿洲……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旖旎丽景。

(摘自人民网2010年3月26日文化频道,有删改)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

A.鲁迅也在体制内领工资,却具有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所以,把新中国不出文学大师的原因归咎体制是错误的。

B.作者认为,伟大作品的诞生,与大环境无关,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

C.现在,影视,网络,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这些不同的文艺形式,使人们找到了感情喧泄的渠道,找到了真正的精神寄托。

D.作者认为,文学最大限度地被物化和细化,许多作家锤炼的已不是语言和思想,而是利益得失,难于写出好的作品。

E.所谓大师,并不在于作品的多少、年龄的大小,而在于作家的人格和文章的气魄,在于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和普世价值。

13.以下论据中,与“盛世说”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3分)

A.“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白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都创作出许多优秀之作。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

D.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文革十年那样的“乱世”,同样出不了文学大师。

14.如何理解“大师是道德的坐标,思想的明灯,灵魂的驿站,精神的丰碑,沙漠的绿洲……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旖旎丽景”这句话,它有什么作用?

(4分)

15.作者认为,60年中国出不了文学大师的原因有哪些?

请加以概括。

(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葱葱郁郁。

黄昏了。

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

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

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那片站着的玉米搞掉,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

”乡长说。

三儿知道,那片唯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没有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的瘦瘦的汉子,佝偻着腰。

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涌落下来。

“俺,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

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的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

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

连平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吃了一顿饭。

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

“事情办妥了?

”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

”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

”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

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

“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

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

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葱郁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

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

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

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

“好香的玉米呵!

”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笑着对他说:

“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形式主义把它刨掉,这很好。

”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

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

一阵晨风吹来,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

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16.小说多次提到那片葱葱郁郁的玉米,有什么作用?

(4分)

17.试分析概括“乡长”这一形象的特点。

(6分)

18.小说写“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最后却主动留下“辞职书”,这样写会不会显得不合情理?

为什么?

(5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旋风的中心

沈世豪

  《哥德巴赫猜想》一文发表后,神州尽说陈景润,成为举国一大盛景。

旋风的中心却是平静的。

荣誉、地位、名利,伴随着鲜花、掌声一起向他涌来的时候,陈景润表现出非凡的冷静。

在这些世俗所瞩目的领域,他,恰似不谙世事的孩子,只有偶尔带着惊奇的目光,打量着繁花一样的特殊世界。

  每天,都有雪片一般的信件,从四面八方飞来,多数是慰问信。

其中,不乏姑娘的求爱信。

他并不当一回事。

每天仍是出没在图书馆,或者,一头钻进那间六平方米的小屋。

出于好奇的人们,看了徐迟的报告文学,特地到数学所来看他,尤其是记者,更是络绎不绝,真亏了好心书记李尚杰,为了不至于过分干扰陈景润,能挡驾的他尽量挡了,有时,没有办法,只好让人们去看陈景润那间“刀把形”的房间。

一架单人床,四片暖气片,靠墙一张小方桌,屋子里,最多的是草稿纸,如此而已。

  陈景润的全部心思,仍然扑在哥德巴赫猜想上,他要进一步完善(1+2)。

陈景润的思维与众不同,越是出名,他越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仿佛有无数的目光在注视他,那是焦虑的渴望,和殷殷期盼,那朝思暮想的数论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1)恰似珠穆朗玛峰巅、无限风光,时时都在呼唤他。

他一直盼望能亲手攻克(1+1),完成几代数学家的夙愿。

  9月,北京尚是金秋,有人还穿衬衫,他还是离不开那件褪了色的松松垮垮的蓝色面料的棉大衣。

习惯难改,他仍是喜欢把双手套在袖筒里,戴着那顶有护耳的布棉帽。

名人陈景润的气质、模样,和以前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偶尔,人们也会发现陈景润一边走,一边看信,有时,会独自发出笑声,熟悉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问:

“是姑娘的求爱信么?

  陈景润那张有点苍白的脸,兀地红了,他还羞涩呢?

  他笑了,笑得像个孩子。

手上握着的恰好是张姑娘的照片。

如花如月的陌生姑娘,正把最美的娇容,展示给陈景润。

奇怪,陈景润就是不动心。

  他从不把这些姑娘的柔情依依的求爱信给其他人看,包括很要好的朋友。

他感谢这些纯洁的姑娘的一片芳心,一片崇高的信任。

他把这些信细心地封存起来,藏在一个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

陈景润的爱情大门紧紧地关着,是珍惜着那美丽的初恋,还是一腔思绪,全让那些数学公式、定理占领了,以至丘比特的神箭也无法射进这位数学家的神奇领地。

  今非昔比了,当年被人歧视、冷落的陈景润,已是荣誉等身,但每逢数学所、中科院评先进、评奖,他总是坐在一角,默不作声,听到有人提到他的名字,他立即站起来,给你敬个礼,连声地说:

“谢谢,谢谢!

我就免了,免了——”说完,真诚地看大家一眼,目光里流露出恳求之情。

他在荣誉面前,从来不去争,而且虔诚地让给其他人。

  他仿佛有一种预感,时间对于他,实在是太珍贵了,正如鲁迅先生所感受的:

“要赶快做!

”人们发现,他仍是那么匆忙,走路时,低着头,急急地赶路。

他的生活仍是像以前一样简朴。

几个馒头,一点咸菜,便可以了却一餐。

有段时间,陈景润的亲戚以为他出名了,经济必定不错,偶尔,也会来信请求支援。

  当名人并非易事。

各种应酬,能够推辞的,他尽量推辞,但有两方面的内容,陈景润是很乐意前往的,一是给北京的中小学生开讲座,他喜欢孩子的天真、纯洁,更寄希望于他们。

只要时间允许,他一定应约。

二是接受故乡、母校的邀请。

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友会和校友活动。

母校厦大不必说了。

当年就读的英华中学邀请他去,他也欣然前往,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不甚出名的三明一中,是陈景润念初中的地方,当时,陈景润才13岁。

三明一中的校长上北京看他,陈景润热情接待,并且高兴地合影留念,给三明一中题写了“祝母校欣欣向荣”的题词。

他写的《回忆我的中学时代》一文,把他读初二的成绩都一一写出来了,成了今天我们研究、学习陈景润极为珍贵的史料:

  代数99国文92英文89几何83化学88历史83

  地理85图画85音乐85体育80生理卫生82劳作75

  陈景润自己在文章中写道:

“我能唱能跳,天真活泼,瞧,音乐85,体育80!

”夙有姻缘,他的代数99分,尚在初二,已是初露头角了。

盛名之下的陈景润,毫无名人派头。

清清白白地做人,认认真真地攻关。

他是一棵质朴无华的大树。

19.文章多次写到“姑娘的求爱信”,这一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

(4分)

 

20.文章题为《旋风的中心》,“旋风”指什么?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刻画陈景润的形象的?

(6分)

21.文章结尾处引用了陈景润初二时的成绩单,其意图是什么?

作为中学生,我们可以从这份成绩单中得到什么启示?

(5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问题(6分)

在重庆库区,国家决定初步纳入规划保护的文物点为754处,到目前为止,501处地下文物,已开展工作的项目仅42处,不足10%;已经完成发掘面积4.85万平方米,不足发掘总面积128.76万平方米的4%。

地面文物244处,由于规划滞后,文物搬迁选区选址工作举步维难,至今搬迁工作无法实施。

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移民迁建区的施工建设与开发,大量古墓葬、古遗址、古民居、石刻等遭到破坏,盗掘古墓葬、古遗址的事件屡有发生,也给抢救工作增加了难度。

(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提取这段文字的要点。

(40字以内)(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根据下列情境,以“失去”为中心写一段话,要求运用对比手法,不少于30字。

(6分)

财产荣誉勇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阅读下面“易中天的2句人生感悟”,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2)怀才和怀孕一样,时间长了都能看得出来。

要求选准一个感悟最深的角度,明确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